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13375400000017

第17章 地理与交通(2)

关名。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隋唐时期的玉门关位于锁阳城北30公里许,即安西县双塔堡附近,距汉玉门关东约240公里。此处东通酒泉,西抵敦煌,南接瓜州(锁阳城),西北与伊州(哈密)相邻。且傍山带河,形势险要。其四周山顶、路口、河口要隘处今仍存古烽燧11座,如苜蓿烽、乱山子七烽等。五代宋初的玉门关又东移200公里左右,位于肃州城西,此地为嘉峪关黑山的所在,关城在今石关峡或水关峡。峡内有大道,可通车马,为古代由酒泉西出的要路。

阳关

古关名,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古董滩附近,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和玉门关同为当时通往西域的门户。宋以后,中西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据说,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而得名。

知识扩展

【漠野】指我国北方沙漠地区。

【漠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的地区。

【漠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的地区。

【塞北】指长城以北。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塞北江南】原指古凉州治内贺兰山一带。后泛指塞外富庶之地。

【塞南】边塞以南的地区,指中原。

【塞下】边塞附近。亦泛指北方边境地区。

【塞上】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塞内】边境之内。

【塞外】边塞外。泛指我国北部地区。

【塞门】边关。

【塞垣】本指汉代为抵御鲜卑所设的边塞。后亦指长城;边关城墙。

【塞关】边境上的关隘。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当时郡比县小。秦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在全国置三十六郡。后汉起,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县之间。隋朝废郡,以县直隶于州。唐朝武则天曾改州为郡,但不久又恢复。明清称府。唐以后文人常以旧郡名作后置的州、府的代称。

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具有监察区性质,其长官称为道员或道台。

宋、金、元地方区划名。宋初在境内分置21路,其后分合不一。路置监司、军帅诸职,而以转运使司(一称漕司)、提点刑狱司(一称宪司)、安抚使(或为经略安抚使,或但置马步军都总管、兵马钤辖)司。转运使分掌财赋,提刑分掌刑狱,安抚使分掌兵马,但往往兼总他务,权任随时而变。三司中,以转运使司为主。金仿宋制,官任以总管府路为主。元代设行省,路降为行省之下的第二等地方行政区划,置总管府。明代废除路的区划。

知识扩展

【古称别称】如南京别名有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扬州别名广陵、维扬、芜城,杭州别名临安、武林、钱塘,苏州别名姑苏,福州别名三山,成都别名锦官城。

二地理名着

古人的地理知识很早就有了积累。《尚书》中的《禹贡》篇、《周礼》中的《职方》篇,都是集中写天下四方的篇章,是有关地理的早期文献。而《山海经》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的地理学着作。此外,司马迁的《史记》中专设有《河渠书》篇,班固《汉书》也设有《地理志》篇,史书中同时记载地理邦国资料成为惯例。题名汉代桑钦的《水经》,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晋人阚骃的《十三州志》,唐李括的《括地志》、贾耽的《贞元十道录》、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等专门的地理着作,也应运而生。

《山海经》

先秦古籍。旧说为夏禹时作。不可信,大约出于周秦间。全书包括《山经》、《海经》、《大荒经》、《海内经》等部分,共约3.1万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信息。书中记述较多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一般认为,《山海经》中的《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虽然有夸饰不实处,其中所记载的大量山名、里程、植物、动物、水系、矿产等资料,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地理资料。晋人郭璞有注释本,现代学者袁珂有《山海经校注》和《山海经校译》两书。

《穆天子传》

历史神话典籍。所记为周穆王率领七萃之士,驾上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等骏马,由造父赶车,伯夭作向导,从宗周出发,越过漳水,经由河宗、阳纡之山、群玉山等地,西至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饮酬酢的神话故事。宗周即洛阳,穆王的西行路线,当是从洛邑出发,北行越太行山,经由河套,然后折而向西,穿越今甘肃、青海、新疆,到达帕米尔地区。《穆天子传》所提供的材料,除去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成分,有助于人们了解古代各族分布、迁徙的历史和他们之间的友好交往,及先秦时期中西交通路径以及文化交流的情况。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所着。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着作,是一部有着长期影响的名着。自明清以来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郦道元作注的《水经》原书,作者旧题为《汉代桑钦》。其书内容简单,水平很低。经郦道元作注后,成为成就卓着的巨着。《水经注》以水道为纲记载各种地理信息,如记水灾30多次、地震近20次、桥梁100座左右、津渡近100处等。该书时间幅度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当代;内容遍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物掌故、神话故事等,而文字简妙,引人入胜。

《元和郡县图志》

唐代成就最高的全国性地理总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志专着。唐李吉甫所撰。全书以贞观年间(627-649)所设置的10道为基础,又按照当时的情况,分为47个节镇,记载各州、府、县的自然状况、城市形势、人口分布、交通道路、水利措施、特产贡赋、名胜古迹等诸多方面,内容翔实。每镇篇首有图,故名《元和郡县图志》。但到南宋以后图已亡逸,书名也就略称为《元和郡县志》了。此书重视政区沿革,有关郡县建置往往追溯到先秦。在交通地理资料方面,它首创“八到”体例,记县治与州治之间,各州与长安、洛阳的道里。

知识点链接

【四正】古代地理书称东、西、南、北为“四正”。

【四隅】古代地理书称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为“四隅”。

【八到】古人将四正、四隅合称为“八到”。

《读史方舆纪要》

被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的地理沿革名着。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清初顾祖禹所撰。

全书分五部分:历代州域形势、分省、川渎异同、分野、舆地要览。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与地理形势的关系,具有浓厚的军事地理色彩。顾祖禹着此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反清复明之需,故书中着重论述州域形势、山川险隘、关塞攻守,引证史事,推论成败得失。详细记载历代兴亡成败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对名胜古迹的记载则相对简单得多,游观诗词则大多“汰去之”。其中的《历代州域形势》和各省山川险要总论,几乎每篇都是甚有价值的军事地理论文。

《历代舆地图》

中国传统地图学的集大成着作,又名《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清杨守敬与邓永修等经15年编绘,其中1906年最后一次校订还有门人熊会贞参与。45个图组,分装为34册,详尽地绘示了中国历代范围、境界、都邑地点等。图集首为《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70幅,概略表示历史境域大势。然后,自春秋战国至明代共45幅,按朝代的先后顺序,安排图幅,详细表示各朝代统治势力的主要涉及范围、行政区划、山河大势、城池、水道、关塞险要等,以一朝或一国各为一组。

《徐霞客游记》

日记体的中国地理名着,为明末徐霞客在1613年至1639年间的旅行日记。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除逸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此书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超越前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喀斯特地貌的详细记述和探索,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三交通工具

人们的生活范围与交通工具关系很大,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像一个村庄,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拜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所赐。古人交通条件差得很远,当时的世界,考察得最清楚的是车马、舟船所及的范围,此外的世界就多半要驾驭想象的翅膀了。

加车于马。又总称帝王的车乘,如“从驾”意即扈从皇帝出行。此外,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服马

古代一车驾四马,称一乘(意即一套车马)。居中两匹驾辕的马叫“服”,两侧的马叫“骖”或“”。

骖乘

古代乘车在车右陪乘的人。商周的马车单辕,驭者居中,尊者居左,骖乘居右,其作用首先为保持车的平衡,此外,还担任安全警卫的责任。

车马

古书上常见车马并举。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一般地说,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古代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

马车

车乘在古代很有讲究。先秦时代有小车、大车两大类。驾马,车厢小的叫小车(即马车);驾牛,车厢大的叫大车(即牛车)。小车除供贵族出行外,还用于战争。战国时期,战车的多少已成为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

牛车

先秦时代,牛车被看做“平地任载之具”,只用来拉笨重的东西。汉以后,统治者转而喜乘牛车。牛车较慢,行走较稳,而且车身高大严密,可以张帷设几,任意坐卧。有通幰牛车、偏幰牛车和敞棚牛车三种类型。通幰牛车地位最高,车顶上自前至后张一顶大幔子。偏幰牛车的幔子则只遮住车的前半部。这两种车在幔子底下还有车棚,棚一般有檐。早期的檐较浅,到了唐代,棚檐已变得很深,叫长檐车。没有棚的车叫敞棚车。

知识链接

【舆】古车作为载车部分的车厢。

【轸】音zhěn,指车厢底部四周的横木,可借指车。

【毂】车的运转部分主要包括轮和轴。轮的中心是一个有孔的圆木,叫毂,用以贯轴。

【辋】音wǎng,指车轮的边框。

【辐】指车上连接辋和毂的部分。车轮的辐条有多有少,一般为30根。

【辐辏】车轮四周的辐条都向车毂集中而成辐辏(còu)。

【车轴】车上的一根横梁,上承车舆,两端套上车轮。

【軎】音wèi,指车轴的两端露出毂外,末端套有青铜或铁制的轴头。

【辖】车轴头上有孔,用来纳“辖”,以防车轮脱落。辖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呈扁平长方形,长约三四寸,俗称销子。

【】音fù,车轴横在舆下,固定的方法是在舆的底部安上两块木头,用绳索把轴绑在上面。因其形状像个伏着的兔子,所以也叫伏兔。

【轼】指设在车厢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