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精神分析引论
13237200000041

第41章 发展与退化的观点——病原论(1)

诸位,前面我们曾说过,原欲的功能要经过多方面的发展,然后才会有正常的生殖职能。现在,我要在此指出这个事实在精神病起源上的重要性。

按照普通病理学的原理,我们可以说有两种危险存在于这个发展中:停滞与退化。换言之,原本生物的历程就存在变异的倾向,因此不必完全经历由发生、成熟而至消逝,一期一期地经过;某些部分的功能,也许于初期即永远停滞,其结果在一般的发展以外,还有几种停滞的发展。

我们还能用其他方面的事实来比喻这些历程。假定一个民族要背井离乡去寻找一块新领地,必然是并非全部成员都到达了新的目的地。排除因其他原因而死亡的人们,这些移民里总会有一小部分在途中停留、定居下来,其余便继续前行。或者,再就近选取一例,你们应该了解到,精液的腺体原本位于腹腔的深处,高等哺乳动物的精液腺体在胚胎的某个发展时期开始做一种运动,结果便将其移植到盆腔顶端的皮肤下面。一些雄性动物的这一对器官或其中有一个停留在盆腔里,或者永远地被停滞在必经之路——鼠蹊管中,或者这个鼠蹊管在精液腺体经过后,本应闭塞的却没有闭塞。我做学生时,在布吕克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科学研究的探索,我要考察的对象,乃是一个很古老的鱼类脊髓的背部神经根的起源。这些神经根的神经纤维是由灰色体后角内的大细胞生发出来的,这种情形原本是不再发生于其他脊椎动物身上的。然而,后来我由整个后根的脊髓神经节的灰色体外都发现了类似的神经细胞,于是,我断定这一神经节的细胞的运动路线乃是由脊髓沿着神经根行进的。由进化的观点可知如下的事实:这类小鱼的神经细胞在经过的路线上,有很多是在半途停滞的。不过这样的比喻的缺陷,只要进行更加缜密的研究,立刻便可以看出来。于是,我们也只好说每一个性的冲动的单独部分都有可能停滞于发展的初期,尽管其他的部分可同时到达目的地。因此,每一个单独的冲动都被看做一条溪流,由生命的最开始时起,不断地向前流动着,并且这个流动可设想为一个个向前的运动。你们要是觉得这些概念还必须更进一步地说明,那就对了。现在,暂且将部分的冲动在较为初期时的停滞称为“冲动的固着作用”。

这种分阶段的发展尚有第二种危险,即称之为“退化”的作用。已向前行进的部分也较易于后退至最初期的发展阶段。一种本能的比较发达的功能,如果遇到外来的强大的障碍,便不能到达满足的目的,并且只有一种向后转的选择。我们还可以假设执著和退化是互为因果的;一种功能在发展的路上执著点越多,那么它也越容易被外界的障碍所阻挡而退回到执著的点上,换句话说,新近已获得发展的功能,将越发不能抵抗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外部困难。例如,一个迁移的民族如果大部分的人在中途停滞,那么前行最远的人若是遇上强敌或被强敌打败,他必将很容易退回去。并且前进途中停滞的人数量越多,他们战败的危险就最大。

你们若要了解精神病,就必须把执著和退化的这种关系牢牢记住,然后方可进一步地研究精神病的起因或病原学的问题,我们很快就要讨论这个问题。

现在,我们暂且只对退化的问题进行讨论。关于原欲的发展问题,相信你们在听过后应该推断出退化作用大概可分为两种:一是退到原欲的第一种对象,我们也了解这种对象常常具有乱伦的倾向;二是整个性的组织退至发展的初期。这两种退化作用都可在“移情性精神病”的症状中被发现,并且都是其中的重要角色。特别是第一种退化乃是精神病患者常见的现象。假如把另一种自恋性精神病也同时讨论的话,那么我们在原欲的退化方面将有更多的话题;不过我们在此不能再说了。这些症候可以提供给我们关于原欲功能的其他发展历程的结论,还可以显示给我们与这些历程相当的新的退化方式。你们总该记得,一种心理的行为本该成为意识的,即它本应属于前意识的系统,然而因被抑制而坠入潜意识的系统成为潜意识,这种历程称为压抑。再比如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在意识领域的门口因检查作用而被拒之门外,无法闯入前意识的系统,这种历程也被称为压抑。因此,压抑这一概念不必然与性发生关系,你们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压抑作用纯粹是一种心理的路程,也可以说是一种很有位置性的心理路程。所谓的位置性,即指在我们的假说里那种心灵内的空间关系;或者是关于几种精神系统的一种心理功能的构造。

上面所说的这一比喻向我们解释了压抑一词的狭义用法,而不是广义用法。假如我们采用它的广义用法,来表示高级的发展阶段降至低级的发展阶段的历程,则压抑作用也将属于退化作用的一种;压抑作用可以被视为一种心理行为在发展过程中的所有的退回较早时期的较低阶段的现象。不过压抑作用的退化方面却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一种心理路程在离开潜意识的低级阶段前,假如停滞不前,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动态的压抑作用。因此,压抑作用乃是一种空间的、动态的概念,而退化作用则纯粹是一种叙述的概念。然而,我们前面说过的与执著作用比肩的退化作用,则是专指原欲功能退回到发展停顿之处的一种现象,也就是其性质与压抑作用在实质上大相径庭或者是毫无关系的。我们千万不能把原欲的退化作用称为一种纯粹的心理路程,同时也不了解退化作用在精神机制中处于何种地位;虽然退化作用对于精神生活影响十足,然而它的机体因素却是最为显著的。

这样的讨论是最容易令人感到枯燥无趣了,所以,我们可借用临床上的实例求得一种较明了的印象。关于移情性精神病,你们所了解的包括癔症和强迫性精神病两个类型。关于癔症,其原欲尽管常退化至主要把亲属作为性的对象,但却很少,甚至没有退化到性的组织的较早阶段的现象。所以,压抑作用在癔症的机制中占重要地位。如果我们用推理来补充这种精神病的知识,可将其情境做以下描述:在生殖区支配下的部分冲动已经联合起来了,不过这种联合的结果,却遭遇了来自与意识相关的前意识系统的抵抗。因此,生殖的组织显然可应用于潜意识,却不能应用于前意识,前意识排斥性器组织的结果则形成了一种与生殖区占优势前的相类似的状态。但在实际上不相同。对于这两种原欲的退化作用来说,其中最使人惊奇的当数退回到性组织的前一阶段的那种类型。这种退化作用在癔症里看不到,但是我们关于精神病的整个概念,又过多地受到目前癔症研究的影响,因此我们承认原欲的退化作用,要远比压抑作用重要得多。以后,我们如果把自恋型精神病和他种精神病与移情性精神病共同讨论的话,那么我们的观点或许会有更进一步的扩展和修正。

另外,对于强迫性精神病来说,原欲退回到以前虐待的、肛门组织的阶段却是最为显著的因素,并且它决定了症状的表现方式。此时,肛门之爱的冲动必须伪装为虐待的冲动。“我要谋杀你”这一强迫的冲动在它撕去一些附加的、不可略去的成分之后即成为“我要享受你的爱”。假如你们想到了这一冲动又退回到原来的对象,只有最亲近、最亲爱的人才使这个冲动满足,你们能够想象,对于这些强迫的观念患者将是何等恐惧,同时你们应该了解这些观念为什么是他的意识和知觉所无法解释的了。原欲的退化作用如果不辅以压抑作用必然不能引起精神病,而只能产生一种变态的现象。你们也由此可知,压抑作用就是精神病的最为重要的特征。假如时机合适,我将把关于变态的现象的原理知识为你们进行讲述,你们就能了解这些现象远比我们在理论上所想象的要繁杂得多。

你们如果把关于原欲的执著作用和退化作用的讨论,作为精神病病原学的初步研究,那么你们或许可立刻接受这个说明。对于这个问题,我之前对你们所讲的都只是知识的片断:假如人们没有可能来满足自己的原欲,便很容易患上精神病,因此,我们认为人们因为被“剥夺”而受挫折才患病的,并且其症候就是对失去的满足的一种替代。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类型的原欲满足的受挫都将致人以精神病,只是说明在所有被研究的精神病之中,这种挫折的因素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这样的话当然不能反过来讲。你们想必也明白其含义,并非要揭开精神病病原学的所有秘密,只是在强调其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现在,我们要对这个问题作更进一步的探讨,我尚不知究竟应该由剥夺的性质谈起,还是以被剥夺者的特殊的性格为出发点。剥夺本身并非包罗一切绝对的致病因素,若要致病,那么被剥夺了的,必然正是其所渴求的且可能是唯一的满足方式。或者说,人们可以用很多的方法忍受着原欲的无法满足却不会患病。我们还了解到许多人可自己控制欲望而不造成伤害;这时候他们或是无法心情愉悦地生活,或是忍耐着无法满足的欲望,但都不致患病。因此,我们必须断定性的冲动的弹性空间格外宽广,当然如果我们可以引入“弹性”一词的话。这种本能的冲动将以另外一种代替,如果这一冲动在实际中不能得到满足,那么另外一种常常能获得充分的满足。它们彼此间的关系正像装满液体的一组水管,相互连接成网状,它们都受到性欲的支配,当然这一支配条件是很难想象的。不过性的部分本能以及包含这些本能的统一的性的冲动彼此间都可交换对象,也就是说都拥有一种容易求得的对象;这种互相交换及快速接受代替物的能力,自然就对剥夺的结果产生一种强大的相反的影响。关于防止疾病的过程,有一种在文化发展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个历程,性的冲动就能抛开之前的部分冲动的满足,甚至是性欲的满足的目标,代之以一种新的目的,这个新的目的尽管与第一个目的在发生时相互关联,但不再被认为是“性的”,其在性质上则被称为“社会的”。这一历程叫做升华作用,有了这个作用,我们才可以把社会性的目标提升至性的或绝对利己的目标之上。顺便说一下,升华作用只是一个特殊的实例,它表明了性的冲动和其他非性的冲动之间的关系,将来我们再论述这一问题。

你们现在必然会认为,既然有许多的方法来忍受性的不满足,那性的满足被剥夺就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原因了。然而并非如此,其致病能力依然存在。消除性的不满足的方式固然很多,然而常常感到不敷应用。普通人所能承受原欲不满足的程度是有限的。原欲的弹性和自由灵活性并非我们大家所能充分保存的;不要说很多人的升华能力微乎其微,即便有了升华作用,其能发泄的原欲也只是一部分而已。关于这些限制,原欲的灵活性显然尤为重要,因为一个人追求到的对象和目的,数目非常有限。你们不要忘记原欲的不完全发展,将使它执著于早期的性的组织而选择大多实际中并不能满足的对象,其执著的范围很广且数目又不少,于是我们了解到原欲的执著就是第二个强大的因素,它和性的不满足结合起来共同形成精神病的起因。我们把这一点概括如下:在精神病的起因时,原欲的执著代表了内心的成因,而性的剥夺则代表体外的偶然因素。

借此机会,我想劝说你们不必在无谓的争论中发表见解。在科学问题上,人们常常只了解真理的一面就把它当做真理的全部,然后为支持真理的这个元素而怀疑真理的其他部分。精神分析运动的几个部分已因此而分崩离析了;一些人承认自我的冲动却否认性的冲动;一些人看到了生活中现实事件的影响,却忽略了个体以往的生活,诸如此类,难以尽言。除此之外,尚有一个两难的问题没有解决:精神病究竟起因于内,还是起因于外?或者说,精神病究竟是由于身体构造所致的必然结果呢,还是个人生活中“创伤”的经验的产物呢?我们将范围缩小,之所以患上精神病,到底源于原欲的执著和性的构造,还是源于性的剥夺的压力?这个问题很好笑,正如“小孩子究竟产生于父亲的生殖运动,还是产生于母亲的怀孕”的问题。你们也许认为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虽然精神病的条件各不相同,也是很相似的。从原因的观点看,精神病可以造成一系列的病例,在这些病例中有两个因素,即性的构造和经验的事件,你们如果乐意,我们且称之为原欲的执著和性的剥夺,如果其中之一占优势,另外一个则按其比例退而居其次。这些病例的一端存在一些可列举的极端实例:这些人由于原欲的发展大异于常态,因此无论什么样的遭遇或经验,或不管生活如何适意,仍不免生病;而在这个系列的另一端,也可有另外一些极端的例子,即如果生活不令他们有这样或那样的负担,他们将不至于得病。那么处于两者中间的例子,其倾向的因素就是性的构造和生活的创伤经验此消彼长混合而成的比例。他们如果没有这一番经验,那么性的构造就足以致病;如果其原欲的构造有异,生活的变故也不足以使他们产生精神病。在整个系列之中,我个人倾向于性的构造的因素,不过这也要根据你们究竟把神经过敏的界限划在哪里而定。

现在,我要告诉你们这个系列可称为“互补系列”,还要提前告知你们,在其他的方面也会存在这样的互补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