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物百科知识博览
13232000000009

第9章 中国历代将相(5)

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283年1月9日(农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年仅47岁。文天祥在狱中写作大量诗词,《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小知识

文天祥纪念馆

文天祥纪念馆位于吉安县新县城当缅山,取名为“缅怀”。1984年动工,1991年底竣工开馆。总建筑面积1398平方米。正气堂坐北朝南,临门99级台阶,周围松柏四季常青。正气堂为序厅,有文天祥塑像,高6.4米,庄严威武。四壁嵌有八幅大型壁画,描绘文天祥生平佳绩。四个展厅分东西厅,西厢房为书画珍藏厅及文天祥生平事迹展览厅,四周亭廓环抱,馆内有中心花园。

文天祥纪念馆1992年1月9日正式开馆,年均接待参观者5.5万人。以文天祥纪念馆为主体的文山公园也正在筹建中。

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岁的戚继光因祖先军功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开始了他长达40年的军旅生涯。三十二年(1553年),晋都指挥佥事,设署登州水城太平楼前,总督山东沿海备倭。在任期间,所辖海疆肃靖,人民安然。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调往倭患猖獗的浙江,走上了抗击倭寇主战场的最前线。他招募金华、义乌矿工,编练戚家军,创鸳鸯阵,率领戚家军转战于宁波、台州、温州诸府沿海,给倭寇以毁灭性的打击。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浙江境内倭患平定,戚继光又奉调挥师南下,两度援闽,扫荡福建沿海倭患,并一度进入广东境内剿倭。隆庆元年(1565年),终于肃清东南沿海倭患。

在长达十年的东南抗倭生涯中,戚继光历任都司佥事、参将、都指挥使、副总兵、都督佥事、都督同知、总兵诸职,防地自宁波始,渐次南移,终至福州。由镇守一隅防务进而镇福建全境并浙江金、温二府地方,督水陆诸戎务。大小百余战,所向无敌,“戚家军”威名响誉天下。荼毒百姓数百年的东南沿海倭患从此基本平定。

隆庆元年(1565年),戚继光奉调北上,官拜总理,旋兼总兵,负责京师外围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练兵事务,总督防务。在任期间,他修长城,建敌台,编练辎重营,备制火器,并创造了一套步、骑、车协同作战的战略战术,使长城沿线防务“为诸边冠”,多次有效地抵御来自关外的侵略。长期困扰明廷的来自关外鞑靼骑兵入侵的压力随之解除,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功升实级大都督,晋太子太保,兼少保。

万历十一年(1584年),戚继光调任广东,两年后称病引退,还居故里;万历十五年(1588年)1月29日凌晨,这位驰骋疆场40年的老将军溘然长逝。

袁崇焕

袁崇焕,明末军事家,抵抗后金英雄。字自如,又字元素。藤县人,祖籍广东东莞。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中进士,授福建邵武知县。他喜欢研究兵法,常向退伍老卒了解东北边塞情况。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入京朝觐,升任兵部主事。后来曾单骑赴山海关考察关内外形势,自请守辽抗金,擢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并组织修筑宁远(今辽宁兴城)等地城堡,招练兵马。

天启四年(1624年),袁崇焕再迁山东布政司右参政。督率军民修缮边镇,开疆拓土。天启五年(1625年)10月,抵制辽东经略高第之命,拒绝将军队撤到山海关内,率部留守宁远。升山东按察使。天启六年(1626年)挫败努尔哈赤所率后金劲旅,获宁远大捷。改任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兼兵部侍郎,收复高第所弃关外故土。

天启七年(1627年)苦战于宁远、锦州,击退皇太极所率后金大军。然而,因受到宦官魏忠贤党徒的诬陷,辞官归隐。崇祯元年(1628年),又起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斩杀皮岛守将毛文龙。同年11月,金军避开宁远、山海关,绕道龙井关入长城,直趋北京。崇焕率军入京拒敌。同年12月一日,崇祯帝误中皇太极反间计,以为袁勾结后金,引敌胁和被逮下诏狱。崇祯三年(1630年)8月以“付托不效,专事欺隐。市粟、谋款、不战,遣散援兵,潜移喇嘛僧入城”罪而被处死,其尸身被百姓所食。一佘姓家仆夜收其骸骨葬于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终身守墓不去。其子孙亦遵祖训世代相继守墓。

到了清初设馆修《明史》时,冤情方才大白。袁崇焕被后代史学家誉为“明朝第一将军”。

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年),祖籍中国福建南安,明清之际民族英雄。但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母为日本田川氏,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后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故又称国姓爷。弘光时监生,明绍宗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

史书记载,郑成功“少年聪敏,英勇有为”。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为明朝最后一个强调反清复明的官员。

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并透过实质的武力攻击迫使当时占领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之人员撤退,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更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

郑成功死后,葬于台湾台南鹿耳门港附近。当时台湾因为处于热带再加上卫生条件比较差,郑成功到了台湾没多久就染上了疫病,并于1662年6月23日(农历五月初八)病逝,在世38年。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继续经营台湾,改东都为东宁。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对内虽仍奉已死的明永历帝之正朔,与中国内陆清王朝之顺治、康熙各朝互不统属,对外则自称“东宁王国”,始有开国长治之想,经营成效斐然。然而后来因降将施琅师法郑成功当年进攻荷兰人故技,攻克澎湖岛,因此孙子郑克塽于1683年降清。为免台湾民众起反抗之心,郑氏在台诸坟悉数遭清王朝掘起迁葬中国内陆。1684年4月,台湾(时为台湾府)被正式纳入大清帝国版图,隶属福建省。

李自成

李自成(1606~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

李自成童年时曾给地主牧羊(一说家中非常富裕),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而有识略。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声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继称闯王。十一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商雒丛山中(在豫陕边区)。次年出山再起。十三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腹一作复)被困,以50骑突围,进入河南。

当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深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也迅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的主力军。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然而由于起义军领袖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迫害吴三桂的家属,逼反了吴三桂,引得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李自成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

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以红衣大炮攻破潼关,李自成采取避战的方式流窜,经襄阳入湖北,试图与武昌的明朝总兵左良玉联合抗清,左良玉东进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侧”征讨马士英病死途中。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军一击即溃,5月在江西再败。永昌二年(1645年),李自成曾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考察地形,随后神秘消失。李自成的余部降清后,又反叛满清,继续抗清斗争。

多尔衮

多尔衮(1612~1650年),清朝入关时的摄政王。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多尔衮自幼就非常聪慧,后来为清太宗皇太极所器重,逐渐跃居于后金军主要统帅之列。天聪五年,多尔衮执掌吏部,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崇德八年,皇太极因病突然死去,因储嗣未定,清朝皇族面临王位之争。多尔衮以镶白、正白两旗势力拥立皇太极年仅6岁的第九子福临为帝(即清世祖福临),由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不久,多尔衮集大权于一身,其地位越过济尔哈朗,各衙门关白政事、记录档册皆以多尔衮为先。

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四月,以多尔衮为大将军的满蒙汉八旗兵与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互相勾结,共同镇压农民军。山海关之战中,李自成军失利,退回北京后,率部西走。五月,多尔衮入京。十月,迎福临至,即位北京,正式宣布清朝对全国实行统治。

多尔衮位崇功高,权势日增,是年加封为叔父摄政王,五年又尊为皇父摄政王,以皇帝之尊亲代行皇帝职权,成为清入关初年的实际统治者。多尔衮摄政时期,以入关前已经建立的政治制度为基础,进一步仿照明制,加强封建专制政权。在维护“权归满人”政策的同时,他对汉族地主阶级、故明官员采取了“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其贤能,恤其无告”的政策,令原明朝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顺治五年,多尔衮又设六部汉尚书、都察院汉左都御史各一员。为发挥汉族官员在政权中之作用,六年,他下令禁止满洲诸王干预各衙门政事及指摘内外汉官。为广泛招徕汉族地主阶级,又礼葬明崇祯帝后,开科取士,网罗人才。清代的中央集权,经历了皇帝与旗主、诸王之间的不断斗争而逐步加强。多尔衮采取措施限制由满族贵族、大臣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集权力于摄政王之手。又罢诸王兼理六部事务,以各部事务由尚书掌管。诸王有干预各衙门政事者即行治罪,从而又推进了皇太极以来的中央集权。

为维护满族贵族利益,多尔衮摄政期间的一部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尤以剃发令、圈地令、逃人法、易服、投充等项为例,在一定地区内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顺治七年冬,多尔衮出猎边外,十二月初九死于喀喇城(今河北滦平东),年仅39岁,被追尊为“诚敬义皇帝”。顺治亲政后,被首告“阴谋篡逆”,诏削爵,平毁墓葬,家产籍没。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多尔衮昭雪,恢复了多尔衮的封号,成为清代八家铁帽子王之一。

吴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