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海权
13367300000047

第47章 走向未来的中国必须拥有海权(1)

为什么古代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而近代中国几乎一夜之间成为西方列强嘴中的“弱肉”?为什么与中国领土接壤的俄罗斯不仅侵占了中国的大片土地,而且夺取了中国在北太平洋的伯力、库页岛等沿海地区,而同样与中国领土接壤的印度却很少北上中国?为什么远隔重洋的英国、法国、荷兰、葡萄牙和一衣带水的日本跑到中国烧杀抢掠,他们依靠什么在中国胡作非为?

十多年前有国人提出捐钱建设强大的中国海军、造中国航母。没错,13亿中国人每人十块八块,就能够建造出像模像样的海上力量。问题是,今天的中国“不差钱”,差的是海洋观念、海权意识!如果国人能像当年打“日本鬼子”、打“老蒋”、打“美国佬”那样,“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何愁海权!

实现崛起·走向海洋·思想解放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怕的是鸦雀无声。”这些话是邓小平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讲的。30多年弹指一挥间,30多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走向海洋的中国仍然面临着铁一般的“雄关”。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的命题。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鲜明地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要“继续解放思想”,而且还把“坚持解放思想”摆在了“四个坚持”之首。此后,胡锦涛还提出,允许对重大问题发表不同意见。2008年2月17日召开的中央组织工作会议,胡锦涛公开发出号召:在党内,特别在干部队伍中营造一种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的环境和氛围,打破框框和教条,推进民主政治。2008年的“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两个半小时的发言中,多次强调要解放思想,提出中国必须“冲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束缚”,“大胆探索”。在人大闭幕后答中外记者问时,温家宝还引用了王安石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表明了破除迷信、大胆改革的决心。因此,有外国媒体认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将迎来一个新的拐点。所谓面对新的“拐点”,实际上就是面对着一系列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三次思想解放”使中国有了经济腾飞的今天

实现崛起,是中国当前及今后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能否认识并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信心、勇气,更需要新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认识未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而且关系到能否确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回顾中国共产党几十年的斗争历程,每当遇到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时,都会随之出现由于思想路线不一、思想观念不同而引发的不同方针、政策的冲撞。如,中国历史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第五次反“围剿”,是“积极防御,诱敌深入”,还是“御敌于国门之外”;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略防御阶段,是“持久战”,还是“速决战”;新中国成立之后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等等。实践证明,正确的方针、政策产生于一定时空条件下对事物特征和本质的认识与揭示,而能否正确地认识和揭示当时、当地事物特征和本质,关键取决于采取什么样的思想路线、持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思想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军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最终战胜敌人,建立新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今年,中国开展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已经30多年。30多年前,实事求是的关键在于能否解放思想。由于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和“本本主义”,中国曾一度很难做到实事求是。30多年思想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如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方面,也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正如胡锦涛《在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尊重实践,尊重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不断用实践来检验理论、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实践是一个永无止息的发展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第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不断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从外国模式出发、从本本上的只言片语出发。第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有世界眼光,重视对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研究,善于把握历史发展的潮流,走在时代前列。第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一些国家、民族,越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太浓厚,似乎一些陈旧的思想包袱也越多;而那些历史短暂的国家、民族思想上却很少“清规戒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大量优秀的思想,但同时也积淀了一些陈腐的观念。比如,按照中国传统的海洋观,海洋只不过是大陆的延伸,海洋是维护大陆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根本看不到海洋事业是发展贸易、促进生产、确保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要谋求未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必须突破陈旧的、错误的思想观念的“重围”,否则,由于思想观念上的分歧和冲撞所带来的内耗,将使我们再一次失去走向海洋的机遇。

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每一步都首先由解放思想、突破思想观念上的“重围”开始的。1978年,冲破了“个人崇拜”,破除了“两个凡是”的禁锢,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念,制定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政策。1992年,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破除了姓“社”姓“资”的束缚,确立了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政策。1997年,冲破了“所有制崇拜”,破除了姓“公”姓“私”的羁绊,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理论。每一次思想解放,都给广大干部群众带来“突破重围”的解放感,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上台阶”,催动经济发展出现新高潮。三次思想解放贯穿一个线索,即防止“左”和反对“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上,虽然有过右的错误,但出现较多、危害较大的是“左”的错误。因此,邓小平、江泽民曾多次指出: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保持清醒头脑,克服各种干扰。

今天的中国需要再一次“思想解放”

因为“思想解放”,有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全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因为“思想解放”,有了改革开放和三次经济建设的腾飞。中国要谋求未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要真正实现崛起,仍然需要一次新的思想解放。

所以要“继续解放思想”,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不断遇到新问题的客观要求。从一般原理上讲,“流水不腐”。不断解放思想,才能不断创新发展,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传承至今的根本性原因所在。自然界在不断变化,社会在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层出不穷,但思想的惰性、实践的保守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这就要求解放思想必须是一个不断的过程。《礼记》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老祖宗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天天创新。

中国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陈旧、错误观念的“重围”绝不是空穴来风。以愚“仁”的观念来看待姓“公”的海洋的有之,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对立起来并认为军事投入必然有害经济建设大局的有之,把外交手段吹得神乎其神、视今日中国的国际地位更多的是来自和谐外交的结果的有之,在西方国家指手划脚面前大气不敢出的有之,把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简单地理解为守着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不敢越出国门一步的有之。这些思想观念,无论怎么解释、无论出于什么考虑都是十分有害的。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国人的身上似乎羊性多了一些、温柔多了一些,面对虎豹豺狼少了一点武二郎景阳冈打虎、该出手就出手的气势。要实现崛起,不解放思想行吗!

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在此基础上,承认和重视精神对物质、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力。在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没有什么比生存空间、物质资源、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就业更为重要的了。因此,考虑中国未来的战略大计,必须冲破那些来自传统文化糟粕、“左”的或者右的思想干扰和束缚,一切以是否有利于中国未来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标准,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谋求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什么地方。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领土完整、主权和权益不受侵害,是否有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与威望。

纵观人类历史,大凡不断进步发展的民族、国家,尽管有着不同的内、外动力和成因,但在思想解放、少有陈腐观念束缚这一点上是相同的。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已经走进海洋;早在几个世纪之前,一些西方国家就在开发利用海洋。一些濒海民族、国家所以成为强大的民族、强大的国家,海洋就是他们的根基和获得成功的“秘密武器”。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我们拥有了各种动力的船舶,进军海洋已经不是一种需要冒太大风险的事情了。历史上,如果黄帝没有向江淮及其以东地区开拓的胆识和勇气,能有今天的中华大地吗?如果没有“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能有中华民族的统一吗?如果没有毛泽东高瞻远瞩的宏大魄力,能有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吗?难道今天的中国还能要求黄帝、秦始皇、毛泽东来为我们开拓海洋吗?

正如黑格尔所说,真理是具体的。“解放思想也好”,“继续解放思想也好”,都是具体的。今天讲“解放思想”,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把握时代特征——全球化、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就是要把握历史方位——富国强兵、实现崛起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必然;就是要把握新的视点、视域和视角——全球视野、宇宙胸怀,“天下,是我们的天下”!

“不差钱”的中国差的是海洋意识

有消息报道,日本人曾花300亿日元想方设法保护了位于东京以南千余公里外海洋中一个名叫冲鸟岛的地方。这个小岛长度不足5米,最高处离海面仅有O45米,退潮时也不过十几平方米。为什么要下这么大的气力去保护它呢?因为,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日本人可以用这300亿日元换来以12海里为半径的1500平方公里的领海区和以200海里为半径、总面积达431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前者相当于3个新加坡的面积,后者相当于4个浙江省的面积。日本人虽然在死不承认战争罪责这一点上令人厌恶,但“寸海必争”的精神和长远的战略意识,确实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长期以来,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头脑中,海洋仅仅是一个“海上游乐场所”,有无穷无尽的海鲜——鱼、虾、蟹、蚧。更可悲的是,在一些人的脑海里,“国土”=国家所管辖的“陆地”,“国土”=960万平方公里,海洋是“外国的世界”,根本不知道中国还有“海洋国土”——蓝色国土,还有管辖海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专属经济区。

实际上,自秦统一以来,中国的领土就包括了海洋部分。今天,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中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总面积为338万平方公里加上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面积,中国国土总面积应当为1298万平方公里。另外,中国在太平洋中还有一块经联合国认定的,拥有永久开采权的“海中之地”——75万平方公里的海底。

“不差钱”的中国,从一定意义上讲最差的是海洋意识。今天的中国应当确认的重要概念是:“国土”=陆地国土+海洋国土(蓝色国土)+领空,另外还有管辖海域;“海洋=未来生存空间+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

海洋连接世界各地,过去是、今天是、明天仍将是最便利、最经济的“公路”,是“大自然设立的伟大的流通媒介”。这个“公路”、“媒介”一经充分利用,便立即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一点不仅早已被海洋大国的历史所证明,而且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走向海洋的历程及其成就所证明。海洋是国际性的“公共资源”,中国也拥有进行开发利用的权力。今天的中国人应当确认的第二个基本概念应当是:“海洋=未来生存空间+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应当下大力气做好开发利用海洋这篇大文章,把海洋作为解决市场、劳动力就业、资源匮乏问题的重要途径。

孙中山、新中国历代领导人·海洋思想·观念

自盘古开天,五千年文明,五千年哺育,英雄辈出的中华民族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中国近代的一些伟大政治家,以他们所特有的智慧和战略眼光,无一例外地对海洋有着深刻的认识。

孙中山:中国欲富强非“兴船政以扩海军使民国海军与列强并驱齐驾”不可

中华民族的百年血泪史,主要是由那些来自海上的虎狼所造成的。中国有海权,则中国兴;中国无海权,则中国衰!这就是中国近代史所告诉我们的事实!孙中山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以往人们只知道他率领中国人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却很少知道他有关中国海权的思想和实践。应当说,在中国比较早而且比较深刻地认识到海权之重要的,莫过于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了。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当天,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就发布命令:“以红旗另角镶青天白日,日有十二芒为海军军旗”。在他所建立的临时政府中只有九个部,其中就有一个是海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