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脾胃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
13305000000023

第23章 总论(22)

【配伍分析】黄连与大蒜药对,出自《本事方》之蒜连丸。即取黄连末,用独蒜一颗,煨之烂熟,研和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用治脏毒。黄连大苦大寒,为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之佳品。大蒜性味辛温,具有解毒、辟邪、破滞、杀虫之功,多作食用,很少作药用。黄连与大蒜配伍,一苦一辛,一寒一温,辛开苦降,寒温并施,使清热解毒作用明显增强,常用治热痢脏毒、便下脓血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与大蒜均有明显的抗菌消炎作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另外,对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或金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大蒜制剂仍敏感,且与黄连素之间无交叉耐药现象。因此,现多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或阿米巴痢疾,尤对于经用西药抗菌或香连丸等疗效不著者,取黄连煎汁兑蒜汁服用,往往有较好疗效。

55.黄连与枳壳

【主症】热邪结滞胃脘之心下痞;湿热瘀血阻络之痔疾便秘。

【配伍分析】黄连与枳壳相伍,为清热、行气两法并用。黄连性味苦寒,上能清泄心胃之火,下能清泄大肠积热,且又能凉血解毒、燥湿止痢;枳壳辛苦微温,功专破气除痞,行气消胀,宽肠下气,宽胸快膈。二药配对具有两方面的功用:一为黄连泻心胃之热,枳壳破气除痞、宽胸快膈,合用共奏泄热消痞之功,可用于治疗心下痞之热邪结滞胃脘,症见心下痞满、按之不硬、脘腹热痛者为宜。二为黄连能清泄大肠积热,且又能凉血解毒、燥湿止痢,枳壳能宽肠下气、消气行胀,二者合用后其清解大肠热毒之力明显增强,可用于治疗湿热气血交结、瘀血阻络之痔疾秘结等。临证应用中,也可以用枳实代枳壳而配伍,功效相仿,仅缓急稍异而已。

56.三七与白及

【主症】吐血、便血、衄血等。

【配伍分析】三七甘温微苦,主入肝胃经,专走血分,功擅活血散瘀、化瘀止血、消肿定痛,为血家之要药,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本草求真》云:“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住痛,殊不知痛因血瘀则疼作,血因敷散则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白及味甘苦涩,性微寒,质黏性敛,功专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三七走而不守,以散为主;白及守而不走,以收为要。二药配对,一走一守,一散一收,各施其长,相辅相助,三七随白及入胃,同发挥宁胃络以止血的作用;三七行散之力又可制白及黏腻收涩之性,以防血止瘀留。二药相济,使行瘀止血之功明显增强。临床可用于胃络损伤所致的各种出血证。

57.黄连与人参

【主症】用于噤口痢。现于慢性痢疾、慢性肠炎及胃肠功能紊乱等属于脾胃不运、湿热滞中证的治疗。

【配伍分析】人参与黄连药对,为补清并用之剂。黄连大苦大寒,功擅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人参味甘微苦,性禀中和,不寒不燥,功专大补元气,补脾益肺。二药配伍,一攻一补,相济相佐,共奏益气健脾、清热燥湿之功。尤适宜用于噤口痢的治疗。噤口痢是指重症痢疾中因湿浊热毒蕴结肠中,邪毒亢盛,胃阴受损,或中气败损引起的恶心呕吐、饮食不进等症,多起病急、中毒症状明显,常伴有四肢厥逆、神识迷糊、脉细弱等症。此正虚邪实之危重证候,最宜用人参与黄连药对,人参可峻补气阴,急扶中土以扶正;黄连可清热燥湿,速除疫毒以祛邪,且黄连苦寒降逆止呕,又可引人参入中。二药相伍,补清并用,扶正祛邪,可使痢止食进,元气复而疫毒去。正如朱丹溪所云:“下痢胃热噤口者,用黄连、人参煎汤,终日呷之,如吐,再强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

58.栀子与大黄

【主症】阳明热盛,大便秘结或积滞泻痢;热迫血行之吐血,以及湿热黄疸等。

【配伍分析】栀子与大黄性味相同,均属苦寒之品,然大黄以清泻肠热为主,功专泻热通肠、凉血止血;栀子以清三焦之火热为要,功擅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二药伍用,相辅相助,其功效具有的特点,大黄荡涤肠胃积滞力量峻猛,桅子善泄肺火,肺与大肠相表里,二药相合,大黄为主,栀子为辅,既清肺火,又泻肠热,从而能明显增强泻下通便的作用,宜用于阳明热盛、大便秘结或积滞泻痢,兼见身热、苔黄、脉实等。二药均属阴,可入血分,大黄能泻血分实热而凉血止血;栀子能清泻三焦实火而凉血解毒。二药合用,其凉血解毒止血之功倍增,宜用于火热炽盛、迫血上溢所引起的吐血、衄血等。二药均兼有清化湿热的作用,伍用后可使清热利湿作用明显增强,宜用于阳黄之热重于湿者。

59.龙胆草与大黄

【主症】湿热黄疸,便秘燥结,热痢甚或吐衄惊狂等症。

【配伍分析】龙胆草、大黄均属至阴之品、大苦大寒之味,其中,龙胆草主入肝胆经,能清热燥湿,尤善清泄肝胆实火;大黄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其力猛而下行,功专荡涤胃肠实热积滞,此外,大黄尚可行肝胆之滞,破血中之瘀,二者合用,龙胆草得大黄之助,沉阴下行,疏通下焦湿热之结,使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之力明显增强,对于肝郁火盛,湿热内炽所引起的胁肋胀痛、口苦目赤、身目俱黄、小便黄赤、便秘燥结,以及热痢甚或吐衄惊狂等症均可应用。但此药对皆属苦寒之品,只宜暂投,中病即止,不可久用,恐有伤阴耗液之弊。

60.大黄与黄连

【主症】胃肠湿热火毒壅滞而致的热痢,以及火毒炽盛之口疮龈肿,或热迫血行之吐血等。

【配伍分析】大黄与黄连均为苦寒之品,然二者功效不尽相同。大黄善走,长于泻下通便,荡涤胃肠积滞,并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黄连善守,长于燥湿解毒,清心胃实火。二药相须合用,一走一守,使泻热降火、凉血解毒、清热燥湿、散结通便作用明显增强。尤适宜于治疗因胃肠湿热火毒壅滞而致的热痢,症见腹痛下利,或里急后重,或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等,即所谓“通因通用”之法。对于火毒亢盛而见的目赤涩痛、口疮龈肿,甚或迫热妄行而见发斑、吐血、衄血、发狂等,也可选用。

61.黄连与木香

【主症】湿热痢疾,胸脘痞闷,赤白痢下,腹痛里急等。现多用于细菌性痢疾或急慢性肠炎的治疗。

【配伍分析】黄连与木香药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香连丸,由清热与行气两种不同药物所组成,是治疗热痢的常用药对。黄连性味苦寒,为至阴之品,功擅清肠止痢。木香性味辛温,性属阳,功专行气导滞。二药合用,一阴一阳,一寒一温,辛开苦降,寒温并施,使清热燥湿、行气止痢之功明显增强,故可用于治疗肠胃湿热积滞之热痢。现多用于细菌性痢疾或急慢性肠炎的治疗,可单独应用,也可随症配伍应用,如热重者可加黄芩、白头翁、黄柏等;腹胀者可加厚朴、槟榔、枳实等;腹痛剧者可加白芍、当归、元胡等。

62.鸡内金与麦芽

【主症】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久病之后,胃气呆滞,不思饮食等;以及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各种肿瘤放疗、化疗后导致的胃阴损伤。

【配伍分析】鸡内金味甘性平,能生发胃气、健脾消食;麦芽味甘性平,主入脾胃经,能疏肝解郁、开胃消食、和中消胀。二药伍用,相得益彰,启脾之力倍增,具有较强的健脾益胃、疏调肝气、消食化积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胃阴损伤诸症。如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渭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以及各种肿瘤放疗、化疗后导致的胃阴损伤。临床治疗上述病症时宜生品入药,内金生用可取其生发之性而养胃阴、生胃津、助消化、祛瘀滞;麦芽生用则取其生发之气,以疏肝气、和胃气、生津液、增食欲。

63.桅子与黄柏

【主症】黄疸之阳黄证,对于热重于湿者疗效更佳。

【配伍分析】桅子与黄柏药对,出自《伤寒论》之桅子柏皮汤。二药均属苦寒之品,然桅子能清泄三焦之火,尤长于清肝经之火热,利肝胆之湿邪;黄柏沉阴下降,能泄己土之湿热,清乙木之郁蒸。二药相须配对,能明显增强清热化湿、利胆退黄之功。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之热重于湿证,症见发热明显、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烦渴喜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64.黄连与黄柏

【主症】热毒赤痢证,现用于细菌性痢疾。

【配伍分析】黄连、黄柏同属苦寒之品,均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然黄连偏于清上焦心胃火热,并善于解毒止痢;黄柏偏于清下焦肝胆湿热,并长于清肠止痢。二者相须配对,可起协同作用,黄连得黄柏相助,功专于下,其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作用明显增强;黄柏得黄连相辅,其清肠止痢之功显著增加,二药相合,明显增强了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的疗效。临床最常用于热毒赤痢之证。正如刘完素所云:“盖治痢惟宜辛苦寒药,辛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湿而止泄痢,故治痢以之为君。”

65.黄连与乌梅

【主症】下痢不能食者。

【配伍分析】黄连苦寒降泻,长于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乌梅酸涩性平,属清凉收涩之品,既能敛肺涩肠、和胃生津,又能止泻止血。两种性味、功效完全不同的药物配伍,则一苦一酸,一泄一敛,相反相成,以黄连苦寒清泄心胃火热,解热毒而坚阴止呕为主,用乌梅酸平、敛虚气而生津液、滋胃阴而复胃气为辅,酸苦合用,泄热而不伤正、敛阴而不留邪,共奏泄热除烦、和胃生津之功。尤适用于治疗下痢不能食者。此等疫痢,一则毒邪侵及肠胃,胃气上逆,呕恶频作;二则胃阴受损,肠中液脱,虚气上冲,故不能食。

66.茵陈蒿与大黄

【主症】黄疸初起、热重于湿,症见发热,小便不利,大便秘结等。现用于黄疸型肝炎、胆囊炎等。

【配伍分析】茵陈蒿与大黄药对,出自《伤寒论》之茵陈蒿汤。茵陈篙味苦微寒,功专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为退黄的主要药物;大黄苦寒,有较强的泻下通便、荡涤胃肠积滞的作用,并有一定的清化湿热作用。二药合用,利下兼施,可使湿热从二便中同时排出,使清热利湿之力明显增强,成为治疗湿热黄疸的常用药对。故可用于黄疸初起、热重于湿,症见发热、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或便溏不爽、脘腹胀满者。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茵陈有显著的利胆作用.大黄也有一定的利胆,保肝作用。临床应用时,大黄多不后下,煎煮时间可稍长,以利于清热退黄作用的发挥。

67.白头翁与秦皮

【主症】痢疾,症见痢下赤白、里急后重、腹痛者。现常用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菌痢急性发作以及阿米巴痢疾的治疗。

【配伍分析】白头翁与秦皮药对,出自《金匮要略》之白头翁汤。二者均属苦寒之品,皆具清热解毒、止痢之功,然白头翁主入胃与大肠经,善主血分之病,能解毒清热、凉血止痢,为治痢之要药;秦皮主气分之病,善清肝胆大肠之热,并能燥湿止痢。二药相使配对,一以治血,一以治气,相辅相助,可使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明显增强,治痢之效尤为显著。临床常用于治疗肠中湿热壅滞、气分血分皆伤所致的下痢赤白、腹痛阵作、里急后重等。

68.附子与白术

【主症】脘腹冷痛,泄泻便溏等。

【配伍分析】附子与白术药对,出自《金匮要略》之白术附子汤。附子辛热,温散之力较强,能回阳救逆、温肾暖脾、散寒除湿,白术味甘苦,苦温燥湿,甘温益脾,故功专健脾益气。二药合用,相使配对,用附子暖其水脏、益火之源、补火生土,用白术温脾燥湿、温阳散寒,二药共秦健脾燥湿、温阳散寒之功。临床可用于肾阳不足、脾阳亦虚,或脾虚寒盛、水湿内停诸症。

69.丹皮与大黄

【主症】肠痈初起,少腹肿痞,按之即痛。

【配伍分析】丹皮与大黄药对,出自《金匮要略》之大黄牡丹皮汤。丹皮辛苦微寒,入血分,善清营分、血分实热,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之功。《本草经疏》谓其“辛能散血,苦能泻热,故能除血分邪气及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大黄大苦大寒之品,其性沉降,力猛善行,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既善荡涤肠胃积滞,又能解血中之热毒,还可通血中之淤积。二药相使配对,辛以行之,苦以降之,相辅相成,共奏较强的清热凉血、散瘀解毒、泻下攻积之功。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大黄和丹皮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链球菌等多种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用于多种细菌感染性疾患的治疗,因此,丹皮与大黄药对,成为治疗肠痈的常用药对之一。《金匮要略》之大黄牡丹皮汤方即以本药对为主,配伍冬瓜仁、桃仁等药所组成,治疗肠痈初起、脓未成之病症。

70.苍术与厚朴

【主症】湿滞脾胃证,症见脘腹胀满、舌苔厚腻等。

【配伍分析】苍术与厚朴药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平胃散方。二药同属芳香化湿之品,然苍术辛苦性温,性燥主升最善燥脾湿,助脾运,朱丹溪云其为“足阳明经药,气味辛烈,强胃健脾,发谷之气,能径入诸药,疏泄阳明之湿”;厚朴苦温性散主降功专下气宽中、化湿消积,李东垣云其“苦能下气,故泄实满,温能益气,故能除湿满”。二药相使配对,以苍术燥湿健脾为主,厚朴行气化湿为辅,升降相宜,相得益彰,使化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力明显增强。最宜于湿滞脾胃之脘腹胀满、呕吐恶心、不思饮食、嗳气吞酸、口淡无味、苔白厚腻,或见肢体沉重、倦怠嗜卧、头重如裹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平胃散中以此药对作君臣之用,名为平胃,也即取其化湿浊、健脾胃、调气机之功,以求胃气得平之故。

71.青皮与陈皮

【主症】肝郁气滞、胃气不和之两胁胀痛、脘腹痞闷、胃脘胀痛等。现用于急慢性肝炎、胆囊炎等,症见胸胁胀痛。

【配伍分析】陈皮又名橘皮,与青皮同为橘的果实,幼果为青皮,成熟的果皮为橘皮,二者虽本一物,然因老嫩不同,功效也不尽相同,各有其侧重所偏。青皮苦辛酸烈,沉降下行,多入肝经,长于疏肝破气;陈皮辛散升浮,多入脾经,长于行气健脾。青皮入胃而消积化滞力强,陈皮入胃而和胃降逆功佳。二药伍用,青皮行气于左,陈皮理气于右,左右兼顾,升降调和,既能两调肝脾,又能两调脾胃,共奏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行气宽中之功。临床常用于肝气不调、肝胃不和、脾胃不和。

72.白豆蔻与砂仁

【主症】脾胃虚寒、湿浊中阻证。症见脘腹冷痛、呕恶噫气、口中黏腻、纳食不香等,以及小儿消化不良。

【配伍分析】白豆蔻与砂仁同属辛散温通、芳香化浊之品,均擅入中焦脾胃,皆有化湿醒脾、行气宽中之功。然白豆蔻芳香气清,温燥之性较弱,功专于中、上二焦,偏于温中化湿、健胃止呕、行气止痛;砂仁香气较浓,温燥之性略强,功专于中、下二焦,偏于燥湿散寒、醒脾和胃、温脾止泻。二药相须配对,各取所长,互为所用,宣通上、中、下三焦之气机,具有较强的芳化湿浊、醒脾开胃、调中止呕、行气止痛功效,最宜于脾胃虚寒、运化失职、湿浊壅聚中焦,气机不得宣畅所致的纳呆食少、脘腹冷痛、痞满腹胀、嗳气反胃、频频呃逆、舌苔白腻而厚等,也可用于小儿脾胃虚寒之消化不良、吐乳等症。

73.苏子与杏仁

【主症】肠燥便秘。

【配伍分析】苏子性味辛温,质重主降,其润不燥,除能利膈消痰、降气定喘外,还兼能滑肠。杏仁辛散苦降,苦泄下气,润则通便,长于降肺气以平喘止咳。二者相须配对,协同作用,既能增强降气消痰、止咳平端之功,又能增强润肠通便之力。临床最宜用于肺气失降致大肠腑气不通,症见大便干燥、便秘难下等。

74.肉桂与干姜

【主症】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便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