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电力高等教育
13169100000047

第47章 附录电力高等院校简介(3)

面对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学院以教学为中心,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调整和优化办学结构,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速信息化、现代化、法制化进程,在“十五”期间努力实现“双一二”工程,即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0000、建成两个博士点,突出“一实两创”的人才品牌特色,把学院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

展望未来,东北电力学院将进一步秉承教书育人之宗旨,弘扬艰苦创业之精神,以特有的勤勉与睿智,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争取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简介

(原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前身是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于1978年4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由水利电力部在湖北省宜昌市兴办的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高等工科院校。

1978年5月29日,水利电力部在《关于新办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的通知》中指出:“学院实行水利电力部与湖北省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领导体制。”据此通知,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在1975年成立的长江葛洲坝工程局职工大学的基础上扩建而成,院址在宜昌市西陵区,距葛洲坝水利枢纽不到3公里。

学院开办时条件十分简陋。当时的职工大学占地面积只有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仅3000平方米;教职工不足百人,其中教师24人。为了早日培养出水电建设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学院提出“当年建院、当年招生”的目标,并在百余天内抢建学生宿舍、食堂等校舍3000余平方米。同时,根据水利电力部的指示,从部属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和华北电力学院等高校借调了13名教师;从部属各工程局和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黄河水利委员会等单位抽调了2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教师,使学校教师人数增至50多名。

随着水电建设发展的需要,学校立足于以本科为主,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办学,积极为国家水电事业和经济建设培养各层次人才。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获得我国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代表部党组提出:要把水电工程学院办成一所正规的、有特色的水电工程学院。院党委以此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坚持“立足水电,服务电力,面向社会,紧跟时代”的办学方针,积极探索“学、研、产”相结合的路子。

学院发挥地利优势,一方面重视利用水利建设工地和施工现场,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培养直接为三峡工程建设服务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把科研与教学、生产结合起来,在服务和支援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建设中,开展了包括地质、水土与施工、工区建设、移民等一系列项目的科研攻关,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完成了“三峡永久船闸土石方工程方案及进度研究”、“三峡工程施工期间供水方案研究”、“三峡工程坝区移民安置实施计划”等一大批科研项目以及“三峡船闸陡高边坡区结构面的调查与分类”、“三峡工程二期围堰砼防渗墙加钢筋技术研究”等国家“七五”重点攻关子课题的研究,并且还成功研制了“系列起重机力矩限制器”,受到广大用户的好评。

1993年,学院党委在宜昌市大老岭林场召开党委扩大会议,讨论和落实系(部)改革方案。这一改革方案的实施,不仅扩大了系(部)的办学自主权,增强了办学的活力,而且对于学院的全面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96年7月,经国家教委同意,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和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合并成立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校本部设在武汉,原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同年9月18日,在宜昌校区举行了挂牌仪式。

合并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和立项审查,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自此,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也步入重点建设的行列,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逐步走上了新的台阶。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设有建筑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基础课部、社会科学部、军训及体育课部、教育技术中心、成人教育中心等9个教学单位;建有水工结构工程、岩土工程等省(部)级重点建设学科及水电站仿真实验室、岩土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级重点实验室;开办有16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有6个硕士点,并办有20余个成人教育及自学考试本、专科专业;建有设施一流的大学生体育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教育技术中心、与中国教育科研网及国际互联网连通的校园网络中心。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坚持以培养合格人才为中心,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从1990年到1999年,共有191名学生获得省部级奖励。1999年,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参赛的两支代表队均获一等奖。近10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居全国电力院校前列。据调查,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及地利优势,抓住三峡、清江流域开发的时机,积极开展科研,为国家重点工程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近几年承担和完成的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三峡工程建设重大课题、霍英东基金项目等百余项,累计完成三峡工程各类科研项目经费10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优秀论文奖50余项。

学校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广泛,先后与法国等10多个国家的一些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教学、科研和互派留学生等合作关系。在科研合作中,与法国克莱盟大学联合开发的“动力触探仪”、与德国柏林应用科技大学合作进行的水利开发、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合作进行的“岩石—水—热耦合研究”、与荷兰春提大学合作进行的“水库优化调度研究”等,都已取得可喜进展。

2000年3月,根据国务院关于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决定,教育部批准将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与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三峡大学。2000年6月29日,三峡大学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世界水电之都、长江旅游名城———宜昌市挂牌成立,成为湖北省省会以外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齐全的一所以水电为特色的新型综合性大学。

合并后的三峡大学,是一所以水电为特色,涵盖理、工、农、医、文、管、经、法、教九大学科门类的新型综合性大学。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16000余人;有教职工2300余人;专任教师11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4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31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和获国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20余人;省部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24人;校级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94人;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110人。

学校现占地85万平方米,新征土地6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30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8000万元。

目前,三峡大学以创建”全国一流省属综合性大学”为目标,以”立足宜昌、融入三峡、服务湖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宗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突出办学特色,发展研究生教育,着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实力。计划至2010年,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规模达24500人,再建一批省部级和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以及博士、硕士点。主校区扩大到1667万平方米,把三峡大学建设成充满时代气息、富有水电和三峡文化特色、建筑设施一流、育人环境典雅的新大学城。

长沙电力学院简介

长沙电力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区,坐落湘江之滨,与风景名胜岳麓山隔江相望。学院占地面积33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2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6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价值3907万元。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料753万册。在职教职工1342人;专任教师519人,其中教授50人,副教授204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96人。学院目前拥有湖南省和电力部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8名;湖南省普通高校首届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名;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0名,同时聘请了2名院士和6名知名教授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在校学生9560人,在籍成教学生4931人。

学院现设有9系1部3学院两中心:电力工程系、动力工程系、财经系、数学与计算机系、物理与信息工程系、化学系、中文系、外语系、政法系、体育课部、水利水电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科技学院及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艺术教育中心。

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长沙水力发电学校。1958年至1964年曾升格为湖南电力学院(本科),此后被调整为中等专业学校。1984年又升格为长沙水利电力师范学院。1994年更名为长沙电力学院。学院原属国家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领导;1995年1月进入华中电力集团,实行部、电力集团共同领导,以电力集团为主的管理体制。从2000年2月起,学院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南省政府为主管理。

学院从1990年开始与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从1999年起正式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40多年来,几代电院人艰苦奋斗,办学育人,使学校成为全国电力系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和摇篮。

据统计,从1956年9月到2000年7月,共培养各类学生36327人。其中:本科毕业生7566人,专科毕业生2864人,中专毕业生4692人,成人本科毕业生858人,成人专科毕业生5757人,成人专业证书教育专科毕业生1194人,各类进修班和短期培训班结业生13396人。

近年来,华中电力集团公司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特别重视。

集团公司各级领导干部经常来院检查指导工作,支持学院加快发展。为积极推动学院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1997年9月,组建了学院董事会,筹集办学资金1400多万元。

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点。

一、优化专业结构,实行多学科协调发展

学院成立以来,为努力办出电力行业工科院校的特色,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专业结构。到2002年,全院共有31个专业招生,其中23个本科专业和8个专科专业。本科专业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2001年新增)、环境工程、应用化学、化学、汉语言文学、公共事业管理(2001年新增)、英语、水利水电工程(2001年新增)、法学(2002年新增);专科专业为:供用电技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水电厂动力设备、会计电算化、工程概预算、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经济法。这种工、经、文、理、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既体现现代高等学校专业结构从单科性转向多科性发展的趋势,又适应整个科技领域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发展趋势,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已成为湖南省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成为省重点专业,会计学成为省重点建设专业。

二、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1.狠抓基本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特别是华中电力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学院从1995年至今,先后兴建并竣工的教工宿舍近3万平方米、学生宿舍共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大楼约4万平方米,大大地改善了学院的办学条件。近两年投入的教学设备经费达1335万元,从而大大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全院实验开出率达100%。投入图书资料经费323万元,馆藏图书达75万多册;完成了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建设;开通了中外文期刊网。学院大抓校园环境建设,如今校园风景如画,早在1993年就成为“省级园林式单位”。1999年被评为“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

2.以教学评建工作为契机,全面加强教学工作

1996年4月学院党委决定,为促进学院发展,积极申请国家教委对我院进行本科教学质量评价。全院上下齐心协力,坚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方针,切实做好各方面工作,促使学院的教学工作全面加强。1997年11月17日至22日,国家教委专家组来院对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严格的考察和评价。1998年,教育部确定我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价为合格。近年来,学院在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始终坚持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稳中有升。考研录取率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率较高:2000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614%,2001年为9251%,位居湖南高校榜首。

3.以创建文明高校为动力,全面加强“双文明”建设

长期以来,长沙电力学院创建文明高校的工作步步深入。

1997年全院实施“形象工程”,组织师生员工共建“十无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