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亨利福特的故事
13233300000024

第24章 走向专制的“暴君”

不能提升人民福利层次的工业体制是失败的!如此失败的工业体制对社会又会有何利益呢?

——亨利·福特

(一)

如果说福特的专制是导致福特公司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民众和舆论对福特的抨击则加速了福特公司的衰落进程。在击败道奇兄弟等股东没多久,福特就因为不当言论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

1916年6月,美国与墨西哥爆发了小规模的武装冲突。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立即下令调集国民警卫队开赴美、墨边境地区,以加强该地区的军事力量。6月12日,《芝加哥论坛报》的记者就此事采访了福特汽车公司的新闻发言人。这个头脑过于简单、反战热情高涨的发言人根本没有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为了表明福特公司鲜明的反战态度,竟然武断地对记者说:

“凡是参加国民警卫队的公司职员都不适全在公司里继续任职。”

不久,亨利·福特也发表了类似的言论,结果福特的不当言论立即引起了舆论的强烈抨击。《芝加哥论坛报》就发表了一篇题为《微型爱国主义》的社论,批评福特说:

“国家保护着他的财产,而他却是个典型的无政府主义者,是国家的敌人,不懂得政府的基本准则……”

福特非但没有从这篇社论中吸取教训,反而以诽谤罪正式起诉《芝加哥论坛报》,要求该报赔偿他100万美元的名誉损失费。多年以来,福特与新闻界的关系一直都比较好。从制造出第一辆汽车到成为闻名全国的赛车手,再到成为著名企业家,直至后来“T”型车和5美元工作日制的出现,乃至“和平之船”事件,媒体都将福特作为正面人物进行宣传。正是因为有这些宣传,福特才在美国民众中间树立了朴素、诚恳、勤奋、脚踏实地的形象。人们普遍认为,他是一个经常有着天真想法的理想主义者,一个靠自己的努力不懈奋斗的实干家,一个开明的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一个和平主义者和慈善家。

一个人想要树立正面的形象需要很长的时间,但要想推倒它却只需一瞬间。这一次,福特多年树立的良好形象便在瞬间坍塌了。底特律,乃至整个密歇根的新闻界都纷纷将矛头对准福特,向他发起攻击。

1919年5月,即福特击败道奇兄弟3个月之后,法院正式开庭审理了福特状告《芝加哥论坛报》一案。由于法庭已经进行了两年的周密准备,《芝加哥论坛报》的律师设计精巧,知识匮乏的福特尽管配备了由63个人组成的强大律师团队,但仍然毫无悬念地败下阵来。

在律师盘问过程中,福特穷于应付,被弄得焦头烂额,甚至闹出不少笑话来。而最后的判决结果更加让福特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陪审团经过10个小时的合议后,终于做出判决:亨利·福特指控《芝加哥论坛报》诽谤中伤福特名誉的罪名成立,该报必须向福特赔偿名誉损失费6美分并负担审理此案的费用;驳回控方提出的必须赔偿100万美元名誉损失费的要求。

听到这样一个结果,旁听席上顿时笑作一团,而福特则哭丧着脸,在随从的陪同下灰溜溜地离开了法庭。

这一判决结果对福特来说是个比较沉重的打击。表面上看,他是获得了胜利;但在公众面前,他却完全失败了。

但福特不甘心失败,他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没能有效控制舆论的走向。回到家之后,他愤愤不平地对妻子说:

“我以后再也不想受这份罪了。这次判决的结果简直是对我的侮辱,我会对社会进行报复的,让他们等着吧!”

与《芝加哥论坛报》的纠纷结束之后,福特变得更加极端了。他像一个真正的“独裁者”一样,大幅度地加强身边的警卫人员和秘书的数量,进一步拉大自己与普通民众和工人之间的距离。

除此之外,福特还雇佣了一批精于笔墨的文人,负责翻译、宣传等工作。他迫切地希望在民众中间重新塑造高大的形象。善于阿谀奉承的“御用文人”们拼命地替汽车大王粉饰。他们不但在福特创办的几家报纸上发表大量吹捧福特的评论,还为福特炮制了4本“自传”。每天读着这些奉承之词,福特得意极了。他想,如果再与新闻界开战的话,舆论再也不会出现一边倒的局面了。

(二)

渐渐地,福特公司内部出现了一种诡异的气氛。以往轻松愉快的合作气氛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人自危、沉闷枯燥的氛围。工人们想着早日离开福特公司,大部分忠诚的高级管理也转变了工作态度,他们不再对福特直言相谏,而是小心谨慎,尽力自保。一位工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开口便叮嘱记者不要透露他的身份。记者答应之后,他才愤愤不平地说说:

“在整个‘水晶宫’里,恐怕只有羊羔才能逃得过福特的怒火。”

在人事安排上,福特也一改过去任人唯贤的作风,将那些善于阿谀奉承的人扶植成为“福特王国”中的“暴发户”,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索伦森和莱布尔。索伦森曾帮助福特在麦肯森的眼皮子底下建起了秘密实验室,也曾帮助福特在“水晶宫”创造了自动生产流水线,可谓功绩卓著。但他充其量也只能担任一个高级技术人员,并不适合在高级管理的职位上工作。

而刚愎自用的福特并不这样认为。由于对福特绝对忠诚,索伦森在公司的地位飞速提高。曾有人讽刺索伦森说:

“如果福特说应该把地球打穿,以便使两个半球间的交通更加方便的话,那么索伦森马上就会按照福特所说的,找人在福特刚才所站的地面一直挖下去,直到把地球挖穿或福特本人前来阻止为止。”

索伦森本来就是一个脾气暴戾之人。随着职务的升迁,他的性格缺陷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他驱车在厂区愤怒地追赶他认为不顺眼的工人,或听到他用那带有浓重乡村口音痛骂工人。索伦森的这一行为自然而然地挫伤了工人自尊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

奥尼斯特·莱布尔是在福特的扶植下跳出来的另一个“暴发户”。他原本是福特公司里一个默默无闻小人物,后来库兹恩斯发现他颇有才能,便把他提到福特办公室经理的位子上。库兹恩斯离开之后,福特就让他接替了库兹恩斯的角色。

从表面上看,莱布尔和库兹恩斯非常相像,他们都有矮胖的身材和一张沉郁的脸。但与库兹恩斯不同的是,这位来自德国的移民权力欲十足。据说,即使在家里,他也会像一个军官一样来管理他的8个孩子。吃饭时,孩子们要在他的口令下整齐地走到餐桌旁,然后再等待他下达“坐下”的命令,否则谁也不敢坐下。

在公司里,莱布尔也像库兹恩斯一样总是转来转去,用挑剔和怀疑的眼光、生硬的语调和态度应付着每一个人。不同的是,他尽其所能地阻止那些想要接近福特的人靠近福特。这就等于在福特和其他人之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而越来越孤僻的福特却十分欣赏莱布尔的这种做法。

与“暴发户”们崛起相对应的,是福特公司的功臣们被接二连三地清理出公司。第一个遭受厄运的是公司的销售经理霍金斯。霍金斯曾蹲过监狱,刑满释放后被福特聘为销售人员。多年里,他经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登上销售经理的职位,并为公司创建了一个年销售能力近100万台汽车、雇员达一万多人的高效销售网络。

令人遗憾的是,当他直言不讳地针对公司的现状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孤僻的福特产生了将其驱逐出公司的念头。不久,霍金斯就成为被清理出福特公司的第一个元老。

霍金斯刚刚离开福特汽车公司,杜兰特立即找到他,将其聘为通用汽车公司的销售经理,年薪15万美元。

第二个被驱逐出公司的是跟随福特福特最久,也是对他、对公司最忠心的哈罗德·威利斯。威利斯是一个设计天才,他不但和福特等人一起设计了“A”型车和后来畅销全国的“T”型车,还为福特设计了著名的福特标志。

然而,气质高雅、风度翩翩的威利斯却有两个让福特无法容忍的缺点:嗜酒和好色。当福特大权在握之际,他便开始惩治威利斯了。他指示公司不给威利斯安排工作,而他自己也远远地避开威利斯。最后,威利斯不得不主动提交辞呈。或许是觉得心中有愧,福特让莱布尔交给威利斯一张150万美元的支票。

威利斯离开后便创办了一家汽车公司,制造出当时美国最出色的汽车。后来,他又受聘于道奇兄弟的汽车公司,为道奇汽车公司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自己赢得了“天才工程师”的美誉。

威利斯的离开引发了连锁反应,公司副总裁兼财务主管克林根·史密斯、社会学部部长马奎斯牧师、主管人事工作的约翰·李、《福特时报》的主编查尔斯·布朗诺等人也相继离开了公司。

在所有离开福特公司的人里,后来对福特打击最大,据说也是让福特唯一后悔不该赶走的一个人是威廉·努森。努森是自动生产流水线的主要发明者和实践者,他风趣豁达,充满自信。有一次,他同炙手可热的索伦森大吵一架。有人悄悄地告诉他说:

“努森先生,你要小心了。”

果然不久,努森就听到了自己将被解聘的消息。性格倔强的努森不等福特召见自己,就写好了辞职书,放在福特的办公桌上后扬长而去。他愤愤不平地说: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解雇我,除了我主动辞职。”

这位伟大的机械天才后来受聘于通用汽车公司的雪佛兰分厂,带着一批卓越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创造了雪佛兰神话,将福特汽车公司从汽车霸主的宝座上拉了下来。

(三)

晚年的福特基本上不再亲自管理公司了,而是将日常管理权交给索伦森和莱布尔。他自己则像那些才能卓越的独裁者一样,远远地躲在豪华的宫殿里,遥控着福特汽车王国的一切。福特那美轮美奂的“王宫”则坐落在迪尔伯恩的鲁日河畔。

早在1911年,福特就产生了迁回迪尔伯恩的念头。其实,当时福特位于爱迪生大街的豪华住宅仅仅建成两年,他为什么要回到迪尔伯恩去居住呢?是因为赚的钱太多,不知道怎么花?还是想上演一出衣锦还乡的戏剧呢?都不是。

在20世纪初叶,由于工业高速发展,底特律城区已经变得拥挤不堪,污染和噪声也十分严重。19世纪末,住在城区的大多是富人。但到了20世纪初,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富人们为躲避无处不在的污染纷纷迁往郊区,城区反而逐渐演变成为中产阶级和穷人居住的场所。

1914年,正当新闻界因5美元工作日制的实施为福特大唱赞歌之时,福特便产生了回迪尔伯恩的想法。

此后,包括埃德塞在内,福特全家便开始物色地皮和合适的建筑设计师,准备在迪尔伯恩大兴土木。1914年11月,福特家族位于鲁日河畔的豪华别墅落成。依据家族在爱尔兰聚居地的名字,福特给别墅取名为“光明巷”。

“光明巷”共耗资100多万美元,建筑豪华,守备森严,在整个美国,乃至世界都不多见。在所有的设计中,福特还亲自设计了一个动力站,里面安装两台大型发电机。动力站建筑的外表由白色的大理石和金光闪亮的各种钢饰构成,高雅华贵,再次体现了福特本人对机械动力的崇拜和赞美。

车库自然是“光明巷”不可缺少的建筑。在庞大的车库里停放着10辆汽车,其中有5辆是各种型号的福特车。其他的车则是福特和他的儿子埃德塞从国外购买的豪华车辆,因为福特公司还没有生产出一辆豪华型的高级轿车。

从理论上说,福特搬入“光明巷”之后,他应该与弟弟妹妹们多多交往,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依然像从前一样,和弟弟妹妹们保持着一种淡淡的关系。弟弟约翰继承了父亲的农场,自食其力地在土地上劳作。有一次,福特派人给他送去一辆“T”型车,约翰立即咆哮道:

“把这个该死的东西开走,让他自己留着开吧,我不需要!”

弟弟威廉倒是进了福特公司,担任农机具的推销工作。不过,福特对待威廉跟其他员工没什么不同。后来,威廉自己开了一个小公司,专门负责推销福特公司生产的拖拉机。

福特一家与克拉拉的亲戚们来往倒是多一些,但福特对他们也不大热情。虽然每次他们到“光明巷”做客,福特都会亲自出面应酬一阵,但他总是伺机悄悄溜到设在电站的工具房和车间里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