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话艺术大全集
12984100000004

第4章 了解说话的艺术(3)

人都是有自尊的,都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大到整个社会,小到一个团队中,只有收入高低、分工不同的区别,而没有人格高低的差别。扪心自问,我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吗?同样,别人也是如此。所以,聪明的人就要先理解和尊重别人。

人们常说心灵如同花朵,开放时会承受柔润的露珠;闭合时会抵御狂风暴雨。我们在规劝别人时,实际上就是让他心灵的花朵开放。但是,对方往往回避我们,因为他并不知道我们送的是雨露,只知道怎样保护他的自尊心。因此,尊重别人是至关重要的一点。通常情况下,规劝别人很容易使自己站在比别人高的位置上。而本质上,也确实比别人高,因为你自己觉得比别人的观点正确,这才能劝人;如若不然那就表明你观点不正确,或者缺乏自信,那还去劝什么人呢?因此,劝人的人实际上的位置应该是高的,但这种高,只能摆在和被劝人平等的前提上,这不是虚伪,而是方法上的需要。只有对方觉得你设身处地地在为他着想,他才能认真考虑你说的话,才能把心扉打开,才有可能达到劝说的目的。相反,即使你说得对,把位置摆得高高在上,甚至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一派批评人的口气,必然会被反感,因为你没有尊重他,他会想出各种办法来对付你,让你不但没达到目的,还生一肚子气。如果他迫于某种压力或其他因素,而屈服于你的批评,口头上也许承认自己错了,但心里一定不服气。我们来举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的例子。

老师:“请张丽同学回答问题!”

张丽:“我不回答你!”

老师:“张丽同学,你既然不回答我的问题,必定有原因。能告诉我原因吗?既然你不肯说明,那让我分析一下:我哪做得不好,不能为人师表,不能让同学们信服,甚至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才使你这样呢?”

张丽:“老师,不是的。”

老师:“既然我还称职,我想你也不是有意让我难堪。那么,为什么你不愿回答问题呢?我认为,不外乎有三种情况,第一,可能是我的启发式教学搞得不得当,问题太简单,引不起你的兴趣,你不屑于回答。”

张丽:“不,不是。”

老师:“第二,是你不想回答。如果是这样,你现在回答也不迟。”

张丽:“我……我……”

老师:“第三种情况也许是你不会回答,但又碍于情面,忽然一时糊涂,想以强硬的态度搪塞过去。但我为什么要这样认真呢?我想帮助你!”

张丽:“老师,您,您别说了……请告诉我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

这位老师尊重自己的学生,不厌其烦地耐心劝导,消除了学生反感的情绪,终于打开心扉。试想想,如果这位老师居高临下,不管青红皂白,一通批评,学生只会更加抵触,不会轻易地认错的,因为她丢掉了面子,甚至可能连课也没法往下上了。

毋庸置疑,说话是一种学问。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很多人说的话,立足点和出发点本来是不错的,但采用的方式不对,因而导致无谓的误解和争端。

获得好感有妙招

1.多提善意的建议

当一个人关心你时,如果够真诚,并且对方还提了一些善意的建议,你当然会欣然接受,对这个人产生好感。那么,如果你也能如此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对你产生好感。

满足他人自尊心最佳的方法就是善意的建议。如果只是对女性说“你的发型很美”,那只不过是句单纯的赞美话;若是说“稍微剪短,看起来会更可爱”,你的关心对方一定能体会到。若是能不断地表示出此种关心,对方对你则会更加亲切信任。

2.偶尔暴露自己一两个小缺点

暴露自己的缺点并不是毫不保留地坦白所有缺点,如此做,反而使人认为你毫无可取之处,因而丧失了对你的信任。因此只要暴露一两点即可,可使他人把这一两个缺点和其他部分联系在一起,因而产生其他部分毫无缺点的感觉。

3.记住对方所说的话

一位心理学家应邀去演讲,不料主办方却问他:“先生,请问您的专长是?”他颇为不高兴地回答:“我来演讲,还问我的专长是什么?”

招待他人或是主动邀约他人见面,对对方应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是一种礼貌。换句话说,对对方表示自己的关心,必然能赢得对方的好感。

记住对方说过的话之后再提出来,是表示关心的做法之一,也是说话的策略之一。尤其是兴趣、嗜好、梦想等,对对方来说,这是很特别的事,一旦提出来作为话题,对方一定会觉得很愉快。在面试时,不妨引用主考官说过的话,一定会让人眼前一亮,留下深刻的印象。

4.注意对方微小的变化

生活中,一般做丈夫的都不擅长对妻子表现自己的关心。比方说,刚换了发型的妻子,丈夫明明觉得她“看起来年轻多了”,却不作任何表示,使得妻子觉得丈夫不关心自己。

不论是谁,都渴求拥有他人的关心。对关心自己的人,一般都具有好感。因而,若想获得对方的好感,首先要表示自己对他的关心。只要一发现对方的服装或使用的物品有些微小的改变,不要不好意思开口,立即告诉对方。例如:同事打了条新领带时,你对他说:“新领带吧?在哪儿买的?”绝没有人会因此觉得不高兴。

另外,愈是细微的关心,愈是不轻易发现的变化,愈使对方高兴。这样不仅使对方感受到你的细心,也感受到你的关怀。转瞬间,关系就会更近一步。

5.呼叫对方的名字

欧美人在说话时,常带上对方的名字如:“来杯咖啡好吗?莱克先生。”“关于这一点,你的想法如何?莱克先生”。这样做,增添了许多亲切感,宛如彼此早已相交多年。其中一个原因是他感受到对方已经认可自己了。

在我们的社会里直呼长辈姓名,是种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平辈之间借着频频呼叫对方的名字,来增进彼此的亲密感,则是个不错之选。

6.注意细节投其所好

有位朋友有个奇怪的习惯,总把别人的名片背后写得满满当当。与其说他是为了整理人际资料或是不忘记对方,倒不如说是为下一次见面做好准备。把对方的兴趣爱好记录下来,再度见面时,自己就可提供对方关心的情报作为礼物。即使只有一面之缘,若能记住对方的兴趣,在第二次、第三次见面时,不断地提供相关的知识或是趣事,借此表示自己的关心,结果必然使对方产生很大的好感。

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样会显得急功近利。事实绝非如此,这种做法的确出于对对方的关心,更何况对对方也是真正有益的。坚持这样做,结果必然能将一般通用的话题化为己身之物。换句话说,从长远来看,此种做法能成为表现自我的有力武器,以此迅速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和信任。

有时坦率地暴露缺点,反而能获得信赖,给对方留下一个正直、诚实、深刻的印象。

微笑赢得一切

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对于他人的意见不论同意与否,都不要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谁也不愿意和态度冰冷的人谈话。即使不得已而谈话,在心底也已经产生了反感。试想,这样的谈话能有好结果吗?因此,日常交往中,不论对方是谁,有怎样的见解,如何让人讨厌,我们都应该学会用笑给人以温暖。有这样一个故事:

飞机起飞前,一位乘客请求空姐给他倒一杯水吃药。空姐客气地回答说:“先生,为了您的安全,请稍等片刻,飞机平稳后,我会立刻把水给您送过来,好吗?”15分钟后,飞机早已进入了平稳飞行状态。突然,一声铃声打破了平静,空姐猛然意识到:糟了,由于太忙,忘记给那位乘客倒水了!空姐来到客舱,按铃的果真是刚刚那位要水的乘客。她小心翼翼地把水送到那位乘客跟前,面带微笑地说:“先生,很抱歉,由于我的疏忽,耽误了您吃药的时间,很对不起。”这位乘客,指着手表说道:“怎么回事,有你这样服务的吗?”无论她怎么解释,乘客都不罢休。

之后为了补偿自己的过失,每次去客舱给乘客服务时,空姐都会特意走到那位乘客面前,面带微笑地询问他是否需要水,或者还有什么其他需要。然而,那位乘客余怒未消,始终摆出一副不合作的样子。

临降落时,那位乘客要求空姐把留言本给他送过去。等到飞机安全降落,所有的乘客陆续离开后,空姐以为这下肯定糟了,没想到,等她打开留言本,却惊奇地发现,本上所写的并不是投诉,相反却是一封热情洋溢的表扬信:“在整个过程中,您表现出的真诚的歉意,尤其是你十二次真诚的微笑,深深打动了我,使我最终决定将投诉信写成表扬信!下次有机会,我还愿意乘坐你们的这趟航班!”

空姐看完信,激动得热泪盈眶。

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对于他人的意见不论同意与否,都不要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谁也不愿意和冰冷态度的人谈话。即使不得已而谈话,在心底也已经产生了反感。

虚心受人敬重

古人讲:“满招损,谦受益。”

谦虚之所以受到尊崇,因为它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事业成功的法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谦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的人得到领导的表扬、同事的夸奖,内心里着实想谦虚一番,却寻找不到适当的表达方法。要么手足无措,要么说一些“归功于集体、归功于人民”的套话,听起来让人觉得虚假。

那么,在社交场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氛围,怎样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谦虚,才能给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呢?

转移对象。如果别人的表扬或赞美让人有点无所适从,你不妨想办法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帮自己巧妙地“脱身”,把表扬或赞美的对象“转移”到别人的身上,但要有所依据,否则也会显得空和假。

妙设喻体。直言谦虚,固然可取,但用不好会让人觉得做作,特别是两个人之间,如果仅仅说“你比我强多了”这类话,容易有嘲讽之嫌。遇到这种情形,不妨试着用比喻的方式,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谦虚。

自轻成绩。任何称赞和夸奖,都有据可寻,或者因为某件事,或者因为某方面的成绩。这时你不妨像绘画一样,轻描淡写地勾勒一笔,平淡中显示不凡。

相对肯定。面对别人的称赞,如果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不但不会让人感觉谦虚,反倒给人傲慢的感觉。正如俗话所说:“过分的谦虚等于骄傲。”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谦虚要掌握一定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