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看懂中国史
12982700000035

第35章 北宋、南宋(4)

赵构退位后,自称不再问朝政,其实也干预些政事。有一天,他去灵隐寺冷泉亭喝茶,有个行者对他照料得很殷勤,他打量了行者一番说:“我看你的样子不像个行者。”行者哭着诉说道:“我本是一个郡守,因为得罪了监司,被诬陷降罪,罚为庶人。为了糊口得来此处投亲,干此贱活。”赵构当即说:“我明天替你去向皇帝说明。”回宫后,赵构果真要求皇帝将这个行者官复原职。

几天后他再去冷泉亭却见行者还在,于是回宫后他在宴饮时怒容满面。孝宗赵昚小心翼翼地问赵构为何生气,赵构说:“我老了,没人听话了,那行者的事,我几天前就同你讲了,为何不办理?”孝宗回答说:“我昨日已跟宰相讲起,宰相一查,说此人是贪赃枉法,免他一死已经宽大,再要复职实在不行。”赵构却不顾这些,说:“那叫我今后怎么再见人?我已经答应他向你求情。”孝宗无奈,只得去对宰相说:“太上皇大发脾气了,那人即使犯了谋杀罪,你也得给他复职。”宰相只得照办。

赵构政治上昏庸无能,然而却精于书法,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其书法影响和左右了南宋书坛,后人多效法其书迹。

宋孝宗: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

宋孝宗赵昚是宋太祖的七世孙,赵匡胤皇子赵德芳的后人。高宗在扬州逃跑时因为受到了惊吓,而失去了生育能力;唯一的独子又在苗、刘之变后死去;而英宗系的后人,在靖康之变后基本被金一网打尽,全都押往北方。最主要的是,出使金国的使臣回来后说,金太宗长得酷似宋太祖,传说太祖要回来夺皇位。于是高宗说,太祖大公无私,有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其后人衰微,朕准备将皇位传给太祖的后人。

于是,宋高宗从太祖的后人中选拔,最后只剩下一胖一瘦两个小孩。高宗开始中意胖小孩,两个孩子在宫中站着,突然来了一只猫,瘦孩没动,胖孩子却伸脚去踢猫。这件事,让高宗对胖孩子好感顿消,但他还是让两个小孩都留了下来,胖小孩名叫赵琢,而瘦小孩,便是赵昚。

留在宫中的赵昚,从小就接受了最好的教育,长大后封公,后来被进封为郡王。这位天资聪明的准皇储却和权臣秦桧关系很僵。主要是赵昚比较厌恶秦的屈辱求和,而秦桧也顾忌赵昚能力太强。秦桧一直暗中唆使宋高宗废储,以失败告终,后来,秦桧病重之时暗中策划了一场阴谋,赵昚得到消息通知了高宗,高宗亲自去相府探视,粉碎了秦桧和他的爪牙准备让其子秦禧当宰相的企图。

赵昚在宫中待了近二十年,却一直未被确定太子的名份。因此,当赵昚即位时已经三十六岁,即位后,他欲有番作为。他给岳飞平反,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重用主战派,重新拜张浚为相;并且整顿吏治,积极备战。但主战派内部内讧,面对金兵入侵,宋孝宗不得已向金议和。

此时的南宋,内部问题多多,士风日下。官俸和军费占用了国家大量的财政收入,于是政府加重税收,这又使得农民纷纷造反。

孝宗为了恢复宋朝经济和政治实力,首先从整顿内政入手,安定民心,改变以往赈灾方式。他又改变盐钞,将官府拖欠盐商的钱还给盐商,又放宽了盐的专卖,孝宗取消了很多加耗。他大力削减冗官,又严格控制萌补任子,以前不加考核的官员儿子即可当官的情况没有了。对官吏,孝宗还经常考察实际才能,不合格的都予以革职。

在军事上,孝宗整军兴武。孝宗在五年间举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阅兵,他还积极选拔将领,自己也学习骑射,南宋的军队战力有很大的提高。

孝宗先后派遣使臣范成大和赵雄出使金国,并提出了两个要求:首先是要回河南,其次是改变宋朝皇帝接受金国使臣递交国书时,亲自下殿去取的礼仪。这两条都遭到了金世宗的拒绝。在孝宗想和平达到目的未能实现后,就寄托于武力了。于是孝宗开始整军备战。他准备让虞允文率一军从川陕主攻,自己亲领一军在淮南出师,兵分两路伐金。正当他等待虞允文的消息时,虞允文却在四川病死,致使孝宗的计划成为泡影。从此以后,孝宗再也不提北伐之事。

宋孝宗赵昚是比较有作为的一位皇帝。宋高宗称赞他“勤俭过于古帝王”。他日常生活的花费很少,常穿旧衣服,不大兴土木。平时也很少赏赐大臣,宫中的收入多年都没有动用,以至于内库穿钱币的绳索都腐烂了。他经常告诉身边的士大夫:“士大夫是风俗的表率,应该修养自己的德行,以教化风俗。”

宋孝宗不但节俭,而且尊佛崇道,除奸邪褒忠良、昭雪冤案,励精图治,使南宋出现了“乾淳之治”的小康局面。

宋光宗:从“孝子”到不孝子

宋孝宗对并非自己生父的高宗谦恭、仁孝,而宋光宗赵惇对生身之父宋孝宗却一直怀着极大的疑惧和不信任。在东宫时,为了稳定储君的地位,宋光宗尚能对孝宗毕恭毕敬,而一旦登上皇位,父子之间的矛盾便开始凸现出来,并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日益尖锐。

东宫历来都是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心,太子言行稍有疏忽,不仅储君之位不保,而且还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赵惇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入主东宫后,勤奋好学,一举一动严守礼法,对孝宗克尽孝道。孝宗常把自己的诗作赐与太子,不断提醒他继承自己恢复故国之宏图壮志,赵惇也在和诗中竭尽所能地称颂父皇的功绩,努力表现自己的中兴大志。这种父唱子和无疑使孝宗更感欣慰,让孝宗误以为太子的确继承了自己的英武与志向。

赵惇小心翼翼地在东宫做了十几年孝子,年过不惑,却仍不见孝宗有将皇位传给他的意向,终于有些按捺不住了。一天,太子向孝宗试探道:“我的胡须已经开始白了,有人送来染胡须的药,我却没敢用。”孝宗听出了儿子的弦外之音,答道:“有白胡须好,正好向天下显示你的老成,要染须药有什么用!”太子碰了软钉子,从此不敢再向孝宗提及此事,转而求助于太皇太后吴氏(高宗皇后)。

他多次宴请太皇太后品尝时鲜美味,太皇太后心知肚明,在某些场合也曾向孝宗暗示过,应该早点传位给太子,但得到的回答却是太子还须历练。父亲威严强干,又迟迟不肯放权,这也许已经给太子的心里投下了某种不祥的阴影。

公元1187年,高宗驾崩,孝宗悲痛欲绝。对高宗的禅位之恩,孝宗一直心存感激,加上自己已年逾六旬,对恢复中原也深感力不从心,因此他一改以往为先帝服丧以日代月的惯例,坚持守三年之丧,既表明他对高宗的孝心,也借机摆脱烦琐的政务。

也正是孝宗的这个想法和决定,时年四十三岁的赵惇终于盼到了内禅大典。孝宗传位于太子后,退居重华宫。他原本希望能像高宗那样,悠闲地安度晚年,却没有料到父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骤然剧烈起来。

登上帝位的光宗觉得自己再也没有必要装出“孝子”的模样来讨孝宗的欢心了。即位之初,他还曾仿效孝宗侍奉高宗的先例,每月四次朝见重华宫,偶尔也会陪孝宗宴饮、游赏,但是没过多长时间,光宗便开始找借口回避这种例行公事。

一次,光宗独自率宫中嫔妃游览聚景园。大臣们对此议论纷纷,认为高宗在世时,孝宗凡出游必恭请高宗同行,而光宗只顾自己游玩。看到这样的奏章,光宗极为恼火。恰逢此时孝宗遣宦官赐玉杯给光宗,光宗余怒未息,手握不稳,不小心打碎了玉杯。宦官回到重华宫,将事情的经过掐头去尾,只禀报说:“皇上一见太上皇赏赐,非常气愤,连玉杯都摔碎了。”孝宗心中自然不快。

另有一次,孝宗游东园,按例光宗应前往侍奉,可到了家宴之时,却仍不见他的踪影。一向爱搬弄是非的重华宫宦官故意在园中放出一群鸡,命人捉又捉不着,便相与大呼:“今天捉鸡不着!”(当时临安人称乞酒食于人为“捉鸡”),宦官们显然语带讥讽,暗指孝宗寄人篱下的处境。孝宗虽佯装不闻,但内心的愤怒与痛苦可想而知,毕竟光宗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连起码的礼数都没有,作为父亲,岂能听之任之?

种种迹象已让孝宗感觉到光宗对自己的冷落和怠慢,而在立储问题上,父子二人意见严重分歧,进一步激化了原有的矛盾。

光宗皇后李氏只生有嘉王赵扩一人,立为太子本是顺理成章之事,但却受到孝宗的阻挠。可能是因为嘉王天性懦弱,孝宗认为其不适宜继承皇位;相比之下,魏王赵恺的儿子嘉国公赵抦生性聪慧,深得孝宗喜爱。当初,光宗取代了二哥赵恺,成为太子,如今孝宗却宠爱赵恺之子,不同意将嘉王立为储君,无形中加深了光宗心中对孝宗本就存在的猜忌,让光宗时时感到恐惧和不安。在他看来,父亲似乎不仅对嘉王的太子地位,甚至对自己的皇位,都是潜在的巨大威胁。在别有用心的李后和宦官们不断离间挑拨下,这种恐惧感逐渐成为光宗挥之不去的阴影,其心理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终于导致了无端猜疑和极度偏执的症状。他视重华宫为畏途,不再定期前去问安,尽可能躲避着孝宗。天子孝行有亏,臣子劝谏责无旁贷,而臣僚们的这些言行更激起光宗的固执与疑惧,终于引发历时数年的过宫风波。

宋宁宗:屈辱的“嘉定和议”

宋宁宗赵扩是宋光宗次子,于公元1195~1224年在位。公元1189年拜少保、武宁军节度使,进封亲王。公元1190年立为储嗣。

公元1195年,赵扩被宗室、枢密院事赵汝愚和外戚韩侂胄拥立为皇帝。即位后,曾以赵汝愚为相,不久罢免,依任韩侂胄,使其专权长达十四年。公元1204年,赵扩采纳韩侂胄的建议,追封岳飞为鄂王。公元1206年,削去秦桧所封王爵。同年,在准备远未充分的情况下,宋宁宗依韩侂胄的奏请,下诏攻金,招致战败。公元1208年与金议和,签订“嘉定和议”。这些条款比孝宗与金朝订立的和议条款更具屈辱性。

议和期间,南宋政府杀韩侂胄,函首送至金廷。此后,杨后与史弥远操纵朝政多年。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宁宗派使节赴蒙古谈判,拟联蒙灭金,但宋军对金作战失利,反而丢城失地。

金章宗(公元1190~1208年)在位晚期,金朝北边受到蒙古族的侵扰,内部又有各族人民的反抗。南宋重臣韩侂胄便趁机对金用兵,进行北伐。

公元1206年5月,宋分道进兵。起初收复了一些地方,不久,金援兵大量南下,宋军大败。金人要求惩办战争祸首,主和派礼部侍郎史弥远等竟杀死韩侂胄,函其首送给金人。公元1208年,双方重定和约,史称“嘉定和议”。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依靖康故事,世为伯侄之国;

二、增岁币为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

三、疆界与绍兴时相同(金放弃新占领的大散关、濠州等地);

四、宋将韩侂胄等主持伐金之人的首级献给金。

此外,南宋另给金军犒军银(赔款)三百万两。这次和议是南宋对金又一次的屈辱媾和。此时,蒙古势力已在北方兴起,并不断南下攻战,金和南宋渐次衰落下去。

宋恭帝:从皇帝转行成西藏僧

公元1274年,宋度宗因酒色过度而死,四岁的赵□在奸臣贾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是为“宋恭帝”,年号“德□”,由祖母谢太皇太后、母亲全太后垂帘听政,但军国大权依然在贾似道之手。

当时蒙古的大军已得中国北半部,在取得南下最重要通道襄樊城的控制权之后,渡过长江向南宋首都临安进发。谢太后一面在全国通令“勤王”,一面向元军乞和。势如破竹的元军击破各地的防线,相继降服了长江中游诸州。

公元1275年,贾似道率领的三万大军在芜湖与元军对战大败,不久,谢太皇太后和宋恭帝在全国人民的压迫下不得不杀死贾似道,不过为时晚矣,宋朝灭亡的形势已经不可避免了。同年年中,元军已经占领了江东(今日的江苏省)大半的领土。

公元1276年1月18日伯颜率领的元军兵临临安。南宋朝廷求和不成,只好向元军投降。同年,谢太皇太后抱着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赵□出城向元军投降。后来南宋残余势力在福建、广东抗元,公元1279年,南宋年仅八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元军逼得走投无路,只好跳海而死,南宋灭亡了。

宋恭帝被俘以后,被元朝封为“瀛国公”,赵□长大以后对西藏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突然赏给十九岁的赵□许多钱财,叫他去西藏当僧人。就这样,在忽必烈的支持下赴西藏萨迦寺出家,法号“和尊”。于是,当年的小皇帝宋恭帝成了高僧,并为佛教界做出了许多贡献,翻译了不少佛教经文。学会了藏文后,他翻译《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这两部汉传佛教著作为藏文。

元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赵□知晓了自己从前的身份,便写了一首诗:“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对南宋王朝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赵□对当年元朝政府无理进攻南宋的谴责。因为这首诗,他触犯了文字狱。后来被元朝皇帝发现,遂下令赐死赵□,死时享年五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