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利氏被元昊所殊,消息传到延州,宋军无不拍手称快。仁宗也松了一口气,仁宗下令嘉奖延州全体前线官兵。此时,环庆路也传来好消息。为打击元昊掠夺了乾沟、乾福、赵福三大军事据点的咄咄逼人气势。韩琦命令时任环庆副总管的宋将任福率兵七千,夜行军七十里,突袭白豹城,击败驻守的夏兵,焚烧白豹城寨,大胜而还,予以西夏人以震慑。
宋仁宗此时正当壮年(三十二岁),胸怀大志,总想一展宏图,他对于西夏屡次骚扰边关十分愤怒,天朝大国,屡遭小国欺侮,成何体统,孰不可忍。现在接连接到边关大胜的消息,仁宗皇帝心想李元昊也不过如此,决定出兵征讨西夏。吕夷简建议,夏竦镇守边关,主持西北军政要务,可向他们问谋划之计。仁宗急派文彦博赶赴泾州,见过夏竦,传达皇上旨意,然而此夏竦乃碌碌之人,哪有什么安帮定国之计,他道:现镇守边关韩大人与范大人最为熟习,今可传二人至京奏明大计。文言博道:如此最好。又派使者知范仲淹,但范仲淹军务紧急,未能至京。
副安抚使韩琦与判官尹洙即刻进京献计,韩琦呈上奏章,仁宗仔细观阅,韩琦分析了当前宋夏军事形势,认为当前讨伐西夏时机成熟,元昊每次犯宋,也不过五万之众,总是分兵进击,一部为主力,一部为疑兵,依靠诡计取胜。而我宋军虽有重兵把守边境,却兵力分散,势单力薄,每遇强敌,苍促应战,难以抵挡,为敌所破。想我大宋在边境聚兵二十万之众,却固守不动,被动挨打,古今未有。若我宋军集聚优势兵力,主动进攻,多路合击,直捣元昊老窝兴州,必除西夏心腹之患。仁宗看后道:“君之建言,甚合朕意,但范仲淹大人上来奏章,道当前不宜进攻,朝中大臣亦多言慎重出击。”韩琦道:“范公为何道不能进攻?”仁宗道:“他认为时机未到,不可轻兵冒进。进攻西夏是大事,宜从长计议。”韩琦道:“范公此言差矣,此是长夏军志气,灭自己威风。我宋军固守边疆,将士暂无进取锐志。夏军进攻,每以宋境为战场,致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固守诚为失策。”仁宗道:“朕也有此意,然范仲淹所言也不得不听,聚兵亦要他支持。”韩琦道:“皇上勿忧,臣即派尹洙亲至延州见范仲淹,说明道理。”仁宗道:“如此甚好,此战非同儿戏,尔等为朕之重臣,思虑必要周到,望战必大胜。”韩琦道:“请皇上放心,臣等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延州府内,范仲淹召集诸将议事。范公道:“接皇上传旨讯问,讨伐西夏,有何良计。泾原安抚使韩大人来信主张主动出击,不知各位有何看法?”种世衡道:“宋夏本为睦邻,世代友好,也深受大宋恩德,然李元昊忘恩负义,恶意犯宋,欺我大宋无人,是该给他狠狠教训。”范公笑道:“种将军果然快言快语,不知有何良计?”种世衡道:“末将建议联合边境各股势力,广收兵马,屯兵步步为营,向前推进,压缩夏军地盘,然后聚而歼之。”
范公又语芝春道:“君有何良策?”芝春起身拜道:“我支持韩大人意见。皇上此时下旨问计,必要讨伐夏贼之心,如此甚合边境将士之心。自三川口血战,众将士皆上下一心,决意报此一箭之仇。元昊连失金明、清涧,必不甘心,末将估算明春必来犯宋,我宋军宜早作准备。然,与其候元昊来攻,还不如我宋军主动出击。”范公道:“主动出击,事关西北全局,慎重。”芝春道:“兄长说得是,两国交战,生死存亡之间,安敢不慎重?但只要我宋军集聚边境大军十万于渭州,其他将士分留各处城池固守,因宋夏之境,只渭州地势略平,且离敌兴庆府最近,大军从渭州出击,直逼敌之兴庆府,迫使元昊收缩兵力,我军不需强攻,只须困住夏军,让其粮绝,到时元昊不得不俯首称臣。”
听罢芝春一席话,范公捋须沉思,从渭州进击不失为一良计,然宋军未必有此统领之将,便道:“集聚大军,非同小可,轻言冒进,如有失败,将士人头落地,谁能负责?”芝春道:“末将只是建言,宋军如不乘元昊喘息之时进军,恐错失良机。”范公道:“容我再思。”
府外忽传判官尹洙求见,范公急道:“请进。”尹洙进入府中,众人一一相见。尹洙道:“受皇上与韩大人所托,特来问计。”范公道:“不知韩大人如何定夺?”尹洙道:“韩大人以为集兵进击,拟于明年正月进兵西夏,不知范公以为如何?”范公道:“下官还是坚持已见,眼下时机未成,宜慎重出击。”尹洙道:“韩大人已作进击之筹备,大练兵马,然苦于兵力不足,急须大人增援。”范公道:“如需增援,当不违军务。然深入夏境,危机重重,粮草不济,况夏境多山多水,地形不熟,如何剿灭夏军?”尹洙道:“依大人之见,何如?”范仲淹道:“宋军自延州之战后,士气尚示恢复,当谨守以观其变”尹洙叹道:“公于此不及韩公也,韩公尝道大凡用兵,当先置胜败于度外,今范太过谨慎,此所不及韩公也。”范仲淹不以为然回答:“大军一动,万命所悬,而乃置之度外,我范仲淹认为不见得可行。”尹洙十分失望,他道:“范公即如此认为,但皇上的命令不可不执行。”范仲淹道:“正月正是塞外大寒之时,行军多有不便,但党项贼兵素居西北,耐寒习冷,于他有利,于宋军却不利,故正月出击不可。”尹洙一想,此言不差,道:“大人所言甚是,待我禀告韩大人,另择时机。”范公道:“也好。”尹洙道:“范大人既已同意出击,尚宜早作打算。”范公道:“请尹判官放心。”当下尹洙告辞。
尹洙回到秦州,将范仲淹之意告之韩琦,韩琦即上书仁宗皇帝。过了时日,仁宗分别向泾原和延州下来圣旨:为利于战局,力图夏寇,命范仲淹派兵与韩琦合兵一处,春寒过后作战。可见仁宗皇帝十分重视此战,意图一举解决西夏之乱。仁宗还下令从河北调集兵马,以充实西北兵力。范仲淹于是派叶芝春前往,协助庆州钤辖刘政作战,任庆庆州都指挥使。
仁宗皇帝如此调遣,确显他的雄才大略,然宋军积弊已久,所谓文官任军事指挥,弊大于利,在冷兵器时代,时刻了解战局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是诸葛亮也会将军事指挥权下放给部将,让他们临阵发挥,文官不能上前线冲锋陷阵,却牢牢掌握军队调动权,是宋朝致命弱点。而手下一线将领,却各自为政,谁也指挥不了谁,大战时容易互相推诿责任。而且部将领兵,擅自行动,不管胜败都要受到处罚。其实宋朝不乏足智多谋的名将,可是无一例外,都没有做过枢密使级官员,即使后来狄青任过副枢密使,但没几年就被一些权臣诽谤,狄青也忧郁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