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孔子趣味问答
13313600000030

第30章 “孔颜乐处”是一种什么境界

先简要地回答,“孔颜乐处”是修身的功夫,是完美的精神境界。展开来说,是指一种始终保持修身的恒常性,“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的人生境界。需要指出的是,孔颜乐处不是功利性的造作,不是虚无的安贫,而是儒家的最高道德和艺术境界。

据《论语·述而》载:“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载孔子对自己的描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雍也》载: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对学生颜回的赞扬,说颜回用非常简陋的竹器吃饭,用瓢饮水,住在陋巷,别人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乐观态度。也就是说,对于孔子、颜回这样品德高尚的人来说,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情操的追求。

颜回的安贫乐道受到庄子的极大关注。郭沫若先生认为庄子心目中的颜回“富有明显避世的倾向。”尤其是论“心斋”和“坐忘”两部分内容值得重视。他还论证曾子、子思、孟子都有严格禁欲的倾向。其实,颜回安贫乐道,并非表明他有避世的倾向,而是道德追求到达一定境界的表现。徐复观先生指出,由孔子所传承、发展的“为人生而艺术”的音乐,决不曾否定作为艺术本性的美,而是要求美与善的统一,并且在其最高境界中,得到自然的统一;而在自然的统一中,仁与乐是相得益彰的。性德是静,故乐也是静。人在这种艺术中,只是把生命在陶熔中向性德上升,即是向纯净而无丝毫人欲烦扰夹杂的人生境界上升。所以,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三无”,即“无声之乐,无休之礼,无服之丧。”

据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的学者考证,在先秦时代,无论是避世的庄子,还是儒家正宗子思、孟子,都对孔颜所乐的境界极为推崇,可是他们对“孔颜乐处”的理解同源而异流。儒家为“人生而艺术”,孔子、颜回把乐作为人格完善的境界,道家则为了自然无为而人生。颜回安贫乐道的境界正符合庄子的性情,所以他对颜回推崇备至。有学者据此认为,庄子受到颜回思想影响,甚至可能有“颜氏之儒”转入庄周学派者。由于颜回是对孔子思想和境界体认最好的弟子,所以,作为孔门正宗的曾子和子思、孟子在修养境界上和颜回有很多共通之处。

先秦以后,后世儒家崇尚“孔颜乐处”的精神境界,即是看到了儒家追求的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就在“孔颜乐处”。宋代理学家找寻“孔颜乐处”,正把握了孔学的正脉。唐宋以前,颜回被遵为“亚圣”,孔颜并称。宋明理学兴起后,看似孟子取代颜回而成为新的“亚圣”,但这并没有削弱颜回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思孟是对孔子、颜回的继承和发展,颜回还是位于“四配”之首。

“孔颜乐处”除了对儒家学派、道家学派产生了重大影响,还对整个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乐以忘忧”,“不改其乐”的积极人生态度,使他们对生命感到充实、自信,从而在对真与善的追求中实现审美的愉悦感,并升华进诗的境界。莫砺锋先生指出诗性特征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而这一文化特征正是奠基于“孔颜乐处”。

孔子高足颜回

颜回(前521年~前481年),字渊,一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都城(今曲阜)人。他是颜路(孔子早期弟子)之子,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听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因此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坚信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了很高兴。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