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看懂中国史
12982700000016

第16章 西汉、东汉(1)

西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华各民族的核心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东汉是西汉王朝的延续,经济文化在西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逐步扩大。然而,东汉中期开始,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同时,阶级矛盾爆发,终于引发了人民起义。

西汉(又称前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它与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的东汉(又称后汉),合称“汉朝”,是中国第一个强盛稳固的朝代。两汉之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

汉高祖:白登之围与和亲政策期李悝所制定的《法经》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的基础上补充了户律(户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赋税征收)、兴律(主要规定征发徭役、城防守备)和厩律(主要规定牛马畜牧和驿传方面),一般所说的汉律就是指《九章律》。

刘邦重用叔孙通整理朝纲,叔孙通制定了一套适合当时形势需要的政治礼仪制度,撰写了《汉仪十二篇》、《汉礼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仪法法令方面的专著,为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在法律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取消秦朝“严刑峻罚”的做法,废除连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辅”。即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达到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

四、在经济上,刘邦废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与民休息”;释放奴婢,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让士兵复员归家,给予他们土地及住宅,使他们从事生产劳作,迅速恢复提高国民经济。

同时鼓励生育,扩大劳动力。大力发展农业,抑制打击唯利是图的商人及残余的奴隶主阶级。刘邦还接受娄敬的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十余万口迁徙到关中定居。刘邦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国家得以巩固。

五、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刘邦建立规模宏大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等。

经过刘邦的一番整顿,在他末年时,经济已经明显好转,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政治家,是真正统一中国的人,可以说他是“汉始皇”,创造汉民族的人。他在汉初制定的英明国政,不仅使饱受战乱的中国得以休养生息,还开创了以后“文景之治”的富裕与奠定了汉武帝反击匈奴的坚实基础。

刘邦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他的政治制度和对后世的安排使大汉延续了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

白登之围与和亲政策的出台

自从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打败匈奴以后,北方平静了十几年。到秦灭亡之后,中原发生了楚汉相争,匈奴就趁机一步一步向南打过来。

汉高祖的时候,匈奴的冒顿单于带领四十万人马包围了韩王信的封地马邑(今山西朔县)。韩王信抵挡不了,向冒顿求和。汉高祖得到这个消息,派使者责备韩王信。韩王信害怕汉高祖办他的罪,向匈奴投降了。

冒顿占领了马邑,又继续向南进攻,围住晋阳。汉高祖亲自赶到晋阳,和匈奴对敌。冒顿单于派出四十万精兵,把汉高祖围困在白登山。周围的汉军没法救援,汉高祖的一部分人马在白登,整整被围了七天,没法脱身。

高祖身边的谋士陈平打发了一个使者带着黄金、珠宝去见冒顿的阏氏,请她在单于面前说些好话。阏氏一见这么多的礼物,心里挺高兴。在冒顿面前替刘邦求情,冒顿听了阏氏的话,第二天一清早,就下令将包围网撤开一角,放汉兵出去。汉高祖逃出了虎口,自己知道没有力量再去征服匈奴,只好回到长安。

白登之围是匈汉战争的关键。对于匈奴和西汉这样新兴的大帝国来说,建国早期所发生的每一件大事件,可能都会影响日后数百年的发展。白登之围,称得上是西汉帝国生死存亡的关头,所以即使汉武帝战胜匈奴之后,仍对它耿耿于怀,并下诏追叙“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

但是白登之围让汉朝人学会了不少东西。他们开始在势力弱小的时候,委曲求全,寻求和解之道,于是产生了很受争议的“和亲政策”:汉朝皇帝将自己的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做阏氏。这个政策,在今天看来,可能极不符合人道主义原则,不免被女权主义者大大挞伐一顿。不过,在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乱世,和亲也不失为缓解战争、解救苍生的一种方案。

汉惠帝:吕后阴爪下的衣钵继承人

公元前194年,十七岁的刘盈继承了皇位,是为汉惠帝。惠帝即位后实施“仁政”,减轻赋税,提拔曹参为丞相,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但是惠帝优柔寡断,软弱无能,在位期间大权掌握在母亲吕后之手,司马迁甚至不设惠帝本纪,而设吕后本纪。汉惠帝受到母亲极大的压力,且在茅厕见到戚夫人成了“人彘”惨状,最后抑郁而终。

太子争夺战

公元前205年,七岁的刘盈被立为太子。当初,高祖宠幸戚夫人,戚夫人有一子名曰刘如意,刘如意聪明伶俐,英武果敢,作风很像汉高祖,汉高祖觉得太子刘盈优柔寡断,软弱无能,便想废刘盈。刘盈的母亲吕皇后采用了张良的计谋,请大贤“商山四皓”来替刘盈说话并辅佐,刘邦惊觉太子“羽翼已丰”,才打消废太子的念头。

吕后专权

汉惠帝继位后本来应该和后来的文帝、景帝一样有更大的作为,但因为母亲吕后处处牵制汉惠帝,所以,汉惠帝很不开心,最终过早地去世了。汉惠帝的早逝主要源于两点:

一、对皇后的选定。

惠帝在做太子时因为年纪太小,所以没有娶太子妃。等他做了皇帝,便由母亲吕后选了张氏为皇后,但张氏是惠帝的亲外甥女,按照现在的观念和法律,是典型的近亲结婚。

但当时还是流行这种亲上加亲式的婚姻的,后来,因为张氏长时间没有生育,吕后便又自作主张,让张氏对外宣称自己已经怀孕,然后将一个宫中美人生的儿子据为己有,并立为太子,然而,其生身母亲却被吕后杀死了。

二、母亲吕后的残忍。

这是造成惠帝早死的最重要的原因。刘邦活着的时候,风流好色,他宠幸很多的后宫姬妾,却冷落了吕后,这使吕后非常嫉恨。等刘邦死后,吕后当了太后,便对以前的姬妾们进行迫害,有时竟达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对于原来曾威胁惠帝太子地位的戚夫人,吕后的报复让她自己进入了遗臭万年的行列:吕后先是让人拔光戚夫人的头发(当时男子剃掉头发是一种侮辱的刑罚,对女子就更是一种极重的侮辱了),然后戴着枷做舂米的重体力劳动。后来,将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骗到长安用毒酒杀死。然而,吕后觉得这还不够解恨,她又残忍地将戚夫人的四肢砍断,挖去眼睛,熏聋双耳,灌药使她变成了哑巴,最后扔到了茅房,称之“人彘”(即像猪的人)。就这样,戚夫人在茅坑里爬了三天才死去。

吕后对自己的杰作很得意,高兴地拉着儿子刘盈欣赏“人彘”。刘盈知道那个“人彘”是戚夫人后,吓得脸色大变,受到了极大刺激,痛哭不止。他大叫:“这不是人做出来的事!我是你的儿子,我没脸再掌管天下了!”此后便大病了一年之久。

汉惠帝病情好转后也不再上朝处理政务,每天就是饮酒作乐,迷恋后宫,就这样,惠帝做了七年有名无实的皇帝,在二十四岁的时候就过早地死去。惠帝死后,吕后又执政八年。这前后十五年,是大汉王朝从建国到文景之治的过渡时期、奠基时期,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俗话说:“将门虎子”。刘邦以一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但继承他皇位的汉惠帝刘盈,却是一个生活在母亲擅权阴影下的皇帝。他在位七年,所作的业绩寥寥无几,不过对于资质浅薄的汉惠帝而言,他只要保证坚决执行父亲创立的一套政策,上乘父制,善尽职守,就可国泰民安了。的确,汉惠帝也在汉王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凭这一点,汉惠帝也算得上是个好皇帝了。

吕后虽然身为一介女流,却具有政治家的眼光和风度,在吕后统治时期,不论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均全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吕后却不遗余力地杀害刘氏子孙,除了女性的报复心理外,还有借此壮大吕氏家族的政治目的。吕后的所作所为虽然招致日后吕氏的灭门,甚至连刘盈一支也被赶尽杀绝,然而却无形中冲击了分封制。如此说来,吕后也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统治者。

汉文帝:刑政改革与治平之世

汉文帝刘恒,以德政治天下,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

公元前180年,高后吕雉(吕后)病死,遵照吕雉的嘱咐,吕产、吕禄各自住驻北军和南军不敢离开,他们聚兵长安,妄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刘姓宗室集团和功臣集团结成联盟,共同诛灭诸吕。齐王刘襄发难于外,周勃夺取北军于内,杀尽诸吕的所有男女成员,史称“周勃安刘”。

诸吕被灭以后,有人提议立齐王刘襄为皇帝,他不仅是高祖刘邦的长孙,而且有首先起兵反诸吕之功。但因为齐王的母舅家族势力比较强大,大臣们害怕再来一个吕氏专权,所以被否决了。

周勃和陈平主张立代王刘恒。汉文帝的母亲薄姬是吴(今江苏苏州市)人,秦末,魏豹自立为魏王,纳薄姬为妾。楚汉战争初期,魏王豹被韩信、曹参打败,她也成了俘虏,后被送入织室织布。刘邦见薄姬有些姿色,就纳入后宫。公元前203年,她便生下了刘恒。刘邦专宠戚夫人时,薄姬基本上就没有被宠幸过,在后宫争宠中属于中立派,为人谦和,这正是她没有遭到吕后暗算的一个原因。大家认为“代王方今高祖亲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以仁孝闻于天下。”这是众人能接受的惟一方案,得到了赞同,于是派人去请代王。由此可见,文帝登基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惠帝、吕后都着力于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统治秩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然而文帝即位之时,不仅国家财力严重不足,人民生活还相当困顿。汉文帝采纳贾谊的治国方针,首先安民以巩固西汉的统治。减省租赋、减轻徭役、令列侯归国、废除过关用传制度、躬修节俭等。由于文帝采取了上述的方针和措施,就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

在司法方面,文帝最重要的改革是废除肉刑,改革刑制。此次改革的起因是缇萦救父。同时体现了文帝的“德政”。这一刑制的改革,在中国法制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它是中国古代刑制由野蛮阶段进入较为文明阶段的标志。这一改革,为刑制向新“五刑”(笞、杖、徙、流、死)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在外交政策上,文帝则继续采用高祖的和亲政策。

在汉初,皇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宗室、功臣、外戚三种势力构成。三大集团既有共同利益,又各有特殊利益,而每种势力的消长都可能引起皇权结构的变动。所以,任何势力过度追逐自身利益,都会打破均衡,导致冲突。诛除诸吕就是这种冲突和斗争的结果。因为文帝母族“薄氏谨良”,即软弱谨慎,对宗室和功臣两大集团构不成威胁,所以才得到他们的首肯。皇权的这种结构关系,使文帝不可能推动积极有为的政策。刘恒之“势”天生不足,必须掩饰自己的权欲,必须实行妥协的政策,以免刺激宗室、功臣集团出现过敏反映,诱发不测事件。所以,这些潜在的因素成为埋藏在汉王室中的不定时炸弹,且如影随形一直伴随着汉王室。

汉景帝:平“七国之乱”创盛世天下

汉景帝刘启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史称“吴楚之乱”或“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既有远因,也有近因。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立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吴王刘濞开铜矿,铸“半两”钱,煮海盐,设官市,免赋税,于是吴国经济迅速发展,刘濞的政治野心也开始滋生。

文帝时,吴世子入朝,与皇太子刘启(汉景帝)博弈,因争棋路发生争执,皇太子抓起棋盘将吴世子砸死。太子因为一盘棋竟然打死了自己的嫡长子,而且一点没有道歉的意思,这使刘濞大为恼火。当汉文帝派人将尸体运回吴国,吴王刘濞愤怒地说:“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又将灵柩运回长安埋葬。从此,刘濞称疾不朝。

汉文帝干脆赐他几杖(茶几、手杖,对老年人尊敬和优待的象征),准许他不用朝请。但吴王刘濞不但没有和好的意思,反而更加骄横。

汉景帝即位后,吴王刘濞日益骄横,反迹也越发明显。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他给景帝上“削藩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迅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晁错的父亲得知此消息,立即大骂晁错不孝,并与其断绝父子关系。

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于景帝前三年(公元前154年),以卖官等各种无理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六个县。

公元前154年1月,汉朝廷削地的诏书送至吴国。吴王濞立即诛杀了由朝廷派来的二千石(郡级)以下的官员。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遍告各诸侯国。消息传来,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也都起兵配合。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终于爆发了。

刘濞发难后,即率二十万大军西渡淮水,并与楚军会合后,组成吴楚联军。随即挥戈西向,杀汉军数万人,颇见军威。梁王刘武派兵迎击,结果梁军大败。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亚夫(绛侯周勃的次子)为太尉,率三十六位将军迎击吴楚叛军,派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率兵解齐之围,并命窦婴(窦太后堂兄之子)为大将军,驻荥阳督战。

景帝派周亚夫等迎击叛军的同时,内心却摇摆不定,这给了袁盎以可乘之机。袁盎原为吴相,与刘濞关系甚密。袁盎对景帝说:“方今之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刃血可俱罢。”景帝为换取七国罢兵,果然相信袁盎的话,于是腰斩晁错于东市,并残酷地诛其九族。可怜晁错虽然一片忠心,但削藩的方法毕竟不能使诸侯服气,只能使问题进一步激化,并且给了七国一个发兵的理由。

虽然景帝诛晁错,去掉了七国起兵的借口,然而七国仍不罢兵,这就进一步暴露出其反叛的面目。景帝后悔莫及,于是决定以武力平息叛乱。周亚夫率汉军很快平定了七国之乱,吴王刘濞逃到盟友东瓯国,被东瓯王所杀,七国之乱平息。

平定叛乱后,汉景帝为了加强统治,恢复社会经济,继续沿用“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

一、调整诸侯王国的设置。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楚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