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甲午战争:120周年祭
13126700000020

第20章 中日甲午战争对当代中国的警示(1)

1.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祭,祭什么

对于清朝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所遭受到的巨大失败,当时的很多国人都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是西方国家拥有坚船利炮。

在总结了这些失败的原因之后,清朝政府大搞洋务运动,纷纷引进西方国家的洋枪洋炮,以为这样就可以“师夷长技以制夷”。30多年的洋务运动之后,清朝政府不仅拥有了洋枪洋炮,还建设了北洋、南洋、福建水师,一时间,外部无敌兵侵略,内部无动荡纷扰,真是一派祥和与和平的景象,还出现了短暂的“同光中兴”的所谓“盛世局面”。

可是,好景不长,这些“繁荣”的假象顷刻之间就被一场中日甲午战争的“严峻考验”撕得粉碎,“大清帝国”居然被在人口、国土面积、相对实力都不如它的日本打得惨败。

人们不禁要问:尽管清朝政府拥有了洋枪洋炮和坚船利炮,为什么却依然输给日本了呢?为什么“师夷了长技”却没有能够“制夷”呢?这场战争失败的主要根源是什么?清朝政府主要输在哪些方面呢?

通过中日战争双方的比较,我们惊人地发现,尽管双方的武器装备都差不多,然而,在机制体制、国家战略、国家战争意志、最高军事决策指挥机构、全国性的战略总动员、前线指挥官的政治素质、军队作战能力、战略战术的运用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惊人的差别,正是这些本质上区别,才最终导致了满清政府的惨败!粗略地进行梳理,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清朝政府的洋务运动变法不彻底,改革不成功

清朝政府所倡导的洋务运动,实际上是在不触动封建保守体制情况下实行的一场有限度的改良主义运动。最本质地讲,就是“中体西用”,企图想利用西方的洋枪洋炮来捍卫腐朽的封建王朝。所以,在改革方面,只是引进和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洋枪洋炮,而没有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体制、机制以及军事制度等诸多先进的东西,没有进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彻底改革和变革。腐朽的封建体制、官僚思想还依然存在和保留,大清王朝的官吏该腐败还是依旧腐败。

相反,日本的明治维新则是一场相对比较彻底和成功的改革,它所提出“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三大改革目标,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执行,而且改革得非常成功,从而使它彻底摆脱了封建旧体制的束缚,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第二,清朝政府没有一整套应对侵略战争的国家战略

早在1887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针对如何侵略中国的总体战略方案《征讨清国策略》,该策略把侵略和征服中国的总体战略、策略、思路以及具体实施的五大步骤都阐述得十分清晰。在中日开战之前,日本参谋本部又拟定了更加细致和具体的战争细则,甚至评估了与清朝发动战争可能带来的3种方案,真可谓细致缜密、处心积虑,也就是说,日本针对侵略朝鲜和清朝的战争是一场经过精心策划、精心算计、早有预谋的殖民主义战争。

可是,我们看看清朝政府呢?始终没有研究和制定出一整套相对应的如何反对侵略的战略方案、措施和办法,只是在丰岛海战失败后,仅仅凭借年轻气盛的光绪皇帝“冲冠一怒”,“有失去我大清帝国的体面和尊严”,匆匆宣布对日本宣战。

李鸿章遏制战争的办法,简直幼稚得十分可笑。丰岛海战之后,李鸿章首先想到的是“以夷制夷”的应对策略与思路,他幻想让英国政府出面干预日本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

清朝政府就是这样十分被动地拖上了血腥的战场,疲于奔命地“应付战争”,而不是更加主动地以积极的姿态去反击侵略,遏制日本的进攻。

第三,清朝最高决策者(集团)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战争意志

1894年前后,当日本挑起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时,从日本的天皇、首相、军部、外相到思想界、文化界的领军人物福泽渝吉,甚至到普通的老百姓等叫嚣要发动一场以“国运相赌”的侵略战争,真可谓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地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战争意志,尽管这是一场十分反动卑鄙的赤裸裸的侵略战争、殖民主义战争。

尤其是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家、好战分子福泽渝吉无耻之极,公然在日本报刊发表文章,把这场卑鄙的侵略战争美化成所谓的“文明与野蛮的战争”,把日本美化成“文明者”,把清朝丑化为“野蛮者”,肆意挑起不明事理的日本民众的仇恨心态。也就是说,日本的最高决策者和决策集团都形成了意见高度一致的国家战争意志。

反观清朝政府,在敌人把战争的屠刀都已经架到了中国人民的脖子上时,还依然执迷不悟,不但不幡然醒悟,至始至终都存在着主和派与主战派的斗争,整个大清朝廷内耗不知,纷争不休,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战争意志。

虽然光绪皇帝主张对日作战,却不懂军事和战略,而且也没有实际调动军队的实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战争的最高决策者却是一味主张妥协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他们两人掌握着战争的实权。

最大的可悲是,战争打响之前,在如何选用哪支军队对日参战的重大战略问题上,清朝政府没有倾听主战派的意见,选用在新疆反击沙皇俄国侵略战争中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名将刘湘棠带领湘军参战,而是错误地选用了主和派的李鸿章的淮军亲信叶志超,这是最大的战略决策失误和败笔!

就这样,在大清朝廷里,最高决策者和最高决策集团中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战争意志,最高决策者慈禧太后妥协求和,最高决策集团矛盾重重,分歧不断,彼此制约,而且战略决策也出现重大失误,选用不想打仗、害怕打仗的军事指挥官上前线抵御侵略!

这样的战争胜负其实早有定论,从这个意义上讲,战争的胜负不在战场,而是在运筹帷幄之中!在军事大帐篷里,在战略的决策之中,在最高决策者和最高决策集团的国家战争意志中!

第四,没有一个统一的最高军事决策和指挥协调机构

经过明治维新改革之后,日本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西方军事指挥和决策机制,陆军、海军都有自己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指挥系统。1894年6月5日,日本形成了战时最高指挥机构大本营,又称参谋本部,以确保其对海军和陆军的统一调度与指挥,协调两军进行相互配合的一体化作战,并制定出了海军、陆军协调作战的具体方案。

反观清朝,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最高军事决策和指挥协调机构。所谓的军机处,只是一个文职机构,主要由一些不懂军事和战略的文职人员组成。这样,既无法形成统一的军事指挥中心,又没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海、陆两军协同防御的作战计划。于是,在清朝政府了出现了一种十分尴尬、可笑的被动局面,形成了一种特别畸形的只是依靠个人心情和好恶来决策的军事应对机制,而不是依靠军事情报和科学决策来制定作战方案的松散决策指挥体系。具体而言,慈禧太后虽然是最高决策者,但她的主要心思是给自己举办60大寿,而不是思考如何去应对战争,这是她的战略侧重点和战略思维!光绪皇帝却是有心无力,不懂军事和战略,拿不出十分科学和清晰的应对之策。整个大清王朝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是谁?是一个不懂军事和战略的行政长官、主和派的李鸿章。

由主和派的官吏来指挥整个反击侵略战争,这也是对历史的莫大嘲讽!这种吉尼斯世界纪录,也只有腐败透顶的清朝政府才能够做得出来!

第五,缺乏全国性的战争总动员能力

当日本决定侵略朝鲜和中国时,整个日本全国,上上下下,齐心协力,不惜以“国运相赌”。上至天皇以及日本的皇室,带头节衣缩食,捐款捐物,支持侵华战争。下至百姓,也省吃俭用,踊跃捐钱捐粮。一些演说家还在街头演说和呼吁,全国性的战争总动员能力极其惊人。

反观清朝,由于军事层面的机制体制和机构设施不健全,彼此分裂和相互制约,全国性的军事力量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也使得全国性的战争总动员能力极差,不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与作用。

尽管清朝的海军有北洋、南洋和广东水师三支海军,由于清朝政府没有海军部或者海军衙门这样的统一指挥机构,使得这三支海军如同三个不同的军事单位,彼此之间不能够协同作战,相互配合,融为一体。广东水师也只有3艘军舰参战,南洋水师就始终没有参战,似乎与己无关。

更加令人悲痛的是,在黄海大战的紧急关头,出现了什么可怕的局面吗?南洋水师的海军们不但不为国参战,报效国家,相反,还在嘲笑北洋水师无能!

悲哉,由于国家建军体制的问题,南洋水师仿佛是另外一个国家的军队,这就说明,清朝在海军体制和机制的建构上,存在着巨大的失误和错误,应当成立一个统一调度和指挥的海军部或者相应机构。

同时,陆军与海军之间也缺乏一个统一的机构(作战部或者国防部)进行调度、协调和指挥,各行其是,分散作战,彼此之间没有协同、配合和照应,各打各的战争,没有形成一个国家的总体战争力量!

作为全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的李鸿章,也只能调动他所节制和管辖的淮军与北洋舰队,难怪李鸿章抱怨: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一国与直隶一省和北洋水师的战争,这些多少反映了清朝政府已经腐败得腐朽不堪的可怕现实,竟然连全国的军队都指挥不动、调动不了,还怎么能够奢望和幻想打败已经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军!

第六,前线军事指挥官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

认真总结左宗棠抗击沙俄侵略新疆的保卫战,冯子材在镇南关抗击法国的保卫战,同样是腐朽的大清帝国,为什么能够在其他战线上取得胜利,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遭到巨大失败呢?

其中一个最致命的决定性错误,就是没有选用好前线的军事指挥官!

这是清朝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所犯下的最大败笔,尤其是选定了不想打仗、害怕打仗的叶志超作为赴朝前线的总指挥,这是最大的战略失误,任用将领的重大失误。

实践证明,将雄雄一窝,兵雄雄一个,这的确是一个特别在理的真谛。一个不怕死的将领,就是给他一个连、一个营,他也会带领这支军队,冲锋陷阵,奋起杀敌,战死到最后一人,并产生强大的战斗力、震慑力!一个怕死的将领,就是给他再多的军队,5万、10万、20万,也没有战斗力,也无法保家卫国、战死沙场!

李鸿章所辖的淮军中既有拼死杀敌的将军,也有临阵逃跑的将领,但更多的是怕死的逃跑将军。像这样的将领,何以能够带兵打仗?何以能够保家卫国?何以能够抵御外敌侵略?

这样血淋淋的教训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比比皆是,数不胜数,特别寒心。在朝鲜的成欢之战、平壤之战、中日鸭绿江边境之战、金州之战、大连湾之战、旅顺之战、威海卫之战,诞生了多少的临阵逃脱、不坚守岗位的“逃跑将军”,尤其是“享有”这个绰号、弃城而逃、丢失整个朝鲜战场的叶志超!

当然,还有包括丢失九连城的将军宋庆、丢失大连湾的守将赵怀业、丢失旅顺的道员(统兵)龚照屿、丢失威海卫(南北帮)炮台的将领刘超佩与戴宗骞、丢失整个山东的巡抚李秉衡等一大批高级将领和最高指挥者。

他们这些逃跑将军和最高前线指挥官,不仅没有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组织、协调和指挥好一线的军队,进行有效的防守与进攻,抵御住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相反的是,还带头逃跑,放弃阵地,扰乱军心,自乱阵脚,使得整个军队没有战斗力、震慑力和抵抗力,也使得日本军队在很多场战争中几乎在没有遭到重大抵抗的情况下,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一个个军事阵地!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许多个案例表明:选用好一个敢打仗的高级将领到战争的前线指挥,是何等的关键和重要!因为他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最为关键的主导因素,是指挥和运筹一场战争的灵魂,灵魂和主心骨没有了,战争的胜负就无从谈起。这是整个中日甲午战争带给我们今天最大的惨痛教训!

第七,没有一支可靠的、敢打硬仗的、有战斗力的军队

从中日甲午战争的战场上,我们既看到令人悲哀和寒心的一面,就是许多高级将领的临阵逃跑。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积极和闪光的另外一面,在战争中,也涌现了一批敢于拼死一战、浴血奋战、战死沙场、为国捐躯的将军和战士,只是因为他们是少数,才改写了这场战争的命运,才改写了大清帝国失败的命运。

比如在丰岛海战中壮烈牺牲的济远舰副管带沈寿昌、朝鲜平壤保卫战中的将领左宝贵、奋起守卫金州的徐邦道、在守卫虎山和摩天岭之战中的将领聂士成、在黄海海战的管带邓世昌、在威海卫之战中自杀的丁汝昌等等,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证明,清朝的这支军队多少还是有一些战斗力的,只是因为没有遇到优秀的指挥这支军队的将军(叶志超)和统帅(李鸿章)!

正是因为缺乏优秀的将领统一组织和协调,派往前线的军队才没有形成一支可靠的、敢打硬仗的、有战斗力的军队。

当然,历史是惨烈的、悲壮的,也是无法改写的。如果清朝当初在朝廷上选用和任命主战派的将军刘锦棠去朝鲜指挥这场战争,或许是会改写历史的!

可是,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只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

第八,战略和战术上的消极防御思想与处处被动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