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大劫难:300年来世界重大自然灾害纪实
13169900000020

第20章 大洪水(7)

建于13世纪的耶稣受难像是这个城市最重要的艺术珍品之一,它雄伟的身躯被含着油污的盐水浸泡长达12个小时,70%的颜色被冲掉,再也无法修复,一件珍贵的古代艺术珍品就这样毁于一旦。“天堂之门”是文艺复兴时期早期的青铜浮雕作品,是当时艺术特色的典型代表,在洪水中仅仅因为被围绕着洗礼堂的铁栏杆阻拦才幸免于难,但是它的五块护墙板都随大水而去了。文艺复兴时期着名画家乔托、基尔兰达约、波提切利和萨多等人为世人留下的精美壁画,米开朗琪罗和多那太罗的雕塑都被油和烂泥污染了,即使是最负盛名的文物修复专家也不能使之恢复原状了,另外还有600多幅油画被破坏,所幸的是它们中的大部分还可以修复。

最惨重的损失发生在国家图书馆,珍藏在其中的名人手稿和16世纪前的古版书籍从此消失了,洪水冲垮了图书馆的围墙,50多万份历史记载全部丧失,这些珍贵书籍和历史资料的丧失在历史上只有公元500年亚历山大图书馆、1903年都灵皇家图书馆和中国1861年圆明园的巨大损失能与之相提并论。洪水并没有因为这无可弥补的损失而停下它的脚步,佛罗伦萨大学成了下一个目标,在大学的文史哲图书馆里上百万册藏书被扫荡一空,经济和商学院的几千份博士论文也毁于洪水,最受珍爱的2000册关于法学的文件和书籍(17~19世纪)被洪水从法律系的大楼里卷走了,医学系也丧失了许多珍贵的科学仪器和藏书,就在几个小时之间,这所世界上最杰出的大学之一便失掉了它最有价值的知识遗产。

在肆虐的洪水中,还有一些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抢救尚未被损坏的艺术瑰宝。年迈的乌菲奇美术馆馆长恩柏托·巴帝尼教授在洪水肆虐之际正忙着和几名工作人员一起把乔托、波提切利等着名艺术家的作品搬到安全的地方。在许多艺术瑰宝被损坏的同时,大量的珠宝店、工艺品作坊也毁于洪水,其中一些小店早在14世纪就在佛罗伦萨安家落户了,其本身就是一件文物了。11月6日,洪水逐渐退去了,意大利政府派遣大批直升飞机给佛罗伦萨送来了水、食物以及其他一些紧急物资,但佛罗伦萨人却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用于抢救他们最珍视的文化遗产。

数以千计的书籍、绘画和雕刻从烂泥里被重新挖出来,送到佛罗伦萨大学,世界上最优秀的文物修复专家在紧张地工作着,一些当时被认为已经毁于洪水的文物又重见天日,许多曾经被认为是蔑视传统的青年人也积极参加了这项工作,美国几百个学习美术的大学生自愿组织专职志愿队,加入到修复文物的行列中。尽管修复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仍然有大批文物和书籍从此消失了,这个惨痛的教训给当地人和意大利政府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面对自然灾害,如何保护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呢?由于各个文明在起源时期都是以大河为中心,其活动范围向周围地区辐射,因而在许多国家的大河流域都保留着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遗产。与此同时,这些地方又往往是洪水的高发地区,部分古迹就这样付之流水。时至今日,当我们的科技发展赋予我们保护自己的能力时,我们是否应给予这些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以格外的重视呢?

十一、1969年突尼斯大洪水

沙漠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充满了对水的渴望,疲惫的骆驼、干涩的嘴唇,即使从没有到过沙漠的人,也会从一些电影、小说中感受到沙漠中水的重要性。但是大自然往往变幻莫测,沙漠和其他较为干旱的地区偶尔也会暴雨成灾。由于这些地区在洪水灾前预警、灾时抢险以及灾后救援等各项可以有效减少洪水损失的抗灾措施上都缺乏经验,在建筑、城市规划上也较少考虑到洪水的因素,而且对当地居民来说,他们长期居住在较为干旱的地区,有些人可能一生之中也不会遇到一次洪水,因此,在心理上对洪水的承受能力较差,洪水发生时常常因缺乏经验而表现得不知所措。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这些地区在洪水发生时,其损失往往超过同样的洪水在洪水多发区所造成的损失。1969年突尼斯洪水就是其中最着名的一例。

突尼斯位于非洲最北端,北临地中海,面积164150平方公里,沙漠占国土面积的1/5,全国只有一条常年性河流。沿海有局部平原,内陆多高原和山地,最南部是阿比乌德沙漠,全境除北部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相对较为湿润以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受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控制,降雨稀少。突尼斯的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以上,农业是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另外在北部沿地中海地区,旅游业也十分兴旺发达。但是这样一个长年干旱的小国却在1969年9~10月间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大洪水,所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

这年秋季亚速尔群岛上空高压区发生位移,与来自前苏联上空的冷气团结合,使突尼斯连降暴雨达38天,这在历来以干旱闻名的突尼斯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大雨使突尼斯的每一条河流都水位暴涨,尤其是泽劳德河和马格利尔河。洪水席卷了从突尼斯湾到布格拉拉湾的大片土地,受灾地区占这个国家全部面积的80%,几十个村庄和数十个城镇陷入一片汪洋之中。突尼斯的外交部长小哈比卜·布尔拉吉巴不合时宜地开玩笑说:“还差三天我们就达到圣经上的洪水记录了。”但是那些在洪水中丧失了家园、土地和亲人的当地居民,就不会用这样幽默的话来形容他们的悲惨处境了。一位农民说:“天色漆黑、雷鸣电闪,似乎世界末日已经来到。”这大概是当时所有深受洪水之苦的突尼斯人的共同感受。

在一些重灾区,河水高出正常水位36英尺,一泻千里的洪水冲毁了35座桥梁,其冲击力之大,竟然可把架在桥墩之间重达100吨的钢筋水泥板冲跑。几小时之后,一座价值约700万美元的水利设施付诸东流。洪水对突尼斯农业的破坏是难以想象的,几百万吨肥沃土壤被洪水带入地中海,其中重要的农业区凯鲁万平原被冲走了约3英尺厚的土层,流失了大量肥料。1万株橄榄树被连根拔起,十几万头牲畜的尸体漂浮在水面上,许多都发胀腐烂了,臭气笼罩着周围地区。在北部沿海的旅游业发达地区,所有城镇都遭到破坏,每年4000万美元的旅游收入也泡汤了。在这次大洪水中,共有542人丧生,10多万人无家可归,25万人背井离乡,损失最少也在2亿美元以上,这还不包括由于丧失大量肥沃土壤而带来的长时段的负面影响。

灾害发生后,当地居民聚集在一些露出水面的高地,惊恐万状,最令他们束手无策的是,平日在他们眼中比金子还珍贵的水,竟然像恶魔一样胡作非为。除了对水的恐惧之外,饥饿也使这些人丧失了理智。当美国空军少校罗伯特的运送救援物资的飞机着陆时,迫不及待的村民们不等飞机停稳,就跑上来抢夺各种物资,甚至连飞机舱门都被他们拽下来了。难以预料的灾难和长达几个星期的饥渴使整个国家陷入一种疯狂状态。

在灾难面前,人道主义精神再次得到充分体现,许多国家向突尼斯伸出援助之手,甚至有人评价说:“我们在慈善事业中互相竞争。”美国提供了400万美元的贷款,前联邦德国也提供了250万美元的贷款,法国、比利时和西班牙等一些欧洲国家向突尼斯派出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帮助该国修复桥梁、道路。刚果作为非洲最穷的国家之一,克服自己的困难,为灾区捐赠了近10万美元。据统计,共有80个国家积极参加了这次国际大救援的行动,它们的帮助使突尼斯得以尽快地摆脱了灾难的阴影,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步入了正轨。然而对于那些在洪水中遭受重大损失,甚至失去了亲人的突尼斯人来说,任何帮助都难以将他们从哀伤中解救出来。

1969年突尼斯大洪水这种现象,是由天气的异常变化而引起,这类洪水在历史上虽然比较罕见,但并非绝无仅有。

1988年突尼斯的惨剧在苏丹重演了。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东北临红海,中部是一个大盆地,尼罗河纵贯南北。苏丹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向南逐渐过渡到热带草原气候,南部边缘有部分热带雨林气候,但面积较小,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从北往南由30毫米递增到1000毫米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比较干旱。

尽管干旱地区发生洪水的几率非常低,但是我们应该由此注意到人们在抗灾、减灾中的一些疏忽和误区。当我们把沙漠和干旱联系在一起时,就会忽略其他一些与此性质相反的灾害,从而在城市规划、房屋建筑等各个方面造成许多缺憾。此外在沙漠中生活的人们从小就从长辈和生活中学会一个道理,即想尽一切办法,节省每一滴水,如果环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种心理定势是很难改变的,因此,他们很难深切地体会到水的破坏性。在这种国家和地区,政府更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地认识自然的复杂性,以期在一些异常灾害发生时,可以有效地指挥居民进行抗灾救援活动,同时引导居民在心理上保持镇定,从而避免因一些不必要的惊慌造成更大的损失。

十二、1988年孟加拉国大洪水

孟加拉国是世界上水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孟加拉国位于孟加拉湾以北,处于恒河平原的东南部,其西为印度的东高止山脉,东为缅甸的阿拉干山脉,北为喜马拉雅山脉。境内有河流230条,每年的河水泛滥都使孟加拉国蒙受巨大损失。这里是季风盛行区,每当夏天来到时,陆地迅速增温,在印、孟北部上空出现一个低压区。由印度洋上来的西南季风,带着温暖而又饱和的水汽向低压区冲来,当受到山脉的阻挡时,立即降下雨水。剧烈的热带气旋常发生在季风到来之初或即将结束之前。该区夏季季风时间从4月至9月,季风的进退常给狂风暴雨的出现制造了机会。孟加拉国位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两大河上游处于喜马拉雅山多雨的南麓,每年从上游来的巨量降水注入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中,常造成下游河岸决口,河水四处泛滥成灾。地势平坦低洼的孟加拉国自然难以逃脱水灾的侵袭。

孟加拉国有230多条河流,五六十万个湖泊和池塘,水域面积占国土的10%,尤其是南亚最大的害河——恒河流经该国入海。每年5~9月,恒河90%的水量集中流入境内,以孟加拉国的防洪设施根本无法抵御上游的凶猛来水,加上全国大部分地区在海拔10米以下,每遇暴雨,立即洪水泛滥。

1988年8~9月,整个喜马拉雅山地普降暴雨,千流汇入布拉马普特拉河和恒河由孟加拉国出海,河水溢出河堤淹没农田、冲垮房屋、摧毁村庄,全国2/3的陆地成了一片汪洋,极目望去,茫无涯际,间或有浮出水面的小块陆地宛若大海中的小岛,挤满了逃难的人群。恒河平原东南部一望千里,大浪滔天,500万人的首都达卡也完全泡在水中。全国持续受淹48小时,共有5000多万人受灾,其中3000万人失去家园,2000多人死于非命,全国有一半以上人口的生活受到洪水的影响。

洪水还给孟加拉国的交通设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1300多公里铁路、240多座桥梁以及一些火车站随洪流而去,仅修复被毁交通设施一项就要花费约1.6亿美元。这是20世纪孟加拉国最严重的一场暴雨型水灾,这场浩劫使这个世界上有名的穷国变得更加贫穷。

在这次洪水的初期,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达卡西北144公里的贾马尔普尔县内的5个区,其次是达卡西南115公里的纳赖尔县,这两个地区基本上被洪水吞噬。至8月中旬以后,达卡同北部20个县的公路交通已被洪水切断,同西北部的拉杰沙希及西南部的库尔铁路联系也被迫中断,达卡齐亚国际机场被迫关闭。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麻输出国,孟加拉国拥有众多的黄麻加工厂,在达卡附近的纳拉甘杰就以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黄麻加工厂而闻名于世。在这次洪水中,这一地区也受到严重影响,至少有30家工厂被迫停工关闭,约200个黄麻仓库被洪水浸淹,仅此一项,孟加拉国的损失就在百万美元以上。此外粮食损失也高达300多万吨,这对于一个经常受到饥荒困扰的国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仅仅依靠这些枯燥的数字,并不足以使我们了解这场灾难的全部。这场洪水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许多地方仅有一些山丘、高楼和高大的树木露出水面,犹如大海中的孤岛,成为人们逃难的避风港,许多毒蛇猛兽为了躲避洪水也纷纷来到这些孤岛,人与动物为了逃命展开争夺这一方安全之地的斗争。

幸运的是1988年孟加拉国大洪水的救援活动十分积极有效。从8月中旬起,一些地方的暴雨尚未完全停止,孟加拉国总统艾尔沙德就每天都亲临各个灾区视察,政府暂时取消全部出访活动,采取经济紧缩政策,并制定了救援计划,动员全国各种力量投入到救灾中去。所有的部长回到自己的选区组织抗灾救灾活动;部队和其他武装力量停止一切训练,全力加入抢险救灾和维持社会治安的工作中去;各行各业都成立了救灾组织,动用本行业的力量为救灾赈济贡献一份力量;各种运输工具源源不断地向灾区运送各种紧急救灾物资。截至8月底,孟加拉国政府为受灾地区制定了一项恢复计划,这项计划包括向农民提供免费稻种并拨出相当于400万美元的资金修复被洪水冲毁的公路和桥梁。此时政府已紧急向受灾地区提供了总计8000万美元的现金和130万吨粮食。

在动员各种国内力量的同时孟加拉政府不断向伊斯兰国家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出求援呼吁,以便有更多的物资和更大的力量去克服洪水造成的灾难。孟加拉国宗教事务部部长对14个伊斯兰国家说,无论是现金还是其他援助,孟加拉国都愿意接受,而现在特别需要的是粮食、衣服、药品以及交通工具。

在孟加拉国受灾期间,印度、土耳其、科威特、伊拉克等国派直升飞机向灾区运送救灾物资,国际社会向孟加拉国提供了总值约5000万美元的现金和其他救援物资。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一方面呼吁各国和国际组织向孟加拉国灾民提供紧急援助,一方面使联合国扩大了对孟加拉国食物援助的范围,使得430万受灾最严重的灾民基本上可以维持生计。仅此一项计划,联合国就花费了比援助任何一个第三世界国家都多的资金和人力。尽管孟加拉国政府和人民以及国际社会做出了种种努力,但是由于灾情过重,而且这个国家本身就过于贫困,对灾害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仍有许多灾民在饥饿中苦苦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