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话艺术大全集
12984100000100

第100章 尴尬(2)

对于这种充满挑衅性的说法,我国代表回答道:“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采取什么方式解决,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没有必要向他国保证什么。”说到这儿,他话锋一转,反问道:“请问,难道你们总统的选举也要向我们做保证吗?”

与人交际中,当对方有意无意触犯你的时候,你可以用自嘲的方式来摆脱困境,这是一种最恰当的选择,也是摆脱困境最有效的方法。它既能维护你的尊严,又能将宽容大度的形象摆在对方面前,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与信任。

用“自嘲”的方式为自己解除尴尬,显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在自嘲过程中还应有所禁忌,不仅仅要注意场合、时机、对象,还应注意最好不要使用过于贬低自己的言辞。

自嘲的好处很多,比如,可以用自嘲的方法给自己搭建台阶,避免尴尬与难堪,还可以维护自己的自尊。

反唇相讥,回击不怀好意者

回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抓住问题的实质

当遭到不怀好意者的挑衅时,不要只把问题局限在问题的表面,要抓住问题的实质。这样有利于改变自身处境,狠狠地打击不怀好意者,使其自食恶果。

莫洛托夫是苏联首任外交部长,这位出身于贵族家庭的外交家曾经因出身问题而遭到了不怀好意者的攻击。在一次联谊大会上,一位英国工党外交官向他提出了一个刁钻问题,说:“你是贵族出身,我家祖辈是矿工,我们两个究竟谁能代表工人阶级呢?”面对这种刁钻的提问,莫洛托夫并没有表现出惊慌失措,他不慌不忙地说:“对的,不过,我们却都走上了与出身相反的路。”对方听到莫洛托夫的这一回答后,闭口不言。倘若莫洛托夫与对方纠缠在出身问题上,就一定会陷入不利的境地。而此时他所说的,不但使不怀好意者无言以对,还展现了自己高雅的风度,而不怀好意者却落得个“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下场。

俄国学者罗蒙诺索夫一直生活俭朴,因此,他对穿着没有太多讲究。一次,一个不学无术、好吃懒做的德国人,看到罗蒙诺索夫那破旧的衣衫,不禁挖苦道:“透过这衣服的破洞,我发现了你的才学。”罗蒙诺索夫没有给这个人留任何情面,毫不客气地说:“先生,从这里我却看到了另一个人的愚蠢。”那个不怀好意的德国人本来是想趁此机会让罗蒙诺索夫出一下丑,没想到却被罗蒙诺索夫说得无言以对。其实,生活俭朴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美德,那个德国人显然是有些小题大做,其最终目的就是想羞辱一下罗蒙诺索夫,可是罗蒙诺索夫却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利用巧言使那不怀好意的德国人自觉无趣,知难而退了。

上述两个事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回击不怀好意者的时候,一定要抓住问题的实质,把握时机狠狠地打击那些不怀好意者。值得注意的是,在回击对方时,你要特别注意词语的选择,力求精辟、准确、内涵丰富。从字面上看,这些词语轻描淡写,仔细琢磨却“话中有话”,当对方领会到这些轻描淡写背后的深层含义时,已为时晚矣。

2.以比喻对比喻

有些不怀好意者总喜欢将人比作一些不雅的事物,以此来达到讥讽、贬低别人人格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回击

办法,就是以比喻对比喻,采取同样的方法回击不怀好意者。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以后,得到了赫胥黎的全力支持,为了维护和宣传达尔文的这一学说,赫胥黎与宗教势力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为了诋毁赫胥黎,教会把他说成是“达尔文的斗犬”。在伦敦的一次辩论会上,赫胥黎遭到了宗教头目的攻击。当他们看到赫胥黎步入会场时,便破口大骂道:“当心,这只狗又来了!”赫胥黎根本不在乎他们的谩骂,而是不屑一顾地说:“是啊,盗贼最害怕嗅觉灵敏的猎犬。”这样一来,那些不怀好意的教会头目们也无可奈何,只能自认倒霉,闭上了嘴。

在这里,双方都用了“比喻”的方法,但赫胥黎的比喻更为巧妙,那些不怀好意者骂他是条狗,而他又巧妙地把“盗贼怕猎犬”这一人所共知的常理搬了出来,划清了宗教头目与自己的界限,从而戳穿了宗教头目的丑恶面孔,维护了真理。

用以比喻对比喻的方法回击不怀好意者,就是利用两种喻体间的相克关系,使自己的思想附加到喻体上,以此来回击那些不怀好意者。

俗话说,“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你也应该真心对待那些对你一片真诚的人。但对那些不怀好意者,就应该采取方法打击一下他的气焰。

掉转话头,巧妙化解尴尬

在语言交际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令人尴尬的问话,比如一些秘密事情、个人的私事等。对待这样一些提问,如果我们用“不能告诉你”来回答,会使自己显得粗俗无礼,如果套用外交用语“无可奉告”来作答,那又会使提问者失望或不快。总之,对待这样一些古怪的问题,若我们答得不好,就有可能使自己陷入十分难堪的泥淖,不能自拔,以致大失脸面。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就需要具备“顾左右而言他”的语言艺术,从而及时扭转尴尬的局面。

转换话题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办法,比如:

两个青年去拜访老师,在谈话中提到:“老师,听说您的夫人是位英语教师,我们想请她指教一下,行吗?”

老师为难地沉默了片刻,说:“我们前不久分手了。”

“哦?对不起,老师……”

“没什么,喝点水吧。”

“老师,您的书什么时候出版?快了吧?……”

这样转换话题,特别是提出对方很愿意谈的话题,就会迅速地缓解尴尬局面。

问话者见对方对其问题不予理睬,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的无礼,从而不再追问。

某单位一女工结婚,在单位散发喜糖,刚巧该单位有一位大龄女青年。大家吃糖的时候,突然一位中年科员笑着对那位女青年说:“喂,什么时候你也请我们吃喜糖啊?”大家都望着那位女青年。那位女青年脸微微一红,然后指着身边一位女同事身上的一件款式新颖的上衣问:“咦?这件衣服在哪买的啊?什么时候买的?”两个人便兴致勃勃地谈起了那件衣服。

在公众场合问这种问题是很不礼貌的。女青年碰到这个尖锐的问题时处境十分尴尬,回答不好可能会引起大家的闲话。于是她立刻把话题转移到同事的衣服上,借以回避对方的无聊问题。问者见对方不予理睬,自然也认识到自己的失礼,也不会再说些什么。

这种方法可以缓解尴尬的局面,但是它又未免太过生硬,而且效果并不是非常好。要是用更婉转的方法来转移话题,会显得更漂亮、干脆。这种方法就是岔换法。

岔换法是针对对方的话题而岔换新的话题,表面上看是在回答对方,而实质意义却是不相干的两个问题。它给人的感觉通常是干脆利落,能传达出一种较为和谐的气息。

在说话过程中,当对方有意无意地触到我们不愿回答的问题时,如果一时没有好办法来应答,那么,就干脆转移在场者的注意力。

要会自我调侃

有一次,10多年没见的老同学聚会,因为大家都是好朋友,所以,谈起话来比较直接。有一位男同学打趣地问一位女同学说:“听说你的先生是大老板,什么时候请我们大吃一顿?”他的话刚说完,这位女同学就变得紧张起来。原来这位女同学的丈夫前不久因发生意外去世了,但这位开玩笑的男同学并不知道。旁边的一位同学暗示他不要说了,谁知这位男同学偏要说,旁边的那位同学只得告诉他真实的情况,这位男同学顿时觉得羞愧万分。不过他迅速回过神,打了一下自己的脸,调侃地说:“你看我这嘴,几十年过去了,还像学生时代一样,不知高低深浅,只知道胡说八道。该打嘴!该打嘴!”女同学见状,虽有说不出的苦涩,但还是原谅了他,苦笑着说:“不知者不为怪,事情过去很久了,现在可以不提它了。”男同学便忙转换话题,从尴尬中解脱出来。

当我们处于类似的局面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可以采取上面男同学的做法调侃一下自己,表达自己真诚的歉意,而对方也不会再责备我们,相反还会一笑了之。

1915年,丘吉尔还是英国的海军大臣。不知由于什么原因,他突然要学开飞机。于是,他命令海军航空兵的那些特级飞行员教他开飞机。

丘吉尔很有毅力,不但刻苦用功,拼命学习,还把自己全部的业余时间都搭上了,负责训练他的军官都快累坏了。丘吉尔虽称得上是杰出的政治家,但这跟开飞机没什么大联系。也可能是隔行如隔山吧,总之,丘吉尔虽然刻苦用功,但就是没有学会开飞机。

有一次,由于天气原因,一段16英里(约26千米)的航程,竟然花了3个小时才抵达目的地。

着陆后,丘吉尔刚从机舱里跳出来,那架飞机竟然再次飞起来,一头撞到海里去了。旁边的军官们都吓得怔在那里,一动不动。

原来,匆忙之中的丘吉尔忘了操作规程,慌乱中再次发动了引擎,望着眼前这一切,丘吉尔也不知所措,好在他并没有惊慌,而是装作什么也不知道,自我解嘲道:

“怎么搞的,这架飞机这么不够意思。刚刚离开我,就又急着去和大海约会了。”

一句话,缓解了紧张的气氛,也让丘吉尔摆脱了尴尬。

由于我们的过失,使谈话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这时我们不要责备他人,还是找找自己的责任,采用自我调侃的方式低调退出吧。

装作不知道,说得更奇妙

这里有一则流传很广的笑话:

一家星级宾馆招聘男性客房服务人员,经理问了应聘者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你无意间把房间推开,看见一位女客正在洗澡,而她也看见你了,这时候你该怎么办?”

第一位答:“说声‘对不起’,就关门退出。”

第二位答:“说声‘对不起,小姐’,就关门退出。”

第三位答:“说声‘对不起,先生’,就关门退出。”

结果第三位应聘者被录取了。为什么呢?前两种回答都会让客人陷入尴尬的境地,唯有第三位的回答很巧妙。他假装看错人,既保全了客人的面子,又使双方摆脱了尴尬。

一位新来的实习老师刚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学生中就有人突然叫起来:“新老师的字比我们童老师的字好看!”

真是语惊四座,幼稚的学生哪能想到:此时班主任正坐在教室的后排,这会让她多尴尬啊!对这位实习生来说,初上岗位,就遇到这种尴尬的场面,的确让人头疼:如果处理不当,以后怎样同这位班主任在一起相处呢?怎么办?谦虚地回应学生几句,行吗?不行!把学生教训几句?更不行!这位实习生灵机一动,装作没有听到,继续写了几个字,头也不回地说:“是谁不专心听课在下边大声喧哗!”此语一出,后座童老师顿时轻松了许多。

这里这位实习老师很好地采用了佯装不知的技巧,装作没有听清楚,而攻击“喧哗”这一虚像。这样既暗示了童老师自己没听到学生说什么,又打击了那位学生无心的称赞兴致,也让学生不再重复该话题,避免再次造成尴尬局面。

尚美在一次聚会上第一次穿了高跟鞋和超短裙,还化了浓妆。朋友们见到她这样的打扮,一片惊呼,她自然而然地成了聚会的焦点。蹦迪是年轻人聚会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穿高跟鞋和短裙肯定是不方便蹦迪的,何况尚美还是第一回穿呢。开始她不愿意下舞池,后来在朋友们的劝说之下勉强蹦了一会儿,谁知鞋跟折断了一个,短裙也在不经意间撑破了。她只好故作镇静,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座位上。

一个女孩看见了,忙问她怎么了,她回答说脚扭了。女孩关心地弯下腰去看。

“啊,你的鞋跟断了呀。真是太倒霉了。哇,你的裙子怎么……好了别介意,大家都是朋友,没人会笑你的,我也会给你保密的。你就在这儿坐着好了,待会儿结束了我陪你回家。”说着又下了舞池,剩下尚美一个人懊恼地坐在座位上。

一曲终了,大家都下场了,一个男孩过来坐到了尚美对面,尚美很紧张,生怕被他发现了,赶忙说脚有点不舒服,就把两脚的位置换了换。男孩并不看她的“伤势”,只是叫了两杯饮料,说:“蹦迪很累吧,看你平时挺文弱的,一定小心啊。这种激烈运动连我都浑身湿透了,你肯定更累了。以后多锻炼锻炼,再穿上今天这么漂亮的衣服,肯定会特别好看的!”

两个人聊了半天,男孩始终没有再提起她的“伤”。其实他早就发现了,为了不让尚美太尴尬,他装作不知道,这就缓解了尚美的尴尬处境。

在中国,面子非常重要。遭遇尴尬以后,即使表面装作不介意,心里也有个很难解开的疙瘩。所以,说一句“痴”话,故作不知,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办法。正如卡耐基曾经说过的:“我们常会碰到这样一种人,他们知道别人出了洋相,就主动地去安慰人家,还一相情愿地认为别人会用感激的目光看着他。其实别人最希望的,是你什么也不知道,没有嘲讽,也没有安慰。”

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都会遭遇尴尬。因此,应对不同尴尬形式的方法也不一样。而用语言应对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就是佯装不知,故说“痴”话,就当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用玩笑解除尴尬

尴尬是人们处于两难境地,不知如何处理时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在这种时候,如果能调整心态,急中生智,开个玩笑来冲淡它,就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从而化解你和他人的紧张气氛。

我国著名相声大师马季有一次到湖北黄石开座谈会。会上,他的搭档不小心称“黄石市”为“黄石县”,在座的都十分尴尬。马季立即接着说:“来到黄石省,我们非常荣幸……”这话把大伙都弄糊涂了。正当大家在私下里小声议论时,马季解释道:“刚才,我的搭档把黄石市说成县,降了一级,我当然要说成‘省’,给提上一级。这样一降一提,就拉平了!”

如果能使人发笑,那么人们也就慢慢地忘掉了刚才的尴尬局面,气氛也会慢慢恢复正常。

只要正确地把握戏谑调笑法,大多数人都拒绝不了它的“功效”,因为它能使人开怀大笑,舒展情绪,在笑声中摆脱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