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韩信的故事
13206100000011

第11章 萧何月下追韩信

伊夔事业扶千载,韩白机谋冠九州。

——《全唐诗·卷六五七·罗隐·钱尚父生日》

(一)

汉高祖元年仲夏,刘邦的人马全部开到了都城南郑。当时,南郑一带人烟稀少,城中居民不足一万,出城就是荒山野岭,数十里看不到人烟。刘邦的人马有10万之多,而南郑一带根本养活不了这么多人马。无奈之下,刘邦只好让各将领领兵到别地就食。

诸将领兵来到防区,顿时叫苦不迭。南郑虽然荒僻,但尚有数千居民,其他地区几乎全部是未经开发的原始森林,连个人影都没有。刘邦的士卒大多都是山东一带的居民,那里土地肥沃,市井繁华,如何能忍受这种苦楚?再说,暴秦已灭,人心思定,谁不想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呢?

不久,汉军士卒便纷纷逃离汉中,往山东而去。诸将赶忙向刘邦汇报,企图阻止逃亡的发生。苦闷不已的刘邦闻知这一讯息,顿时大怒,下令道:

“凡是逃亡者,一律处死!”

诸将依令而行,然而士卒逃亡之风非但没有丝毫减轻的迹象,反而愈演愈烈。刘邦无奈,只好再次严令:

“营中有人逃亡,所有官兵须连坐受罚!”

此令一下,士卒议论纷纷,颇感不满:

“当初跟随大王,不过是想推翻暴秦的统治。如今暴秦已灭,我等却落了个背井离乡的下场。兄弟们思念家人,想返回家乡,这是人之常情,没想到大王竟然这样不通情理。与此连坐受罚而死,不如一起逃亡算了。”

一些下级军官也纷纷附和道:

“说得有理。不过,这事一定保密,要逃就一起逃!”

当夜,数营汉军在下级军官的带领下悄悄离开了营地,往东而去。待将军们发现空空如也的军营时,士卒们早已逃远,再也追不上了。

刘邦得知这一情况后,顿时没了主意,只好撤消了原先的命令,对逃亡者从宽处理,对归来者既往不咎。

谁知过了几天后,一些高级军官,如将军、都尉等,也纷纷弃甲而逃。一时间,汉军军心涣散,眼看着就要瓦解了。刘邦万分焦虑,但又无可奈何。萧何等人建议关闭城门,派亲信把守,没有刘邦或萧何的手谕,任何人不得出城。

此时韩信的心情也十分低落。他知道,萧何等人肯定已多次向刘邦推荐自己了,但自己始终不被重用,这说明刘邦根本没把自己放在眼里。

韩信喝着闷酒,仰天长叹道:

“我韩信难道注定要默默无闻一生吗?罢了,罢了,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如今山东群雄并立,不愁找不到立足之地。何况,我韩信投靠谁,谁就能获得天下!”

计划已定,韩信便吩咐下属道:

“赶快备马,丞相命我出城办事。把我的行李捆上,多包点干粮。”

士卒领命而去,不一会儿就准备好了。

黄昏时分,韩信骑马直奔东门而去。守门的下级军官拦住韩信,大声问道:

“韩都尉哪里去?可有大王或丞相的手谕?”

韩信也不下马,只是欠欠身,朗声道:

“韩某奉丞相之命出门办事,事出紧急,未曾拿到手谕。”

“可是大王有令,未获得大王或丞相的手谕,任何人不得出城。”军官有些为难。

韩信扬鞭指了指守门的军官,厉声道:

“耽误了丞相的大事,你怎担当得起?快快打开城门,放我出城,否则的话……”

说到这里,韩信斜眼看了看那军官,“哼”了一声,不再说话。守门军官无奈,只好令士卒打开城门,放韩信出城去了。

韩信出东门后,纵马而去,不一会儿便消失在了暮色中。

(二)

韩信出城后,把守东门的军官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丞相既然派韩信出城办事,又怎么会不给他出城的手谕呢?想到这里,他急忙派士卒去相府向萧何禀告此事。

当时萧何正在吃晚饭,一听说韩信出城去了,气得直跺着脚:

“这小子是要逃走啊!怎么办是好?怎么办是好?”

萧何围着餐桌转了两圈,大声吩咐道:

“赶快备马!”

下人不敢怠慢,立即准备了一匹快马。萧何顾不得多想,骑上马直奔东门而去。守门的下级军官见到萧何,忙问:

“丞相,韩都尉说奉你之命出城办事去了,可有此事?”

萧何顾不上和那人解释,厉声道:

“快开城门。”

丞相要出城,守门的军官不敢阻拦,立即打开城门,放萧何出城。当时,汉中一带尚未开发,往东只有一条小道可行。萧何料定韩信定会沿着小道一直向东,便扬鞭打马,全速追赶。

天色渐渐晚了,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月光洒在小道上,明晃晃的,像是一地水银。萧何思绪万千,他想起了跟随刘邦斩白蛇起义的岁月,想起了刘邦窝在汉中闷闷不乐的样子。如今,刘邦身边的猛将不少,如樊哙、曹参、灌婴、周勃等人,但自从张良走了之后,就没人为其出谋划策了。

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策千里之外”,当今天下配得上这个赞誉的人不多,恐怕只有韩王成身边的张良、项羽身边的范增和正在逃亡的韩信当得起了。如果刘邦想在汉中称王,凭借樊哙、曹参等人的辅佐,或许还能勉强应付。但如果东向争夺天下,就非要拜韩信为大将不可。因为樊哙、曹参等人不是出身市井的小民,就是出身不高的地方小吏,要他们披坚执锐,带领数万士卒冲锋陷阵,毫无问题;但如果汉军的实力再强大些,这些丝毫不懂行军布阵的将军根本无法指挥。想到这里,萧何不觉加快了追赶韩信的速度。

夜半时分,守门的军官突然惊叫道:

“不好,我们中了丞相和韩信之计,他们多半是一起逃走了!快去禀告大王!”

士卒闻言大惊,不敢怠慢,急忙来到刘邦的王宫,向刘邦汇报。

刘邦一听说萧何他走了,一下子跌坐在榻上,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张良和萧何是他的左膀右臂。如今张良走了,刘邦如失一臂;要是连萧何也走了,那他刘邦岂不成了无臂之人?

刘邦无力地挥挥手,示意左右退下去。众人离开之后,刘邦终于忍不住,趴在榻上痛哭起来。

(三)

离开南郑时,韩信的心里也很不是滋味。虽然他已决定弃刘邦而去,但还尚未拿定主意去投靠谁。他是从项羽那里逃出来的,彭城自然是不能去了;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和九江王英布都唯项羽马首是瞻,投不得;韩王成在反秦斗争中没有尺寸之功,被项羽置于军中,带回彭城,此时已经被贬为侯,性命岌岌可危,投不得;辽东王韩广因不满项羽封臧荼为燕王,与臧荼爆发冲突,被杀于无终,也投不得。

除此之外,山东诸侯中以齐王田荣、赵王歇和代王陈余最有实力。齐相田荣因不满项羽改封田市为胶东王,领兵击溃了齐王田都和济北王田安,继而又杀死胶东王田市,自立为齐王,领三齐之地,实力不比刘邦弱。他还暗中封彭越为将军,令其在梁地(今河南省东部)起兵攻打项羽。

成安君陈余因不满项羽改封赵王歇为代王,暗中派张同、夏说出使齐国,对田荣说:

“项羽分封天下极不公平。他将原先的诸侯全部改封到不好的地方,而将他的手下封到肥沃之地。赵王无罪,却被他改封为代王,臣为此深感不平。我听说大王为人仗义,请你助我攻打常山王张耳,恢复赵国。臣愿意为齐国的西部屏障。”

齐王田荣闻讯大喜,立即派兵帮助陈余攻打常山王张耳。张耳不能敌,领兵四处逃窜。陈余趁机请代王赵歇返回赵国,复为赵王。赵王歇感激不尽,遂立陈余为代王,领原先的代国之地。

一时间,山东各地硝烟四起,战火纷飞,百姓苦不堪言。齐王田荣、赵王歇和代王陈余的实力虽然强劲,但他们又都距离项羽太近,随时有被消灭的危险,也不足投。

对身为军人的韩信来说,天下大乱正是他一显身手的大好时机。本来,他已为刘邦策划了一条东向争霸之路,但如今他只能离开了。可离开了刘邦,他又无处可去,这让韩信的内心又矛盾不已。

韩信走得不快,萧何又一路直追,终于在月亮西落之时在米仓山(今陕西省与四川省交界处)的一处山岭上追上了韩信。萧何见前面模模糊糊有个人影,便大声喊道:

“前行者可是韩信韩都尉?”

韩信听见背后有人喊自己,喝住马,大声问:

“来者何人?”

萧何听到韩信的声音,高兴极了,顾不得回答,急忙扬鞭策马来到韩信的面前,眉开眼笑地说:

“我终于追上你了!”

韩信看了看萧何,打趣道:

“难道丞相也在汉中呆腻了,要随韩信往山东另投明主吗?”

萧何哭笑不得地跳下马,一把拉住韩信,大声说道:

“先生不能走啊!大王可以没有萧何,但却不能没有先生。”

韩信苦笑道:

“丞相是在开玩笑吧?在大王眼中,恐怕一千个韩信也比不上一个丞相。”

萧何着急地说:

“不要再说这些了!大王没有及时拜先生为将,这其中也有我的过错啊!都怪我当初没有坚持己见,才令今天先生离开。请先生跟我回去,我保证让大王拜你为上将,请先生一定要相信我!如果大王不愿意的话,我萧何就和先生一起走,另投明主!”

韩信笑道:

“看来,丞相此行非得把韩信带回去咯?”

萧何一脸严肃地说:

“非带回去不可!除非你把我杀了。”

在整个汉军之中,萧何是最了解韩信的人,可以称得上是知己。面对这样一个不知疲倦、月夜追贤的知己,韩信还能说什么?他沉思了片晌,缓缓说道:

“在汉军之中,除了丞相,韩信还能相信谁呢?好吧,我这就随你回去。至于能不能登坛拜将,那就听天由命吧!”

萧何闻言大喜,急忙纵身上马,拨转马头,领着韩信往南郑而去。如今,米仓山的孤云岭上依然有一处地名叫截贤岭,据说就是当年萧何追上韩信的地方。

(四)

萧何和韩信并马而行,一路上讨论着东向争夺天下的大事。韩信侃侃而谈,萧何则频频点头,连声称赞。两人边走边谈,十分投机,一时竟然忘记了时间,速度也渐渐慢下来,直到第三天上午才回到南郑。

守门的军官见萧何和韩信来到城门前,急忙去向刘邦汇报。此时的刘邦正在伤心落泪,萧何的离去让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现在一听说萧何回来了,他顾不得整理衣服,急忙跑出内室,来到前厅。

萧何刚刚步入前厅,刘邦就跃上前拉住萧何,又喜又气地怒骂道:

“你这个家伙!我们一起在沛县起兵反秦,如今我当上了汉中王,你当丞相,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你为什么要弃我而去?”

看着气急败坏的刘邦,萧何有些莫名其妙。忽然明白,原来刘邦以为他逃走了。他忙笑着安慰刘邦:

“我怎么会弃大王而去呢?我没有逃跑,而是去为大王追逃跑的人啊!”

刘邦半信半疑:

“追逃跑的人?哪个人值得寡人的丞相亲自去追?”

“韩信。”萧何平静地回答。

刘邦一听又是这个韩信,不禁骂道:

“韩信?就是那个在项羽帐下当了两年多郎中的韩信?就是那个刚刚被提拔为治粟都尉的韩信?就是你要寡人拜他为将的韩信?我才不信呢!韩信有什么才能,也值得你花几天的时间亲自去追?如今寡人的将军都逃走十几个了,你不去追,偏偏去追一个没什么本事的韩信?依寡人看,这其中一定有诈!你快实话实说,不要让寡人生气!”

萧何见状,诚恳地说:

“前面逃走的那些将领都算不得什么,不过是一些平庸之辈罢了!天下像那样的将军随处可见,逃了也无所谓。但像韩信这样拥有奇才大略的人才可不是什么时候都能遇到的啊!无论如何,我也要替大王把他追回来。”

刘邦无奈地摇摇头,说道:

“不说这些了。只要你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萧何见刘邦不愿继续讨论韩信,忙拉住刘邦的衣袖,低声说道:

“大王是想长期在汉中称王,还是想以汉中为基地,东向争夺天下?”

刘邦见萧何说出这样没头没脑的话,气愤地说:

“丞相这不是明知故问吗?”

萧何接过话茬,说道:“如果大王只打算做一个汉中王,那就不必重用韩信了;如果大王想要东向争夺天下,成就帝王伟业,就必须重用韩信。是否重用韩信,完全取决于大王的长远打算是什么。”

刘邦长叹一声,缓缓说道:

“寡人当然是想东向争夺天下了,无论如何,我也不能这样窝窝囊囊地呆在这里!”

萧何立即回答说:

“大王既然要东向争天下,就得重用韩信。如果大王能重用韩信,他必会会留下来为您效力;如果不能重用他,他就会逃到其他诸侯那里,为别人效力去了!像这样的千古奇才,他辅佐谁,谁就能成就千古霸业!”

刘邦被萧何的一席话说得哑口无言。过了好一会儿,刘邦才不情愿地说:

“好吧,看在丞相的面子上,我就拜韩信为将吧!”

萧何见刘邦终于松口了,又忙说道:

“大王万万不可只拜韩信为将。如果只给他一个将军的职位,他依然不会留下来。”

刘邦担心不满足萧何的愿望,萧何又会离开,就把心一横,说道:

“那么,就拜他为上将,这下总可以了吧?”

萧何这才心满意足地说:

“这样最好。”

既然要拜韩信为上将,就得先找他谈一谈。从韩信投靠汉军以来,刘邦还从未与他深谈过呢。于是,刘邦就对萧何说:

“麻烦丞相去把韩信叫来,寡人倒要看看他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

萧何见状,忙说道:

“大王素来不拘礼节,平时也就罢了。但如今要拜上将,怎么也不能像招呼一个孩子那么随便。就是因为大王不尊重人才,韩信才逃走的啊!如果大王真心要拜韩信为上将,就应该选择一个黄道吉日,斋戒沐浴,再专门搭建一座高坛,按照古时登坛拜将的正式礼节而行才可以。”

刘邦无奈地点点头,答应了萧何的要求,然后立即命人在南郑郊外筑起一座高坛,准备拜韩信为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