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女人明白要趁早之米字路口问答
13361000000003

第3章 当热血涌上心头——环宇梦想(2)

最初的折磨

Berlin:潇洒姐,哪个因素在您的创业初期最折磨您?

潇洒姐:创业初期,折磨我的因素可不止一个。我要面对的问题此起彼伏,核心问题是:怎么生存下去→生存的钱从哪里来→付钱的客户是谁→那些客户在哪里→在那里的客户如何知道我的产品→他们如何才会觉得我的产品和服务好→我怎样让我的产品和服务好……

以上是连锁问题,既需要逐一击破又需要统一考量,但都不算是最折磨我的问题。最折磨我的问题是:我的性格、思考能力和资源真的适合创业吗?我有能力支撑起产品、服务和未来吗?我创业的这一行会有发展吗?可见,最漫长的折磨还是来自自我怀疑,相比之下,别的那些都叫作解决问题,谈不上折磨。

这种折磨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你的创业被事实论证,专业点儿来说就是:获得了被证实的稳定成长的现金流。这个时候,一切就进入了良性循环,问题逐一迎刃而解,折磨自然痊愈。

游弋在浪潮

Lexie_W:潇洒姐,从某种角度来讲,您也是个淘宝店主,请问如何从琐碎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在另一个高度上宏观把握店的发展方向?

潇洒姐:在2013年6月正式注册“趁早”这个商标之前,我一直都不愿意承认我是一个“淘宝店主”。虽然我和我的团队确实有个网店,但觉得在一个网上小店卖东西,多少有些Low(低端)。

我一直跟别人解释,我是一个公关公司的运营者,只是因为做了给客户朋友的礼物——效率手册,在电商平台上出售剩余的手册而已;又因为手册实在受欢迎,就继续做下去了而已。

直到2013年5月在上海,我遇到了读者“面包”,听了她的故事,震撼于“趁早精神”竟然能给人这样的启发与鼓励,我和团队才第一次正视我们正在做和未来要做的事,于是接受了使命。

确切地说,“趁早”是一个带有女性主义价值主张的社群品牌,分为互联网产品和零售产品,其中零售产品以线上(目前是淘宝和亚马逊中国)和线下(各主要城市书店专柜)为销售渠道。“趁早”为对自己有期待的女性提供价值观,也提供方法论工具。“趁早”最大的财富,是分布在全国甚至全球的60多个自发组织的趁早读书会。大家在其中找到彼此,认同着相似的思考方法和价值观。

因此,作为一个品牌创始人,我要把握的不仅仅是某一个网店的方向,而是一个品牌的方向,更是品牌背后价值观的方向。

如果你也是一个专注于自有品牌电商平台的创业者,那么以下“趁早”接下来要做的事,可以供你参考:

1.开发和2015年效率手册捆绑的APP应用。在移动互联时代让APP应用为手册增加立体及深度的功能。时刻谨记,“趁早”要为用户提供方法论工具,无论线上线下。工具免费。

2.完全改版现有论坛趁早网(www.chenzao.com),使其成为与趁早APP打通的PC端和移动端平台,在平台上实现个人项目管理的功能等。

3.丰富实体产品线,工具精细化、功能分众化,为每一个目标群体解决具体问题。

4.推进“趁早学院”全国巡回讲座。线下活动与线上分享相结合。讲座免费。

5.启动《女人明白要趁早》的剧本改编工作,启动网络剧计划,用娱乐手段更好、更大众地传播“趁早”理念与精神。

6.支持全国趁早读书会的开展、传播和交流。让更多的人找到达成目标和实现自我意愿的好方法,用上好工具。

可见,我们对于“趁早”发展方向的考虑,与在哪个平台开店其实没有直接关系,平台只是可利用的渠道。

我理解的“在高度上宏观把握发展方向”就是游戏和游弋于指向未来的浪潮。无论是自身,还是一个网店、一个品牌,都可以淋漓地活在这个时代的洪流里。

趁早与着急

张小妹:您觉得“趁早”和“着急”的区别是什么?

潇洒姐:我在《女人明白要趁早之三观易碎》中这么写过:什么算趁早?还有机会、精力、时间的时候敢于洗牌、敢于重来,而不是明知握着一手烂牌,还苦哈哈地打。

那一篇文章叫作《Never too late 是骗人的》,Never too late通常被鸡汤界翻译成“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典型安慰拖延症、“玻璃心”的金句,要是真信了,那就一切真的都太晚了。

其实这句话中,最难做到的不是“趁早”,而是“明知”,能够确切地知道条件与资源对行动力的支撑,知道机缘和节奏的重要性。如果火候不到非要大干快上操之过急,那确实就算“着急”了。

关于“着急”,我有两个观点:

1.“着急”通常还是用来判断具体的事的。谈恋爱,对方刚多瞅你两眼,你就表白了;创业,行业市场还有十年才来,你就起步了。这一类虽然大方向对,但因为时机太早而造成失败的,确实算“着急”了;但在“趁早”的理论系统里,在趁早行动之前,是趁早积累、趁早看清,要符合基本规律。关于这个理论系统,我会写在之后的新书《时间看得见》里。没有好用的方法论,价值观和口号都是空气。

2.回到刚才说的机缘和节奏,能有人有机会真正看清吗?我觉得没有。真有的话就成了预测,就是神算了。所以,我们始终在下一盘看不清棋盘的棋,甚至不知道对弈者是谁。那为什么有人能经常赢呢?还是水平高。想赢的概率大,还是得趁早练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早”永远比“晚”好。“早”可以等着,而“晚”就只有追。“趁早”是人生的主动权,主动权可以让我们拥有自由。

烟花绽放几次

WENWEN:请问潇洒姐怎么看待“笑到最后”?

Zofie:潇洒姐,您有没有过“到了那个时候我就会开心幸福了”这样的心理状况?我总是在期待,总是把那种幸福感放到未来的某一天。如何享受状态可能很不好的当下呢?

潇洒姐:这两个问题一起来讨论吧。

在30岁之前,我很难有能力感受到确定的幸福,也不太清楚确定的幸福感是什么感觉。对那时候的我来说,“幸福”两个字虚无缥缈。无论是物质和精神还是存在感,我都能明显地察觉到自己的缺失和差距,这种明显的察觉太难带来“幸福”了。

再往前追溯,我能记得的极端快乐的时刻也不多,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四次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刻,发现我暗恋的男生也喜欢我的时刻,我的妈妈出差很久终于回家的时刻,差不多就是这些了。30年的生命里,幸福只有五六次,每次一天或几天,真的是太稀少了。

也可能是我对“幸福”这种体验的要求太高了吧,普通的高兴、愉快、欢乐我觉得都不配。幸福是一种极端的心理体验,是电影里的英雄终于披荆斩棘到达美丽山谷的那天,是把胜利的战旗插上山峰的那刻。这样看,幸福从来不会太多,就是以点状的分布在人生里,对我而言是专注投入和漫长期待后的终于降临。为此,我和你一样,也总是在期待,期待那种终生只绽放几次的烟花。

还有,不得不说的是,就是“到了那个时候”,你我也只会开心幸福一阵子而已,然后又要投入到对下一次幸福的追寻里去了。这件事情没有终点,不存在一劳永逸。

那么,我们当下的快乐建立在哪里呢?微观的小快乐很多,来自大家都有的生活小事;而宏观的快乐,应该是打量自己站的这个山头,跟来路比起来还是高了一些了,虽然那些伟大的山头依然高高在上,但不耽误我们俯瞰来路时候的心满意足。30岁以后我觉得,能感觉到心满意足,就是幸福。

年龄越大,把幸福等同于平安喜乐的时候越多,“笑到最后”我猜测就是眼见大局已定,跌宕起伏都已成为往事,坐下来,心满意足地笑了,徐徐吐出一口真气的瞬间。

梦想支撑物

英楠:赚百万千万是梦想吗?梦想和目标有特定的界限吗?怎么看待没有梦想的人,包括没有目标的人?

潇洒姐:称得上梦想的事情,大概要有以下的元素:让你感觉有尊严的生活,让你有此生无憾的体验,最好还能创造超乎满足个人需求的价值。梦想都直接关乎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体验和精神上的东西。钱很多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以上两点,所以钱通常帮助我们构建了梦想,是缔造梦想的重要工具,但一定不是梦想本身。

目标是梦想向下拆分后的局部和阶段性设定,这是目标与梦想最大的区别。

按照金钱量级去设定目标,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但如果把目标和梦想混淆起来,一容易后劲不足,二容易发生“目标”或“梦想”实现后依然无法拥有自我实现的幸福感。能够最快拥有百万千万资产的人,往往都是因为他们做了自己擅长的事,擅长的事又往往都指向了梦想。所以无论是实现目标还是梦想,我都有三个建议:做擅长的事,尝试有点儿擅长的事,培育可能擅长的事。

人一定都有近期目标,哪怕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哪怕吃一顿好饭,哪怕钱多事少离家近,都可以算。既然都可以算,就都有实现的章法。目标不必非得伟大恢宏,但梦想多少要有些理想主义色彩,才配用得上“梦想”俩字。而梦想能让人热血滚烫,一直走下去。

不是身外物

Amooo:我看到您的照片里穿的戴的好像常是名牌的东西,您恋物吗?您会努力为买一个东西去攒钱吗?您会觉得人其实很多时候为东西所累吗?

潇洒姐:小时候买了新衣服,总是回来先试穿一遍,在镜子前走来走去,临睡前叠好放在床边,在想象第二天穿上的过程里睡着。长大后衣服变成了别的,那种一件新衣就可以有的快乐越来越难得到,但是追求快乐的过程没变过。

喜欢一件东西然后终于买下它的过程,就是在重复“想要—行动—得到”这件事。得到的范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广泛的,东西是其中的一部分,印证了我们从无到有去拥有的能力。有时候一个精良的好东西让人着迷,有可能是那种控制感和拥有瞬间的感觉让人着迷,也有可能是因为审美、文化和情趣让我们在东西上看到了自己,于是买来用于认同、延长和增强自己。

我应该算是有节制的恋物,有意识地希望自己重复享受到“想要—行动—得到”的过程。然而我也知道,人与东西的关系,应该是先做加法,再做减法,慢慢剔除繁杂无用的部分。我只是知道,但我的境界不到,还依然在兴致盎然地做加法的时期。

我有个欲望清单,上面是喜欢的东西,用来激励我增加自己的能力,等待下一个拥有瞬间。所以可以说,我在为能够买一堆东西去攒钱。深究起来,人确实是累的,但并不是为东西所累,而是为愿望所累,为越来越美好的未来所累,这个未来的图景里,很多部分是由东西组成的。

清单上的东西虽然挺多,但好像努一努力有朝一日都能实现,于是就一直努力,于是逐个实现。现在我拥有的这一切都不是物,每换一件衫、一块表、一部车,都是心血、脑浆和年华的凝固。它们不是身外物,它们都是我。

心动歌单

Huang:潇洒姐,您会被音乐触动,或者受到鼓励吗?您可以分享一下您爱听的歌,尤其听了也会受到鼓励的歌吗?

潇洒姐:我永远记得2003年的冬天,我决意考研,于是去上了一堂考研辅导课。课堂上的知识晦涩,同学都比我年轻,我意识到这是一条寂寞又困难的路。下课以后,回到车上,我心情压抑地坐了一会儿,打开了电台。那是我第一次听到 Christina Milian(克里斯蒂娜·米兰) 的《Believer》,听到热泪盈眶。我记得我透过车窗看着北京灰色的天空和光秃的树干,斗志和梦想胀满胸膛的感觉。那些触动我们的歌曲里,都浇筑着灵魂。

时间倒推,我还记得我在大学四年级,一次期末考试前,我在宿舍温习功课,准备政治考试,过程乏味可想而知。临考前,终于快到崩溃边缘,我拿出耳机听王菲的《开到荼蘼》,听到一半突然感觉到通透看开和无所谓,举手把政治书一下甩到上铺——我床上,手插裤袋去考试了。比起能受到鼓励的歌曲,很多时候我更喜欢那些情怀宏观的歌,那些以达观态度看世界、看人生的歌。

以下都是我喜欢的歌,可以滚动播放无数遍的那种。最后五首是爱情歌曲。

《陀飞轮》——陈奕迅

《枯荣》——林忆莲

《开到荼蘼》——王菲

《单行道》——王菲

《算命》——张学友

《Believer》——Christina Milian

《徒手》——张杰

《出发》——纵贯线

《Empire State of Mind》——Jay Z & Alicia Keys

《Fighter》——Christina Aguilera

《达尔文》——蔡健雅

《吻得太逼真》——张敬轩

《红玫瑰》——陈奕迅

《海上花》——蔡琴

《野风》——林忆莲

《Hero》——Enrique Lglesius

进化后的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