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学点心计学全集
12982100000005

第5章 说话心计学:口有心计,说话有乾坤(4)

这就是揭人之短的下场。“揭短”,有时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敌视的双方用来攻击对方的武器。“揭短”,有时又是无意的,那是因为某种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对方的忌讳。但是总的来说,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在待人处世中揭人之短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导致友谊的破裂。

要做到待人处世不揭人之短就要了解对方的长处,也要了解对方的不足。这样才能“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要善于择善弃恶,多夸别人的长处,尽量回避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好汉愿提当年勇”,没有人愿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页。

有时候,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无法回避,必须直接面对,当你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时,要顾及场合,别伤对方的面子。这时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说法,避免发生冲突。尤其是要注意“避人所忌”,面对别人在生活中遇到某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时,最好不要主动引出这些有可能令对方尴尬的话题。

与人交往是一种学问,要想与他人友好相处,就要时时替他人着想,尽量体谅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千万不要揭人之短!

社交心计学成熟睿智,圆滑不世故

社交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生活内容。无论你是干部还是学者,无论你是老板还是普通百姓,只要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得不与周围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人际关系的重新排列与组合,一个人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人际关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因此,如何社交是每个现代人都要面临的新课题。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第一原则。

做到诚信,你才能守住心灵的契约,赢得做人的尊严,最终会成就一番大业。

诚实守信、信守诺言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美德,更是为人处世之本。所谓诚实,就是忠诚老实,不讲假话。诚实的人能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目,不歪曲,不篡改事实,同时也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光明磊落,言语真切,处事实在。诚实的人反对投机取巧,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争功推过,弄虚作假,口是心非。所谓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

一个忠诚老实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时时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因此,忠诚老实的人也有可能犯错误,但同虚伪的人犯错误的性质不同。诚实的人犯错误是由于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方面的问题造成的,而虚伪的人犯错误则是由于不诚实,属于道德品质问题。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历来重视诚实守信的道德修养。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古代的圣贤哲人对诚信有诸多阐述。“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征,为证明,证验之意。“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就是说人说话要算数。“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说讲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孔子也多次讲过诚信,如“信则人任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孟子论诚信:“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荀子认为“养心莫善于诚”。墨子也极讲诚信:“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老子把诚信作为人生行为的重要准则:“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庄子也极重诚信:“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就把诚信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韩非子则认为“巧诈不如拙诚”。总之,古代的圣贤哲人把诚信作为一项崇高的美德加以颂扬。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立足,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一个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糊弄国家与社会,骗取荣誉与报酬的人,是要遭人唾骂的。诚实守信首先是一种社会公德,是社会对做人的基本要求。

郑周永承包下一座大桥的修建工程。由于战时物价上涨,开工不到两年,工程费总额竟比签约承包时高出了七倍。在这严峻的时刻,有人好心地劝阻郑周永,赶紧停止施工,以免遭受进一步的损失。但郑周永另有一番想法:金钱损失事小,维护信誉事大。于是鼓起勇气毅然决定:为了保住现代土建社的信誉,宁可赔本甚至破产,也要按时把工程拿下来。结果,现代土建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终于按时完工,保质保量地按时交付使用。

郑周永虽然这回吃了大亏,以致濒临破产,但也因此树起了恪守信用的形象,赢得了人们的信任,生意一个接一个地找上门来。不久,他投标承包了当时南韩的四大建设项目:韩兴土建、大业、兴和工作所和中央产业,承建了汉江大桥的第一期工程。接着,又继续承建了汉江桥的第二、第三期工程。仅是汉江大桥这三项重大工程就前后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它不仅使郑周永的“现代建筑”赚得了丰厚的利润,而且压倒了同行对手,一跃成为韩国建筑行业的霸主。

商人要想使自己的行业有大发展,必须讲商业道德,以德为本。郑周永宁输老本,也不输信誉的做法,使生意越做越兴隆。缺乏诚信的人,即使花言巧语,也会被人识破。运用别人的钱致富是一条捷径,但一定要有诚信。诚信是所有事业成功的基础。

中国古代也有不讲诚信而自食恶果的例证。

烽火戏诸侯。西周建都镐京(今长安县西北),接近戎人。周天子与诸侯相约,要是戎人来犯就点燃烽火、击鼓报警,诸侯来救。周幽王的爱妃不爱笑,唯独看到烽火燃起,诸侯的军队慌慌张张从四面赶来时而大笑不止。周幽王为博得爱妃高兴,数次无故燃起烽火,诸侯的军队多次赶到而不见戎人,认为受了骗。后来戎人真的来了,当烽火再燃起时,已无人来救。最终周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为天下人所耻笑。

诚实和守信两者意思是相通的,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具体表现,不诚实很难做到守信,不守信也很难说是真正的诚实。诚实侧重于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是真实的,对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是真实的。守信侧重于对自己应承担、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的忠实,毫无保留地实践自己的诺言。

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第一原则。不管你身处何处,涉世未深还是历经世事变迁、沧海桑田,请你保持诚信,坚守诚信。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守住心灵的契约,赢得做人的尊严,最终会成就一番大业。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自以为是教导别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的本性,也扭曲了别人的本 性,成了所谓的“屈人从己”。

即使好为人师者是一片好心,得来的也未必是感激。

孟子的话:“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指出,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喜欢教导别人的人,往往自以为是,自以为有学问,自以为正确,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如今,好为人师者,不仅未减少,而且越来越多了。

在家庭,好为子女师的父母或好为父母师的子女还少吗?好为妻子师或好为丈夫师者,不是大有人在吗?

在朋友中,好为朋友师者,不是比比皆是吗?

在企业,好为员工师的老板或好为老板师的员工,不是举不胜举吗?

在政界,好为下级师的领导或好为上级师的下级,不是一个又一个吗?

在学界,好为学生师的导师或好为导师师的学生,不是也不胜枚举吗?

好为人师者常常喜欢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出现,喜欢指手画脚,总以为只有自己的见解才是正确的。但却没有想到,他们要做别人的老师,别人却不一定会师从于他们。不但如此,更有可能会反感你的行径。即使好为人师者是一片好心,得来的也未必是感激。

中学生石晓红离家出走了,最着急的,当然是她的父母了。但石晓红最不愿意见到的,恰恰正是她的父母!

当民警费尽周折找到石晓红时,她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愿意再回家,也不愿意说明不愿意回家的原因。在民警的再三追问下,石晓红才说,再也不愿受到父母的训斥了!尤其是她妈妈,从早到晚,不停地唠叨,她做什么都不对,烦得她头都快爆炸了!

当民警向石晓红的父母转告了这个要求时,他们既惊愕又无奈……

原来,他们和很多人一样,已患上了亚圣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诊断出了的好为人师的毛病。

当然,谁都不能否认,父母是每一个人天生的师长,父母既有养育子女的义务,更有教育子女的职责,但父母必须尊重子女的人格、爱好和追求。不能因为自己是父母就干涉甚至替代子女的自由和权利,从而不自觉地成为一个好为人师者!

子女与父母本来就有“代沟”,由于父母的好为人师反而加深了。许多父母一贯意识不到,自己是子女小时候称职的生活老师,并不意味着自己也是子女成人以后合格的人生老师。在不自觉地干涉子女的人生选择、婚姻的同时,实际上已侵犯了他们基本的权利。

在传统的听话教育下,父母给予子女爱的前提往往是服从。从而更助长了父母好为人师的行为,往往会造成彼此的怨恨和对立。

孰不知,师者,解疑,答惑也。为人师,必须具备为师的水平;为人师表,一定要有率先垂范的品德。虽然孔圣人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但并不是说,人人都可以胜任老师这个神圣的职责。特别是对于自己的亲人,要好的朋友和忠于职守的下级,绝不能总以老师自居而扮演不恰当的角色。

但好为人师,似乎又是“人之患”,人之通病。似乎人人都想为人师,以证明自己的非凡。这种病最典范的症状就是,好为人师者自己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甚至还以为是对别人的关切和爱护。

美国总统林肯是率领美国人民赢得南北战争胜利,实现国家统一的杰出领袖。他在美国人民心目中,与后来领导人民打败法西斯,保卫正义和和平的罗斯福总统齐名。

但在他的夫人心目中,林肯什么都不对,什么都不好。每天,她从早晨到晚上,总要喋喋不休地把林肯从头到脚批评一遍又一遍。她甚至当着政府部长的面,把咖啡泼到林肯身上;在众多客人面前,破口大骂林肯,时而暴跳窜高,时而在地上打滚,似乎她的职责就是专门批评林肯。

林肯的夫人是一个典型的“好为人师”者!可怜这位大名鼎鼎、备受人民崇敬的总统,大半生被她的唠叨、谩骂、胡闹所困顿,从而使他总生活在疲惫与无奈之中。林肯用炼狱来形容他的婚姻,可见他的痛苦有多深!

林肯的夫人,首先不是一个合格的妻子,更不是一个称职的总统夫人,而她竟自以为自己能为总统师,这当然不仅仅只是她个人的悲哀,因为她所折磨的是一个改变美国历史进程,能够对人类产生深远影响的伟人!

“好为人师”者,伤害的,首先是自己想象中的“学生”。由于已把为人师,变成了爱好和习惯,因而对“学生”的最大伤害就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若接受,则已;若不接受,则不依。而且,这种爱好和习惯,一旦形成,就是一种病症,一种忧患,一种灾害,其为害之烈,传染之快,流毒之广,犹如万年瘟疫,根治极难。

所以,好为人师要不得,我们应该抱着互相学习的精神去提醒别人,而不应一心为自己名声去严斥别人。

逢人多送“高帽子”

给人戴“高帽子”就是恭维他人、赞美他人。

高帽虽好,尺寸也得合乎规格才行,滥做过重的高帽是不明智的。

日本有句格言:“如果给猪戴高帽,猪也会爬树。”这话虽然听起来很不雅,但多少也能证明这样一个道理:当一个人的才能得到他人的赞扬和鼓励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欲望和力量。如果想使自己在某些方面有所提高,就必须要表现得好像已具有这方面的优秀素质。

“帽子”是一样很重要的东西。古时候,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当官的、有钱的常常戴着一顶漂漂亮亮的帽子。由此引申出了“高帽子”的概念,就是指人们当面说他人的奉承话,它的来历是这样的:

清朝才子袁枚20多岁的时候,就被任命去某地当知县,赴任前,袁枚去老师那里告辞。老师问他:“官不是那么好当的,你年纪轻轻就做上了知县,有什么准备啊?”袁枚说:“并未做什么特别的准备,只是带了一些高帽子,准备见人就送一顶,因为人人都喜欢戴高帽子啊!”老师一听,不高兴了:“为官要正直,亏你还读了那么多书,怎么也搞这一套呢?”袁枚马上回答:“老师的话很对,可请老师您想想,当今这个世界上,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又有几个呢?”

听到袁枚这么一说,老师马上就转怒为喜。于是,师生欢欢喜喜地告别了。

袁枚从老师的家里出来后,就感慨地说:“我准备的100顶高帽子,还没到任,就已经送出去一顶了。”

给人“戴高帽子”就是恭维他人、赞美他人,人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赞美与欣赏,因为这能满足人的自尊心。常言道“礼多人不怪”,一般来说,人们对于他人赠送的“高帽子”总是来者不拒、乐于接受的。古往今来、三教九流,能有几个人是从来都不喜欢戴高帽子的呢?

市里召开政府工作会议,新来的秘书小吴知道,这是结识各位领导的天赐良机,当然不可错过。于是小吴早早来到会场入口处等候各位领导。

赵局是坐专车奥迪A6来的,小吴上前打开车门:“风光、风光,多让人羡慕啊!”

钱局则是坐出租车来的,小吴迎上去:“潇洒、潇洒,一招手就有车,不用麻烦司机,还来去自由。”

孙局比较年轻,骑辆自行车就来了。小吴说:“廉政、廉政,都像您这样,老百姓还有啥抱怨的。”

李局是走着过来的,小吴热情地打招呼:“时尚、时尚,现在好多富贵病都是缺少运动,坐车坐的!”

在一边观看多时的周局见小吴巧舌如簧,便成心为难小吴:“我可是爬着来的,你怎么说呢?”小吴立即竖起大拇指:“哎呀,这么多局长里面,就您最稳当哟!”

恭维话人人爱听,高帽子人人爱戴,如果给对方送的高帽子恰如其分,适合其人,那么他一定十分高兴,对你肯定就有印象、就有好感。所以,学会给人戴高帽子,是扩大、增强自己人际关系网络的一个好办法。

不过高帽虽好,尺寸也得合乎规格才行,滥做过重的高帽是不明智的。如何给人戴一顶漂亮、合适的高帽子,却是大有讲究,不是随随便便送一顶就可以的。要知道,高帽子送得好就是“赞美”、“称颂”、“欣赏”,送得不好,则就是“阿谀”、“献媚”等等。好的高帽子有这么几个主要标准:

1.“高帽”必须戴到对方的长处,恭维的话要坦诚得体

人是喜欢奉承的,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中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一个人受到别人的夸赞,一般不会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离谱了。

奉承别人首要的条件,是要针对别人的长处,要有诚挚的心意及认真的态度。轻率的说话态度,很容易被对方识破,而产生不快的感觉。

2.背后称颂比当面赞扬效果更好

这是至高的技巧,在各种恭维的方法中,在背后颂扬人,要算是最使人高兴的,也是最有效果的了。

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某某人在我们背后说了许多关于我们的好话,我们会不高兴吗?这种赞语,如果当着我们的面说给我们听,或许会使我们感到虚假,或者疑心他不是诚心的,为什么间接听来的便觉得悦耳呢?因为那是赞语。

3.高帽要慎戴,不能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