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灾难记录
13237700000015

第15章 海上坟墓:可怕的海难(6)

最流行的说法是误触抗战时日军在长江口外海面布下的漂雷。但据生还的无线电话务员称,有人在工作时被炸伤,爆炸物又似乎在船上。“江亚轮”是否触漂雷遇难,仍然留下疑云。当年“江亚轮”海难的幸存者,现在唯一健在的“江亚轮”高层人员兼业务主管郑守业先生,是破解“江亚轮”遇难原因的关键人物。然而,老先生时至今日仍三缄其口。不知是老先生有难言之隐,还是失事原因实在是谁也说不清。

1956年冬,“江亚轮”被打捞出水。打捞工程自5月13日开始,至10月29日结束,历时160余天,沉埋江底的“江亚轮”终于重见天日。

打捞过程中,工作人员遵照市政府的指示,仔细搜寻罹难人员的遗骸和财物,将这些残骨和金条、项链、戒指等物品,一一清理出水面,登记造册。后来,市政府用那些无人认领的金银首饰,在西郊修建了一座公墓,用以安葬那些已无法分辨身份的死难者的遗骨。

经有关专家反复勘查,发现船上的巨大爆炸裂口处,钢板由外向内卷曲。由此断定爆炸物是从外面穿透钢板进入船体引爆的。至于这个爆炸的物体是“何方神圣”,似乎又拿不出确切的说法。当年,修复后的“江亚轮”更名为“东方红”号客轮,每天仍然披着神秘的面纱,在世人充满疑惑的目光下,驶出吴淞口,踏上从上海至武汉的航程。直至“文革”后期,才结束其航海生涯。

菲律宾“群星王子”客轮遭遇台风

2008年6月21日深夜,满载747名乘客和船员的菲律宾万吨客轮“群星王子”号由于突然遭遇台风“风神”袭击,导致引擎出现故障,船身被穿大洞,沉没于菲中部朗布隆省附近海域。船上仅有57人获救,600多人丧生。

“群星王子”号船吨位为23824吨,船东为菲律宾“SulpicioLines”邮轮公司。旅客登记表上显示,当时船上共有包括20名儿童、33名婴儿在内的626名乘客和121名船员。当地时间20日晚,客轮由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出发,准备驶往该国第二大城市、中部海港宿务市。当地时间21日深夜12时30分左右,船东“SulpicioLines”邮轮公司突然收到“群星王子”号发出的无线电求救信号,不久便失去了联系。此时,台风“风神”正以时速高达195公里的风速登陆菲律宾,狂风巨浪使“群星王子”号的引擎完全失效。客轮在距离菲律宾中部朗布隆省锡布延岛附近约3公里的海域搁浅后,船身被海底的礁石击穿了一个大洞,随即开始慢慢倾覆。

渡轮上许多老人和孩子在船长下令弃船前,已经严重晕船,根本没有逃生准备;许多身体强壮的人来不及穿上救生衣就跳下水。当时风急浪高,大多数人恐怕已经遇难。

生还者杰斯事后告诉当地电台:“我们中许多人跳了海,当时海浪滔天,正遇上疾风暴雨。船上的广播中响起了公告声,大约30分钟之后,船体开始朝一侧倾斜。我刚刚跳入海中,船就倾覆了,许多老人只能眼睁睁地留在船上等死。”

受当时恶劣天气的影响,救援人员在接到求救信号后,先期派出的救援船只皆无功而返。直到事发约10小时后,姗姗来迟的菲海岸警卫队队员才发现,“群星王子”号已经“底朝天”地倒扣在海上,只剩下船尾部分还露出水面,船壳上破了一个巨大的黑洞。

受暴雨等天气因素影响,当地组织救援工作进展得十分缓慢。救难人员不得不等到风速减缓之后,再赶往出事海域扩大搜索。菲海岸警卫队副总指挥肆尔弗雷多·塔马约表示:“我们尝试各种方法派出救援船只,只是由于糟糕的天气,我们迟迟未能靠近事发现场。”他同时指出,由于事发海域存在诸多可供藏身的小岛,希望那些失踪的乘客已经及时上岸求生。

“对马丸”号的悲剧

1944年8月22日,满载疏散小学生的“对马丸”号民用船被美军潜水艇的鱼雷炸沉,造成了1508位小学生死亡的悲剧。

8月22日,日本民用船只“对马丸”号满载一船学童从冲绳开往九州。此时太平洋战争已进行到关键时刻。“对马丸”被用来疏散冲绳岛上的老百姓,日本政府疏散计划的目的是减少当地人口,以保证美军攻打冲绳岛时日本军事上的需要。当时,有50万日本儿童和他们的家人被转移。

“对马丸”上共有1660名乘客,这艘6745吨的轮船在驶出港口后不久,便被美国“泥鱼”号潜艇用鱼雷击中,起火爆炸,仅过了12分钟就断裂成两半沉下海底,1508人顷刻之间丧生大海,活下来的只有152人。死亡人员中包括826名儿童!

“对马丸”上活下来的儿童只有59名。在船只起火爆炸后,恒子和其他幸存的受伤孩子在汹涌的海上日夜漂流,没有东西吃,没有水喝,还要面对鲨鱼的威胁。

她和其他约25个同伴抓着饭桌大小的救生筏漂在海上,漂到第四天时,和她在一起的同伴只剩下了4个。当时,这个13岁的小女孩到处是伤。

掉入海中第一夜的凌晨,她感觉水下有个物体擦过她的腿,她恐怖极了,想着那一定是条鲨鱼,勇敢的小女孩决定伸出手去摸一下,结果发现那是一个小孩的手臂。她用尽力气将小孩托上水面,将他放到救生筏上,那是一个4岁的男孩,还有呼吸,但已经呛了许多水。

第二天早上,恒子与另一名幸存下来的士兵开始用绳索将附近载着其他幸存者的筏子和船只碎片绑到一起,希望这样目标会更大些,飞机或者船只更容易看得到他们。然而,在下午晚些时候,“像三层楼那么高”的巨浪向他们压下来,冲散了系在一起的筏子,又淹死了不少人。

到了第三天,人越来越少,希望也越来越渺茫,漂浮并挣扎在海面上的人饥寒交迫,周围成群的鲨鱼使得更多人遭到惨死的命运,恒子的左大腿上至今仍然留着当年鲨鱼咬过的伤疤。

第四天,他们发现一艘日本鱼雷快艇,那个幸存下来的日本士兵将恒子在漂浮着的筏子上高高举起,恒子挥舞着手臂。很快,5个幸存者被救上了船,向着安全的陆地驶去。

德国“古斯特洛夫”号邮轮被击沉

1945年1月30日,德国“古斯特洛夫”号在今天波兰格但斯克港附近海域被潜艇击沉,9343人葬身海底。

“威廉·古斯特洛夫”号全长208米、宽23米,排水量2.4万吨,1937年下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游轮。

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德国法西斯全线崩溃,纷纷从占领区撤回人员。1945年1月29日,德国训练船“维尔海姆·古斯特洛夫”号,奉命装载伤员、后方人员和家属,从波兰格丁尼亚港撤回德国基尔港。

从当时的登记情况看,这艘核定载客量只有1865人的轮船上竟然搭载了10582人。

“威廉·古斯特洛夫”号本身不是一艘军舰,它的自卫能力几乎等于零。由于多年靠岸停泊,船上的主机已有四年多没有启动了,各种救生器材早已残缺不全,油料储备也不充足。这些不利因素即使在和平年代也是客轮出海的极大隐患,更何况当时是战时,苏联军队的潜艇经常在波罗的海出没。

1945年1月30日中午12时20分,4只拖船将“古斯特洛夫”号缓缓拖离哥德哈芬港。

30日当晚,夜幕降临,“古斯特洛夫”号贴近海岸,放胆开灯航行。在黑耳半岛以北潜伏着780吨的前苏联潜艇“S-13”号,从潜望镜发现远处移动的灯光,误判为一艘大型巡洋舰,正是攻击目标,咬定不放,当即潜水全速追击。1月30日夜10时,距离目标2000米,4枚鱼雷相继飞出潜艇,其中3枚命中,炸毁“古斯特洛夫”号的主机、辅机和水泵,船只瘫痪,漂浮于距岸25海里的海面。

伴着剧烈的爆炸声,“古斯特洛夫”号开始倾斜。50分钟后,“古斯特洛夫”号完全没入冰冷刺骨的海水中。

左舷中弹后,“威廉·古斯特洛夫”号迅速倾斜,右舷的救生器材无法使用,几千名乘客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前来救援的船只上。“洛”号鱼雷艇冒着撞船的危险,靠近“威廉·古斯特洛夫”号,营救船上人员。许多人纵身跳进大海,但被“洛”号艇救起时,一些人已被冻死。

在爆炸声中,乘客从舱内涌上甲板,妇幼被乱脚踩死,伤员嚎陶大哭,坐以待毙。大船迅速向左倾斜,护航艇靠近救援,乘客纷纷跳海游向护航艇。跳水者被捞起时,多数已冻毙。

德军的“希佩尔”号巡洋舰收到了求救信号,马上命令“T-36”号鱼雷艇赶往出事地点,抢救幸存者。但为时已晚,“威廉·古斯特洛夫”号船头已沉入水中。当晚十一点十分,“威廉·古斯特洛夫”号在被苏军潜艇鱼雷击中七十分钟后,沉入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