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海权
13367300000058

第58章 崛起的中国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5)

——战略性宽容是国家安全、国际事务主导权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一个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一个人是否宽容,决定了他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否宽容,决定了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是否拥有良好的国际关系。“人缘好”危险少!就国家层面的宽容而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或文化平等,而是国际关系处理上的冷静、大度、忍让、以柔克刚,不因一时一事而反目,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亲和力和良好形象;在人种、宗教、种族、文化融合上海纳百川般地来者不拒,为所有流向大海的江河溪流提供栖身之处,由此产生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纵观人类历史上一些帝国的兴衰不难看出,宽容是帝国崛起的重要因素,不宽容则是帝国衰败的种子。美国所以能够比20世纪以来其他一些大国更长时间地主宰世界,除了其自身强大的实力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相对其他大国较为宽容一些。

——在维护国家利益、确保国家安全问题上,物质的力量是基础,精神的力量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自古讲,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的就怕不要命的。实践反复证明,在物质基础大体相当的情况下,精神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使在物质基础有着较大差距的情况下,精神的因素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20世纪60年代初的古巴导弹危机,当时的苏联与美国在核力量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距,开始时苏联还占有一定的有利态势,但最终肯尼迪的气势压倒了赫鲁晓夫。50年代末的炮击金门,美国一下子派出来五六个航母编队,一方面毛泽东确定了“打蒋不打美”的原则,一方面下令前线部队对蒋舰照打不误。最终,迫使美国航母编队放弃了所谓的护航行动。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安全只能依靠自己去争取、去创造。列宁曾指出:“奇迹在自然界和历史上都是没有的,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滞后性等原因,在一般人看来,许多事情都仿佛是奇迹。”④在国家安全问题上,奇迹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没有自身的强大,如果没有中国敢于面对世界上那些无端挑衅、没事找事的杂碎,崛起的中国早晚会被吃个干净。中国的安全长城只能依靠中国自己来砌筑!

上述规律性,要求中国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必须具有敢于自强的信心和勇气,必须把有效维护不断拓展的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作为历史使命。在发展航母编队的问题上,今天的中国需要确立三个观念:一是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是中国出生的地方,但远不是中国生存与发展唯一的空间。二是中国应当在世界上获得多少,实际上得到了多少,还差多少(主要指资源、能源、市场、就业岗位)?中国人不能总把眼睛盯在自己的一亩二分地上,必须“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三是中国是一个友好的礼仪之邦,并不一定要“全世界人”都喜欢你,但必须要让“坏蛋国家”害怕你,起码让他们不敢欺负你。

有人提出,“中国的航母即使能造出来也必将成为别人的靶子,到时候连躲的地方都没有”。这种说法近似屁话!这种认识,一方面反映出一种弱者挨打的心态,一百多年来的中国总是在挨打,不仅被打得头破血流,而且心理遭受严重创伤,遇事就首先想到会不会挨打;一方面反映出战略意识的缺失,当年共产党打天下的实力基础远不如今天,但运用自己的智慧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可用资源,加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从而创建了新中国。今天,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也想一想如何克敌制胜呢?!特别是航母编队既不是摆设,也不是孤立的物件,为什么就不能把你所拥有的各种武器装备、作战能力综合起来考虑呢?实际上从有关资料看,航母并非就是不经打的东西。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所进行的海上大战中,虽然有41艘航空母舰被击沉,但相比被击沉的1100多艘潜艇而言是微乎其微的。航母所以是二战时海战中的主角又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自身防护能力强,攻防系统完备,机动性能好。

有人提出,发展航母有可能加速周边各国的军备竞赛,“将可能加剧维护海洋权益冲突的矛盾”。笔者搞不懂了,中国不发展航母,周边的军备竞赛停止过吗?冷战结束之后,亚洲地区的逆裁军情况已经持续二十多年了,是因为中国有航母才发生的事情吗?中国不发展航母,维护海洋权益冲突的矛盾就没有加剧吗?自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国东海、南海出现的日益尖锐的海洋主权和权益之争,是因为中国有航母才发生的吗?这个世界上所以有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怕鬼的人!中国人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国人,应当有一点当年毛泽东不怕鬼的精神!

毋庸讳言,中国的航母发展耽误了一些时候。这之中,有财力问题,有技术问题,也有认识问题。在这方面,我们有教训,德国也有教训。有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在笔者所述的世界航母发展史中,几乎没有看到德国航母的情况。这不是因为德国人笨,以德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水平早在一战和二战期间造航母就不成问题;这也不是因为德国人见识较晚,以德国人的智慧,能把世界本体说得明明白白,还缺少战略思维、战略眼光吗?德国之所以没有发展起自己的航母,完全是由于少数权力在握者的门户之见和私利所致。有史料介绍,1929年2月,德国海军指挥官雷德尔上将即提出了建造航母的建议,并得到魏玛共和国国会的批准。希特勒上台后于1935年宣布建造航母。1936年12月,德国第一艘航母“齐柏林伯爵”号在德国基尔德意志造船厂铺设龙骨,标准排水量为245万吨,计划搭载30架俯冲轰炸机、12架战斗机。但是,当时的德国二号人物、德国空军司令、帝国元帅戈林坚决反对建造航母。他是一战时德国空中英雄,得过最高战功勋章。他认为,“一切会飞的东西都属于我”。一旦海军拥有了航空母舰,那么,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航母舰载机的归属问题。就这样,“齐柏林伯爵”号的建造一拖再拖,直到1945年4月,纳粹德国摇摇欲坠,仓皇逃窜的德军害怕“齐柏林伯爵”号航母落入盟军之手,将大体有个模样的“齐柏林伯爵”号凿沉在波兰什切青港口附近的浅水里。相信中国不会重蹈德国之覆辙!

当然,决定中国海权的绝不仅仅是一支海军部队,更不只是几艘航空母舰,它应当由五个要素所构成:一支包括航空母舰编队在内的强大的海军;一支以大型远洋运输船为骨干的强大的商船队;一支有组织的强大的渔船队;一支强大的海上石油与其他资源勘察队;一支包括海上执法队、海上缉私队、海洋秩序监查队在内的综合性“护法船队”。当然,还包括这些海上力量所必须的岸基保障力量。

海外武装力量使用·中国责任·海军视野

恩格斯在《海军》一文中讲:“17世纪,作为展现在一切海洋国家面前的殖民事业的时代,也就是建立庞大的海军来保护刚刚开辟的殖民地以及殖民地的贸易的时代,从此便开始了一个海战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频繁、海军武器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效的时期。”在全球性工业化大生产的今天,海战的频率大大减少了,但海上兵器的作用大大增强了。这是时代的悖论,但却是历史的必然。

法国人让·巴蒂斯特·柯尔培尔曾是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他有一句名言:贸易就是常年的战争。国际市场是有限的,谁在贸易中占居首位,谁就可以充当战争与和平的裁判者。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海军永远同它的贸易成正比。在他的倡导下,法国建立了庞大的舰队和大型商船队,成立了许多经营对外贸易的海外公司。“柯尔培尔主义”极大地促进了法国工商业的发展。1640年,作为大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首脑的克伦威尔认为,“军舰最能显示一国的军力及对利益的关切。军舰可以采取主动或有利的行动……没有其他军事力量可以提供这种机动和弹性”。1650年、1651年英国议会通过和颁发了两项针对荷兰的法令、条例,由此引发了1652~1654年的第一次英荷战争。虽然荷兰战败了,但战争尚未解决两国之间的根本矛盾,荷兰人也并不服输,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生存的大事。直到1672~1674年的第三次英荷战争,英国人才最后战胜了荷兰人。对于这一历史事件,马克思曾经讲过:“我们可以拿英国和荷兰比较一下。荷兰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商业国家走向衰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历史。”荷兰人有商船队,但没有海洋工业;有海外贸易,但没有强有力的海军。英国战胜荷兰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工业海洋经济战胜商业海洋经济的历史。世界从此进入了一个以海洋为通道的相互作用、以工业生产为战略武器四面出击的“世界历史”时代。1739年,英国年轻的政治家、陆军大臣皮特宣称:“当贸易政策处于生死攸关时,这就是你最后的堑壕,不是捍卫就是死亡。”为此,他制定了一个气魄恢宏的“皮特计划”:控制海洋,封锁敌人的出海口,袭击海岸线,争夺海外殖民地,夺取海上贸易的主动权。这一计划的实施,使英国获得了巨额利益。因此,有人说全球性工业化大生产——“工业海洋经济”战胜“商业海洋经济”——海洋商贸——靠的是以海军为主的海上力量,没有海权,便没有工业革命;没有工业革命,便没有世界历史。如前所述,中国的海权问题是中国融入全球性工业化大生产之后产生的时代问题,中国发展航母是国家利益需要、国际责任所系、国际义务使然。

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和权益是中国海军的首要任务

苏联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曾认为:“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关系到所有国家的经济利益,这个问题是当前世界政治范围内最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民族问题,当前确定世界范围内的海洋势力范围的尖锐斗争,不亚于19世纪瓜分大陆势力范围的斗争。”中国“蓝色国土”是巨大的资源宝库,能够长期提供60%的水产品、20%的石油和天然气、70%的原盐和足够的金属,每年还可以为几亿人口的沿海城镇提供丰富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长期以来,周边国家对中国海洋资源掠夺的情况愈演愈烈,仅2007年“两会”期间交由国家海洋局承办的有关的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就有63件。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建设海上力量,发展海军有着的不同的目的,因此,海军的基本任务也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保卫国家安全和利益。

明确规定海军的基本任务,是一个有关海军建设和海军力量使用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以后,沿海国家国土面积大大拓展,海洋资源、海上岛礁和海洋权益争端日益严重,沿海国家如何保护海洋权益和海上安全,是各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12海里领海已经不再是“护城河”,海军也不再是近岸防卫或者要塞防御式的海上力量,其海上作战范围必须延伸到200海里以外。在这种情况下,海军的基本任务到底是什么?是进行中远海域海上作战和日常的巡逻、护渔、护航、近岸海域和沿海地带或者要塞的防御,还是保岛、守礁、缉毒、缉私、反海盗或者搜索救援?从目前情况看,世界许多沿海国家海军的基本任务都是专一的。如美国,海上防务力量大致分为海军、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备队、海军预备部队和沿海军区等多种编制。其中,海军主要负责全球远洋作战,近岸防卫事务则主要由海岸警备队和沿海军区负责,两栖作战由海军陆战队负责。从中国的实践看,海军作为主要执行海上作战任务的武装力量,在和平时期不便于执行保岛、守礁、缉毒、缉私、反海盗等海上执法之类的任务,特别是不便于在敏感海域、争议岛礁地带活动,执行执法之类的任务。因为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武装冲突或者局部战争,而以准军事部队来执行这些任务,既可以降低风险,又可以加强执法力度。因此,中国海军的基本任务应当是进行中远洋海域海上作战和日常巡逻、重要海上商业和捕捞业护航、近岸海域、沿海地带和要塞防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海洋权益,主要指国际公约所规定的濒海国家应当享有的海上的主权和利益。包括濒海国家对所属岛屿、领海和毗连区的主权、海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权利以及在广阔的公海大洋应该具有的其他权益等。具体地讲,中国海军的基本任务应当包括以下四项:

一是保卫海洋开发。中国的海洋国土上,有丰富的石油、矿产、生物和动力资源,以及众多的海上交通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保卫国家的海洋国土和有效地“看管”好国家的管辖海域、保证这些海洋资源不被掠夺和破坏,是中国海军的基本任务之一。近年来,一些国家非法控制和占领了黄海、东海、南海的许多应当属于中国的岛屿和海区,并肆无忌惮地进行勘察、开发和捕捞活动。仅越南一家,通过侵占中国南沙20多个岛屿,就在南海先后与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美国等国家签订了多项海上油气勘探开采合同,由一个石油进口国一跃成为石油出口国,年产石油400多万吨,相当于中国近海石油产量的总和。

二是保卫国家领土完整,收复他国占领岛屿、海域。在海洋国土、岛屿主权方面,中国与日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国有主权之争。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批准生效、缔约国大会的召开以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分问题提到议事日程,海域划界争端将日益突出。海军必须具备能够随时根据国家指令收复他国占领的岛屿的能力,完成国家赋予的各项作战任务。

三是保卫国家安全,打赢为维护海洋权益而进行的海上局部战争,有效地处理海上突发事件。确保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是中国海军的根本任务,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是时代赋予海军的战略任务。在中国海区和公海上,随时可能发生侵犯和有碍国家利益的行径,中国海军必须随时准备出击,并战胜敌人、平息事件。

四是保证海外经济发展,使中国在海外的经济利益不受他人之欺,使在海外从事正当经济活动的中国人“腰杆子”硬起来。海军是唯一可以长时间跨出国门活动的军种,国际法也赋予海军公海航行和有关国际海峡过境通行等种种权益。这项任务随着我国海外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突出。当然,执行这项任务的方式更多的是“和平远航”、“和平巡弋”、“和平示威”。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的环球航行、亚丁湾护航等行动,无疑对于中国进一步“走出去”具有深远的战略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