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话艺术大全集
12984100000023

第23章 说话讲究迂回策略(2)

周瑜诡辩地说:“江东大郡,有无数百姓;如果发起了战争,民怨所指必然是我,所以,我才决定投降。”鲁肃信以为真,争辩说:“将军所言不对,凭借将军的英雄气概和东吴的险固,曹操未必可得逞。”此时,诸葛亮将他们二人的争辩全部听在耳里,已胸有成竹。

周瑜见状,笑着问道:“孔明先生为何而笑?”诸葛亮说:“我不笑别人,只是笑子敬不识时务。”鲁肃听得满脸疑惑,不知所云,问:“先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笑我不识时务?”诸葛亮说:“我可以理解将军降曹的理由。”鲁肃用疑惑的眼光看着诸葛亮。诸葛亮继续说:“曹操善用兵,世上无人能敌。以前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与他对抗。可如今这些人都已经被曹操争取过去,所以,天下再无匹敌对手。唯有刘备不识时务,硬要与曹操抗衡,如今落得孤军奋战,生死未卜。将军此计不但可以确保妻子老小安然无恙,还可以过衣

食无忧的富裕生活,至于国家的兴衰存亡,就听天由命了,这有什么值得顾惜呢?”

诸葛亮的言外之意是在贬损周瑜,说他不是曹操对手不敢相抗,不能称得上是真英雄,只是个贪图虚荣、安逸,不惜牺牲国家利益来满足自己私欲的小人。周瑜果然中招,气得难以忍受,自觉颜面无光。但诸葛亮并未就此止步,又接着说下去:“我有一条妙计,不用带着酒、印,也不必献上金银珠宝,只派两个使者过江,曹操看见此二人后,必定接受你的投降,百万之众自然会卸甲卷旗而退。”

周瑜听到这里,不禁问道:“哪位神通广大的使者,能使曹操退兵?”诸葛亮说:“我曾经听说曹操在漳河造了一个铜雀台,非常美丽壮观,希望将世间美女聚集于此,曹操原本就是一个好色之徒,早就听说江东乔公足下有大小乔两个女儿,有惊天绝世的容貌。曹操曾就此发誓,‘生平一定要实现两个愿望,一是统一四海,成就大业;二是锁二乔于铜雀台,以供晚年享乐。’现在,曹操的百万大军在江南虎视眈眈,志在得到二乔。将军为什么不去找乔公,令其献出二女,派人将她们送给曹操呢?曹操一旦得到这两位美人,必然心满意足、班师回朝。这可是范蠡献西施的计策,值得借鉴效仿啊。”

周瑜问:“你所说的话可有证据?”

诸葛亮继续说:“曹操次子曹植文才出众,妙笔生花。曾奉父命赋咏铜雀台,赋中的意思是说,曹操是天之骄子,发誓要迎娶二乔。这首赋文辞华美,其中有几句是,‘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愿斯台之永远兮,乐终古而未央!’”

周瑜再也忍不住,大发雷霆,站起身指着北方大骂道:“老贼欺人太甚!”诸葛亮见状,连忙起身劝慰道:“以前单于频频入侵疆界,汉天子以和亲求和平,特将公主嫁了过去,如今仅送

两个女子,何以至此?”

周瑜说:“你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的妻子,而小乔正是本将军的内人。”

诸葛亮佯装惊讶道:“我实不知情,信口胡说,该死该死!”周瑜说:“我与老贼势不两立!”

诸葛亮假意劝道:“将军可要三思而后行啊,以免悔恨。”

诸葛亮的一番“激词”,使周瑜决心应战,朗声发誓:“我已经接受了孙伯符的委托,如何愿屈身投降于曹操呢?我早有北伐之心,绝不变志。希望你能助我一臂之力,共同消灭曹贼。”

至此,诸葛亮的移花接木、妙语激将法已经发挥了效用。他利用一篇赋,把曹操的意图转移到“二乔”身上,激起周瑜心中的怒气,从而达到了此行的目的。

激将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抓住了对方的自尊心,一旦对方的心理防线被突破,事情就很容易办成。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人类的普通心理。人的自尊心一旦受到打击,必然会产生偏激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人处于不理智状态,思维容易被人控制,所以,此时是说服别人最好的时机。许多人在说服他人时都会采用激将法,去攻击对方的自尊心,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然,激将法并非到处适用。

那么,如何才能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呢?

第一,正确掌握对方的性格特点。

一般来说,自尊心强、性格外向、感性冲动的人,比较容易产生激动情绪,对这样的人使用激将法,效果应该不错。而对那些心思细腻、思维逻辑严谨、谨小慎微、性格内向、比较理智的人,不宜运用此法。因为这些人比较敏感,内心深处也会因此产生抵触情绪,对你严加防范,反而增加了失败几率。

第二,不要表现出自己的意图。

使用激将法,关键在于不要表态,否则,容易使别人产生被利用的感觉。最好的办法,就是说些对对方有利,或者能使对方的才华显露的话,这样说服效果更好。

说服别人,需要有过硬的心理战术和巧妙的方法。移花接木、妙语激将便是方法之一,此法虽然听起来有诡辩之意,但如果能正确地加以运用,会有不错的效果。虽然不能让枯木逢春,至少能让说服的目的更容易地达到。

苦苦哀求不如循循善诱

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循循善诱的说服方法呢?请看以下例子:

1.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化解别人的愤怒

伟大的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革命军占领了沙皇的冬宫。当时,俄国民众怒声呼喊要点燃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将皇宫付之一炬,以解他们对沙皇的仇恨。一些文化保护者出来劝说,但民众完全不为所动。

列宁同志听说后火速赶往广场。面对义愤填膺的农民,他恳切地说:“兄弟们,皇宫是可以烧的。但在点燃它之前,可以听我说几句吗?”

农民们一听这话,列宁同志并不反对他们烧皇宫,当即应允。

列宁同志问:“请问皇宫原来的主人是谁?”

“是反动的沙皇。”农民们大声地回答。

列宁同志又问:“那它又是谁修建起来的?”

农民们坚定地说:“是我们人民群众。”

“那么,既然是我们人民修建的,如果人民代表住它可以吗?”

农民们点点头。

列宁同志再问:“那还要烧吗?”

“不烧了!”农民们齐声答道。

迁怒于物往往是因为一时冲动,解决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疏导。面对激动的群众,列宁几句循循善诱的问话,理清了群众思路,使群众冷静下来,保住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他采取的方法是:

首先,理解和赞同群众的观点,这样,使群众对他建立心理认同。

其次,正本清源,使农民们懂得,皇宫虽然是反动暴居的居所,但修建者却是人民群众;如今从沙皇手中夺过来,归还人民群众,就应该让人民代表住,如此推论是完全理解的,因此农民们点了头。

最后,引导群众改变说法,让群众明确表态,“皇宫不烧了”,从而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2.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求人办事

美国《纽约日报》的总编辑雷特就是用诱导的方式,说服贤能之人倾力相助的。

当时,雷特是《纽约论坛报》的总编辑,但仍需要精明干练的助理。他看中了年轻的约翰·海,他需要约翰·海帮助自己成名,同时也帮助《纽约论坛报》发展壮大。而当时约翰·海刚卸去外交官一职,正准备回到家乡伊利诺伊州从事律师行业。

雷特看准了约翰·海是把好手,可他怎样才能说服这位贤才放弃原计划,而在报社里就职呢?经过思考后,一天,雷特宴请约翰·海。饭后,他提议请约翰·海到报社去玩玩。从许多电讯中间,他找到了一条重要消息。那时,恰巧负责的编辑没来,于是他对约翰说:“请坐下来,为明天的报纸写一段关于这消息的社论吧。”约翰自然无法拒绝,顺手就写了。社论写得很棒,格里莱看后也很赞赏,于是,雷特恳请约翰帮忙顶替一周,渐渐地,干脆让他担任这一职务。约翰·海就这样慢慢地放弃回家乡做律师的计划,而留在纽约做了新闻记者。

雷特凭着这一策略,留住了人才,而约翰在试一试、帮朋友忙的心理下,觉得很轻松,在不知不觉中扭转了他人生航船的方向。而在事前,雷特并未表露态度,他只是劝诱约翰帮他赶写一篇小社论而已,却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约翰对雷特的目的一无所知,雷特既没有要求什么,也没有劝说什么,只是通过点滴的循循善诱,便达到了自己的初衷。

生活中,当你要让人积极加入你的计划,或者给予帮助的时候,必须先诱导他们尝试一下。如果可能,不妨从小事开始,这种诱导的方式,或许会让对方更加心甘情愿地进入你的轨道。

很多时候都是如此:当你苦口婆心地去劝说他的时候,他也许不领情;如果你采取一种诱导的方式,或许他将毫不防备地进入你的计划。

若要引起他人对你的计划热心参与,最好让他从易入手,引起他对这件事情的兴趣。而当你要让他人做一些比较容易的事情的时候,就要先让他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侧面去诱导他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许多社交达人,都懂得这是使人与自己合作的重要策略。

3.用循循善诱的方式进行商务谈判

小李接到经理吩咐到某客户处安排一次促销,并结算上一笔的货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