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政治经济学概论
13169500000007

第7章 商品与货币(2)

扩大的价值形式与简单价值形式相比较,价值表现的范围扩大了,从而促进了商品的交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一种进步。

商品的价值在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中,虽然比在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中表现得较为充分,但还存在着缺点和局限性:各种商品的价值仍然没有一个共问的、统一的表现,也就是还没有一个一般的、为大家所公认的等价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存在的这个缺点,在交换中就暴露出来了。在交换过程中,其中一个环节中断就有可能导致交换的不成功。

比如,有绵羊的人希望换回2把斧头,但有斧头的人却需要上衣,有上衣的人则需要茶叶,有茶叶的需要小麦,有小麦的人如果刚好需要绵羊,那么有绵羊的人通过用绵羊换小麦,再用小麦换茶叶,用茶叶换上衣,最后用上衣换回自己最终需要的斧头。在这一交换过程中,如果其中的一个环节出了间题,就有可能导致交换无法进行。例如,有小麦的人不需要绵羊,那么绵羊无法卖出去,其价值不能实现,后面一系列的交换就没办法进行。

以上这种困难表明,商品经济的矛盾随着交换的发展而日益加深,商品的价值形式必须随着交换的发展而发展。

(三)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高出来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这种专门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不是人们主观设计出来的,而是在交换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随着交换的发展,会有一种商品从其他商品中分高出来,人们都愿意用自己的商品先交换这种商品,然后再用它换回自己需要的商品。

式中,绵羊就成了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

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克服了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和局限性,大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但是,在这种价值形式中,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一种商品上。在不问的历史时期,在不问的国家和地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在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贝壳、布帛、牛、羊、盐等。

据考证,在我国历史上,曾有一段时间是用贝壳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因为,在中国的文字中,有许多字都包含有“贝”的偏旁,而这些带“贝”的字大都与交换、财富、利益得失等有关,如“赚”、“赔”、“贮”、“财”、“贿赂”等。

由于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统一,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其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给商品交换带来了新的困难和障碍。随着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一种新的价值形式———货币,便应运而生了。

(四)货币形式

当贵金属从商品界中分高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它就成了货币。这也就是说,货币就是从一般商品中分高出来的、固定充当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而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只有黄金和白银。

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到贵金属上后,价值形式就从一般价值形式发展到货币形式。

在货币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是用金银等贵金属货币来表现自己的价值的。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

为什么黄金和白银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而其他商品不能呢?

是因为金银具有最适合充当货币村料的特殊的自然属性。首先,金银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和收藏。其次,金银不易变质和磨损,便于长期保存。第三,金银硬度小,质地均匀,便于分割和合井。

货币形式出现后,货币形式克服了一般价值形式的缺陷,大大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过去商品交换过程中的空间与时间的矛盾便因货币的出现而迎刃而解。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货币的本质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井没有神秘之处,它只是商品交换、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就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货币也是商品。它和其他一般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也是人们广泛接受贵金属货币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但是,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特殊在它的自然属性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导致它能被人们广泛接受,成为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成为固定地充当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

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价值的实现,具体劳动能否转化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都以能否实现向货币转化为标志。

(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货币的职能在不问的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的职能大体上有以下S种:

1.价值尺度。所谓价值尺度就是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自身也具有价值,因而能以自身价值作为尺度来衡量其他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是劳动,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外部的衡量器,即外部的尺度。货币之所以可以充当价值的外部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商品的价值通过一定量货币表现出来,就是商品的价格。换句话说,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价格和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决定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两个因素。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工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2.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货币出现之前,商品交换就由以物易物的交换,对交换V方而言,既是买又是卖,买和卖问时完成。

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通过货币这个中介来完成,商品交换过程分为卖和买的两个阶段。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包括卖和买两个阶段的商品交换,就叫商品流通。货币在商品流通中的这种媒介作用,就是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作为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3.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货币之所以具有这种职能,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人们有了货币就可以买到任何商品。工是因此,人们才有贮藏货币的欲望和动力。

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是作为价值符号的货币(如纸币),而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

由于贮藏职能的存在,因此,在贵金属货币条件下,一般不会出现货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的贵金属货币量间题,即不会出现通货膨胀间题。

4.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能用来执行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和工资等方面的职能。

在商品流通的初期,买卖商品都是用现金支付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信用制度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商品交换中出现了赊购赊销的方式,到期之后,买者向卖者支付货币。这时,货币就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暂时缓解了因缺乏现金而不能购买商品的矛盾,使商品流通更加顺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如到期支付发生困难,或债务人不讲信用,必会导致经济纠纷的出现。

S.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能,实际就是货币其他职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一般只限于贵金属货币,如黄金和白银,各国发行的纸币中能充当世界货币的不多,当今世界上能充当世界货币的纸币主要有美元、英镑、日元、欧元等。

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具体来讲具有以下主要职能:一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商品。二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贸易差额。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支付战争赔款、输出货币资本和向国外贷款等。

三、货币形式的发展

货币产生以后,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为了交换的方便,货币的具体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货币的形式的演变过程来看,大体上依次经历了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主属铸币。货币最初是采用金银条块的形式,每次商品交易都需鉴定其成色和分量,十分不便。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为了交换的方便,逐渐产生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标明面额价值的金属铸币,货币的金属条块的形式发展为铸币形式。它一般是由国家铸造,作为法定的货币在市场上流通。比如19世纪的美元、英镑等。

2.纸币。贵金属铸币在长期流通过程中逐渐磨损,由足值的货币变成不足值的货币,但这种不足值的铸币也和足值的铸币一样流通。这种情况表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可以由价值符号来代替,于是就出现了银行券和纸币。

银行券是由发行银行发行的,用以代替商业票据的银行票据。起初银行券是由商业银行向存入贵金属货币的人开具的一种收据(商业票据),持券人可随时按券面额兑换金银。随后,由于银行信用的不断加强,银行券也可以流通,在商品交换中发挥货币的作用。

早期的银行券是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自己的需要分散发行的。这种分散发行导致有些银行无法有效控制发行数量,产生了不能兑现黄金而导致发行银行倒闭的现象,这也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间题。于是,有些国家就把银行券的发行权集中于国家银行或少数几家大垄断银行,最后完全集中于中央银行。

19世纪,欧美国家都先后禁止商业银行发行银行券,井把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后来,中央银行也借故停止或限制银行券兑现黄金,井由国家法令支持银行券流通。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银行券基本上己纸币化了。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但最初的纸币,如美元、英镑,都代表一定的贵金属货币,可能随时兑换到金和银。

银行券变为不兑现的信用货币(纸币)后,意味着现代纸币的产生。现代纸币意味着纸币的发行不再是以黄金为基础,而是靠国家的信用与强制措施。

现代纸币制度的主要特点:(1)通过信用程序,由国家的中央银行垄断发行,而不是由政府直接发行。(2)它是一国流通中的合法通货,其发行量与黄金的储备没有联系。(3)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和调节日益加强,各国都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

现代纸币的形式主要有钞票和支票存款两种。钞票就是纸币,即现金。支票存款也叫存款货币。

3.存款货币。存款货币是指工商企业存在商业银行的可用于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存款货币也称存款通货或可签发支票的存款。

现代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是给工商业者开立支票存款帐户。顾客可依据存款向银行签发支付命令书———支票,井用支票支付货款,支付各种收费,履行对国家的财政义务,等等。通过支票的收付,付款人在银行存款账户上的相应款项转为收款人在银行存款帐户上的款项。依据存款,收款人又可履行自己的支付义务。这样的过程称之为转帐结算。这种可用于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以支票形式存在),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也起着交易媒介的作用,具有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因此,称之为“存款货币”或“存款通货”。

存款货币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大大加速了资金流通,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4.电子货币。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货币形式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货币形式从有形逐渐向无形发展,电子货币也应运而生。

电子货币就是借助于电子计算机而进行的电子自动转账系统。这种电子自动转账系统由电子计算机终端、通讯卫星、电话、电视和因特网等共问组成。如各种信用卡系统。

电子货币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货币村料,在交易中通过银行进行电脑转账,一切交易都不需要现金,是一种纯粹的观念性的货币。电子货币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转账速度变得十分便捷,因此,更进一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四、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

(一)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多少,不是任意规定的,而是有规律的。这种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流通中待售商品的数量(T)。二是商品价格水平(P)。三是货币流通速度(V)。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成工比,与问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以上公式没有考虑赊购延期支付的因素,当考虑了因赊销而出现的延期支付的因素后,以上的公式就会发生变化。

本期内用延期支付方式赊购的商品无须马上支出货币。前一期内用延期支付方式赊购而在本期需用货币支付的货币,要计入本期货币流通量范围。而交易V方互相赊购的商品则可以彼此抵消,无须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了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问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一致。如果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需要量,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否则会引起物价下跌。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职能,能起到自动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因此,不会引起持续的物价上涨,也不会引起持续的物价下跌。

(二)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作为法定流通手段的货币符号。

在金本位制或金银复本位制的条件下,纸币只是一种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所以,纸币流通规律是以贵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根据这一前提,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所谓纸币流通规律也就是纸币发行量应决定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的规律。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纸币量应该相当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会导致纸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马克思认为,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就是通货膨胀。马克思的通货膨胀概念是以当时的历史条件(如金本位制)为背景的。

按照现代经济学理论界的普遍观点,物价上涨井不等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普遍的持续的物价上涨,而且持续时间至少在6个月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