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看懂中国史
12982700000005

第5章 夏朝、商朝和西周(1)

走过夏朝,进入商朝,这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王朝,也是奴隶制社会发展的时期。商朝灿烂辉煌的青铜技术和文化,为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周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时期,此时建立了庞大而完备的国家机构,完善了一整套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刑罚制度成了维护西周统

夏启让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标志着中国“家天下”的创立,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取代。由此,中国进入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时期,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夏禹:夏朝的第一位王

禹,姓姒,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的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

禹是夏朝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对他尊称的“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帝尧时,中原洪水为灾,百姓愁苦不堪。鲧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时间,洪水未平。舜巡视天下,发现鲧用堵截的办法治水,一点成绩也没有,最后在羽山将其处死。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

禹接受任务以后,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失败的原因,决定改革治水方法,变堵截为疏导,亲自翻山越岭,趟河过川,拿着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他与涂山氏女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咬着牙没有进家门。第三次经过的时候,他的儿子启正抱在母亲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了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禹三过家门不入,正是他劳心劳力治水的最好证明。

禹亦关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看见一个人穷得把孩子卖了,禹就把孩子赎了回来。见有的百姓没有吃的,他就让后稷把仅有的粮食分给百姓。禹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简陋的席篷,每天亲自手持耒锸,带头干最苦最脏的活。几年下来,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脱光了,手掌和脚掌结了厚厚的老茧,躯体干枯,脸庞黧黑。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们开辟了无数的山,疏浚了无数的河,修筑了无数的堤坝,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终于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刚退去洪水的土地过于潮湿,禹让益发给民众种子,教他们种水稻。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贡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由于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的功绩,并向天地万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将禹推荐给上天,把天子位禅让给禹。

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要以刑罚来惩办。禹还有组织的对不听教化多次叛乱的苗族进行征伐,打败了苗军,杀死了三苗酋长,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之后,“四方归之,辟土以王”。

舜死后,禹守孝三年,仍按传统的禅让制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铜,铸成了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

禹在巩固夏王朝统治过程中,还特别重视恩威并济,加强教化。由于禹是活动在崇山一带的夏部落的首领,故被称为“夏后氏”,他所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就被称为夏。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的结束、阶级社会的开始,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夏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启,姓姒,名启,是大禹的儿子。在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夏启即位后,放弃了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并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这次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

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夏朝,夏朝统治的范围大约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东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的三省交界处,西到山西南部。启在位时,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时期。

启的母亲是涂山氏,屈原的《天问》中记载,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旋即分别。怀孕的涂山氏女在伤念中生下启后就死了。所以,启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是个苦孩子。

禹王去世前几年,想效仿尧舜,找一个贤能的人来接替自己。最初,人们推举在帝舜时就掌管刑法的皋陶,但是没等接任,皋陶就病死了。后来经过商议,又一致推举伯益做他的继承人。伯益曾经是大禹治水的一名主要助手,发明过一种凿井的新方法。他擅长畜牧和狩猎,曾教会人们用火烧的办法来驱赶林中的野兽。所以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伯益是仅次于大禹的一位英雄。

随着王位的巩固,夏禹越来越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王权应该由自己的儿子来接管,而不能让别的什么人来继承。可是伯益功劳卓著,威望极高,首领会议上推举他做自己的继承人。禹王感到众怒难犯,只好顺水推舟,答应下来。但是,禹却开始有意让启参与治理国事。过了几年,他的儿子启由于把国事处理得很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高了起来,而伯益做为继承人,却没有新的政绩,他过去办的好事,人们也渐渐淡忘了。禹王死后,他的儿子夏启就真的行使起王权来了。而多数部族的首领,也都表示效忠于启。

伯益看到事情成了这个样子,大怒。他本是东夷人,他召集东夷部族率军向启杀来。而启早有防备,经过一场大战,打败了伯益的军队。夏启为了庆祝胜利,在钧台(今河南禹州)举行了大规模宴会,公开宣布自己是夏朝第二代国君。从此,父亡子继的家天下制度便取代了任人唯贤的公天下制度。

尽管启打败了伯益,但许多部族对他改变禅让传统的做法表示强烈的反对。有一个部族首领叫做有扈氏,站出来反对夏启的做法,要求他按照部落会议的决定,还位于伯益。于是,夏启就和有扈氏在甘泽地方(今陕西户县一带)发生了战斗。经过一场激烈的厮杀,有扈氏被打败了,有扈部落的成员被罚做奴隶。从此,夏启的王位终于坐稳了,父死子继的家天下制度正式开始了。

夏启实行王位世袭的故事,说明那时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已经彻底瓦解,天下为公氏族部落会议制度已经转化,开始出现了国家的雏形,奴隶社会天下为家到来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进步。因为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人们的生活极其艰苦。到了奴隶社会,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分工,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得到很大改善,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所以说这是历史的向前发展。

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传说他曾创作了名为《九韶》的大型乐舞。

启年老以后,他的几个儿子激烈地争夺继承权。小儿子武观因为争得最凶,启就将他放逐到黄河西岸(今陕西义带)。武观聚众反叛,启派大将彭伯寿带兵将他打败,并押来见启。武观只好认罪服输。不久,启因为荒淫过度而病死。

夏少康: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

夏启死后,他的大儿子太康继承了王位。太康从小就跟着他父亲学喝酒、学打猎,生活比夏启更腐败。他做了王,丢开国家大事不管,带着家人和亲信到洛水北岸去打猎,一去就是几个月,快乐得忘了回家。

这时候,东边的东夷族强大起来了。东夷族的首领叫“羿”,是个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羿看到太康长期出外打猎,丢下国家大事不管,引起老百姓的怨恨,就乘机夺取了夏朝的首都安邑(在现在山西省安邑县境内),不让太康回来,把太康的弟弟仲康立为傀儡王,由他自己掌握国家大权。然而羿也喜欢玩乐,喜欢打猎,不善于管理国家大事。他手下有四个很能干而又正直的人,他不信任,却信任一个惯会献媚、挑拨是非的人——寒浞。

寒浞找一帮人专门陪着羿去打猎,自己躲在家里搞阴谋。他用小恩小惠收买了羿的家奴,唆使他们谋害羿。有一天,羿打猎回来,寒浞和羿的家奴用酒把他灌醉,杀死了他。寒浞霸占了羿的妻子和全部家产,掌了大权。

被羿立为傀儡王的仲康,由于行动不自由,心情抑郁,很快就死了。他的儿子后相继承了王位。后相不愿意做傀儡,逃出去投靠同姓的部落首领。寒浞怕后相的势力壮大,回来复兴夏朝,就派大儿子过浇带兵去进攻他们,杀死了后相。后相的妻子后缗这时候正怀孕,她躲开过浇的搜捕,从墙洞里偷偷爬了出去,投靠自己的娘家有仍氏。

有仍氏姓任,是一个小部落,地处现在山东省济宁市一带。他们把九死一生逃回娘家来的后缗收留下来,让她安安稳稳地生了个儿子,取名叫做少康。按辈分排起来,少康是夏禹的玄孙,夏启的曾孙。

少康从小就很聪明,有心计。后缗觉得这个儿子很有希望,在他刚刚懂事的时候,就把他祖父一辈太康荒唐失国,仲康做傀儡忧愤而死,以及他父亲后相被杀害等惨痛情形全都告诉了他,并且叮嘱他长大以后一定要为祖父和父亲报仇,把失去了的国家大权夺回来。

少康自幼受到这种报仇雪耻的教育,果然立志发愤图强,为复兴夏朝做准备。他先在外祖父有仍氏那里担任管理畜牧业的官,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打仗的本领,并且时时刻刻对杀父仇人过浇保持着警惕。

过浇果然打听到了少康的下落,派一个叫做“椒”的大将到有仍氏部落来搜捕少康。少康早有准备,赶快逃奔到虞舜的后代有虞氏那里,躲过了椒的搜捕。有虞氏的首领虞思看到少康很有出息,叫他在部落里担任管理膳食的官,学习管理财物的本领。这样,少康就变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人。虞思看到少康为人可靠,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并且把一块叫“纶”的地方交给他管理。纶这个地方方圆十里,有很好的田地,有五百名士兵。少康就有了恢复夏朝的根据地和武装力量。

少康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宣扬他的高祖夏禹的功德,争取人们支持他复兴故国。他把夏朝旧官吏召集来,叫他们跟着他打回老家去。少康先派了一个名叫女艾的大将去刺探过浇的虚实,又派自己的儿子季杼去消灭过浇的羽翼,以削弱过浇的力量。女艾和季杼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少康做到了知己知彼,而此时过浇却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一切都准备好了,少康便从纶地起兵,历数羿、寒浞、过浇等人的罪行,杀奔夏朝的旧都城安邑。这时候寒浞已经死去,过浇虽然想顽抗,怎奈大势已去,终于被少康消灭了。天下又回到了夏禹子孙的手里。这件事,历史上称为“少康复国”或“少康中兴”。

从太康失国到少康复国,共约六七十年。这六七十年的前二三十年是羿掌权,还没有夺取王位;后四十年寒浞掌权,夺取了夏朝的王位。

关于少康复国的故事,《左传》中有具体的记载,但是时间已经相隔一千五百多年,所以有些历史学家不相信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尽管这样,这个历史故事还是反映了夷夏之间奴隶主贵族争夺权利的斗争。

夏族是现今汉族的老祖宗,夷族则是少数民族。夷族的羿和寒浞夺取了夏族的政权,最后又被夏族打败,这说明了在远古时代,夏族和夷族就矛盾不断,通过战争,逐步实现了民族的融合。

夏槐:夏朝的“槐黄时节”

夏槐,又作帝芬或后芬发,是杼的儿子。槐在位期间,先后征服了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间的九夷等部落,扩展了夏朝的势力,同时夏朝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夏朝最辉煌的时代在帝槐时来临。《竹书纪年》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

在有关于描写夏朝的历史书籍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少康复国这么一件丰功伟绩,夏国人却很少去歌颂少康,而是歌颂少康的后继者杼,杼被夏朝人看成是能够继承大禹事业的一位名王。这是为什么呢?

少康复国之时,与羿、寒浞所在的东夷族作战杀了不少东夷将士,东夷族人也是夏朝的诸侯臣民,而东夷族人占了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军事上虽然败给了少康,但是在心里却没有完全臣服,想当年大禹治水的重点在东夷地区,帮助东夷族人恢复生产,获得巨大威望,才能德服东夷族人,得以稳固天下,而少康虽然也实施王道,但是民族之间的仇恨却因为战争而激发,非王道一朝一夕所能感化,东夷族各部落势力依然存在,不甘失败之余也经常会有战争矛盾发生,可以说少康只是恢复了夏朝的王权,没有争取到东夷族的人心。这化解民族之间的矛盾的历史责任就留给了杼。

杼是少康的儿子,又名季杼,他少年之时就参与到父亲的复国战争之中,虽然没有父亲年少时的磨难,但却有政治上的才能,他对东夷族人实施软硬兼施的政策,他发明了用兽皮做的盔甲,可以抵挡勇猛东夷战士的石刀、石箭的砍射,战斗力大大增强,对顽固的东夷族某些部落展出铁面无情的一面,一直将其逼入东海之滨,直至臣服,对于臣服的东夷部落子民,发挥“天下归心”的王道精神,做了不少的前期工作,那就是采取怀柔政策,免除一定的赋税上贡,化解了不少的民族矛盾,终于经过种种努力,使国家统一起来,国力日益强盛,留下雄厚的基业。在他儿子槐继位后不久就争取到了东夷部落的支持,而杼在争取人心方面优于少康,自然作为夏国一半以上的东夷族人歌颂起杼,而少康就鲜有夏人所称赞了。

通过杼的文治武功,其在位十七年后病死,由其儿子槐继位,国泰民安的夏朝终于迎来了最为强盛的时代,这就是史家所称的“槐黄时节”。“槐黄时节”,意思是夏王朝之花盛开的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