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
13175600000004

第4章 废立之争

吕雉原本是一个温顺听话的女儿,善良贤惠的继母,勤劳持家的主妇,任劳任怨的妻子。但是,在刘邦下世之后吕后对待戚夫人和刘邦的爱子刘如意却表现得非常残酷;吕后与戚夫人到底有多大的深仇?是什么原因导致她由一位善良贤惠的女子变成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女魔头?

戚姬得宠

刘邦起兵反秦是在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陈胜、吴广起兵反秦之后,当时刘邦手下只有两三千人,属于小股反秦武装;后来还是项梁给了他五千士兵,刘邦才得以站住脚。此时,生存问题压倒一切,刘邦无暇他顾。

秦二世二年(前208),刘邦忙于征战,得到戚夫人并长侍身边的可能性也不大。

秦二世三年(前207),刘邦攻入关中。这三年,刘邦最迫切的需求是生存,要他革命生产两不误,既与秦军作战,又不忘寻找美女,恐怕很难。

汉元年(前206),刘邦被封为汉王,社会地位大大提高,生活也相对稳定。

因此,刘邦得到戚夫人可能性最大的应当是在汉元年被封汉王之后。 《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定陶,即今山东定陶县。

戚夫人遇到刘邦后深得刘邦的宠爱,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呢?

“商山四皓”曾经说过一段话:

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日: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史记·留侯世家》)

戚夫人是“日夜侍御”;其子赵王刘如意是“常抱居前”;刘邦公开扬言“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

“不肖子”,不像自己的孩子。“肖”,像。今天我们还常用“不肖之子”一词。与“不肖子”相对立的是“爱子”。刘邦称太子是“不肖子”,是对太子极度不满;称刘如意为“爱子”,是对刘如意的极度喜爱。可见,这种亲密关系绝对不一般。

御史大夫周昌一次进宫,正赶上刘邦喝酒,刘邦是一边吃饭,一边拥抱着戚夫人:

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史记·张丞相列传附周昌传》)

“燕”,就是“宴”,也就是进餐。刘邦这皇帝也挺逗,一边吃,还能一边抱着戚夫人,真不知刘邦是用哪只手抱,哪只手拿筷子?周昌也真没眼色,怎么能闯到这种地方汇报工作?

这两条记载,说明刘邦和戚夫人的关系非常亲密。而且,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刘邦本爱美女,作为一个泗水亭长,当然不能满足他的这种要求。但是,做了皇帝后,刘邦身边美女如云,但是,戚夫人却能专宠后宫。

刘邦为什么对戚夫人如此喜爱呢?

年轻、美貌,这是不言而喻的两个因素;但是,在贵为天子的皇宫中可谓美女如云,在如此众多的竞争者之中戚夫人为什么能够胜出呢?

高帝令戚夫人歌《出塞》、《望归》之曲,侍婢数百,皆为之后宫齐唱,声入云霄。(《太平御览》卷五七二引《西京杂记》)

这是戚夫人领唱,数百宫女齐唱,这表现了戚夫人的善歌。

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海录碎事》卷十六“翘袖舞”条引《西京杂记》)

“翘袖”,是甩袖,跳长袖舞。“折腰”,是形容舞蹈时细腰婀娜。这是写戚夫人善舞。

戚夫人善鼓瑟,击筑。(王士祯《香祖笔记》卷七引《西京杂记》)

“瑟”、“筑”,都是乐器。写戚夫人善乐器。

因此,与仅有美丽而无才艺的后宫美女相比,戚夫人善歌,善舞,善乐器,因此,她是功夫嫔妃,才艺嫔妃,这是其他嫔妃绝对不能相比的。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刘邦本人酷爱楚歌,还会作词、演唱、跳楚舞。汉十二年十月,刘邦击败了黥布的叛乱,回朝路经他的家乡时,特意留下与家乡父老相聚。并专门挑选了一百二十名家乡青年,亲自教他们唱自己的新作《大风歌》。刘邦自己击筑,自己演唱,让精心挑选的一百二十名年轻人和唱。高兴之时,刘邦还亲自跳起了楚舞,并流下了眼泪。

十二年,十月,高祖已击布军,……布走,令别将追之。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史记·高祖本纪》)

这首歌就是著名的《大风歌》。这是大喜之时,刘邦以楚乐、楚歌、楚舞宣泄内心的喜悦。

在家乡欢聚完,刘邦回到京城。因为此次平定黥布叛乱受的箭伤较重,刘邦自知生命不永,便加紧了废长立幼的进程。可是,在一次有太子参加的酒宴上,刘邦竞意外地发现了自己多次请都请不来的“商山四皓”。刘邦大惊,误以为公议不在戚夫人一边,放弃了多年来废长立幼的想法。马上指着“商山四皓”对戚夫人说:我想变更太子,但是,太子已经有了他们四个人的辅佐,羽翼丰满,已不可动摇了。

百感交集的刘邦让戚夫人跳起楚舞,自己又唱了一首著名的《鸿鹄歌》,而且,反复唱了多遍:

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日:“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日:“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日:“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赠缴,尚安所施!”歌数阙。(《史记·留侯世家》)

这是大悲之时,刘邦以楚歌宣泄悲情。

无论是大悲还是大喜之时,刘邦都以楚歌、楚舞表达自己的情怀,可见,刘邦对楚歌、楚舞的痴迷程度。

刘邦会击筑、作词、唱楚歌、跳楚舞,戚夫人恰恰是这方面最优秀的演奏家、作曲家、歌唱家、舞蹈家。戚夫人所擅长的歌、舞又是刘邦最喜爱的楚歌、楚舞,二人可谓笙磬同音、珠璧联合——这才是戚夫人深得刘邦宠爱的真正原因。

挑战皇后

戚夫人在得到皇帝宠爱的同时,也面临着极为严重的人生选择:

一是恃宠挑战皇后;二是自抑服从皇后。

汉代皇帝的正妻是皇后,其余嫔妃只是姬妾。在皇宫中,皇后是君,嫔妃是臣,嫔妃的地位根本无法和皇后相比。但是,皇后的地位又不是一成不变的,皇后随时随地都面临着其他嫔妃的挑战。

因为,尽管皇后在宫中是君,但是,皇后的位置是由皇帝册封的,因此,也可以由皇帝撤封,改立其他嫔妃为皇后。汉代皇宫中数立数废皇后之事,并非一帝。

由于皇后的崇高地位对嫔妃来说具有巨大的诱惑,所以,嫔妃得宠后往往试图挑战皇后。一旦成功,自然可以爬上权力的巅峰;一旦失败,也会遭到灭顶之灾。但是,挑战皇后成功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使不少得宠嫔妃都选择了挑战皇后之路。尽管这种选择具有极大的风险,但是,利益的驱动还是使一些嫔妃踏上这条不归之路。

戚夫人最终成为汉代第一位挑战皇后地位的嫔妃。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史记·吕太后本纪》)

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记载。

第一,皇太子刘盈“不类我”。

当戚夫人日益受到刘邦的宠幸之时,刘邦和吕后的儿子刘盈长大了,但是,刘邦发现,刘盈为人太善良,太不像自己。这是刘邦打算废掉惠帝刘盈的一个重要原因,刘盈的性格软弱与刘邦刚毅果决的性格差别太大,太不像自己。所谓“不类我”,就是前文所说的“不肖子”。“类”、“肖”,意思相同,都是“像”。

第二,刘如意“类我”。

刘邦认为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在性格上与自己非常相似。因此,刘邦废刘盈、立刘如意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第三,戚夫人得宠挑战皇后。

刘邦与吕后虽为结发夫妻,但是,刘邦与吕后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政治伙伴关系,而非情侣关系。维系二人关系的纽带是共同维护汉朝江山的传承,因此,在杀戮功臣之时他们二人配合得非常默契。他们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理智的选择。戚夫人却是经常伴随在刘邦身边。

刘邦和戚夫人的关系是一种情侣关系。刘邦对戚夫人的喜爱更多地带有爱情色彩,而非政治色彩。他们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感情的选择。

第四,吕后失宠。

更重要的是“吕后年长”,常常被刘邦安排为“留守”,不能伴随在刘邦身边,很少能见到刘邦。所以,在废立太子一事中,吕后是失宠皇后;虽然吕后在后宫的地位比戚夫人高得多,但是,戚夫人正得宠,吕后正失宠。吕后地位虽高,但是,其地位是由比自己更有权势的皇帝刘邦册封的。所以,一旦太子易人,吕后的皇后地位也难确保。

总之,刘邦易位太子一事,确有感情因素:一个是得宠的戚夫人,一个是失宠的吕后。但是,刘邦易位太子也有理性因素:皇太子“不类我”,终难掌控刘邦之后的朝廷政局,导致皇权旁落;刘如意“类我”,有能力掌控朝廷大局,不至于导致皇权旁落。

因此,刘邦的废长立幼是理智和感情双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且,刘邦越近晚年,越是意识到自己生命不永,越是对皇太子的人选问题更为关注。

史书中明确记载废太子、立赵王时间的仅有两条:

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恰恰是在汉十二年因平定黥布叛乱受箭伤后去世的,可见,刘邦临终之前,对易太子之事尤为关注。因为此时不行废立之事,对刘邦来说,已经没有机会了。

吕后应战

刘邦废太子之事引发了两个方面的强烈反应。

第一个做出强烈反应的是朝中大臣。

张良、周昌、叔孙通等朝中大臣都坚决反对废长立幼。

其中,叔孙通于汉十二年劝阻刘邦废立太子时的一番话最具代表性:

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叔孙通此时的官位是太子太傅,即太子的老师。叔孙通为什么认为太子是“天下本”?因为,太子是储君,是后备君主。一旦开了废长立幼的先例,对整个君主继承制度是一个巨大的破坏。

叔孙通为代表的朝臣们看重的正是制度治国,他们认为:一旦制度遭到破坏,后果不堪设想。

张良、周昌等大臣们的反对皆缘于此。

废长立幼历来是国之大忌:皇帝多子,皇权巨大,皇子争夺皇权是必然的。历代皇帝在这一问题上都非常犯难,弟弑兄,子弑父,勾结大臣,交通宦官,制造假相,可以说皇子争当皇帝是无所不用其极。因此,历代帝王、大臣也对此绞尽脑汁,采取对策。在种种对策之中,嫡长子继承制最终胜出。为什么呢?

一是保证国有长君;

二是杜绝皇位之争。

古人常云,“国赖长君”。“长君”,是年长之君。“长君”一般阅历丰富,能够处理比较复杂的国事。人非天才,必须要有实践,有阅历,“长君”的优势正在于他有阅历。

一个王朝如果能够靠规则、制度行事,而不是靠某个国君的个人好恶行事;这个王朝就会稳定得多。因为,靠规则、制度行事,实际上是按法制办事;仅靠某个国君的个人好恶行事,更多地带有人治色彩。对一个王朝来说,法治显然比人治要更稳定。

当然,嫡长子继承制虽然是祖宗成法,带有一定程度的法制色彩,但是,嫡长子继承制有时也会遭遇尴尬——嫡长子年幼与嫡长子无能。

关于嫡长子年幼的问题我们以后再讲。刘邦遭遇的尴尬是嫡长子无能。

嫡长子继位是硬规则,但是,嫡长子无能却不能更换,这就是刘邦遭遇的尴尬。这种尴尬,其实是封建帝制规定的父死子继制的死穴!在封建政体下,这一死穴根本无法破解。要么承认一个不适合做帝王的嫡长子继位,要么废掉不适合做帝王的嫡长子而另选一个合适的人选——废昏立明、废弱立强。但是,这种废掉嫡长子另选继承人的问题又违背了嫡长子继承的规则。

封建制度下的嫡长子继承制的不合理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相对而言,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胜过缺陷。因此,嫡长子继位这一规则在历代王朝中最受重视。因为,这一规则的可操作性最强,人为干扰的因素最弱。

历史上废长立幼带来国乱的不乏其例。晋惠公听信骊姬之惑,杀太子申生,导致国家混乱三世。三国时刘表废长子刘琦,而立幼子刘琮,导致兄弟反目。袁绍废长立幼,导致兄弟相争。曹操在曹丕、曹植之间的艰难抉择导致兄弟相残。到了清代,甚至不敢在老皇帝生前公布太子,只好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预储遗诏。

另一个作出强烈反应的是此事的最大受害者吕后。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史记·留侯世家》)

从“吕后恐,不知所为”七个字可知,吕后最初得到这个消息时,非常震惊,不知道如何处置。

吕后“恐”在何处?

一是非常担心儿子的皇帝之位;

二是非常担心自己的皇后之位。

前者是夺嫡,后者是夺夫。因此,戚夫人既是情敌,又是政敌。

无论是夺嫡,或者是夺夫,都超过了吕后能够容忍的底线。因此,吕后绝对不会坐而等死。后妃之争势在必行。

戚夫人的专宠已经使自己失去了丈夫,但还保留一个皇后之位;刘如意如果立为太子就意味着儿子失去了皇帝之位,自己也将失去皇后之位。

因此,易位太子是帝位与后位的双重竞争。

但是,此时的吕后经过多年艰苦生活的历练,已经不是尚未出阁时的温顺听话的乖女儿,她已经成熟了。

吕后在短暂的惊恐之后,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应对,维护自己的利益。她有针对性地做了两点:

一是密切关注。

所谓“密切关注”就是关注事态的发展。《史记·张丞相列传附周昌传》记载了有关吕后“跪谢周昌”的故事。周昌是刘邦任泗水亭长时的老部下,跟随刘邦一块儿起兵。他的哥哥周苛还是一位烈士,为守卫荥阳被项羽所杀。周昌坚决反对刘邦废长立幼。

刘邦问周昌废立太子一事,周昌口吃,说话结结巴巴,但是,他一听刘邦要废长立幼,非常恼火,他说:我的嘴不会说,但是,我觉得这件事绝对不可能做,陛下即使想废太子,我也绝对不接受这个诏书。由于周昌口吃加上盛怒,所以,才有“期期知其不可”、“期期不奉诏”二语。这里的“期期”正是周昌结结巴巴说话的真实状态(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日: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

周昌的激烈反对丝毫没有引起刘邦的不满,更没有大怒,而是看着周昌结结巴巴的样子感到非常可笑。

几乎所有大学中文系的教师讲《史记》的语言特色时都要把周昌这句话作为《史记》用口语人文的一个代表性例证。《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了另外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晋文王司马昭手下有一员大将叫邓艾,邓艾这个人说话也口吃,一说话就是“艾艾”,所以,晋文王故意逗他,你整天说“艾艾”,到底是几个“艾”(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日:卿云艾艾,定是几艾)。

西晋初年的邓艾说话就“艾艾”,西汉的周昌一说话就是“期期”,后人把邓艾的“艾艾”和周昌的“期期”,合起来称为“期期艾艾”,形容一个人的口吃。

本来,周昌之争是在朝堂之上,吕后如果不高度关注废长立幼之事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是,吕后却在朝堂“东厢”窃听,竟然听见了后世广为流传的这段谏词。因为废立太子一事关系到她和儿子的身家性命,所以,刘邦在殿中议论废立之事时她就躲在一边偷听。听见周昌激烈地反对,吕后非常受感动,所以,周昌下殿的时候,吕后看见周昌,跪谢周昌(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并感激地说:今天假如没有您,太子的地位差一点完了(微君,太子几废——《史记·张丞相列传附周昌传》)。

“跪谢”周昌不仅对吕后来说是惟一的一次,而且,在中国古代史上皇后如此答谢大臣也仅此一见。

可见,吕后对废立太子一事多么重视!

二是求计张良。

此时,有人为吕后设谋,让他找张良。吕后就让他的哥哥吕泽劫持张良,逼着张良献计。因为,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张良一直以身体有病为由,长期病休。所以,很难见到张良,而张良的足智多谋又被吕后所深知。

吕泽一劫持张良,张良就知道吕后要干什么。但是,张良并不愿卷入太子继承这种极度敏感的问题之中,可是张良又是反对刘邦废长立幼的功臣之一。但是,张良肯定不会像周昌一样直言进谏,所以,他对吕泽说:皇上在战争困难的时候确实能够听我的意见,但是,现在是因为爱而要废长立幼,这已经不是靠说能了结的事。但是,皇上非常看重的“商山四皓”(隐居在商山的四位年长的高士;皓,白,指发白)却始终请不来,因为他们认为皇上对臣下态度一贯傲慢。如果你们想个办法把“商山四皓”请出来辅佐太子,让他们天天陪着太子,特别上朝之时陪伴太子,皇上一定会看见。皇上知道“商山四皓”辅佐太子,也许会有一用。

张良这一招非常高明。这一招三十六计里都没有,这是什么阴招呢?这叫制造假象。

吕后得到张良这一阴招之后,立即付诸实施。吕后派吕泽让人带了太子的亲笔信,还带了一份厚礼,请“商山四皓”出山,这四位高士竟然全来了(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史记·留侯世家》)。

《万首唐人绝句》载有一首无名氏的《戚夫人》诗:

自别汉宫休楚舞,不施妆粉恨君王。

无金岂得迎商叟,吕氏何曾畏木强。

这首诗是模仿戚夫人的口吻写的。“强(jiang,降)”,质直刚强,这里指为人鲠直的周昌。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太史公曰:“周昌,木强人也。”

首句说,自从离开汉宫之后就再也没有跳过楚舞了,妆也不画了,心中一直怨恨君王刘邦。吕后要是不用重金,怎么请得动商山四皓?至于皇上派鲠直的周昌辅佐我的儿子,就以为可以保全赵王刘如意的性命,吕后什么时候怕过周昌?

此诗值得玩味的是“无金岂得迎商叟”一句。“商山四皓”是以节操著名的隐士,但是,“卑辞厚礼”使“四皓”立即来到了太子刘盈的门下。吕后的“厚礼”使“商山四皓”改变了初衷,告别隐居,走向市井。

这就叫:人格不抵厚礼,名节败于金钱。“商山四皓”不过是待价而沽的“高士”。

四皓出手

“商山四皓”到来后,立即为太子刘盈办了一件大事——阻止刘邦让太子率兵平定黥布叛乱计划的实施。

汉十一年,淮南王黥布造反。刘邦此时正好有病,所以,刘邦便想让太子亲自带兵去平叛。

四皓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太子率兵平叛,风险太大。于是,四皓要求吕泽立即设法阻止刘邦的这个决定。

四皓提出了两条理由:

第一,从利弊看,太子统兵平黥布叛乱,立了功对太子的地位没有任何好处;没有立功太子将会因此而受连累。

第二,从成败看,太子统率的是和刘邦一块儿打天下的猛将,这就如同让一只羊去统率一群狼,没有一个人会为太子尽力作战。因此,太子统兵必败。

四皓建议的潜台词是要太子“藏拙”。刘盈是一位无能的太子,立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如果能够立功,对刘盈肯定有好处,但是,实际上根本办不到。但是,四皓又不能直说太子无能,因此,才诡称太子立功对太子的地位没有任何好处。如果太子真能马到成功,威望大增,废太子的意见肯定难以施行,问题是太子很难获胜。

吕后得到四皓的指点,立即对刘邦哭诉:

一是对手凶猛。黥布是天下闻名的猛将,非常善于用兵,如果让黥布知道皇上病重,领兵的是一位没有任何经验的太子,黥布的气焰会更加嚣张,这次平叛任务肯定完不成;

二是部下难领。跟随太子出征的将领都是随同皇上打天下的猛将,太子统率他们犹如以羊统率狼群,非常不合适;

三是御驾亲征。皇上虽然有病,但是,只要皇上抱病安坐车中,将领们都会十分尽力。

刘邦一听,叹了口气说:我就知道他不是个料!虽然刘邦非常失望,但是,四皓的计划使太子刘盈避免了一场灾难——献丑。因为,太子刘盈的地位完全取决于刘邦的一念之间;如果太子统兵平叛遭遇失败,对太子肯定是一场大灾难。

“商山四皓”阻止刘盈统兵平叛只是没有让太子出丑,但是,吕后请来“商山四皓”是为了终止刘邦废立太子,这件大事“四皓”是怎么完成的呢?

汉十二年,刘邦平定黥布叛乱结束,但是,刘邦也在这次平叛中第二次受到致命箭伤。而且,由箭伤引发的疾病更加严重。此时的刘邦已经预感到人的生命是有尽头的;因此,刘邦废立太子的愿望也更加强烈了。张良劝阻无效,托病不再上朝。作为太子太傅的叔孙通以死相谏,刘邦假装听从,实际上废立太子的想法毫无改变(上详许之,犹欲易之——《史记·留侯世家》)。

一次朝宴,高祖刘邦发现太子身边有四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胡须、眉毛都白了,服装、帽子非常讲究。高祖很奇怪,就问他们:你们是谁?四位老人上前回答,并各自报了姓名: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刘邦听说后大为吃惊:我请你们多年,你们逃避我。现在为什么要随从我的儿子呢?四位老人回答:陛下轻视读书,又爱骂人。我们坚决不愿受辱,所以才因为恐惧而逃亡。如今听说太子仁孝恭敬,爱护天下读书人,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死力,所以我们就来了。

刘邦说:烦请诸位好好替我照顾好太子。四位老人敬完酒,离去。

刘邦看着离去的四位老人,指着他们对戚夫人说:我想更换太子,但是,他们四位高士都来辅佐太子,太子的羽翼已经丰满,难以撼动了啊!吕后真是一位好主子啊!

戚夫人听说后,立即失声痛哭,刘邦说:为我跳一曲楚舞,我为你唱一首楚歌。歌词说:鸿鹄高飞啊,一飞千里。羽翼已成啊,横渡四海。横渡四海啊,还能做什么。即使有弓箭,对于高飞的鸿鹄还有什么用呢(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史记·留侯世家》)。

从此之后,刘邦再也不提废立太子之事。

刘邦为什么见到“商山四皓”辅佐太子之后要放弃易位太子一事呢?

“商山四皓”的身份是山林之士,年龄是行将就木之人,他们还愿意为太子效死力;因此,刘邦从“商山四皓”的身上看到了天下公议(天下舆论)不在戚夫人一边。在公议与私爱的较量中,与其违背天下的公议,不如割舍自己的私爱。所以,刘邦悲歌徘徊,不能取舍。然而,最终决定不更易太子,是“商山四皓”所代表的公议阻止了刘邦废立太子一事。

在废立太子的过程中,戚夫人本来占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刘邦是站在戚夫人这边的。而且,刘邦废立太子的意志很坚决,多少人反对他都不管;那么,戚夫人为什么会失败呢?戚夫人的失败蕴藏着什么灾难呢?

请看:废立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