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看懂中国史
12982700000022

第22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2)

关羽知道南郡失守后,连忙撤兵南下,然后派使者到南郡探听消息。吕蒙热情迎接,盛情款待使者,还让他和关羽将领的家属们见面。吕蒙这一手软的措施非常奏效:使者回去后,将领们听说自己的家属照顾得比原来还好,便没有了收复南郡的士气了。关羽见将士们毫无斗志,只好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固守,孙权派人去劝降,关羽假装投降,将旗帜和假人树立在城墙上,自己趁夜突围。将士们都各自逃命去了,跟随他的仅有十几个亲信。孙权最后还是将关羽父子抓获,开始不想杀关羽,但众人一致劝说,最后将关羽父子斩首,荆州到此全部夺回。

晋武帝:统一全国与太康繁荣

晋武帝司马炎是司马昭长子,晋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65年,司马炎为相国、晋王,同年12月代魏称帝,建都洛阳,改年号为“泰始”,后改为“太康”,史称西晋。

晋武帝本人是继承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的基业而称帝的,但他本身并非英明之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与无法处理胡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

晋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

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苛,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他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贾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

晋武帝司马炎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荒淫无度。他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十六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统一全国

西晋成立之初,晋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大封功臣,许多大家族都被封为公侯。短短几年时间,晋武帝共封了五十七个王,五百多个公侯。

蜀汉灭亡不久,晋武帝为了稳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汉供职的官吏为朝官。晋武帝没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用手法,而是采取拉拢、收买人心的办法,稳定各级官吏,以确保社会稳定地过渡。因为晋武帝还看到,蜀汉虽亡,东吴未灭,全国还未统一。于是他开始运筹帷幄,准备击灭东吴,结束全国的分裂局面。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公元280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太康繁荣

全国统一后,西晋政治上趋于安定,但由于多年战争的创伤,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很艰苦。特别是皇室和权贵们无限制地霸占土地,更加重了农民的苦难。据说,长安东南的蓝田县,有一个很不起眼的“杂牌将军”庞宗,就占良田几百顷,其他达官贵人就更不必说了。农民没有土地,豪门世族利用占据的田地肆意盘剥农民。西晋初年,晋武帝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

晋武帝很注意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如在汲郡开荒五千多顷,郡内的粮食很快充裕起来,又修整旧陂渠和新开陂渠,对于灌溉和运输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公元268年,晋武帝还设立了“常平仓”,丰年按适当价格抛售布帛,收购粮食;荒年则按适当价格出售粮食,稳定粮价,维持人民的正常生活。晋武帝一再责令郡县官吏,要“省徭务本”,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

由于晋武帝采取了这样一系列有力的经济措施,使农业生产逐年上升,国家赋税收入逐年充裕,人口逐年增加,仅平吴之后不到三年时间,全国人口就增加了一百三十多万户,出现了“太康繁荣”的景象。

传位傻太子之谜

从史料看,司马炎虽称得上英武果敢,但在个人感情上却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他一生共有二十六个儿子。不幸的是,二十六个儿子当中虽不乏聪慧之辈,但长子司马轨却不幸夭折,因此次子司马衷成了事实上的长子。然而,司马衷却是个白痴,不谙世事,司马衷的痴愚朝野皆知。

太子司马衷的低能,武帝当然也是十分清楚的,他知道这个儿子难以担负国家重任。但是杨皇后反对更易太子。杨皇后十分美丽,又出自豪门大族,替武帝生下了三男三女,长子早逝,次子便是这司马衷。晋武帝数次担心地说,太子不长进,天性愚钝,难以胜任大事。但是,杨皇后每次都和颜反驳,儿子虽不聪明,但却忠厚纯良,好生教导,会有长进的。武帝试探地说,现在更易太子,还来得及。杨皇后摇头,说:“太子的名分已定了,决不能轻易改动,无论立嫡立长,都应是太子,破坏了这项法制,日后岂不乱了套?我坚决反对。”

果敢刚毅的武帝司马炎在美人面前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心。于是就将希望寄托在两个派去考察太子的大臣和峤和荀勖的身上。他信任荀勖,尤其佩服荀勖的高深学问和不世之才。后来荀勖进奏,说太子有了进步,于是武帝相信了荀勖,放下心来,不再考虑更易太子。

公元290年,晋武帝驾崩,其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然而不过一年,皇后贾南风就发动政变,杀死总揽朝政的大臣杨骏,接着又发生了“八王之乱”。

晋惠帝:痴傻皇帝和八王之乱

晋惠帝司马衷是个不任事的痴呆儿,最初晋惠帝由太傅杨骏辅政,不久皇后贾南风杀害杨骏,掌握了大权。在八王之乱中,惠帝的叔祖赵王司马伦篡夺了惠帝的帝位,并以惠帝为太上皇,囚禁于金墉城。齐王司马冏与成都王司马颖起兵反司马伦,群臣共谋杀司马伦党羽,迎晋惠帝复位,诛司马伦及其子。不久,晋惠帝又由诸王辗转挟持,形同傀儡,受尽凌辱。公元306年,东海王司马越将其迎归洛阳,不久死去,相传被司马越毒死。

痴傻的皇帝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的皇帝。他从小就不爱读书,整天只懂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司马炎对此很发愁,担心司马衷会丢了祖宗开创的家业。

有一次,司马炎为了测验一下司马衷的思维能力,特意出了几道问题考他,并限他三天之内交卷。司马衷拿到题目以后,不懂作答。他的妻子贾南风是个很聪明的人,立刻请来几位有学问的老先生为司马衷解答难题。

司马炎看了答卷后,以为儿子的思维还是很清楚的,也就放心了。可是司马炎一死,司马衷即位,遇事要他自己决策,就闹出了不少笑话。

有一年夏天,惠帝与随从到华林园去玩。他们走到一个池塘边,听见里面传出咕咕的青蛙叫声。惠帝觉得很奇怪,于是便问随从这些咕呱乱叫的东西,是官家的还是私家的?随从感到皇帝的问题很可笑,但又不好不回答,就说:“在官家里叫的,就是官家的;若在私家里叫的,就是私家的。”

又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全国各地发生饥荒的十万火急信报被迅速报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位上听完大臣的奏报后,一时大为不解。善良的晋惠帝从各地的紧急奏章中、从大臣们惶惶不安的脸色中,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并深切为处于饥荒中的百姓着急。作为皇帝他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一时无言以对。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的肉粥呢?

八王之乱

晋武帝死后,杨骏排挤汝南王司马亮单独辅助晋惠帝,皇后贾南风也欲夺权。贾南风让楚王司马玮带兵进京,杀了杨骏。杨骏被杀后,朝政大权由司马亮与卫瓘共同执掌,但贾南风对未能独揽政权不满意,串通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及卫瓘。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及卫瓘后,贾南风对司马玮也很忌惮,以司马玮伪造手诏的罪名处死他。由此朝政大权被贾皇后掌控,她的亲戚党羽多被委以重任。

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不断进行内战,史称“八王之乱”。先是,统领禁军的赵王伦联合齐王冏起兵杀贾后。公元301年,赵王伦废惠帝自立。赵王伦篡位后,镇许昌的齐王冏起兵讨伦,镇邺的成都王颖与镇守关中的河间王颙举兵响应。洛阳城中的禁军将领王舆也起兵反伦,迎惠帝复位,杀死赵王伦。齐王冏以大司马入京辅政。

公元302年底,河间王又从关中起兵讨冏,洛阳城中的长沙王乂也举兵入宫杀齐王冏,政权落入乂手。河间王颙、成都王颖合兵讨长沙王颙。司马颙命都督张方率精兵七万,自函谷关向洛阳推进;司马颖调动大军二十余万,也渡河南向洛阳。二王的联军屡次为长沙王乂所败。次年正月,洛阳城里的东海王越与部分禁军合谋,擒长沙王乂,将其交给河间王颙的部将张方,被张方烧死。

成都王颖入洛阳为丞相,但仍回根据地邺城,以皇太弟身份专政,政治中心一时移到邺城。东海王越对成都王颖的专政不满,率领禁军挟惠帝北上进攻邺城。荡阴(今河南汤阴)一战,被成都王颖击败,惠帝被俘入邺,东海王越逃往自己的封国(今山东郯城北)。与此同时,河间王颙派张方率军占领洛阳,接着并州刺史司马腾(司马越弟)与幽州刺史王浚联兵攻破邺城,成都王颖与惠帝投奔洛阳,转赴长安。

公元305年,东海王越又从山东起兵进攻关中,击败河间王颙。公元306年,东海王越迎惠帝回洛阳,成都王颖、河间王颙相继为其所杀,大权落入越手中,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而后引发战争,祸及社会。其间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西晋进入人们常说的“五胡乱华”时期。八王之乱是导致西晋灭亡的重要原因。

晋怀帝:永嘉之祸

晋怀帝司马炽在晋武帝时被封为豫章郡王。八王之乱中,司马炽冲素自守,不交宾客,不与世事,攻读史籍,获得时人称誉。公元304年,改授镇北大将军、都督邺城守诸军事,同年立为皇太弟。

公元306年,东海王司马越毒死惠帝,司马炽继皇帝位,次年改元“永嘉”。以司马越为太傅辅政,政局全由司马越把持。除三族刑,分荆州、江州八郡设立湘州。

公元311年,怀帝密诏荀晞讨司马越,3月,发布诏书讨伐,司马越于同月病死,众人共推王衍为首,率领军队。4月,王衍遣军队在护送司马越灵柩回到东海封国时,与匈奴汉国的将领石勒的二万军队交战,石勒纵骑围而射之,将士十余万人相践如山,全被歼灭。王衍被擒,被石勒杀死,许多大臣同时遇害。西晋最后一支可供作战的主力已被消灭。6月,匈奴汉国刘曜、王弥率兵攻入京师洛阳,怀帝在逃往长安途中被俘,皇太子司马诠被杀,史称“永嘉之祸”。

晋怀帝被送往平阳,匈奴汉主刘聪封他为特进、左光禄大夫、平阿公,次年进为仪同三司、会稽郡公,并被囚禁。

公元313年,刘聪命令怀帝在正月的朝会上着青衣行酒,侍中庾珉、王俊等号哭,令刘聪很厌恶,随后派人毒死怀帝,享年三十岁,葬处不明。

晋朝怀帝统治时期,国内主要矛盾从汉族统治阶级内部转化为汉族统治阶级与割据的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从晋怀帝永嘉元年的公元307~311年的五年中,由于晋朝国内没有武备,从永嘉三年起连续遭受旱灾、蝗灾等严重自然灾害、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等因素影响,使内迁割据都城附近的匈奴集团占领洛阳,晋怀帝被匈奴军队俘虏,并且在次年遇害。

从东汉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

西晋初年,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居住着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

在汉族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但在交融的同时,胡汉亦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并州的匈奴人成了汉人的奴婢,而不少汉人也相继沦为胡人的奴婢。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役,当军作战,更有甚者被地方官员押往他乡出卖,因而激起了境内各民族的反抗;而各族上层人物亦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实行割据。连续不断的胡族内迁引起胡汉双方的矛盾,严重动摇了西晋政权的统治根基,大规模的暴动有一触即发之势。

当时西晋的一些官僚也察觉到形势的严重性,于是便有以郭钦、江统为代表,提出“徙戎”的主张。他们建议用武力将内迁的胡族强制迁徙回原住地,并以“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办法隔绝胡汉接触,来防止胡人的反抗。但由于各族内迁及胡汉杂居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因而徙戎的主张无法实施。

而此时的西晋王朝却祸起萧墙。在统治集团内部,西晋诸王为争夺中央最高权力,发生了一连串的相互残杀和战争,历时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这之后永嘉之乱的大恶斗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人民又重新陷于苦难的深渊,掀起了大规模的流亡的浪潮。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贵族中的分裂势力参加这场混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晋室内部矛盾重重,地方防务不修,连年天灾人祸,使中原沦陷。

“永嘉之祸”后不久,怀帝被匈奴人所杀,其侄愍帝被拥立于长安。这时皇室、世族已纷纷迁至江南、西北、东北。它使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第一次移向长江流域,改变了以前重北轻南的文化格局。在此以前,南方文化远不能与北方相提并论,至此以后,不仅南北经学在研治方法和总的学风上因南北对峙而呈现明显的差异,而且在文学、佛学、道教、书法、美术、音乐等方面也因风格不同而相映成辉。

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入长安,俘虏了愍帝,西晋至此宣告灭亡。而实际上,永嘉之乱早已决定了西晋覆灭的命运。西晋表面上虽是亡于胡人之手,其实自西晋建立以来,其施政缺失甚多,使政局混乱、内战不休,最终导致了自身的灭亡。

晋元帝:王与马共天下

晋元帝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司马觐的儿子。司马睿袭父封为琅蚜王,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由下邳移镇建邺(后又改名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西晋灭亡后,部下于公元317年3月拥奉他为晋王,改年号为“建武”。同年3月称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王与马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