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脾胃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
13305000000047

第47章 脾胃病症诊治精要(6)

急性中毒多由化学、物理因素引起,特别是有害化学物质,如农药中毒(机磷酸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药酯类、沙蚕毒类、百草枯和杀鼠剂等);有机溶剂中毒(如苯、汽油、甲醇、氯化烃类化合物等,金属中毒伯铅、汞、锰、铭等);植物中毒(如毒草、乌头碱类植物、发芽马铃薯等)都可在中毒早期出现恶心呕吐,药物反应或中毒、乙醇过量也可引发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多有毒物的气味或残渣,通过询问病人或家属病史,以及出现的临床症状,结合呕吐物的检测,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3.呼吸系统疾病

急性肺炎在发病初期可有呕吐,小儿尤为多见。百日咳的痉挛期,在痉挛性咳嗽发作之后,常有反射性呕吐,将胃内容物吐出。

4.循环系统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时发生呕吐;在低血压伴晕厥、或休克的初期,也常有恶心、呕吐,伴面色苍白、心停出汗等植物神经失调症状。

(二)中枢性呕吐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脑血管病变:高血压脑病。(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内感染可因炎性渗出导致颅内压增高,而有头痛呕吐等症状。乙型脑炎大多累及小儿,常有恶心呕吐。

(3)脑肿瘤:脑肿瘤常有三种主要症状:即呕吐、头痛、视力障碍。(4)头部外伤:脑震荡之后,可出现头痛。呕吐、眩晕,是呕吐中枢受物理刺激所致。

2.代谢障碍、体内毒素的刺激、放射性损害、神经官能性呕吐

①低钠血症;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③甲状腺危象;④肾上腺危象;⑤妊娠呕吐;⑥急性全身性感染许多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可发生恶心呕吐尤以重症为多见;⑦呕吐可为胃神经官能症或瘟病症状之一,其特点是呕吐发作和精神刺激有关。

(三)前庭障碍性呕吐

(1)迷路炎:本病是急性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常见并发症,病理分为迷路周围炎、局限性迷路炎、弥漫性浆液性迷路炎与弥漫性化脓性迷路炎四种类型,而后者的病情最严重,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诊断主要靠病史和耳科检查。

(2)美尼尔病:本病以男性较多,多在中年。表现为突发的旋转性眩晕(多为水平性)耳聋与耳鸣。眩晕发作时意识清醒,常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反射性迷走神经刺激症状。发作历时数分钟乃至数小时以上,间歇期长短也各有不同。

(3)晕动病:本症状发生在航空、乘船、乘汽车或火车时,以面色苍白、出汗、流涎、恶心、呕吐等为主要表现。由于反复的俯仰运动、旋转、或上下颠簸所致的迷路刺激导致呕吐。

【诊断要点】

一、病史

(1)注意呕吐发生的时间、呕吐胃内容物的性质和量,以往有无同样发作史,与进食、饮酒、药物、精神刺激的关系。有无恶心、腹痛、腹泻与便秘,头晕、眩晕等症状。

(2)胃源性呕吐常与进食、饮酒、服用药物等有关,常伴有恶心,呕吐后感轻松;呕吐物如为大量,提示幽门梗阻胃潴留或十二指肠淤滞;呕吐物含有大量胆汁者,说明有胆汁逆流入胃,常为顽固性呕吐,可见于高位小肠梗阻、胆囊炎、胆石症;呕吐物带有粪臭者,常见于小肠下段梗阻;

(3)腹腔疾病、心脏病、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颅脑疾病或外伤等所致呕吐,常有相关病史;

(4)与神经密切相关的呕吐,表现无恶心,进食后可立即发生,呕吐常不费力,每口吐出量不多,吐后可再进食,营养善无明显改变属神经官能症性呕吐;嗅到不愉快的气味或看到厌食的食物而引起,也属神经官能症范畴;

(5)吐泻交替者,须注意食物中毒、霍乱或副霍乱、急性中毒等。呕吐伴高热者须注意急性感染;呕吐伴耳鸣、眩晕者,须注意迷路疾患、晕动病。

二、体格检查

注意血压、呼吸气味,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胃肠蠕动波与肠型、腹块、肠鸣音、振水音等。必要时做神经系统、前庭神经功能与眼科检查等。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尿酮体、血糖、电解质系列、血气分析、尿素氮、血和尿粉酶、脑脊液常规、呕吐液的毒理学分析等。

有指征时,做腹部X线透视或平片,胃肠钡餐造影、纤维胃十二指肠镜、心电图、腹部或脑部B型超声、CT或磁共振,脑血管造影等。

【辨证论治】

一、外邪客胃

主症:呕吐突然,发作剧烈,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浮紧或濡缓。

兼症:头身疼痛,脘腹胀闷,肠鸣腹泻。

病机:外邪客胃,胃失和降。

治则:解表和胃,降气止呕。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广藿香12g,苏叶12g,姜厚朴12g,大腹皮9g,白芷6g,半夏曲12g,佩兰9g,生姜6g,紫苏10g,白术10g,陈皮12g,炙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加减:恶寒可加荆芥、防风;大便不爽加槟榔、枳实以理气导滞;嗳腐吞酸,加乌贼骨、浙贝、白芷。

二、肝气犯胃

主症:呕吐时发,与情绪有关,伴有恶心,吐出量少,脘胁胀痛,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白,脉象弦。

兼症:嗳气吞酸,烦躁易怒。

病机:肝气犯胃,浊邪上泛。

治则:疏肝和胃,理气降逆。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

制半夏12g,厚朴12g,茯苓9g,生姜9g,干苏叶9g,枳壳9g,柴胡12g,川楝子9g,吴萸6g,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加减:嗳腐吞酸,恶心呕逆者重用半夏、代赭石、旋覆花。腹胀者加鸡内金、焦三仙;伴胁胀者加青皮、郁金。

三、饮食伤胃

主症:呕吐嗳腐,吞酸时作,吐后则舒,舌质淡,苔厚腻,脉象滑。

兼症:胃脘胀满,恶心厌食,肠鸣腹痛。

病机:饮食伤胃,中焦气滞。

治则:消食化滞,和胃止呕。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大黄9g,枳实12g,黄芩9g,黄连9g,炒神曲12g,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加减:消导积食应根据伤于何种食物而选择相应药物,如肉类食物积滞者重用山楂;米面食积者加炒谷麦芽;若食积气滞者重用莱菔子;因酒积滞者用蔻仁、葛花、栀子;豆类积滞者用生萝卜汁。

四、脾胃虚弱

主症:呕吐时作,呕吐清稀,脘腹痞满,不思饮食,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兼症:口干不欲饮,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

病机:脾虚失运,升降失常。

治则: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香砂六君汤加减。

党参20g,炒白术10g,茯苓20g,陈皮10g,半夏10g,木香(后下)10g,砂仁(后下)6g,炒麦芽10g,焦山楂10g,炒神曲10g,炙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加减:呕吐清水者加桂枝、吴茱萸;脾胃虚弱兼气虚者加黄芪;偏虚寒者加高良姜;腹胀明显者加枳壳、白术。

【呕吐食疗方】

1.芦根竹茹饮

组成:鲜芦根100g,竹茹30g,白糖15g。

制法:将鲜芦根、竹茹洗净,切段,入锅加水适量,大火煮沸,改小火煎煮40分钟,去渣取汁,加入白糖,搅匀即成。

服法:上下午分服。

功效:清胃止吐。主治胃热引起的呕吐。

2.姜汁白糖水

组成:生姜汁25g,白糖适量。

制法:开水冲调。

服法:当茶,频频饮用。

功效:温胃止吐。主治寒邪犯胃引起的呕吐。

3.佛手粥

组成:佛手20g,粳米100g,白糖15g。

制法:将佛手洗净,放入沙锅中,加水适量,用小火煮至水剩一半,去渣取汁,加入粳米,再加水适量,继续用小火煮至粥稠,调入白糖即可。

服法:早晚分食。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吐。主治肝气郁结型胃病呕吐。

4.姜汁砂仁粥

组成:砂仁5g,粳米100g,生姜汁适量。

制法:先用粳米煮粥,后入砂仁末,调匀稍煮,粥成后,每小碗加生姜汁10毫升。

服法:早晚分食。

功效:消食理气,和胃止吐。主治食滞伤胃型呕吐。

5.生姜炒米粥

组成:生姜30~50g,炒米50g。

制法:生姜切片,与炒米同煮粥,用食盐、生油少许调味。

服法:早晚分食。

功效:温胃散寒,降逆止吐。主治脾胃虚寒型呕吐。

6.沙参粥

组成:北沙参15g,粳米50g,冰糖15g。

制法:将北沙参洗净捣碎,与淘净的粳米同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小火煮至粥稠,调入冰糖即成。

服法:早晚分食。

功效:养胃阴,止呕吐。主治胃阴虚亏型恶心呕吐。

【典型病案】

陈某某,女,45岁,2004年6月12日初诊。目下证见:每日呕吐2~3次或干呕时作,吐出为食物残渣或痰涎,伴两胁作胀,胃脘隐痛,头昏倦怠,纳食减少,形体偏瘦,舌苔薄腻脉弦细。

病史:患者反复呕吐2月余,呕吐物为食物残渣及痰涎,呕声响亮,以白天和午后为甚。曾连续服用西药治疗数月,效果不显,呕吐时发时止,呈周期发作,每因情绪紧张或激动后易发本病,并伴有胸脘痞闷,两胁作胀,头昏心悸,烦躁多梦等症,曾2次“X”线钡透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2004年5月19日经胃镜检查被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查肝功能正常,西医给予输液、镇静剂、灭吐灵等药治疗疗效不显,遂来就诊。

辨证:肝气横逆,脾胃升降失常。

治法:平肝降逆,健脾和胃。

处方:旋复代赭汤加减。

旋复花(包煎)12g,代赭石(先煎)30g,法半夏6g,佛手片10g,焦三仙15g,砂仁(后下)6g,炒竹茹10g,苏子10g。6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患者服药5剂呕吐次数少,但食后仍感胃脘作胀,故方中加入厚朴12g,莱菔子15g,继服5剂。

三诊:症情稳定,原方再服5剂后呕吐完全停止,胃脘作胀消失,纳谷转佳,精神良好。为巩固疗效,拟香砂六君汤加味,以健运脾胃。服药5剂,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附:干哕

干哕是指欲吐无物或仅呕出少量涎沫之证候古谓“有声无物谓之哕”。

【文献述要】

本证出于《灵枢·口问篇》:“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伤寒论》称为“干呕”:“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干呕”。《金匮要略》中所云之“哕”,实为后世所谓之“呃逆”。《诸病源候论》云:“干呕者,胃气逆故也。但呕而欲吐,吐而无所出,故谓之干呕”。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云:“热病哕者,由伏热在于胃间,令人胸满气逆,气逆则哕。若大下后,胃气虚冷,亦致哕也”。明·李梴《医学入门》云:“东垣以此三者,皆因脾胃虚弱,或寒气所客,或饮食所伤,以致气逆而食不得下也,香砂二陈汤主之”,对于本证之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作了精辟论述。

【病因病机】

(1)胃热上逆:外感热邪,客于阳明.或误用辛燥,伤及胃腑降失常,冲气上逆而致干哕。

(2)寒邪犯胃:感受寒邪,过食生冷,直中胃腑,阳气阻遏,寒凝气滞,胃气反逆而致干哕。

(3)食滞伤胃: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恣饮酒醴,高粱厚味,停滞中脘,难以运化而致干哕。

【辨证论治】

一、热结胃腑

主症:干哕时作,其声洪亮,脘痞腹满,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象滑数。

兼症:口苦心烦,渴而欲饮。

病机:胃热内蕴,浊气上逆。

治则:清热泻胃,通腑降逆。

方药:调胃承气汤加减。

大黄9g,芒硝(冲服)9g,黄连9g,生地10g,元参10g,麦冬10g,生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加减:化火伤阴者加沙参、麦冬、石斛;干哕脘痞者加代赭石、旋覆花、枳壳;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瓜蒌仁、蜂蜜。

二、寒邪犯胃

主症:时发干哕,或者呕涎,胃中冷痛,舌质淡,苔白,脉象沉迟。

兼症:脘腹痞满,畏寒乏力,大便溏薄。

病机:寒邪犯胃,胃失和降。

治则:温中散寒,和胃止哕。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12g,白术12g,茯苓9g,陈皮9g,干姜6g,香附9g,砂仁9g,代赭石9g,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加减:寒重者加干姜、吴茱萸;气滞重者加木香、甘松;兼形寒身热者加香附、苏叶、陈皮、甘草;兼胸脘痞闷、纳呆、呕吐者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半夏、生姜。

三、宿食停滞

主症:干哕食臭,欲吐不能,嗳气酸腐恶心,舌苔厚腻,脉象滑。

兼症:脘腹胀满,大便热臭。

病机:食滞伤胃,浊气上泛。

治则:消食导滞,理气和胃。

方药:槟榔四消丸加减。

槟榔9g,山楂12g,神曲12g,陈皮10g,沉香12g,大黄9g,枳实12g,厚朴12g,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加减:胃酸多者加乌贼骨、锻牡蛎、煅瓦楞;兼湿邪内盛者加薏米、佩兰、荷叶、苍术。

§§§第七节嗳气

嗳气是指气从胃中上逆,声音低沉而长的证候。古代称之为“噫”或“噫气”;若同时嗳出酸腐气味者,则称“嗳腐”,属胃气失和而上逆的一种表现。饱食之后,偶有嗳气,无其他兼症,不属病态,多可自愈。

【文献述要】

本证见载于《灵枢·口问篇》:“寒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清·张璐《张氏医通》云:“嗳气皆属胃中窒塞,气不宣通,上迫而出也……亦有胃弱不能克化而然者”。

清·吴坤安《伤寒指掌》卷三引邵仙根谓:“嗳气者,因气抑遏不宣,上逆作声而嗳气,每有饱食之后而作者,可知其因于胃气郁滞也。”嗳声沉而长,常兼有脘腹饱胀感,多因中虚、胃气不和,或挟气、火、痰、食,致使清气下陷,浊气上泛而嗳气;亦可因肺气不降所致。

清·冯兆张《锦囊秘录》云:“嗳气者,多因胃虚,壅塞气不升降,过极则展舒而浊气上出胃也。有因食物停胃而夹酸臭者,……有因胃中滞气不舒而无酸臭者……”。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云:“凡病后及老人脾胃虚弱者多用之。顾亦有肝气逆乘,嗳酸作饱,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亦有肺气失降而作嗳者。其胃虚气滞而作嗳者,……如脾肾虚寒,命门火衰,浊阴不降,致痞满嗳气者。如胃有痰火嗳气者”。

【病因病机】

根据嗳声和气味的不同,以辨证之虚实。嗳气酸腐,兼脘腹胀满者,多为宿食停滞,属实证。

1.脾胃虚弱:素体虚弱,或病后失调,饮食不节,伤及胃腑,和降失宜,胃气上逆而致嗳气。

2.食滞胃脘:饮食过量,偏嗜生冷,胃阳戕伤,纳化失常,气机受阻,冲逆而上以致嗳气。

3.肝气犯胃:忧思恼怒,以致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致嗳气。

【诊断要点】

1.胃脘胀满,脘腹不适,胃中浊气自食道排出即觉胀满减轻。

2.与呃逆相鉴别:呃逆为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断而频,不能自制;嗳气则伴有胃中食物之气,声长而响亮。

【辨证论治】

一、脾胃虚弱

主症:嗳气断续,呕泛清涎,不思饮食,舌质淡、苔薄白,脉象虚细。

兼症:面色晄白或萎黄,声音低沉,神疲乏力。

病机:脾胃虚弱,胃气上冲。

治则:健脾益气,温中和胃。

方药:丁蔻理中汤加减。

党参12g,白术12g,丁香3g,白蔻仁9g,黄芪12g,干姜6g,吴茱萸9g,炙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加减:泛酸者加瓦楞子、乌贼骨;偏胃寒者加肉桂、附子、蜀椒。

二、食滞胃脘

主症:嗳气伴有酸腐臭味,嗳声闷浊或恶心,嗳气不连续发作,舌质红,舌苔厚腻,脉象滑实。

兼症: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大便有酸腐臭味或便秘。

病机:食滞胃脘,中焦气滞。

治则:消食和胃,降气平逆。

方药:枳实导滞丸或四气汤加减。

姜半夏10g,厚朴12g,茯苓12g,苏叶12g,山楂10g,炒麦芽12g,莱菔子12g,鸡内金9g,香橼皮10g,连翘9g,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

加减:脘腹气多胀甚者加枳实、砂仁、槟榔;食积化热便秘者加大黄、芒硝;胃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

三、肝气犯胃

主症:嗳气频繁,声音响亮,胸闷不舒,两胁胀痛,或伴泛酸,发作与情绪有关,舌苔薄白,脉象弦。

兼症:口苦心烦,精神抑郁,妇女乳房结块,少妇胀痛,月经不调。

病机:肝气犯胃,胃气上逆。

治则:疏肝解郁,理气和胃。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2g,川楝子12g,旋覆花(包煎)9g,佛手9g,炙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