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13375400000028

第28章 科技与体育

科学技术在中国古代有过辉煌灿烂的成就,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曾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但当西方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近代科技持续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国近几个世纪的科技发展却处于迟滞状态,最终被西方远远地甩在后面,因此认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古代体育活动,既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为现代体育的发生和发展奠定了历史的基础。中国古代体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重视运动的娱乐性与实用性,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一数学

中国古代数学意识起源很早,据说在黄帝时代就发明了十进制。汉代到唐初,是中国数学的辉煌时期,数学成果非常突出。此后一直到宋元时期,中国数学在世界都处于遥遥领先的水平。古代数学主要为“算学”,其中部分内容与天文学结合,部分与术数相关。

算经十书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海岛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经》十部汉以来的着名数学着作为算学教科书,用以进行数学教育和考试,后世通称为“算经十书”。

《九章算术》

中国古代数学专着,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其确切作者不详。此书应是在长时期内经过多次修改逐渐形成的。全书共九章,一共搜集了246个数学问题,给出了每个问题的解法。

刘徽(约225-约295)

魏晋时期成就最高的数学家,三国后期魏国人,山东邹平人。其数学着作主要有《九章算术注》10卷和《重差》1卷,后者唐代易名为《海岛算经》,为“算经十书”之一。

祖冲之(429-500)

南朝成就最高的科学家。字文远,生活于南朝宋齐之间。主要贡献在数学方面撰写了《缀术》一书,被收入“算经十书”中;在历法方面,创制了《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在机械学方面,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

宋元数学四大家

宋元时期,中国数学家辈出。先有数学家贾宪(有《黄帝九章算法细草》,提出“贾宪三角”),此后,秦九韶、李治、杨辉和朱世杰则被誉为“宋元数学四大家”。

秦九韶(1202-1261)

字道古。南宋绍定间(1228-1233)进士。撰写了闻名的巨着《数学九章》,并创造了“大衍求一术”。这不仅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近代数学和现代电子计算设计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李冶(1192-1279)

字仁卿,号敬斋。真定府栾城县(今河北省栾城县)人,主要生活于金元之际。所撰《测圆海镜》共12卷,凡170个问题。李冶系统而概括地总结了天元术,使文字代数开始演变成符号代数。

杨辉(生卒不详)

南宋后期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其数学着述有5种21卷,为《详解九章算法》12卷、《日用算法》2卷、《乘除通变本末》3卷、《田亩比类乘除算法》2卷、《续古摘奇算法》2卷。

朱世杰(1300前后)

字汉卿,号松庭。寓居燕山(今北京附近)。其数学代表作有《算学启蒙》和《四元玉鉴》。其最杰出的数学创造有“四元术”(多元高次方程列式与消元解法)、“垛积法”(高阶等差数列求和)与“招差术”(高次内插法)。

二中医学与本草学

有着数千年发展的中医学,与西医有着根本不同的体系,它直到今天仍然在中国人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很少有中国人没有看过中医,没有服过中药,因此它是仍然还活着的国学。中医学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处,而传统文化经过百年的冲击后,中医学现正处于危殆之中。当今学习和发扬中医学,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作为传统中医学组成部分的中药学,旧称本草学,是曾以博物学形式作为许多传统读书人的基本知识。

《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原书18卷,每卷9篇,共162篇。全书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黄帝内经》建构了一个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基础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形神学说以及天人合一学说。

张仲景

名机,字仲景。后世誉之为“医圣”。着有《伤寒杂病论》、《辨伤寒》、《评病药方》、《疗妇人方》、《五藏论》、《口齿论》等医书。奠定他“医圣”和“经方大师”地位的是被奉为“方书之祖”的《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所撰。共16卷,在流传过程中,后来变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前者12卷,论外感热病;后者4卷,论内科杂病。全书确立的理论,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腧穴学

腧(shù)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是针灸、推拿等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腧穴学是研究腧穴的位置特点、主治作用及其基本理论的一门学科,是针灸学、推拿学的基础理论。我国第一部腧穴学专着,约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延平年间(前138-106)。

《黄帝明堂经》

此书是对汉以前散在医书中的针灸腧穴文献的一次全面总结。它的出现标志着继《内经》以后针灸学科一个质的飞跃,针灸专着从无到有,腧穴数量猛增,对于后世针灸腧穴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针灸甲乙经》

中国针灸学专着,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晋皇甫谧(215-282)编撰,共10卷,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本。

王叔和(201-280)

名熙。高平(今山东微山县)人。其最重要的医学成就在于撰写了奠定中国脉学的专着《脉经》10卷,共98篇。

脉经

脉学在我国起源很早。切脉是传统医学诊断学之“望、闻、问、切”四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至王叔和写成集自古以来脉学之大成的《脉经》,首次将脉象归纳为24种,并准确描述了各种脉象的不同指下感觉,奠定了后世脉名分类和诊疗的基础。他最早提出寸口三部九候之法,推进了简便易行的诊脉法的临床普遍应用。

孙思邈(?-682)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着名的百岁老人和道士。后人尊他为“药王”。他是中医医德规范制定人。他的《千金要方》第一卷就是《大医精诚》一文,这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第一篇重要文献。其医学和药学成就集中表现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中。

金元四大家

指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他们的总出发点都是我国传统的《内经》的医学体系,但又各从不同的侧面继承并发展了《内经》的医学理论,使我国医药学的体系发展到新的高度。

刘完素(1110-1200)

字守真。金代河北河间人。他精研医学,提出了一整套治疗热性病的方法,对寒凉药物的应用有独到的研究,被称为“寒凉派”。

张从正(1156-1228)

字子和。金代河南考城(今河南兰考、睢县一带)人。主要着作有《儒门事亲》15卷。他主张用汗、吐、下三法,临床应用中确有精到之处,遂有“攻下派”之称。

李杲(1180-1251)

字明之。金代河北真定人,师承刘完素。他强调脾胃的作用,并认为“元气”是人生之本,元气充足与否决定了人体健康与病变。后人称之为“补土派”或“温补派”。

朱震亨(1281-1358)

字彦修,号丹溪,元代浙江义乌人。着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医药着作。他倡泻火养阴之法,后人称之为“养阴派”或“滋阴派”。

本草学

汉代有“本草待诏”的官职,又将“本草”当做与天文、历算、方术等一样的学科技艺。汉代还产生了中国最早的药学专着《神农本草经》,本草遂成为中药与药书的代名词,并形成“本草学”。本草学研究中药的分类、来源、采集、功效以及药物的使用剂量、服药方法,总结药性理论。

《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着作。全书分3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证类本草》

北宋药物学集大成的着作,全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31卷,60余万言。北宋唐慎微(约1056-1093)撰。全书收药总数达1746种,是宋代最完备的本草专着,在中国医药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另外,此书为后世保存了丰富的民间方药经验。

《本草纲目》

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的本草着作,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撰。《本草纲目》共52卷,约190万字。全书将药物分成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三大类。此书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影响远播海外。

李时珍(1518-1593)

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人。家里世代业医。李时珍曾在朝廷太医院任职。后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着。另着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三体育

中国古代体育有三大类型,一是搏击类的,二是健身类的,三是交际与娱乐类的。多以几个人或小群体方式进行,广泛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则相对薄弱。

武术

武术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独具一格,富有民族特点。据《史记》和《述异记》记载,蚩尤部落作战时,不仅持戈、矛等进行械斗,而且还善于徒手搏斗。这是武术的起源,后代武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徒手的,一类是持械的。

剑术

起源于春秋时的吴越。一直到明清都在民间盛行。它不仅可以强身,也可以御敌。

十八般武艺

主要指武术中常见的一些长短武器,包括刀、枪、剑、戟、斧、钺、锤、叉、棍、棒、槊、镗、鞭、锏、铲、钯、戈、矛。

气功

又叫导引、行气、服气,已有多年历史。从用途上讲,有医疗气功、保健气功、武术气功等。

太极拳

拳术与气功相结合的一种体育活动。属于内容拳系,其主要特点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经过长期演变,分为陈氏、杨氏、孙氏、吴式、武式五大流派,但要领大同小异。

举重

举重是一项很古老的运动。古希腊人曾用举石头来锻炼和测验人的体力,罗马人在棍的两头扎以石块来锻炼体力和训练士兵。中国民族形式的举重活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楚汉时代就有记录(举大刀、石担、石锁等)。古代常用举重作为衡量一个人体力的主要标志。

角力

人们用自身的力量而不借用任何工具去征服自然界的一项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人类最原始、最早的一项体育活动。

翘关

始于春秋时期。指的是双手举起城门和巨型木门栓。唐代设武科举,其中一项考试项目为“翘关”。

扛鼎

指的是用双手将鼎举起。先秦时即用扛鼎来测试武士的体力。

足球

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蹴鞠,相传为黄帝所制,到战国时已盛行。唐代时蹴鞠的比赛已类似现代的足球赛。清朝则把蹴鞠与滑冰结合起来,创造了“冰上蹴鞠”。

蹴鞠

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鞠即用脚踢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马球

始于东汉。至唐代,更为盛行。球用质地坚而弹性好的木头制成,大小如拳,中间挖空,外面涂上朱红色的漆,运动员骑在马上用枝击球,枝有点类似今天的冰球杆。场上设单球门,也有时设双球门,打法类似足球。

骑射

古代把赛马和射箭运动称为骑射,是带有军事性的体育运动。早在战国时代,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就进行了军事改革,令军民改穿胡服,学习骑射,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射箭

“射”是西周时贵族子弟的必修课,是“六艺”之一。官方专门规定有射礼,城市乡村都定期举行射箭比赛。历代都很重视射箭,它一直是传统体育活动之一。

骑马

它与古代游牧生活、狩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相当悠久。战国时,贵族阶层中就盛行着赛马活动。到了汉代,已出现了专门管骑射训练的官吏。直到清朝,军队中仍以弓马为先。近代以后,才逐渐衰落。

拔河

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粗绳以比较力量的对抗性体育娱乐活动。春秋时叫“牵钩”,本来是楚国用以训练兵卒在作战时钩拉或强拒的能力,后来被水乡渔民仿效,成为一项民间体育娱乐活动。唐朝时开始叫拔河,常在正月十五举行比赛,意在祈求丰年。

赛龙舟

又叫龙舟赛、划龙船。大约起源于汉代,对它起源的传说很多。民间传说百姓为打捞屈原尸体而制龙舟,鸣锣击鼓以驱水中蛟龙,使其不伤屈原尸体,于是就有了龙舟之戏。历代端午节都有赛龙舟活动,民间尤盛。

夜龙舟

在浙江武进,过去有夜龙舟,在四面挂起小灯以竞渡。四川五通桥从1982年起出现了夜龙舟,在舟上装电灯,配焰火,漂浮河灯,辉煌夺目。浙江少数地方还于水上设堆堆浮焰,让张灯结彩的龙舟从焰中穿过。

旱龙舟

在陆地上进行的模拟龙船比赛的活动,据说可除邪祟。

古代把棋艺通称为博弈。“博”是象棋的前身。由二人对局,各执六枚棋子,因此又称“六博”。棋盘呈方形,又称曲道。南北朝时,在六博基础上出现了象戏,棋子有上将、辎车、天马、卒等。棋盘纵横8道,64格。棋子分黑白,置于格内。当时人认为棋子有象征意义,故称象戏。

“弈”指围棋。产生比象棋早,春秋战国时已流行。因其以围占地盘分胜负,故名。由于具有很高深的战略战术思想,所以历来是军事教育内容之一。宋代都市棋院中有专业的“棋工”,明朝出现围棋“冠军”称号,清代产生众多围棋专着。

斗蟋蟀

亦称“秋兴”、“斗促织”、“斗蛐蛐”。它是一种用蟋蟀相斗取乐的娱乐活动。开始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兴盛于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