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道经济时代,最重大、最根本的变化,无疑是发生了资本革命,资金让位于知识,知识成为最宝贵的资源、最重要的资本。“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口号,不但对于国家,而且对于个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都是一次挑战和机会。
世界步入了20世纪80、90年代,医学领域由于高科技的渗入,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先进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使人类的寿命延长了许多。延年益寿的人们开始渴求永驻的青春容貌和精力。
迎合新时代的新要求,抗衰老药研究热潮在全世界掀起。杭州某中药厂的厂长冯根生注意到了这一潮流的发展,他感到了曾一度遭到冷遇的古老中药正在吸引着人们探求的目光,“国宝”大放光彩的时机就要到了。他决定顺水推舟,推出抗衰老中药。他迅速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开启古医书的金匮,叩响神秘的帝王宫门,涉足民间沃土僻壤,从多如繁星的古方、秘方、验方中进行细心的筛选,终于得到一种配剂严谨而不纷繁、药味合理而不怪僻,基本不会出现副作用的满意处方——明朝永乐太医院的秘方。
根据这一秘方整理炮制而成的“青春恢复片”问世,这是真正的国药。经过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结论是:无不良反应;具有非特异的广谱作用;有调整或正常化作用,不论肌体的功09是亢进或低下,均可恢复正常;能起到保护肌体的作用,没有西药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却有堪与西药相媲美的效用和装潢。
具有投资眼光的港商首先看到了这一抗衰老新药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竞争力。1982年,中国国家医药总局专为对外介绍“青春宝”而组织学术交流团赴港,由冯根生任团长并作报告,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港方报纸整版整幅的广告,连篇累牍地报道,美联社也发了专稿:“人间喜获‘青春’宝,世界争传抗老篇”。
冯根生,推出的“青春宝”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87年,“中国青春宝公司加拿大分公司”成立。这是我国中药行业中第一家与外商合资经营的企业,冯根生出任董事长,成为“国药”走出国境飞向世界的第一人。
冯根生,他是在中国的早期享受到信息给他带来的财富,他走在时代的前列,抓住了信息,改变了他的一生。
在国外,利用信息时代而成为世界顶尖级的大富翁的比尔·盖茨先生,他也是一个奇迹。
从哈佛大学退学的穷小子比尔·盖茨,以开发计算机软件为主,经过20年的努力,一跃成为世界首富,个人资产高达600亿美元。这个数字,在石油、汽车、化工等工业领域需要三代人的艰苦奋斗才能达到。
比尔·盖茨现象,让人们产生深深的思考。劳动创造财富,这是自古至今人人皆知的道理。令人感兴趣的是财富膨胀的来源,它没有大规模的生产,没有大规模的原料消耗,没有大规模的产品堆积,它拥有的资源只是知识和智慧。“开发部”是微软公司的核心,每个人只有5平方米的办公室,除了一把椅子和一台电脑外,几乎见不到其他任何东西,但它的用户遍布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而且还日益剧增。
美国总统克林顿认为,比尔·盖茨的崛起预示着在知识经济社会里,自然资源的作用已远不如从前,知识的积累和创造成为财富更为有效的因素。比尔·盖茨的成功,也提醒人们,靠知识也能打天下,而且在高科技领域,成功的几率正越来越大。
上述的种种事例,都集中反映和表明了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创造财富经营的一条“真理”——信息之中有取之不尽的财富、信息之中有滚滚的财源。企业和个人必须高度重视信息、依靠信息的决策,利用信息经营、发展。
用小商品做大生意
经济学家说:“小就是美”。很多的人不是经济学家,但他们懂得:经商做生意必须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的积累,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生意场上事,看大而未必大,似小而未必小,小窟窿里能挖出大螃蟹,穷乡僻壤也能开出大市场。有人说得好:怕的不是“小”,而是不去找。如果仅仅是不会找,通过学习还可以解决,但如果不去找,不愿去找,就恐怕是好高骛远在做怪了。做生意,岂能以小而不为?俗话说“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李嘉诚从卖塑胶花挤入商场,霍英东由捞沙卖沙步入香港房地产业,曾宪梓由街头零卖走向领带大王。凡此种种,世界上许多富商巨贾,有不少就是从小商小贩做起的。
在商人的眼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否赚钱才是最主要的。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温州人才四处闯荡,占据了外地人不屑一顾的那些领域,不声不响地富了起来。他们追求自主、自立,人人都想当老板,且敢冒当老板的风险。他们不论干什么,生活中总充满乐趣,而且敢于生活,善于生活,洒脱、顽强,从不失望。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角角落落都活跃着一群群浪迹天涯、不辞劳苦、精明肯干的温州人。最初他们并不起眼,人们只是从修鞋、小发廊、小商贩中认识他们的。而他们除了江南人那般瘦小那般灵秀外,总是默默地干活、做生意,他们与其他地方的民工、商贩没有什么两样。但是,慢慢地,温州发廊、温州服装店、温州电子城、温州产品越来越多,各种温州产品包装、标牌、证书、徽章也越来越多。一时间,温州货充斥全国。渐渐地,人们对温州人由漠视不屑到兴趣十足,到惊奇钦羡,到仔细探究:温州人咋的啦?这么多人,这么会赚钱!
他们做生意,注重从小处着手。也非常能吃苦,意志非常坚韧,用他们自己通俗的说法是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他们务实苦干,只要有一分钱赚就会不遗余力地去干,从不好高骛远,从不好大喜功。即使是生意已经铺得比较大,温州商人仍会像初创时期一样拼命工作。那些看起来没什么钱赚的小生意,他们也不会嫌弃,往往是几分钱的螺丝螺帽、几角钱的小元件,他们都会认真对待,把小生意当作事业来筹划。从零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一丝不苟,是温州人创业的共同特点,而不像有些地方的人大钱赚不来,小钱不愿赚,只好两手空空,一味抱怨天不助我。
纽扣、标签、标牌、商标、小饰品、小玩具,这些外地人看不上、懒得做的“小玩意儿”,温州人都做,他们不怕赚钱少,就怕做不来。温州的小商品之所以遍布全国,在于温州人走的是小商品、大市场的路,他们办起企业来,也不像北京人、广东人那样追求大气派、大产品,同样也是从小处着手,不声不响地填补着全国小商品市场的空白点。这里尤以乐清县柳市的五金电器、永嘉县桥头镇的纽扣、苍南县金乡的小商品最为著名。最为典型的是一对温州的叶氏兄弟漂泊在外,有天在一家纽扣厂门口发现一堆次品纽扣,他们觉得当废品扔掉可惜,便花了400元钱买走带回桥头镇,不弃陋鄙地摆出小摊试卖这些工厂打下来的次品,没想到在市场上大受欢迎,由此便做开了扣子生意。到后来,桥头镇人群起效仿,与扣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扣子成了桥头镇人发财致富的主业。再到后来,一些人开始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各样款式独特的扣子,使之形成了行业。乡里乡亲竞相跟随,家家生产纽扣,户户销售纽扣,前店后厂,生产兼批发,整个镇子都带动起来,开始了扣子大创业。随着100多个家庭作坊式的纽扣工厂开张做活,桥头镇成了全国最大的纽扣生产批产市场,在一定时期内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纽扣市场。
说起他们在“小”商品开发上倾注的心血,可谓感人之至。靠纽扣发家后,永嘉县桥头镇人并没因此停步。由于一时扣子厂众多,造成市场上供大于求,销路不畅。一些精明的纽扣生产商便千方百计地在新产品、新花样上做文章,以求赢得客户的青睐。譬如,有人在扣子上弄个小洞,向小洞内注入香水,使之能进不能出,香气却时时逸出,经久而不散。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种“香水纽扣”新产品投放市场后,女士们欢迎,男士们乐闻,产品由此供不应求,批发交易全用现金支付,企业也由此扭亏为盈。一个新点子,加上可靠的、过得硬的制作,就赢得了市场,赢得了效益,经商就这么简单!
温州的小商品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变了整个地区人的命运。与此同时,他们也开拓了全国各地的市场。其中山东青岛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很能说明问题。可以说大约从1980年开始,便有温州人到岛城经营他们出产的各类小商品。初期到青岛的温州人并不多,仅有数十人,而今这一数字已近4万,而且绝大多数都是“老板”,在青岛注册成立了逾万个企业,资本总规模在70亿元左右,所经营的商品已涉及服装、鞋帽、灯具、餐饮、食品、摄影、机电、印刷、包装、运输、建材、房地产、进出口等30多个行业。这些“腰包”鼓起来的温州老板,当初许多都是以“小货郎”的角色到青岛闯天下的,做的都是小本买卖,谋生的主要方式也是走街串巷、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生产的各种小商品。20年前怀揣着东借西凑的5000元来青岛推销温州小商品的吴可福就是其中的一员,现在他已是青岛玉环灯具装饰有限公司和青岛市灯具市场的董事长。吴可福说,温州人做生意都是从小处着手,钱要一分一分地赚,这是我们起家的拿手戏,也是他们在青岛成功的秘诀。
对于“小货郎”推销自己产品的韧劲,青岛市许多商家有目共睹,用他们的话说,温州人从不怕碰壁,也从不怕别人不给好脸色看。正是凭借不起眼的“小生意”,他们用笑脸、用磨破的嘴皮、用磨掉的鞋跟,不仅把许多自己产品打进了青岛市场,而且完成了自身初级阶段的资本积累。近4万温州人在青岛创办的逾万个企业,已为青岛经济发展注入了毋庸置疑的活力,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提供了约15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许多在青岛事业有成的温州人,已经把这里当作了他们的“第二故乡”,有近万温州人已在岛城买了房子,安了家,而且还不断地在青岛扩大着投资。
在厦门,也有一些温州商人从经营手工作坊开始,逐步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比如一个目前在厦门非标准件制造领域占有相当市场份额的温州商人,当初只是借了几千块钱,仅凭几台普通机床起家,雇了三五个员工,在七八年的时间内,发展到雇工400人的规模,装备了机床,如今正准备盖自己的新厂房。
温州人从不因为“小”而不为,虽然小的并不是美好的,大的好处有很多,问题在于:温州人如何对待“小”,改变“小”,如何做大。他们敢闯,但不乱闯。他们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非常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不妄想一夜成为富翁。一旦看准某项业务,就会扎下根来,踏踏实实地赚钱。
从小本生意做起,是温州人的经营特色,也是他们发家致富的快捷方式和保证。
做生意积土成水,积小可以成大。
在逆境中生财
有人把逆境看作是一种人生挑战,在外在的压力之下,他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自己的潜力有了新的发现,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还有一些人好像就是为逆境而生的,一帆风顺的时候,他也许会昏昏欲睡,而一遇逆境,有了压力,他反而精神抖擞,变成了一个新人。
面对逆境,能坦然面对的当推是商人。他们能在危险来临时,仍泰然自若地做生意,甚至把逆境看成是做生意的最好时机。
在2000多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中,有一群人一直处在逆境之中。在这漫长的日子里,他们学会了忍耐和等待,学会了低调处事做人,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发展的智慧。
把这种智慧运用到商业操作中,就形成了商人在逆境中发财的生意经。
实业家路德维希·蒙德学生时代曾在海德堡大学发现了一种从废碱中提炼硫磺的方法。后来他移居英国,将这一方法带到英国,几经周折,才找到一家愿意同他合作开发的公司。结果证明他的这个专利是有经济价值的。蒙德由此萌发了自己开办化工企业的念头。
随后他买下了一种利用氨水的作用使盐转化为碳酸氢钠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他参与发明的,当时还不很成熟。蒙德在柴郡的温宁顿买下一块地,建造厂房。同时,他继续实验,以完善这种方法。实验失败之后,蒙德干脆住进了实验室,昼夜不停地工作。经过反复而复杂的实验,他终于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