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茎枯病系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茎、侧枝,开始在茎上出现水渍状斑点,扩大成梭形或线形暗褐色斑,最后呈长纺锤形或椭圆形,中央赤褐色,凹陷,其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病斑绕茎一周后,病部以上的茎叶干枯,严重地块的似火烧状。病害一般发生在7~9月,土壤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以及高湿度的气候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尽量采用保护地栽培。选择抗病品种,芦笋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加强田间管理,重病田块须进行轮作。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37%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世标)2000~2500倍液,或60%吡唑·代森联可分散粒剂(百泰)1000~1500倍液,或50%醚菌酯干悬浮剂(翠贝)2500~3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扑海因)600~8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7芦笋褐斑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芦笋褐斑病系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茎秆、侧枝及拟叶柄。茎秆发病初在病部出现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卵圆形斑,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紫红色,潮湿条件下病斑中央产生一层稀疏的淡灰色霉层。病害严重时常引起植株提早枯黄死亡。叶柄和侧枝上病斑较小,红褐色。地势低洼、土壤潮湿、积水地块以及高温和高湿环境有利于该病发生。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芦笋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翻耙土壤晒田,在土质较疏松肥沃的壤土地栽培。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37%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世标)2000~2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扑海因)600~8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收获期间注意控制农药安全间隔期,防止农药残留超标。
8芦笋根腐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芦笋根腐病系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茎部或根部。初发病部变褐色,皮层逐渐腐烂,表皮下有白色菌丝体;严重时根部溃烂,植株黄化,茎秆生长矮小,茎枝变黄,以至全株枯死。地势低洼、土壤潮湿透气性差、种植时间较长、有机肥施用不足的田块以及阴雨环境有利于该病发生。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及时拔除病笋,集中深埋或烧毁。采用高畦或起垄栽培,栽培不宜过密,雨后要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溉,严防大水漫灌。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2%锰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克露)800~1000倍液等药剂喷雾或浇灌,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9茭白锈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茭白锈病系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发病初期在叶片和叶鞘上散生橘红色隆起小疱斑,即夏孢子堆,以后破裂,散出锈黄色粉末状物。条件适宜时常产生狭长条至长梭形锈黄色疱斑,周缘常具有黄色晕环。后期在叶片和叶鞘上出现黑色疱斑,表皮通常不易破裂,破裂后可散出黑色粉末状物。田间偏施氮肥以及高温高湿气候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茭白采收后彻底清理病残体及田间杂草,合理进行水肥管理,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高温季节适当深灌水,降低水温和土温。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400克/升氟硅唑乳油(福星)6000~8000倍液,或37%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世标)2000~3000倍液,或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阿米西达)1500~20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10茭白黑粉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茭白黑粉病系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鞘和茭肉。叶鞘染病初期,病斑为深绿色小圆点,以后发展成椭圆形瘤状突起;后期叶鞘充满黑粉孢子团,使得叶鞘发黑。茭肉染病时黑粉菌充斥茭白组织,使得中间鼓胀突起,茭肉条体变短,外表面多有纵沟,粗糙;严重时茭肉不能食用。在高温多雨季节、肥力不足、灌水不当等连作田块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选留无菌种株,加强肥水管理,分蘖前宜浅灌,中期适当露晒田,高温期宜深灌,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前期及时追肥,促分蘖生长,高温期宜控制追肥,夏秋季及时摘除黄叶,改善株间通透性,并且与旱土作物实行隔年轮作。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400克/升氟硅唑乳油(福星)6000~8000倍液,或37%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世标)2000~30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
11茭白胡麻斑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茭白胡麻斑病系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斑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为褐色椭圆形斑,大小和形状如芝麻粒,故称胡麻斑病。病斑常围有黄晕,湿度大时斑面生暗灰至黑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病斑密布,有的连合为大斑块,最终导致叶片干枯。茭白连作、缺乏钾肥和锌肥且在高温多湿的天气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病残老叶,集中烧毁。加强肥水管理,注意增施磷钾肥和锌肥,适时适度晒田,增强植株抗病力。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150~3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扑海因)600~8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12藕腐败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藕腐败病系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藕地下茎部。病株早期叶色淡,叶缘青枯,最后叶片卷转,全叶变褐焦枯。叶柄维管束组织褐色,顶端多呈弯曲、褐色干枯。有的叶片在发病初期呈青枯状,后期变黄枯死。重病株全株枯死,轻病株开始顶芽还可抽生新叶,不久新叶也青枯变黄,后期病茎、莲鞭及根被害部呈褐色至紫黑色,病茎纵皱或腐烂。藕田水层浅,温度高于35℃、阴雨连绵、光照不足条件下较易发病。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选用无病种藕。浅水田深耕,加深耕作层。做到施用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按生长期需水量管理。有条件的田块,最好2~3年实行轮作,改种其他蔬菜。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速克灵)1000~15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三)叶菜类蔬菜
1青菜霜霉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青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茎、花梗、种荚等部位。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褪绿斑点,后扩大成淡黄色或黄褐色,病斑扩展时常受叶脉限制而成多角形病斑。环境潮湿时,病斑背面长有灰白色霉层。发病严重时,病斑可融合,叶片变黄干枯。采种株的茎顶及花梗染病,多肥肿畸形。种荚染病也有不同程度变形,结实不良。青菜霜霉病病菌经风雨传播蔓延的孢子囊在寄主表面产生芽管,由气孔或从细胞间隙处侵入和再侵染。该病菌喜温暖潮湿环境,平均温度14~20℃,相对湿度90%以上。发病盛期在4~5月和9~11月。早晚温差大、多雾重露、雨水偏多、湿度较高的年份发病重。连作地、地势低洼积水、湿度高、排水不良的田块或栽培密度过高、通风透光差、肥水不足、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选用抗霜霉病品种,精选种子及种子消毒。茬口轮作,合理密植。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并深翻土壤。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687.5克/升氟菌·霜霉威悬浮剂(银法利)800~1200倍液,或75%丙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驱双)600~1000倍液,或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超赞)1500~20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2青菜软腐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青菜软腐病最常见的症状在外围叶片上。叶柄基部与根茎交界处先发病,初呈水渍状,后逐渐变灰褐色软化腐烂,并伴有臭味。初发病的叶片在中午前后的阳光下有萎蔫现象,但在早晚或阴雨天尚可恢复,2~3天后则不能恢复而贴地腐烂。发病严重的植株,病菌向茎髓部蔓延,造成整株腐烂。有时病菌从菜心基部侵入引起发病,植株外部则发育正常,从菜心开始逐渐向外腐烂发病,最后使外部叶片、叶柄腐烂。青菜软腐病的最大特点是病部有灰黄色黏液溢出,腐烂后发出恶臭。青菜软腐病病菌经雨水、灌溉水、肥料、昆虫等传播,从植株的伤口侵入。该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平均温度25~35℃、相对湿度90%以上的条件易发病。久旱遇雨、蹲苗过度、浇水过量都会造成伤口而导致发病。春夏温度偏高、多雨,秋季多雨、多雾,田块排水不良,栽培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的情况下发病重。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安排茬口,避免与茄科、瓜类及其他十字花科蔬菜连作。收获后及时耕翻。严防大水漫灌。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20%噻菌铜悬浮剂(龙克菌)400~6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灭均成)800~1000倍液,或33.5%喹啉铜悬浮剂(必绿)800~12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3青菜根肿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青菜根肿病仅危害根部。植株染病后可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使叶色变淡,生长迟缓,矮化,发病严重时出现萎蔫症状,以晴天中午明显,起初夜间可恢复,后来则整株死亡。拔出病株,常常会发现根部肿大。初发病时,肿瘤表皮光滑,圆球形或近球形,发病后期表皮粗糙,出现龟裂,易被其他腐生菌侵染而发出恶臭。青菜根肿病病原菌主要在根的皮层中蔓延,使被直接侵染的细胞增大,并刺激周围的组织细胞不正常分裂,而使根部肿大,形成形状和大小不同的肿瘤。主根肿瘤大而量少,侧根发病时肿瘤小而量多。该病菌经借雨水、灌溉水、地下害虫及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的休眠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从植株根部表皮侵入。该病菌喜温暖潮湿环境,平均温度19~25℃、相对湿度70%~98%、pH5.4~6.4的条件下易发病。低洼及水改旱菜地、过量使用化肥而引起土壤酸化的土地发病较重。
防治措施:①培育抗病品种。②实施水旱轮作或和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4~5年以上。③在根肿病发生严重地块改种非十字花科作物。④深沟高畦栽培,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使用滴管浇水抗旱。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避免过量使用化肥,防止土壤酸化。也可在整地时施入生石灰(每667平方米使用量100~150千克),改良土壤酸碱度。⑤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在换茬时也应及时清除残株败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在病穴周围撒施生石灰(每667平方米使用量100~150千克),防止病菌蔓延。⑥种子消毒:青菜根肿病病菌可随附在种子表面的泥土传播,种子播种前,可用25克/升咯菌腈种衣剂(适乐时)以1∶(125~166)的药种比对种子进行包衣,包衣后晾干播种。⑦土壤消毒:尽快选择无病田育苗或对土壤进行消毒。播种、移栽前将50%氰氨化钙颗粒剂按每667平方米48~64千克的用量均匀撒于土壤中,翻耕后土壤用水浇透,盖上塑料膜密封,15天后揭膜,通风2~3天作垄耕作。
4大白菜霜霉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大白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茎、花梗、种荚等部位。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褪绿斑点,后扩大成淡黄色或黄褐色,病斑扩展时常受叶脉限制而成多角形病斑。环境潮湿时,病斑背面长有灰白色霉层。发病严重时,病斑可融合,叶片变黄干枯。种荚染病长出白色稀疏霉层。大白菜霜霉病病菌经风雨传播蔓延的孢子囊在寄主表面产生芽管,由气孔或从细胞间隙处侵入和再侵染。该病菌喜温暖潮湿环境,平均温度14~20℃,相对湿度90%以上。发病盛期在4~5月和9~11月。早晚温差大、多雾重露、雨水偏多、湿度较高的年份发病重。连作地、地势低洼积水、湿度高、排水不良的田块或栽培密度过高、通风透光差、肥水不足、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选用抗霜霉病品种,精选种子及种子消毒。茬口轮作,合理密植。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并深翻土壤。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687.5克/升氟菌·霜霉威悬浮剂(银法利)800~1200倍液,或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超赞)1500~2000倍液,或52.5%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抑快净)800~12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5大白菜软腐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大白菜软腐病常见于外围叶片上,发病初期叶片呈萎蔫状,植株于晴天中午萎蔫,早晚恢复,持续几天后,外叶平贴地面,叶球外露,叶柄基部或根颈部心髓组织溃烂,流出灰褐色黏稠状物,轻碰病株即倒折;有时病菌由菜帮基部伤口侵入,形成水渍状浸润区,扩大后变淡灰褐色,病组织呈黏滑软腐状;有时病菌由叶柄或外部叶片边缘或叶球顶端伤口侵入引起腐烂。干燥条件下,腐烂的病叶经日晒逐渐失水变干,呈薄纸状。大白菜腐烂处发出恶臭味。大白菜软腐病病菌经雨水、灌溉水、肥料、昆虫等传播,从植株的伤口侵入。该病菌喜温暖潮湿环境,平均温度25~35℃、相对湿度90%以上的条件下易发病。春夏季温度偏高、多雨,秋季多雨、多雾,田块排水不良,栽培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的情况下发病重。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选用较抗软腐病的品种。合理安排茬口,前茬作物以小麦、水稻、豆类和葱蒜类等作物为好,避免与茄科、瓜类及其他十字花科蔬菜连作。②药剂防治:作为病害预防或在发病初期可选用20%噻菌铜悬浮剂(龙克菌)400~8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灭均成)800~1000倍液,或33.5%喹啉铜悬浮剂(必绿)800~1200倍液等药剂均匀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6大白菜病毒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