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13375400000008

第8章 姓名与称谓(1)

姓名本不过是人的代码,但在中国文化中,一个人不仅有姓氏,还有名有字号,称谓的方式复杂无比。而各种人伦关系,更是中国文化的特有景观。这种种内容反映了中国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特色,反映了多方面的历史内涵。它们对周边国家和民族,如越南、日本、朝鲜等国家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一 姓名字号

在阅读古书的时候,常会碰见繁多的名、字、号等等不同的说法,它们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不可不知的。

姓氏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为姓的分支。我国远古社会的氏族部落各有不同的姓,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后来,周王室及鲁、晋等封国诸侯是姬姓,封国诸侯中的齐是姜姓,秦是嬴姓。再后来,由于子孙繁衍散居,同姓者发展出许多分支,称为氏。如姬姓下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战国之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最初是贵族专有的,平民没有。先秦古书中的弈秋、庖丁等平民,都有名无姓。汉代以后,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名字

古人一般有名有字。一般是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然后有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开始有字。名与字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如班固字孟坚,张衡字平子,韩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有的人有几个字,如唐代草圣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名与字的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则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别号

古人在名和字之外,往往还有“号”,又叫“别号”。名、字不是自己所取,而别号则多为本人所取,用以表达自己的情趣、寄托。如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谓琴、棋、书、酒、古碑加上他本人一老翁),表明了他晚年生活的情趣。明末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八大”上下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借此抒发明亡后其内心的苦闷。

谥号

古代王侯、名臣死后,朝廷往往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这就是谥号。谥号有三种:一种是褒扬性的,如文、景、惠、昭等,如汉文帝、汉景帝都是褒扬性的谥号;又如韩愈成就卓着,谥文,有韩文公之称。第二种是批评性的,如厉、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而称奸臣秦桧为“谬丑”则是一种“恶谥”。第三种是表同情的,如哀、怀等,如鲁哀公、楚怀王。

知识点扩展

【私谥】谥号中有一种不出于朝廷,而由门人、故吏为着名文士学者议谥的称为“私谥”。如东晋陶渊明的私谥是“靖节征士”,北宋林逋的私谥为“和靖先生”。

斋号

统称文人的堂馆、斋室之名。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清代文人纪昀、蒲松龄的堂斋之名分别为“阅微草堂”和“聊斋”。室名、斋号常常也成为其主人的代称,于是有“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观堂”王国维等称呼。

二 亲属称谓

传统中国人重视人情,看重亲缘关系,其中一个表现是亲属关系的称谓异常细密,十分丰富。

六亲

“六亲”即六种亲属。六亲具体指哪六种亲属,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说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娅;二说指父子、兄弟、夫妇;三说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说指父母、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说指父、母、兄、弟、妻、子,此是现代较为通行的说法。现代汉语中,六亲也泛指亲属。

五伦

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五种伦理关系。也称“五常”,指人与人之间的五种基本关系。

父母

父母并称有“二老”、“双亲”。古人还有“高堂”、“怙恃”、“椿萱”等并称。

父亲

关于父亲的称呼,在《史记》中,刘邦用“太公”之称,又曾对项羽说“吾翁即若翁”,其中“翁”即父亲。后世对父亲有很多不同的称呼:称自己父亲为家尊、家君、家严、严君、严亲、家大人;称对方父亲为令尊、大君、尊君、尊公、尊翁、尊府、尊甫、尊大人。此外,还有以“椿庭”为父亲代称的。

母亲

对母亲的称谓,最常见的就是“母”,古今习用。文人多以“萱堂”、“堂萱”为对母亲的敬称。萱草,又称为忘忧草。“萱堂”原指母亲所居之处的代称,故又用为对母亲的敬称;又简称为“堂”,称对方母亲为令堂、尊堂,就是由此而来。此外,古代官绅人家一夫多妻很普遍,于是有“生母”、“亲母”等诸多名称,生身母亲若为父亲正妻,则称生母;若为妾出,称己母为亲母,称父亲的正妻为“嫡母”。若自己是父亲正妻所生,则称父亲的妾为庶母、少母。此外,又称父亲的妾为姨、阿姨、姨娘、姨太太。

考妣

在先秦时期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后世则称死去的父亲为皇考,死去的母亲为皇妣。后又改称先考、先妣。

祖父母

父之父为祖父,古称王父,又称大父,也称为公、太公、翁、阿翁、太翁等。父之母为祖母,古称王母、大母。

叔伯

父之兄为伯父,父之弟为叔父,简称伯、叔。伯父也可称世父。几个叔父也按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仲父、叔父、季父。伯父、叔父之妻称为伯母、叔母。叔母后来又称为婶。

外家

即母亲和妻子的娘家。母亲之父,称为外祖父,又称为外王父、外大父。外祖母,又称为外王母。母亲之兄弟,古今均称舅、舅父。舅母,宋代开始又称为妗、妗子、妗娘。母亲的姊妹,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姨母。姨母之夫称姨父或姨夫。妻之父母,早期称舅姑。后来妻之父改称外舅、外父、丈人、妻父等。唐以后还有以下称呼:泰山、岳丈、岳父。相应的,妻之母称为丈母或岳母。妻之兄弟,最常称为舅,又称为妻舅、舅子或内兄、内弟。妻之姊妹,古今均称为姨,也称妻妹、内妹。妻的姊妹的丈夫,古代称为亚,或称为友婿,唐宋以来多称为连襟。

亲家

指两家儿女相婚配形成的亲戚关系,即称女儿的公婆、儿子的岳父母为亲家。

夫妻

夫、丈夫,本是成年男子的美称。后世,丈夫、大丈夫、美丈夫等均为男子美称,夫、夫君、夫婿则为妻称夫的名称。此外,良人、郎、郎君、官人等都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妻称夫的名称,比较书面化的还称为外子。夫称妻多称贤妻,称呼对方之妻有令妻、夫人和尊夫人等名,对他人称己妻有山妻、拙妻、荆妻、拙荆、荆人、荆妇、拙内、贱内、内人、内子等称呼。称呼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为糟糠之妻,或简称为糟糠。小君、细君,最早用以称诸侯之妻,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梓童,则为皇帝对皇后的称呼。此外,古代官宦人家多有妻有妾,正妻又称为正室、嫡妻、嫡室,其余的妻子一律称妾,或侧室、别室、别房、偏房、如夫人等。值得注意的是,旧时,女子还将妾、妾身等作为自称的谦词。

兄弟

兄弟的称呼有昆仲、昆季、棣萼、埙篪、手足、友于等。美称对方兄弟为昆玉。此外,旧称地位高的弟弟为介弟,敬称对方兄弟也说介弟。兄之妻为嫂,弟之妻称弟媳。兄弟之妻互称为姒娣或妯娌。伯叔之子,称为从兄弟,俗称堂兄弟、叔伯兄弟。

姊妹

姊古称为女兄,妹为女弟。姊妹之夫,称为姊夫、妹夫或姊婿、妹婿。

姻亲

又称姻娅,或写做姻亚。因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如连襟。

中表兄弟

姑母之子女、舅父之子女、姨母之子女,统称为表兄弟、表姊妹,古称中表兄弟。姨母之子也可称姨兄弟。

子女

古代称呼儿子主要有以下名:男、息、儿。子息、儿息、贱息、弱息等名为书面语,儿男、儿郎等名为口语。另,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嫡嗣、宗子等,妾出之子则称庶子、余子、孽子等。称呼对方之子为哲嗣、公子。称呼对方之女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千金。儿子之妻,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称息,又称为息妇,又作媳妇。女儿之夫为婿,或称为女婿、快婿、门婿等。晋以后,文士又常将女婿称为东床。

知识链接

【东床一词的来历】东晋时,郗鉴派人到会稽望族王导家去物色女婿,看见王家少年个个都不错。听得消息后,王家少年一个个流露出矜持的神色。只有一人坦腹东床,正吃胡饼,好像不知道这回事一样。郗鉴说:“这个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此人就是后来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以后,人们就称女婿为“东床”或“令坦”。

三称呼方式

古人称呼方式繁多,直呼姓名的情况较少,而称字、称号的较多。此外,常见的称呼他人的方式还有:

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其为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其为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其为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其为王临川;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今属广东佛山)人,人称其为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人称其为袁项城。

称郡望

郡望即郡中的贵显氏姓,如魏晋时清河的张姓、太原的王姓,两晋南朝时琅邪王氏、太原王氏、会稽谢氏、汝南周氏等。以郡望自称或称人,在古代很常见。如韩愈虽为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的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今四川眉山市)人,可他有时自称“赵郡苏轼”,就因为苏氏是赵郡(今河北赵县)的望族。

称官名

以官名相称在古代相当普遍,一般是在所任各官中取其官阶最高的来称,以表示敬重,如: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为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曾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