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新读
13231900000027

第27章 亲仁(1)

【原文】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①众 仁②者希③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④ 色不媚

【译文】

同样是人,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不一定整齐。跟着潮流走的俗人很多,而仁慈博爱的人却很稀少。

如果有一位真正有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就会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不会扭曲事实,也不会去讨好献媚他人。

【注释】

①俗:庸俗。

②仁:仁慈。

③希:同“稀”,稀少。

④讳:因有所顾忌而不敢说或不愿说。

【评解】

俗语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是说同样是人,也有三六九等之分,有品德好坏之分,有肤色之分,有民族之分,有男女之分等,而这之中随波逐流的人多。有一颗仁慈博爱之心的人,所做的事情是对他人有利,对社会有益的人,这样才不愧对此生。

一个正直的人,敢于说出真话,没有任何避讳,不会歪曲事实,不会添油加醋,更不会去讨好献媚他人,因为他的心是善良的、是仁慈的、是清澈的,他能宽恕人,包容人,能与人和睦共处,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敬佩与尊重。

【国学小百科】

儒家的仁爱思想

儒家仁爱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灵魂,仁爱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仁是中国古代儒学基本的道德思想。

仁爱思想强调爱国爱民,蕴含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强调推已及人、待人以诚,以求人与人的相互理解、宽容、关心、爱护,强调正已修身、自尊自爱,维护自身良好形象等。

仁的核心是爱人。孔子最早以“爱人”解释仁,意思是说对他人应该同情、关心和爱护。孟子继承和发展了仁爱思想,提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持,则百姓亲睦”,主张仁爱应由己及人,由内到外。墨家主张兼爱,墨子劝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汉代以后,儒家学者对仁爱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朝大儒韩愈说“博爱之谓仁”。宋代儒宗朱熹认为“爱之礼,心之德”。后代思想家如康有为、谭嗣同等,对仁爱思想都有所发挥。

【相关链接】

不贪为宝

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在山上开凿石料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宝玉。他非常高兴,便兜着它回家,请一个玉工来加以鉴别,玉工仔细看了后,赞不绝口地说:“这块玉好极了,没有一点毛病,是个宝贝啊。不过你得小心,别在人家面前炫耀,免得让人家把它偷了去!”

然而这人请玉工来家,已经引起了邻居的注意。原来,平时极少有人来他家,这回玉工突然来,有人便不时进来张望。宋人心里不安,怕有个闪失空欢喜一场,便把宝玉秘密藏好。尽管如此,他还是担心宝玉会被盗走。如果把它卖掉,又怕不知它的真正价值,给别人占了便宜。他考虑来考虑去,最后决定把它赠送给一个有身份的人,这样多少还能留下些人情。过了几天,他见没人发现,便带了宝玉悄悄地前往都城。

到了都城,他去见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献上了宝玉,子罕不解地问:“你把如此贵重的宝物送给我,大概是要我帮你办什么事吧?不过,我是从来不接受别人赠送的礼物的。”宋人慌忙摇头说:“我没什么事要您帮我办。据玉工鉴定,这块宝玉是稀有之物,所以我要献给您。”子罕再次拒绝说:“我决不能收下这宝玉。因为如果收下了,你和我都丧失了宝。”

宋人听不懂子罕这话的意思,只是呆呆地望着他。子罕继续说道:“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你把玉给了我,当然丧失了宝,但我收下了你的玉,也就丧失了不贪这个宝。这样,双方都丧失了宝。”

宋人见子罕说了这通不收宝玉的道理,也无可奈何,只得以实告道:“小民留下宝玉不得安宁,所以特地到都城来献给您。”子罕沉思了一会儿,叫宋人暂时留下。接着,命一位玉工为这块宝玉雕琢,把它送到市场上去卖掉,把钱交给宋人,然后派人护送他回家。

[子罕]

铁面无私包青天

北宋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铁面无私,明察秋毫,人称“包青天”。他为人刚直,既不两面三刀,更不会搞阴谋诡计;他从不趋炎附势,看颜色行事,更不说大话、假话。即使是在皇帝面前,也是直言不讳,不怕冒犯皇帝。

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曾冒死直谏,公开对皇帝说,我已经老了,而且没有儿子,如果认为我说得不对,也不要紧,反正不是为了自己想升官发财。幸而宋仁宗倒也过得去,没有责怪包拯,反而说,可以慢慢商量。包拯又说,宫内的亲信宦官,权力太大,待遇太多,应该精简人员和开支。这当然要得罪皇帝的亲信左右,招来不测之祸。还好,皇帝说,“忠鲠之言,固苦口而逆耳,整有所益也,设或无益,亦无所害又何必拒而责之。”包拯总算碰上了一位比较开明的宋仁宗。否则,早已人头落地了。

这种刚正不阿的大无畏气概,使当时的老百姓和一些有正义感的臣僚,对包拯都很钦佩。欧阳修就钦佩包拯“天姿峭直”。包拯有时甚至不顾有关规定和礼节,当面斥问宰相或其他大臣。弄得大臣们下不来台。包拯刚直,却并不主观武断。他既善于调查研究,又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的脸上很少有笑容,但当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时,却能虚心接受。所以司马光称道他“刚而不复,此人所难也”。

此外包拯大公无私,不谋私利。他一生俭朴,即使是当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习惯,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包拯曾经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家训的全文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就是说,包拯严厉要求后代不贪不好,不要欺负百姓,如果有人不如此做,那么,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之后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

早在庐州家乡做官时,包拯就以无私而远近闻名。包拯作了父母官,他的亲戚乡里都很高兴,认为从此有了靠山。然而,铁面无私的包拯秉公办事,即使是自己的亲戚犯了法,他也是执法如山。

【延伸阅读】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活泼,将来有好的前途,因此在开发孩子的智力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忽视了从小对孩子的品德教育,这是孩子迈上人生路上关键的一步。

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品德,不仅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对孩子日后的为人处事都是大有益处的。那么家长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品德呢,着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纠正说谎,培养诚实

孩子出于种种原因,编造理由来掩盖错误或欺骗家长,就是我们所说的说谎,这是孩子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家长最关注、最担心、纠正最多的事,但在纠正孩子说谎的方法上,要注意在发现孩子说谎时,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横加指责,喝斥,甚至打骂。因为,这些方法会导致孩子为了自我保护,或发泄对家长的不满,更加变着法儿的说谎。最好的办法是要先问清孩子说谎的根由,鼓励孩子说真话,然后再耐心地给孩子讲清道理。还有父母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正直的人:对同事、亲友不说谎、不做假;在孩子面前信守诺言,不为了达到某个短期效果而欺骗孩子;要敢于在孩子面前作自我批评;不袒护、包庇自己的孩子;不在孩子面前说别人的坏话等。父母要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2.言传身教,培养礼貌

礼貌是与人沟通应有的态度,你的态度好与坏,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方面,主要应该做好两点:一是家长要率先垂范,给孩子做出榜样;二是从生活细节入手,教孩子养成礼貌的习惯。

3.经历体验,培养爱心

爱心是善良的体现。要培养孩子的爱心,最好的办法就是要让孩子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助人为乐的快乐。首先,为孩子创设温馨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关心别人;其次,家长要善于抓住机会,让孩子体验助人之乐 。

4.激励表扬,培养上进

积极进取是一个人进步的阶梯,也是家长对孩子的热切希望。在培养孩子积极进取方面,主要应该注意给与孩子适时、适当的鼓励,帮助孩子树立自信,以防孩子养成依赖和怯懦心理。同时,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或长处,哪怕是一点点,也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另外,在对待老师给孩子的评语问题上,有的家长看到好的评语就高兴、许愿、奖励;看到不好的就生气、责怪、惩罚,这样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会造成伤害,令其失去自信,感到灰心。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肯定、赞扬孩子好的一面,让孩子更加坚定正确的方向;对差的一面家长在孩子面前要表现出诚恳的态度,给孩子最真诚的安慰,可以对孩子说:“宝贝,不要紧,妈妈相信你会改好的,因为你是一个最要强的孩子。”

5.循循善诱,培养谦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