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长得漂亮不如说得漂亮:女人享用一生的口才书
13235600000034

第34章 杨柳含烟,交际语言也能美(3)

后发制人,意即先不动声色,静听其言,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抓住对方言辞中的“突破口”,以此切入,反守为攻,使对方无言争辩,从而拒酒。小刘新婚大喜之日,当酒宴进入高潮时,某“酒仙”似醉非醉、侃侃而谈,请三位上座的来宾一起一人“吹”一瓶。面对“酒仙”言辞上的咄咄逼人,三位来宾中的周女士站起来说:“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不是孔子的话?”“酒仙”随即答:“是的。”周女士见其已入“圈套”,便说:“既然圣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你又提出要我们三人一起喝,你现在就是我们三位最好的老师,请你先示范一瓶,怎么样?”这突如其来的一击,直逼得“酒仙”束手无策,无言以对,只好作罢。

此番拒酒,妙就妙在周女士不动声色,静听其言,然后抓住“酒仙”言辞中的切入点,提出问题,悄悄布下一个“圈套”,诱使其说出与自己相似的观点,然后请君入瓮,“收拢圈套”,以“诺”攻“诺”,反戈一击,达到制胜拒酒的目的。

(7)以柔克刚拒酒

在酒桌上你不难发现,相当多“酒精(久经)考验”的拒酒者,任凭你天花乱坠地劝,他就是笑眯眯地频频举杯而不饮,而且振振有词。李女士乔迁之日,特邀亲朋祝贺,下属小王也在其中。然而李女士平素很少饮酒,且酒量“不堪一击”。酒宴上,小王提议和李女士单独“意思”一下,李女士深知自己酒量的深浅,忙起身,一个劲地扮笑脸,一个劲地说圆场话:“酒不在多,喝好就行。”“天天见面,不必客气。”“你看我喝得满面红光,全托你的福,实在是……”结果使小王无可奈何。

(8)说出后果拒酒

饮酒当然是喝好而不喝倒,让客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那种不顾实际的劝酒风,说到底,也不过是以把人喝倒为目的,这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低级趣味的劝酒术,是劝酒之大忌。作为被动者,当酒量喝到一半有余时,应向东道主或劝酒者说明自己的情况。如:“感谢你对我的一片盛情,我原本只有三两酒量,今天因喝得格外称心,我贪了几杯,再喝就‘不对劲’了,说不上会出什么事,还望你能体谅。”如此开脱以后,你就再也不要喝了。这种实实在在地说明后果和隐患的拒酒术,只要劝酒者明白“乐极生悲”的道理,善解人意者就会见好就收。

9.既不反对也不赞成

“并不反对”含有“反对”的成分;“不很赞成”结果也可能“赞成”。

“你赞成小王退出我们的社团吗?”问这种问题的人,多半是不怀好意,准备看你出洋相。

“赞成。”这样回答的人,对自己相当不利。不是被利用,便是被嘲笑。

“我反对。”回答这样的人,同样吃亏。不是被嘲笑,便是被利用。

精明的女人对待这样的问题,通常会提出反问:“你认为如何?”然后依据对方的论点,再适当地表示自己的意见。

如果被反问的人往往警觉于对方的态度,也不表示赞成或反对。“没有啦,我只是问问而已。”如此便会出现一种不了了之的结局。

如果被反问的人坚定地回答:“赞成。”我们虽然并不赞成,多半会随声附和:“我也不反对。”心里想:“不反对不一定表示赞成。”

被反问的人若是回答:“我反对。”我们就算赞成,也会笑着说:“我也不是很赞成。”因为我们知道:“不是很赞成并不一定反对。”

有些持西方观点的人,认为中国的精明人是“骑墙派”,见风转舵,专门以虚情假意来讨好人家,而且不够果敢,缺乏胆识,称不上有担当。

其实,中国的精明人不过是警觉性特别高,不轻易吃亏上当罢了。难道“明哲保身”、不愿意遭受伤害,这样也不可以吗?

精明人的基本立场,本来就是“既不反对也不赞成”,做到心里有数就可以了。

我赞成,事情往往发展到我非反对不可的地步,岂非找自己的麻烦?

我反对,事情也可能演变到我不得不赞成的情况,到时再来反悔,不如暂时先持保留态度。例如:

“第一方案,去澳大利亚;第二方案,到夏威夷。赞成第一案的请举手。”

某甲听得很清楚,马上举手赞成第一方案。

后来,澳大利亚案被上级否决,因为他只愿意带队到夏威夷,于是某甲转而赞成第二案,弄得自己很不乐意。早知如此,根本不应该拿出来征求意见的。但是,要怪谁呢?责怪谁又有什么用呢?

到头来还是怪自己粗心大意,警觉性不够高,为什么手举得那么快?过度反应,吃亏的毕竟还是自己呀!

某丙就做得很好,什么案也不赞成,哪一案也不反对,结果还不是去了夏威夷,还可以喜洋洋地说:“我一开始就认为夏威夷比较好玩。”那么,某甲听了也只好独自生闷气了。

精明人认为:凡事既不反对也不赞成,因为一切事务都在演变之中,早表态早吃亏,能拖即拖,能不表示意见便不说出来,等到时机成熟,才说“赞成”或“反对”。

“你赞成小王退出我们的社团吗?”这种问题,原本就不应该拿来问精明人。会提问题的人最好这样问:“你对小王退出我们的社团有什么看法?”

这时候,脑筋清楚的人自然会回答:“我并不反对小王退出,因为他再不退出,简直一点尊严也没有。不过,就算要退出,也不需要闹到这种地步。”

如果听的人满意,便会暂时告一段落。若是听的人不满意,可以接着说:“其实我也不很赞成他这样退出,因为他的退出,我们社团就缺了一个像他这样方方面面都比较精通的人才,如果他实在要退出,也没有办法。”你这样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说话态度,自然不会得罪人。

10.在答问中体现变通

在交际中,“答”与“问”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会说场面话,首先应该掌握回答提问的技巧。巧妙的回答不仅可以体现你的智慧,而且也可以使你赢得他人的尊重。

答问是一种对提问作出回应,以解释、说明为目的的口语表达方式。答问的语言形式多种多样,答问的艺术和技巧就体现在各种形式中。概括起来,答问的语言形式主要有:

(1)直答

直答就是根据对方的提问,直接从正面作出回答。例如:

问:你们厂今年上半年的效益如何?

答:很好。上半年完成全年计划产量的70%,人均创产值一万二千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上缴利税3200万元,创历史同期最高记录。

这种答问,是友好、坦诚、直率的,通常在上下级之间,同事亲友之间,顾客与服务员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使用最多。

(2)变答

变答,就是变通着回答。《孙子兵法》说:“兵无常式,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变答,正是变被动为主动,变守势为攻势,变不利为有利的一种巧妙的应答方式。

变答技巧的特点是“反”答,即在简答了对方问话之后,采用对方的内容来作答。例如:美国前总统卡特在竞选时,有位女记者找到卡特的母亲。下面是女记者和卡特母亲之间的问答——

女记者:“您儿子向选民们说,他如果说谎话,大家就不要投他的票,您敢说卡特从来没说过谎吗?”

卡特母亲:“也许我儿子说过谎,但都是善意的。”

女记者:“什么是善意的谎话?”

卡特母亲:“你记得几分钟前,当你跨进我的门槛时,我对你说你非常漂亮,我见到你很高兴。”

卡特母亲的变答可谓针锋相对,使得问话者感到非常尴尬,但这不能责备卡特母亲不友善、不礼貌、不厚道,她的应答是对方不友好挑起的,并且步步“逼问”出来的。就内容来说,其恰当、巧妙、简洁都是无懈可击的。

必须指出,变答只有当问话者含有敌意或咄咄逼人时,才能运用,非此情况不可滥用。因为它有伤和气,其结果会出现僵局、冷场和不快。

(3)牵答

有时面对故意刁难甚至侮辱性的提问,如果从正面回答,则显得无力,即使答得再好,也只是一种为自己开脱、辩解的防卫语言,这时,就可以用牵答的技巧。采用牵答的技巧,就是抓住事物之间的对应、连带关系,提一个涉及答者与问者的命题,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以抵消对方的攻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向晏子提出了一个侮辱性的问题:“齐国为什么派你这么一个矮小而无德的人做使臣呢?”晏子说:“齐国派使臣有一个规定,不同的人朝见不同的国王:贤德的人朝见贤德的国王,不贤德的人朝见不贤德的国王。我最不贤德,就派来朝见您楚王。”

楚王本想侮辱晏子,没想到反而受到了晏子的侮辱。晏子的回答,把自己的荣辱与楚王连在一起,使得楚王无法反驳,自找没趣。

牵答的奥妙,就在于用话将自己与问话者牵连在一起,不可分开,使对方不能处于优势的攻击地位。不过,牵答时要注意分寸,因为“利害相连,荣辱与共”,所以对自己和对方都不要过分贬损,一般是答话中应有“两可”的意思。

(4)错答

错答,也是一种机警的口才表达技巧,既可用于严肃的口语交际场合,也可用于风趣的日常口语交际场合。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正面回答问话,也不反唇相讥,而是用话岔开所问,作出与问话意思错位的回答。

一个美丽的姑娘独自坐在酒吧间里。一位青年男子走过来献殷勤,低声问道:“这儿还有人坐吗?”

“到阿芙达旅馆去?”她大声说。

“不,不。你弄错了,我只是问这儿有其他人坐吗?”

“你说今夜就去?”她尖声叫道,比刚才更激动。

这位青年男子被弄得狼狈极了,红着脸到另一张桌子上去,许多顾客愤慨而轻蔑地看着这位青年男子。

这个例子,是一次很典型的错答。错答,作为一种用来排斥对方和躲闪真实意思的交际手段,往往是很有用的。

(5)征答

征答,就是引用名人名言和俗语、谚语等来作答,以表明自己的意思,或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回答,好处是很明显的,既增加了说话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又省去了许多解释和说明,还能增添口语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有人问一位母亲:“听说你孩子寄养在刘教授家以后,纪律也能遵守了,成绩也上升了,是真的吗?”

母亲答:“有人说‘近朱者赤’,一点也不错。”

“近朱者赤”这一成语,引用在这里作答,非常准确、简练、生动。

(6)拈答

拈答是紧承问话中的词句,利用拈连手法,在原话的基础上稍作变动,作出准确、鲜明、生动回答的一种口才表达技巧。这种答问如果运用得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

铁凝在写完《哦,香雪》之后出了大名,后来,读者好心地问铁凝:“你能不能继续保持《哦,香雪》的创作风格?”

铁凝回答:“不论有多少好心的读者希望我保持《哦,香雪》的风格,但是,这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如今,香雪早已经走出了大山,上了大学。再写她的故事也应该到城里去了。”

铁凝答得很艺术,很巧妙。如果直接摆出几条理由,讲些生活与创作关系的大道理,反而显得生硬、老套。这样一拈连,作者和读者之间,巧接词意,收到了很有韵味的效果。

(7)断答

断答,就是截断对方的问话,在他还没有说出,或者还没有说完某种意思时,即作出错答的一种口语交际技巧。它与错答的不同之点是答与问都存在人为的错位,即答非所问;而且,错答是在听完问话之后作的回答,断答是没有听完问话就抢着进行回答。

一对青年男女在一起工作,男方对女方产生了爱慕之情。男方急于要表白心愿,女方虽心领神会,但是却不愿将友情向爱情方面发展,认为还是不要说破,保持一种纯真的朋友情谊为好。于是,便出现了下面的断答:

男青年:我想问问你,你是不是喜欢……

女青年:我喜欢你给我借的那本哲学书,我都看了两遍了。

男青年:你看不出来我喜欢……

女青年:我知道你也喜欢哲学,以后咱们一起交换学习心得吧。

男青年:你有没有……

女青年:有哇!互相切磋,向你学习,我早就有这个想法。

男青年:……

这位女青年三次断答,使得男青年明白了她的想法,于是不再追问下去了。这比让他直率地问出来,女青年当面予以拒绝,效果自然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