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
13175600000002

第2章 一桩疑案

吕后一生中,有一件屡屡为后人说道的绯闻,即吕后和审食其的私昵关系。这件事《史记》记载得扑朔迷离,含糊不清,后代流传极广。唐代著名诗人高适的《辟阳城》一诗甚至说,刘邦竟然还封审食其当辟阳侯,审食其与吕后不干不净,刘邦作为一代英主,竟然被吕后和审食其所欺(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高常侍集》卷五)。那么,吕后和审食其的这桩绯闻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样呢?

吕雉归汉

刘邦参加了三年反秦战斗,初步组建了自己的集团;汉二年四月,刘邦在还定三秦之后,率领五十六万大军打到了西楚都城彭城。

此时的项羽正在齐地忙于平叛,刘邦趁虚而入打进了西楚国都彭城。

刘邦此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消灭项羽集团;二是要接走他的父亲、妻子、儿子、女儿。但是,刘邦到了彭城之后,并没有急着接亲人,反而在彭城忙于接收项羽从秦朝都城带来的美女、财宝。

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曾经给刘邦下过一个定论:“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史记·项羽本纪》)贪财好色,刘邦打到彭城之后的表现验证了范增的评价。

等到项羽杀回彭城,刘邦才急忙派人去接家属,但是,此时项羽也已经派人去找刘邦的家属。刘邦的家属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早在项羽来人之前就已经躲起来了。结果,刘邦派来接家属的人没有找到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项羽派来找刘邦家属的人也没有找到刘邦的父亲和妻子。

不仅如此,而且刘邦的父亲、妻子与刘邦的儿子、女儿还在忙乱中相互走失了。刘邦的父亲、妻子从小路去找刘邦,结果正好遇上项羽的军队,成了项羽的俘虏,被迫成为人质。刘邦的儿子、女儿幸运地遇到逃亡中的刘邦,尽管刘邦表现不佳,三番五次地踹他的儿子、女儿下车,但最终刘邦的儿子、女儿还是随同其父刘邦逃出来了。

吕雉与刘邦其父太公却从此在项羽的军营中做了二十八个月的人质。

刘邦起兵反秦之时,生死未卜,不带妻子,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从刘邦起兵到攻下彭城,这中间已经过了三年的反秦斗争和项羽分封后的一年半。按常理说,四年多未见妻子,如果两人的感情亲密,刘邦恐怕早就忙着接妻子了。但是,这位未来的汉高祖来到彭城,忙于接收当年他进入秦都咸阳时就垂涎三尺的秦宫中的财宝和美女(当时打不过项羽,眼睁睁看着项羽照单全收了),为他坐过牢的吕雉早就被刘邦扔到一边去了。应当说,刘邦打到彭城而没有及时接他的父亲、妻子,是刘邦的过失。

吕雉这次做人质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从主观上讲,彭城与沛县相距只有二百里。如果刘邦把接回四年半分居的妻子一事当作一件事来办,应当说不是一件难办的事。

从客观上讲,刘邦这一次是与项羽第一次正面交锋,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军事上绝对不是项羽的对手,也没有料到自己会在彭城败得一塌糊涂,败得连接老爸、接老婆、接孩子都顾不上了。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刘邦在汉元年被封为汉王到达汉中后,遇到了能歌善舞的戚(Qi,漆)夫人。两人恩恩爱爱,感情非常之好。此时,刘邦已是五十多岁了,戚夫人正当青春妙龄。

总而言之,由于刘邦自己安排不当,导致盼了四年多夫妻团圆的吕雉不但没有和老公团圆,反而成为项羽手中的人质。项羽虽然不会像沛县狱卒一样虐待吕雉,但是,作为吕雉来讲,内心的痛苦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史书中间没有任何记载显示吕雉对刘邦的怨恨。可见,吕雉对刘邦还是比较宽容的。

而且,吕雉在为人质的两年多时间内,还遇到了一件灾难。汉四年,刘邦、项羽荥阳对峙之时,无奈的项羽忽发奇想:以烹太公相威胁。项羽的目的是想借此机会要挟刘邦,逼迫刘邦投降。刘邦不吃这一套,竟然嬉皮笑脸地对项羽说:我和项羽都受怀王的命令伐秦,又结拜过兄弟;所以,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烹你爹,我也跟着一块儿喝汤(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大怒,要烹太公,幸亏项伯从中斡旋,项羽才未杀太公。这件事虽然史书记载的是杀太公,如果真的烹了太公,吕后能躲得过去吗?绝对不可能躲过去!项羽一旦感到绝望——人质不能起到威慑刘邦的作用,他岂能白白养着刘邦的老婆?

这场危机由于项伯相救,说了一番杀太公没有任何作用,只能使两家的仇结得更深之类的话,项羽才平息了怒气。太公得以躲过一劫,吕后也因此得以躲过一劫。

这件事,史书没有记载吕后的任何反应。但是,吕后是当事人,事关她的性命,她岂能无动于衷?只是因为作为人质的吕雉此时不可能有任何作为,史书当然也不会有这方面的记载。

刘邦虽然在做汉王之时已经宠幸上了戚夫人,但是,刘邦不解决吕雉的问题可以,但他不能不想办法解决其父做人质的问题。因此,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了两年多之后,由于项羽军粮短缺,不得不同意刘邦汉五年十月提出的鸿沟议和。刘邦利用鸿沟议和的骗局,诱骗项羽放回了做了两年零四个月人质的刘公和吕雉,然后撤兵。刘邦在得到被扣两年多的老爸和老婆后,立即撕毁协议,追杀项羽。

但是,不管刘邦如何欺骗项羽,鸿沟议和终于使吕雉回到了汉营。吕雉对楚汉战争的贡献是她为刘邦做了两年零四个月的人质。

这是吕雉为刘邦做出的重大牺牲,也是吕后在刘邦死后执掌朝政的政治资本。

直面情敌

历经磨难,回到老公身边的吕雉却发现刘邦身边早已有了宠幸的戚夫人。“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史记·吕太后本纪》)

此时的吕后因为年龄长于戚夫人,常常作为留守,伴在刘邦身边的是那位年轻貌美的戚夫人。由于在此之前吕后已经和刘邦长期分居,吕后作为人质被放回后仍然与刘邦分居,因此,吕后此时已经很难见到刘邦了。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更加疏远。吕雉必然学会直面情敌。

此时的吕雉有多大?我们可以粗略地估算一下。

吕雉不足二十岁时嫁给刘邦,一年之后生鲁元公主,第四年刘邦起兵反秦离家出走,经过三年反秦,四年楚汉相争,到鸿沟议和之时,吕后才与刘邦重逢,离初婚已经十年。因此,此时的吕后应当是不足三十岁。

这十年夫妻,吕雉和刘邦共同生活了不到三年,刘邦就在芒砀山落草,接着是反秦三年,灭项四年。等到吕雉再回到刘邦身边,刘邦不但有了新宠,而且又有了另一个宠爱的儿子刘如意(刘邦和戚夫人所生)。

不到三十岁的吕后此时只能默默地当一个“留守太太”。历史上权势显赫的一代女主,在个人感情生活上并不如意。

当人们抬头仰望着权倾天下的一代“女皇”时,谁能知道这位“女皇”有多少幸福感?刘邦宠幸戚夫人,恩恩爱爱;吕后从刘邦反秦开始,就与刘邦再无见面,七年后她才回到丈夫身边,但是,她已经是“常留守,希见上,益疏”。

史书没有记载此时吕后的心情,但是,吕雉为刘邦、为刘邦一家付出了那么多,竟落了个留守太太的结局。她的内心还能那么平静吗?她还能继续保持温顺、善良的一面吗?她的性格会向什么方向变化呢?

而且,七年独守空房的吕雉在个人生活中真的是一片空白吗?

一桩疑案

不足二十岁的吕雉嫁给了一个四十一岁左右的泗水亭长,一年后得女,三年后得子,四年后刘邦离家,起兵反秦。而且,这一走,就是七年。年轻的吕雉长期处于独守空闺的痛苦之中。

那么,吕雉这段独守空闺的生活是否被人闯入过呢?

《史记·郦生陆贾传》有一段记载:吕后非常宠幸辟阳侯审食其(yiji,意基),有人在惠帝面前诋毁审食其。惠帝听说后,十分震怒,立即把审食其抓到狱中,想杀掉审食其。吕后知道审食其被儿子所抓,想出手相救,但是,心中羞惭,不能出面营救审食其。大臣们平日里早就怨恨审食其的飞扬跋扈,都想杀了他一解心中之怨(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

这段记载中的辟阳侯就是审食其。

所谓“幸吕太后”,是指审食其深得吕后的宠幸。史称“吕太后”是因为吕后的儿子刘盈已即位为帝。

关于审食其得到吕后宠幸一事,其他史书亦有记载:

《汉书·楚元王传》记载:刘邦离家参加灭秦战争的时候,专门让他的二哥刘仲和审食其在家中照顾他的父亲(高祖使仲与审食其留侍太上皇)。

可见,审食其原是刘邦的属下,但是,在刘邦起兵反秦之后,审食其和刘邦的二哥刘仲一直留在刘邦父亲身边,侍奉太公。吕雉和太公生活在一起,也与审食其有交往。太公、吕后被项羽扣为人质之时,审食其以“舍人”(侍从)的身份陪伴着吕后度过了两年零四个月的人质生活。因此,审食其与吕后有此一段患难之交。

《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吕后想废掉碍手碍脚的右丞相王陵,于是升王陵为小皇帝的太傅,夺了王陵的相权。王陵明白吕后对自己是明升暗降,不让他掌握实权,于是告病假回家休息。吕后将同意封诸吕为王的原左丞相陈平升为右丞相,让辟阳侯审食其当了左丞相。审食其虽然当了左丞相,但是,却不处理朝政,只负责太后宫中之事,类似郎中令。但是,审食其由于得到太后的宠幸,实际上主理朝政,公卿大臣们都通过他来办事(太后欲废王陵,乃拜为帝太傅,夺之相权。王陵遂病免归。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左丞相不治事,令监宫中,如郎中令。食其故得幸太后,常用事,公卿皆因而决事)。

据《史记》记载,惠帝死后,吕后立了惠帝和宫女生的儿子当了皇帝,由她自己临朝处理国家大政(称制)。此时的吕后因为独子病故,内心非常忧虑,开始谋划分封自己的兄弟为王,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

右丞相王陵因为坚持刘邦的“白马之盟”,不同意封诸吕为王,因此,被吕后移官。王陵原为右丞相,被罢了右丞相之后,吕后将同意封诸吕为王的陈平提拔为右丞相,而让审食其做了左丞相。

审食其虽然当了左丞相,但却不管朝政,只负责管理宫中之事。

而且,因为审食其深得吕后信任,言事常常得到吕后的批准。因此,实际上审食其虽官位低却比右丞相陈平还有权。汉代尚右,右丞相本应在左丞相之上。

所谓“毁”,是指此时有人将审食其的劣迹报告了当朝皇帝惠帝。惠帝听到后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审食其抓进监狱,并打算处死审食其。

《史记·郦生陆贾传》的上述记载引发了吕后与审食其是否有私昵关系的一桩疑案。通行的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这段记载表明了审食其与吕后的确有私情,甚至有人将审食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男宠之一。

理由两点:

第一,惠帝既然知道审食其是母后的宠臣,为什么一定要置审食其于死地?

第二,吕后为什么“惭”?为什么不敢出面相救?

由于惠帝处死审食其是因为审食其与其母有私情,惠帝又无法处理他的母后,只得把全部怨气发泄到审食其头上。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吕太后虽然不会受到儿子的处罚,但是,这桩隐情由身为皇帝的儿子处理仍然使吕后大为难堪。“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八个字非常准确地传达出此时吕后内心的尴尬。

第二种看法是:吕后仅仅是宠幸审食其,二人并没有私呢关系。

理由是:

第一,谁也不可能以太后与审食其的私昵关系状告审食其;因为以此为理由告审食其不仅取证极为困难,而且,一旦查实,皇家脸面何在?

第二,审食其被告是另有取死之罪。由于罪大,无法赦免;吕太后也觉得无法出面讲情,因此,“吕太后惭,不可以言”。但是,这种“惭”不是因二人有私昵而惭,而是觉得审食其为患难之交,遭此重刑又不能相救而深感自惭。

第三,“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说明大臣们早就痛恨审食其,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这两句话恰恰从反面说明审食其与吕后无私昵关系。如果审食其私昵太后,罪不至诛;纵有其事,臣下亦当为尊者讳,决不至公然申行诛戮。

我觉得破解这桩疑案的关键是两点:

一是惠帝因何震怒,必置审食其于死地?

二是吕太后为何“惭,不可以言”?

审食其在反秦斗争中长期侍从太公,与吕后有较长时间的接触;楚汉战争中与吕后又有过患难之交,因此,深得吕后信任。观前文所讲吕后罢免王陵而升审食其为左丞相,可知吕后是多么宠幸审食其。 深得太后宠幸的审食其如果不能夹着尾巴做人,很难避免恃宠而骄,弄权犯法,获取死之道。这应当是惠帝震怒、必置他于死地的主因。

虽然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知道究竟是谁告了审食其,告了他什么罪,但是,其罪名肯定不小,导致惠帝震怒。

太后之“惭,不可以言”,主要是因为审食其罪情严重,太后欲救不能。如果强行干预,恐有损太后名望。

审食其平日飞扬跋扈,得罪了不少当朝大臣。因此,当审食其被惠帝下狱治罪之时,大臣们都希望审食其得到应有的惩罚,没有一个人愿意为他出面求情。

惠帝朝政的特点是惠帝与吕后都有很大的权力。惠帝是皇帝,处罚大臣是其职责;太后不能直接干预朝政,只能通过其子间接行事,而此事偏偏是其子震怒之下亲自处理。吕后独掌朝政是在惠帝下世之后。因此,人们的不满不会告到太后那儿,不等于没人告到惠帝那儿。

一桩疑案中的两位当事人,一位被抓,一位无法出面相救,审食其命悬一线。

但是,在审食其被捕之前曾经发生过的一件事,救了处境危险的审食其一命。

当时京城有一位叫朱建的人,非常善辩,口才极佳。而且,为人刚正不阿,非常受人尊崇。可以说,谁要是朱建的朋友,人们就会对他刮目相看。

审食其虽然得到吕后的宠幸,地位显赫,但是,审食其也希望结交像朱建这样的名士,提升自己的名望。

朱建虽然只是一介布衣,但是,朱建的人格魅力使他在京城中极有声望。因此,身为辟阳侯的审食其多次想结交朱建,但是,朱建由于鄙视审食其的人品,始终不愿见审食其。

权倾一时的审食其想结交朱建而遭到拒绝一事,被刘邦手下一位重要大臣陆贾知道了。陆贾是一介儒生,但是,陆贾曾为刘邦出使南越,陈说利害,使南越王尉佗归顺汉朝,立下殊功。因此,陆贾虽然一介儒生,但却深得刘邦的信任。

陆贾是朱建的密友,两人平时交往颇为频繁。朱建的母亲去世之时,因为朱建家中贫寒,连办理丧事的钱都没有,只好向亲友借贷办理丧服器物。

陆贾于是拜见审食其,一见面就祝贺他。审食其被陆贾祝贺得莫名其妙,便问陆贾:我有什么喜事?陆贾说:朱建的母亲去世了。审食其依然不懂:朱建的母亲去世怎么向我道喜?陆贾说:朱建以前不见您是因为他母亲在世。当然,陆贾作为一个辩士,他这番话是在为朱建不见审食其另觅理由。陆贾接着说:如今朱建的母亲去世了,假如你置办一套重礼,前去吊唁,那么,朱建就可以为你效力了。

审食其一听,这确实是个好机会,于是,审食其准备了一百金作为丧葬费,前往吊唁。由于审食其深得吕太后的宠幸,审食其前往吊唁并以重金相赠之事很快传遍京城。住在京城的列侯、贵人纷纷前往吊唁。朱建因此得到了五百金的丧葬费。因为这件事,朱建和审食其的关系迅速得到改善。

不过,朱建平时标榜自己“行不苟合,义不取容”,但是,审食其这种人一送礼,他马上就改变了自己的行事标准。看来,一个人要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操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朱建一生刚直不阿,因为母亲丧事无钱操办而接受自己平日看不起的审食其的馈赠,并因此与审食其相交,为审食其设谋,毁了一世英名。

可见,面临义利之辨,确实难于抉择!朱建如果选择“义”,他断然不能出手相救审食其;如果朱建选择“利”,那么援之以手自是顺理成章。

审食其命悬一线,审食其的家人赶快求朱建与审食其见一面。朱建自从母丧受了审食其的重礼,与审食其有了来往。接到审食其家人的紧急求援,立即拒绝和审食其见面,但是,朱建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不愿援手相救,而是觉得这样做救不了审食其。但是,审食其并不知道朱建为什么不见他,因此,非常恼怒.以为朱建是忘恩负义。

朱建知道:这件案子的关键人物是惠帝。解铃还需系铃人。于是,他立即拜见惠帝刘盈的一位男宠闳籍孺。朱建对闳籍孺说:天下人都知道您深受惠帝的宠幸。如今辟阳候审食其因为得到太后的宠幸而坐了大牢,大家都说是因为你在皇上身边说了辟阳侯的坏话而使他人了狱。如果今天杀了辟阳候审食其,明天早上太后就会一怒之下杀了你。你还不赶快为审食其向皇上求个情。皇上一向非常信任你,皇上听到你为审食其求情,一定会赦免了审食其。审食其一出狱,太后一定非常高兴,也因此会非常喜欢你。皇上、太后,都喜欢你,你想想你的富贵肯定会再翻一番。

闳籍孺一听朱建说天下人都认为是自己说了审食其的坏话而让太后的宠臣审食其入了狱,非常害怕,赶快求见皇上,为审食其大大开脱了一番。

惠帝平日一向非常宠幸闳籍孺,一听宏籍孺求情,便做了个顺水人情,释放了审食其。审食其开始因为朱建不见自己以为朱建背叛了自己,非常恨朱建。等他一出狱,知道是朱建设谋救了他,非常吃惊,也非常感谢宏籍孺。

朱建是位小人物,但在辟阳侯命悬一线之际,是他设谋相救,使审食其免于一死。历史往往不太关注小人物,其实,小人物在关键时刻往往非常重要。

善良、温顺的吕雉,历经了种种磨难,最终巩固了自己的家庭地位。但是,吕后如何在汉初政坛上崭露头角的呢?

请看:初露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