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物百科知识博览
13232000000013

第13章 中国历代文学、艺术家(1)

屈原

屈原(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人,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思想家和伟大的政治家。

屈原创立了楚辞体和“香草美人”的传统,创作了《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作品。其中《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后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汉北。流放期间,屈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中洋溢着他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贾谊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贾谊18岁就很有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还又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

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贾谊几乎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人物,俨然是其美德在当时未得到赏识的政治家的典型。他的文章和诗被人们称颂,其中有的留传至今;他极力提倡许多被认为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和社会观念;他的最著名的论文《过秦论》论述了秦朝的过失,因此通常被人列为儒家。

司马迁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南)人。

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尊儒。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李陵事件”,替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其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公元前90年,司马迁逝世,终年56岁。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

曹植

曹植(192~232年),三国时魏国诗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

曹植自幼颖慧,深得曹操的宠信,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处处受限制和打击。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曹植仍严加防范和限制。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后期内容有很大的差异。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死后,明帝曹叡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

小知识

曹植《洛神赋》中的神秘女子是谁

曹植位列“三曹”之一,素以文采见长。在他一生的作品中,除七步诗之外,《洛神赋》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但曹植在《洛神赋》中所写的洛水之神到底是谁呢?

有人认为是甄后,曹丕的妃子。不过也有人持反对态度,认为曹植爱上他的嫂嫂很不可能。因为曹丕与曹植兄弟之间因为政治的斗争,关系本来就很紧张,曹植如果再在自己的《洛神赋》中写自己的嫂嫂,岂不是色胆包天了?不过,至今历史学家也没有研究出曹植《洛神赋》中写的女子是谁,所有的一切仍旧是悬而未解的谜。

嵇康

嵇康,字叔夜,“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善音律。创作有作品《长清》、《短清》、《长侧》、《短侧》等,合称“嵇氏四弄”,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把“九弄”作为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

嵇康留下的“广陵绝响”的典故被后世传为佳话,《广陵散》更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此外,他的《声无哀乐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赋》、《养生论》等作品亦是千秋相传的名篇。

嵇康为人耿直,他幼年丧父,励志勤学。后娶曹操的曾孙女为妻,在曹氏当权的时候,曾做过中散大夫的官职。嵇康通晓音律,尤其喜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他主张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

嵇康还擅长书法,工于草书,唐张彦远《书法会要》品为草书第二;又善丹青,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其时有嵇康《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传世,可惜现在俱已失佚。

小知识

竹林七贤都有谁

“竹林七贤”是指中国魏晋时期七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竹林七贤”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个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陶渊明年幼时,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陶渊明的个性、修养,都颇有外祖父的遗风。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陶渊明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新的境界。陶潜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两大类,其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一作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将二者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代表作品主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还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因而也被后人誉为“书圣”。

王勃

王勃(649年或650~676年或675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才华早露,14岁应举及第,后来才华更是锋芒毕露。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手。今存有《王子安集》。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

陈子昂

陈子昂(659~700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陈子昂青少年时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当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受到株连而下狱。圣历元年(698年),随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对其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

陈子昂在文学方面针对初唐的浮艳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38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绩。

王维

王维(约701~761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

王维曾是开元进士科的第一名,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王维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的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王维在唐诗领域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王维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绝造诣最高,同时其他各体也都擅长,他的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所师法。王维作品中不足取的是那些歌功颂德的应制诗、阿谀奉承的唱和诗和直接宣扬佛理的作品。

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其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

李白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的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李白亦与李商隐、李贺并称为唐代“三李”。

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

李白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盛唐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由湖北搬到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出生于河南巩县,死后葬于家乡巩县。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等内容,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1400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大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小知识

大李杜与小李杜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而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韩愈

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以此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在思想上,韩愈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他和柳宗元虽然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袁州。而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较有作为。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