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70年代,英国开始将鸦片大量输入中国。到了19世纪,鸦片输入额逐年增多。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抵消英中贸易方面的入超现象,大力发展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贸易,以达到开辟中国市场的目的。
19世纪初输入中国的鸦片为四千多箱,到公元1839年猛增到四万多箱。英国从这项可耻的贸易中大发横财。由于鸦片输入猛增,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并使吸食鸦片的人在精神上和生理上受到了极大摧残。如不采取制止措施,将要造成国家财源枯竭和军队瓦解。于是,清政府决定严禁鸦片入口。
道光帝一生中最大的一桩事莫过于鸦片战争了。道光帝在汹涌而至的外国鸦片面前采取了先王一贯坚持的禁止 鸦片战争图政策。他派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州禁烟,后来又任林则徐为两广总督。
道光帝原以为英军不可怕,“天朝”可以速胜。但是,公元1840年6月,侵华英军总司令懿律率舰只四十余艘、士兵四千多名,陆续到达中国南海海面。6月28日英舰封锁珠江海口,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此时,道光帝害怕了,开始退让,立刻从主战的立场转变为主抚即妥协的立场。连忙撤去林则徐的职务,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与英国侵略者谈判。
公元1841年,英军攻陷虎门炮台。清朝摇尾乞和,与英国订立了可耻的城下之盟——《广州和约》。但是英国侵略者并不满足,继续北犯。公元1842年8月,清政府派使臣在英国军舰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此结束。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从此由古代步入近代,道光帝也就成为唯一的跨古代和近代的皇帝。道光帝在鸦片战争中立场动摇、指挥失败,使中国蒙受耻辱,实在可悲。但更为可悲的是,在此事件之后他没有反思,没有任何振兴王朝的举措。
清文宗: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文宗咸丰帝名爱新觉罗·奕 ,他在位期间内外交困,太平天国起义如火如荼,又遭遇英法联军侵略中国。他依靠湘军抑制住了太平天国起义的进一步扩张,对英法联军他也派兵抵抗了,但是没有收到成效,最终失败,并以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告终。
咸丰的两道难题
道光死前一个月就爆发了太平天国大起义,咸丰帝即位后发展更为迅速。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三月攻克南京建都,与清政府分庭抗礼。咸丰帝对起义的态度很明朗,就是坚决镇压。但有两个问题使他头疼:
一、太平天国攻城略地,八旗、绿营一败涂地。当太平军从广西向湖南、湖北、江西和南京迅猛进军,清朝的经制兵,不管是八旗还是绿营,都不是对手。领军前去镇压的将领有广西提督向荣、巡抚周天爵、广州副都统乌兰泰、钦差大臣赛向阿、两江总督徐广缙等等,在太平军面前都不堪一击。钦差大臣陆建瀛死于太平军刀下,钦差大臣德兴阿与和春的江北大营、江南大营都连遭摧毁。
二、财政困难。打仗要钱,更何况是打一场大仗。咸丰朝财政出现危机,道光三十年国库只有一百八十七万两,由于镇压起义和赈灾原因,到咸丰三年六月,户部存银只有二十二万七千两,两个月的兵饷都发不出来了。
咸丰对于第一个问题,听取肃顺和湖广总督吴文熔的话,依靠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汉人组织勇营来对付。咸丰二年十一月降旨曾国藩在湖南以在籍侍郎办团练,后来扩充为湘军。四年四月,湘军开始进攻太平军。对于左宗棠,咸丰帝则令他自募一军,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咸丰帝终于依靠他们的湘军改变了形势,抑制住并最后打败了太平天国。
对于第二个问题,咸丰帝采取了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熔化内务府金钟,开捐例,卖官鬻爵,铸大钱,发行官票和钱票,推行厘金制度等,终于筹措到了一亿七千万两足够的军费镇压农民起义。
第二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不满足于已经获得的侵略利益,在咸丰年间又提出了开放通商口岸、鸦片走私合法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要求。在遭到清政府的拒绝后,英法联军于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攻占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咸丰帝让愚顽不知变通的叶名琛为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事务钦差大臣,结果受了叶名琛的诈骗——叶名琛把英专使额尔金的最后通牒说成是求和。英军占领广州时,他下令组织团练去驱逐训练有素的英军,他以为逮捕巴夏礼等人,“夷人必乱”,却不知道这是违背国际惯例,只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公元1858年,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进迫天津。咸丰帝被迫与英、美、法、俄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列强不满足于《天津条约》规定的权力,蓄意重新挑起战争。
公元1859年,在英国蓄意挑起的大沽口冲突中,英法侵略军被击败。
公元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进而攻占大沽口。随即攻占天津,并向北京进犯。咸丰帝派遣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往通州与英、法议和。英法联军以和谈为掩护,继续组织对北京的进攻,在通州八里桥击败清军后,进攻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被焚掠。咸丰帝自圆明园仓皇逃亡热河(今承德市),命恭亲王奕留京议和。
公元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恭亲王奕代表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并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在《中俄北京条约》中,承认了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沙俄迫使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的《瑷珲条约》。咸丰在重大事件面前无所适从,陷于极度痛苦之中,变得意志消沉,不久在热河死去。
清穆宗:慈禧太后的傀儡皇帝
清穆宗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的即位是清代帝王中最顺理成章,最没有争议的一个。咸丰皇帝共有两个儿子,同治是他的长子,次子三岁就夭折了,所以同治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同治帝在位十三年,前十二年是在两宫太后垂帘的情况下虚坐龙椅的傀儡皇帝,最后只亲政了一年。
19世纪60年代开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办起了洋务,以建立新式军备为中心,并创办了一些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洋务运动与镇压太平天国为清朝赢来了“中兴”。然而,这一切与“同治”无关。
公元1861年,咸丰帝病危,他召御前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代写朱谕,立载淳为皇太子,并命上述大臣赞襄政务。载淳生母那拉氏和钮祜禄氏尊为皇太后。第二天咸丰帝去世,六岁的载淳即位,年号“祺祥”。
同治帝即位之初,清政府利用湘军并借列强之师助剿,公元1864年将太平天国镇压了下去。
同治即位时,因为年幼,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政。这一年的10月,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不满八位大臣专权,联合东宫慈安皇太后和恭亲王奕合谋发动“辛酉政变”,在护送咸丰帝梓宫回京之际,慈安、慈禧和小皇帝先行到达,采纳恭亲王建议,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戍,实行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自己掌握实权,改年号为“同治”,以第二年为同治元年。
慈禧任奕为议政王、军机大臣,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她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地主武装,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实行借洋兵剿逆的政策,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延缓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慈禧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深宫集权。被清朝统治阶级称为“同治中兴”。
同治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同治的荒淫程度比他父亲咸丰还要厉害。他有许多后妃,却还常常带着两个心腹太监,换上平民服装,偷偷溜出皇宫,到京师的南城娼妓区去寻花问柳,夜间不回皇宫。
据说,时间一长,同治皇帝染上了梅毒,病倒了。起初他只觉得浑身发烧、口渴、腰疼、小便不畅,太医摸不透是什么病,只当普通的感冒来治。一连几天,烧热不退,又便秘,颈项、肓背、腰部等处发出紫红斑块。
公元1874年11月,同治的头部、脸面上都出现紫色发亮的斑块,左边脸颊上的斑块被抓破,渗出血水;脸颊肿得厉害,上下嘴唇都朝外鼓着,腰部化脓,很远就能闻到一股令人作呕的恶臭。慈禧太后怕同治从镜子里见自己的尊容会受惊,便命太监将养心殿内所有的镜子都收藏起来。不便挪动的穿衣镜等,用红缎蒙上。即使同治命人拿镜子,皇后阿鲁特氏等人也以病人不宜照镜子为理由劝阻。
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宫中对于同治患梅毒之事多方掩饰,只说是出天花。一天,同治的皇后去养心殿探病,并向他诉说慈禧太后又为细微小事责骂她,还失声哭泣起来。慈禧本来就不喜欢这个儿媳妇,并设下了监视的耳目。这天,慈禧听说皇后去探视皇帝,便亲自到养心殿东暖阁外偷听他俩的谈话。她听到皇后在诉说她的不是,就怒气冲冲地闯了进去,一把抓住皇后的头发,举手就打,并且叫内廷太监准备棍杖,要严厉责罚皇后。同治见状,被吓得昏厥了过去,慈禧这才没有对皇后用刑。然而,同治的病势却从此越来越重,不久死去。没过多久,皇后阿鲁特氏也死去。
清德宗:垂帘听政与戊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