书城保健养生情绪决定健康
1296800000004

第4章 从生活中的“怪”病说起 (3)

“房奴”为什么会欠“情绪债”

“房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词。“房奴”专指贷款买房月供超过正常支付能力,按银行指标是超过月收入的50%,进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沦为房屋“奴隶”的一类人。

中国人数千年的“衣食住行”之梦,无非是衣食无忧、居有定所。许多人都想提高生活质量,拥有自己的住房,但掂量着口袋里的钱,只能选择用贷款的方式购买。从此这些人的经济就被要偿还的贷款指挥着,他们也因此被称为“房奴”、“负翁”。

贷了款,圆了梦,终于实现了出有车、居有所的所谓富人生活。可他们的实际生活状况又如何呢?一项调查显示,我国9809%背有房贷的人,心理上会产生焦虑情绪。他们害怕失业、不敢花钱、经常回父母家蹭饭、休闲生活减少、拼命赚钱……继“房奴”之后,他们又再次沦为“钱奴”。

有位画家说:“我们经历的苦难比凡·高多得多。”矫情吗?哗众取宠吗?不!请看下文“房奴”自白书。

“每天一睁眼就觉得自己像杨白劳似的,欠了人家一屁股债。”30岁的王鹏刚刚还了2007年8月份的房贷月供。他说,目前最大的心事是月供。

张晔是北京一家外企的职员,今年买了一套总价54万元的住房,首付24万元,月供2300元。买房前,已经工作7年的他居无定所,搬过几次家,但考虑到和女友结婚必须有房子,就全家举债买了一套房,也把他一家“套”在了房子中。

“这是买房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本想给自己父母和未来岳父、岳母买点拿得出手的礼物,但一想起每月要拿出这么多钱还贷款,手里没什么多余的钱,就随便买了点月饼,心里挺不好受的。今年过年孝敬父母的礼品只好从牙缝里省了。”

张晔只是众多贷款购房者中的一员,从牙缝里省钱买房虽然夸张了点,但比起下面这位因买房负担过重而导致精神疾病的先生来说,张晔的生活还算是幸福的。

天乐硕士毕业后,踏入IT行业,并通过这个工作得到了爱情,得到了别人对他的认可。这个职业让他如鱼得水,于是他和女朋友决定在北京“安居乐业”——买房。两人每个月的收入是8000多元,为了尽早还清贷款,他们每个月还银行3000多元。天乐说:“起初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但父亲突然患病,让我感觉到生活的压力、还贷的压力。过去我经常和朋友泡吧,和女朋友经常在外吃饭,自己从来不做饭。自从有了还贷压力后,朋友再约我出去玩、吃饭什么的,我都用‘最近真是太忙了’来回避。其实我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没有这个经济能力。

“买房改变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我的人际交往,给我带来了压力,房贷让我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

天乐也曾想跳槽到一家待遇比现在好的单位,但接触几个后,他不敢贸然跳槽,因为怕新的环境和新同事不能接受他,自己反而失去了固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我现在经常和女朋友为一点小事、一句话吵架,而且越吵越凶。如果是过去,女朋友说分手,我们可能真的会分手。但一想到分开后,自己一个月4000多元的工资还房贷就要3000多元,那我肯定是承受不住的。”天乐说。

那段时间,天乐经常胸闷、气短,也经常做噩梦、失眠,怕失去女朋友,怕失去现在的生活,怕在北京站不住脚,怕被同学、老乡看不起。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怪不得自从成为光荣的‘房奴’之后,我老是感到困惑、迷茫、焦虑、压抑……原来是我病了。”许多“房奴”从情绪健康中心体检出来都如此感叹。

是的,“房奴”们病了,得了一种叫“按揭病”的怪病,这种病,实际上和情绪有关。

房贷压力使得一种叫“按揭病”的现象出现:许多房贷者日思夜想如何快速摆脱贷款问题,致使其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也影响了健康。

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青年人,是非常幸福的一代,又是异常辛苦的一代。没有跃出农门的,接过父辈的农具,开始了又一轮耕作的命运;或者怯怯地来到城市,充当“打工妹”或“打工仔”的社会角色;或者拼命苦读,走入校门,然后在城市里谋得了一份体面的职业。但是,无论是谁,为了车子、房子、妻子、孩子……他们必须像陀螺似的疲于奔命,失去了安乐的空间。他们不敢休息,因为“一天不工作,就会被世界抛弃”;他们学会了忍辱负重,唯有多干少说、“夹着尾巴做人”,才能保住饭碗……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别说身体会有病,心理也会有病。

急躁、压抑、忧虑、胸闷、失眠……谁说“按揭病”不是情绪病?

奉劝深受经济压力和心理焦虑双重煎熬的“房奴”们赶快从过度超前消费的幻梦中醒来,学学身边父辈们量力而出的理性消费。

两个特殊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已经成为世界上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糖尿病对身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危害心、脑、肾、血管、神经、皮肤等。那么持续升高的糖尿病发生率和现代人的情绪状况有没有关系呢?请看下面两则典型案例:

某男,49岁,体形肥胖。省直某单位副处长,出生于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后被分配到省直某局工作。他性格内向,多愁善感,遇事优柔寡断。工作小心谨慎,但踏实能干。十年前即为副处级干部,但以后的几次升职都没有如愿,从而变得更加忧郁。后来终于获得下乡挂职锻炼的机会,本想回来后可以被提拔,但是一年后,他过去的一个部下被提拔为处长,使他升职的希望又一次落空。

他忧思悲愁,久久不能释怀。一个月后出现烦渴多饮、尿频量多、体重下降等症状,终于因晨起头晕而到医院看病。

诊断:糖尿病(2型)。

接诊医生详细询问了他的生活、工作情况,在医生的启发下,他终于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心事。医生告诉他糖尿病的病因复杂多样,性格和情绪也是与糖尿病发病有关的重要因素。医生除了给他相应的药物治疗外,还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开导其正确对待职位的高低,尽快排遣有害于健康的不良情绪,尽量多和家人及朋友交谈,主动给予和享受关爱。他一方面按时吃药,一方面反思自己过去的价值观,并和妻儿一起到海边游玩,怡情怡性,心情好了许多。三个月后,他除睡眠欠佳外,其他症状全部消失了。

某女,60岁,退休工人。多年前丈夫去世,其唯一的儿子患有严重的小儿麻痹后遗症,生活几乎不能自理,老人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并为儿子娶妻成家。五年前儿媳不甘心一辈子和一个残疾人生活在一起,抛下两岁的女儿和残疾的丈夫,突然离家出走,这使老人更加悲愤忧愁。半年后她开始出现渴而多饮、形体消瘦、尿频尿多、四肢无力等症状,到医院检查,空腹血糖为153 摩尔/升,尿糖(+++)。后来病情逐渐加重,于一年前开始注射胰岛素,每天需用80单位。近日自觉视物模糊,到医院看病。查视力,右眼05、左眼06,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动脉管径变细,反光增强,静脉迂曲怒张,后极部有多个微血管瘤。

诊断:糖尿病(1型),合并视网膜病变。

医生除了给予西药、中药治疗外,还对老人的经历和家庭的不幸深表同情,在精神上安慰开导她。不久,医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听说了这家人的情况后,主动来帮助他们,除了做家务和经济上的帮助外,还教老人的孙女唱歌跳舞,并和老人的儿子交朋友,全家人的脸上露出了少见的笑容。更让老人欣慰的是,孙女听话懂事,已经上学,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老人的病情大为好转,到医院复查,空腹血糖90摩尔/升,尿糖(+),胰岛素注射量也降为每天20单位,双眼视力均上升到08。

糖尿病是以多饮、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症。虽然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但是心理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内分泌代谢性心身疾病,它的发病和生活变动、情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活事件与糖尿病起病关系是糖尿病社会心理因素开展的最早的研究,患者在患糖尿病之前,多经历了某种生活事件,比如失恋、夫妻关系不和、离婚、丧偶、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等。在美国,糖尿病也是贫困人群中常见的疾病,并且死于糖尿病的黑人是白人的两倍多,因为黑人更多地经历了政治上的歧视、生活上的动荡、贫困失业等生活事件。

临床资料还显示,有些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药物和饮食不变的情况下,遭遇不幸,病情也会在短期内急剧恶化。可见生活事件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密切的关系。

研究发现,经常情绪紧张或极度的情绪紧张,会使某些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这些激素不仅会使血糖升高,而且会与胰岛素产生对抗。糖尿病人情绪紧张时要比平静时消耗更多的葡萄糖,有学者通过对抑郁症患者的研究表明:抑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影响糖代谢,抑郁症患者糖代谢调节能力降低,血糖升高。所以很可能糖尿病患者病前就比一般人抑郁,抑郁使他们易患糖尿病。患者情绪安定时,糖尿病病情常可缓解;而紧张、焦虑、抑郁、愤怒、忧思、悲愁等不良情绪,能够促使糖尿病发展及恶化。

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重在消除高危诱病因素。糖尿病目前尚无病因疗法,强调采取心身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糖,缓解症状,消除心结,调解情绪,从而防范疾病的发展、复发和并发症。

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人们要面对许多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在这些事件面前,要合理调适自己的情绪,免得像上述两位糖尿病人那样因情绪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