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独生子女:就是要这样教
13174600000072

第72章 特殊家庭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10)

Debby离异后认识了一位情投意合的男子,她决定再婚。那时孩子刚刚五岁,为了接近孩子与未来的“新爸爸”的心理距离,Debby想了一个办法,在一个周休日对孩子说:“我们玩一个游戏好吗?这个游戏很好玩的,只可惜,要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玩才行,少了一个人都玩不成的。”孩子对这个游戏很感兴趣,建议妈妈把爸爸叫来,Debby听了,又对她说:“可是爸爸去了很远很远的国外,不能回来和我们玩,不如妈妈找一位叔叔扮演爸爸吧!”孩子不假思索,一口答应了。于是,Debby把男友叫来,一起陪孩子玩游戏,因为投入于游戏中,孩子喊“爸爸”喊得十分自然。之后,Debby经常和孩子玩这样的游戏,孩子和男友之间越来越亲密了,有时候,游戏结束,甚至舍不得让叔叔走。有一次,孩子眼巴巴地看着叔叔离开,竟然哭了起来,Debby问孩子是不是舍不得叔叔。孩子说是,Debby便知道时机成熟了,于是小心地问孩子:“让叔叔真的给你当爸爸好吗?”孩子先是愣了一下,很快便点头答应了。就这样,Debby利用“心理战术”,一步一步地让男友得到了女儿的认可。现在,他们这个重新组建的三口之家,其乐融融,如果他们不说,别人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一个第三春家庭。

我觉得,这位“新爸爸”已经在孩子的心里取代了亲生爸爸的位置,或者说,孩子已经完全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爸爸。

当然,对“新爸爸”或“新妈妈”的排斥程度,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所不同。学龄前的幼儿更容易接受“新爸爸”或“新妈妈”,而八岁以上的孩子,因为其本身具有分辨能力,心里清楚亲生父母与继父继母的不同,再加上社会上一些对继父继母不好的评价,就不会那么容易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更需要多一点耐心,切不可操之过急,要让孩子感受到新家庭的温暖,以及“新爸爸”或“新妈妈”的关爱体贴,才能逐渐攻破他的心理防线,俘获他的心。

每个孩子都渴望父爱和母爱,渴望有个完整的家,只不过,因为特殊的家庭原因,使他们的心理筑起了一道防线,从而学会拒绝。只要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攻破他的心理防线,孩子便能坦然接受。

二、 重新构建亲子秩序

和我同一个小区的Iris,离异后带着年仅六岁的女儿生活,今年年初,Iris再婚了,再婚丈夫带来了一个八岁的儿子,像所有电视剧中那些双方带着孩子再婚的家庭一样,他们重新组建起的这个家庭,常因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无法协调而闹得鸡犬不宁,一片混乱。而她面对女儿与继子,丈夫面对儿子继女,则不知应该如处理才不至于让孩子不会认为继父或继母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