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日三秋
13381000000016

第16章 红(6)

这使我想起了早年在大学期间,曾经读过普列汉诺夫的着作《论个人在历史的作用问题》,同学们之间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当时受极“左”思潮影响,大多数同学都不敢承认个人的巨大历史作用。而今天,我们国家已经发生了超越世纪的巨变,已经完全可以作如下表述了:虽然从人类文明史的推演来说,“必然”才本质地体现着历史的意志,但事实上,“偶然”也曾一次次上演了扭转历史进程的悲喜剧;个人的喜乐怨怼、爱恨情愁等等因素,确也曾几度导致了人类的大前进或者大倒退,这就是个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吧!

拿破仑也曾说过:一个优秀的外交家,抵得上我的几个军团。

同欧洲政要告别不久,吴建民又应日本新闻等界邀请,赴日参加中日关系的高层研讨会。名古屋会议有300多人参加,东京会议有500多人,吴建民均做了主旨发言。

当下的中日关系进入了冰冷期,日本首相一再地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激发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中国、韩国等都发生了大学生的激愤事件,不讳言,连我这个理性的知识分子也从心底里滋长着民族主义情绪,同时对今后的中日关系产生忧虑。但是吴建民先生却还是很乐观,当听我说到“大家都认为中日关系前景不好”时,他微微一笑,语气平和地说:

“也有人认为可能会好起来。”

他解释说,中日友好在两国都已建立了深厚的基础,这尤其从1972年的中日联合声明、1978年邓小平同志亲自去换文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上,用法律的最高形式规定了下来。从那以后的三十多年来,从经济上说,中日经贸关系发展得简直太快了,1977年两国的贸易额是11亿美元,2005年达到1846亿美元,增长了160多倍。日本是贸易立国的国家,现在中国有1000万人在为日资企业工作,日本经济又在复苏之中,因此日本经济界考虑两国关系的人是很多的。再从人员往来说,2005年双方有400万人员往来,每个月两国间有500架次飞机;中国在日有10万留学生,日本在华有3万留学生;日本每年都有人到中国种树;中国建有中日友好医院,等等。而从全世界的大背景来说,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中日将共同迎来亚洲的大变化,大发展,大繁荣……

我静静地听着他的分析,心里似乎感到温暖一些了。吴建民又强调说:“再说现在整个世界都还处于过渡时期,既有冷战对抗的趋势,也有和谐共赢的趋势。中日之间60年没打仗了,应该相信违背历史的倒行逆施是会被克服的。”

这是我极为赞赏的一种思维方式,吴建民似乎是一位天生的乐观主义者,他总是能从好的一面看问题,为自己的信心找到理由。尤其是外交工作,局面复杂,情况瞬息万变,常常陷入如履薄冰的困境,如果不及时地给自己和下属打气,还怎么能从困难中找到通往光明的路呢?

当然,吴建民也非常强调要讲原则,此时,温和的吴建民就变成了严峻的吴建民。他严厉批评日本首相小泉坚持参拜靖国神社,而且很欣慰地说,现在世界舆论也加入进来了。过去世界上对参拜的事不怎么关心,而这次很多人士都发表了意见,包括过去“不大讲话”的美国人。美国国会外交委员会的主席海德给日本驻美大使写了一封信,表示抗议小泉的参拜;美国和欧洲多家报纸都对这次参拜进行了谴责。吴建民面露微笑:“从这件事来看,国际上对我们的同情在上升。”

另一方面,吴建民对中国某些人的一些极端情绪和做法,也直言不讳地提出批评。他说,中国一百多年被踩在脚下,形成了弱国心态,人穷,现在刚慢慢富起来,就口出狂言。2004年在中国举行亚洲杯足球赛时,中国的有些球迷对日本队从头嘘到尾,骂声一片,世界上都说“太可怕了”;2005年中国出现反日游行,有人冲击日本大使馆、领事馆,动手打砸,把韩国人吓坏了,说我们表达愤怒的方式可以是自残,你们却是打别人。“哎呀你想想,如果我们中国都被人家害怕,大家都不喜欢你,戒备你,限制你,那你的处境会好吗?你发展起来就会困难得多呀!希望中国知识界帮助克服这些毛病。”

这不是说到国民性问题了么?这些年来,这似乎是个相当敏感的问题,很多人不敢碰了。吴建民却按照他的思路说下去,声音虽然还是温和的,言词却变得越来越严峻:

“你看中国有些人已经变得多么浮躁啊,急功近利,争强好胜,老是急于到世界上去排老几老几。这都是弱国心态造成的——长期穷惯了,老子今天有钱了,马上就要赶上你。徒有虚名,招灾惹祸啊。”

“要考虑中国的大利益,中国的命运是和亚洲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情绪不能代替政策。斗争哲学不是中国的传统,而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反动。我主张‘和而不同’。21世纪要是再打仗,世界就要毁灭了!”

“幸好我们中央领导人是清醒的,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要韬光养晦一百年,温总理也说我们韬光养晦至少还要一百年。”

我想起,这些话,吴建民曾多次在各种场合说过,包括2005年大学生们的过激行为之后,他到大学里去对他们发表讲演。去之前,有外交官员已经被情绪激动的大学生们嘘下台了,但吴建民还是坚持讲完了这些批评他们的话。结果是,大学生们接受了他的平等、开放和坦诚,把他句句在理的话听到心里去了,更被他忠于祖国、奉献民族的一腔赤诚所感染。还有不少男生女生,被他儒雅的君子风度“迷倒”了——有人说,吴建民批评了别人,还能叫人家给他鼓掌。

他的魅力到底在哪儿呢?

我看过不少关于吴建民的描写,其中有这么一段:“西装笔挺,皮鞋锃亮,向后抿过的头发一丝不乱。聊到5点半,急匆匆和记者告别,去出席另一个活动,走之前‘磨蹭’了10分钟,换了另一身行头才健步而出。问他是否经常如此注意着装?回答说,‘是’。”(《南方人物周刊》)

诚然,一个外交家的着装确实非常重要,往大了甚至可以说是代表着国家的形象。然而别林斯基说过:“人的外表的优美和纯洁,应是他内心的优美和纯洁的表现。”我国北宋时期的哲学家张载也早就讲:“充内形外之谓美”,意思是说内心充实同时表现在外表上才叫美。吴建民的魅力绝不只是“西装笔挺,皮鞋锃亮”之类,你和他接触,最突出的感觉是“这个人的修养真棒”。

那么,这种人见人敬的修养是怎么锻造出来的呢?是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父母、什么样的生活背景,把他培养成这样的“君子”呢?

这就不能不再次说到吴建民的令人敬佩的坦荡真诚——他不像有的“人物”那样,一旦自己发迹了,就忙着“换爹换娘”,什么“高干”、“高知”、“世家”、“贵族”紧着往自己头上戴。他非常从容地介绍自己:出生在小户人家,父亲做司机,母亲做炊事员,1939年把他带到了这个世界上。“我妈妈是一位非常善良的女性,特别愿意帮助人,街坊邻里有了困难她都帮,这一点给我和我哥哥一生影响至深。我哥哥比我出色,他做到了防化兵部队的将军。”

1955年高考,吴建民一心想报考北大物理系,但在老师朱庆颐的再三劝说下,试着参加了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考试,不想竟获得通过,他只好满肚子不情愿地去报到了——当时有谁能想到,中国就此少了一位科学家,却出了一位对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国至关重要的外交家。

1961年吴建民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研究生班毕业,从此走上了外交岗位。20世纪60年代,他在布达佩斯世界民主青联盟总部任过代表翻译;70年代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任二秘,还在外交部干校劳动了一年;80年代担任过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处长、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欧共体使团首席馆员;90年代担任过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发言人,后担任中国驻荷兰、常驻联合国、驻法国大使。一直干到新的世纪。等到了皱纹悄悄爬上额头的花甲之年,未及喘上一口气,又担任起今天的三个要职。

吴建民夫人施燕华是他的校友,也是一位外交官。1994年与他同时担任大使,他在荷兰,她在卢森堡。他们有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儿,现在已经毕业,在一家外企工作,一家人很幸福。不过吴建民肯定是不管家的丈夫,他太忙了,除了国内外的各种事情,他还特别要把国际展览局的事业做好,不能让人说中国人当这个主席没成绩。而他只要没有重要活动脱不开身,就一定到外交学院上班,深入到教师和学生中间了解情况,亲自抓教学。他针对学生们的弱点,开设了“交流学”、“当代中国领事”、“外交案例”和“中国传统文化”等4门新课,自己亲自讲授“交流学”。

我问:“这一生当中,您最好的时期是什么时候?”

吴答:“1985年到联合国以后。那时整个国家的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面,外交也是。我做的工作是观察全球形势,给国家提供战略参考。我们研究室一共有10个人,可以一心一意搞工作,不像以前老搞运动。”

问:“从中国来说,毛、朱、刘、周、邓等主要领导人,您都接触过;外国政要也起码近距离接触过五十位以上,您最佩服的是谁?”

答:“最佩服邓小平。小平同志是了不起的政治家,也是伟大的智者,有远见卓识,同时又有魄力,对很难的病用很简单的药方,简捷果断。比如中国人争论了一百年我们为什么落后,小平同志说不争论,改革开放,干起来就是了。结果怎么样?你看中国现在发展得多快呀,世界都为之瞠目!”

问:“您为什么总能正面分析事物,积极乐观对待人生?”

答:“一是因为在国际上经历的事情多了,看到国家在前进。二是世界上有两股潮流,要是光看到黑暗还怎么活?我相信世界上好人是大多数,相信世界是往前走的,愿意积极地推动光明的潮流往前走。”

问:“您认为人生什么最重要?”

答:“做点事。人来到世界上,是给国家和民族做事的。”

好!我心里一热,一喜——恐怕,这就是吴建民先生“内心的优美和纯洁”吧?我终于有点明白了,为什么从他的报告到讲话、再到他的一举手一投足,这位魅力外交家一再地让我感觉到,他是我所接触到的最忠于国家,能用最有说服力的语言、最有成效的行动维护中国的外交官。原来,祖国和民族的圣火在他胸中熊熊燃烧着,他把自己的生命定位在奉献国家和人民,这就使他有了源源不竭的智慧、源源不竭的高水平发挥、源源不竭的乐观主义情绪、源源不竭的精神和体力,以及源源不竭的人生动力——这是吴建民魅力最见光彩的核心!

他温文尔雅地一笑,说在2006年,他还要再搞一项大型活动——“中国梦研讨会”。这念头源起于有一天想到的一句话:“任何国家在崛起时期,都会造就一批成功人士。”1931年美国大萧条时,亚当斯提出了“美国梦”,美国陆续涌现出福特、洛克菲勒等代表人物;今天,中国正处于创业上升期,已经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他们的个人梦和国家梦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能体现出中国当代辉煌的“中国梦”。

哦,他还嫌自己不忙?这不,他已经急急忙忙上路了。在他优雅的转身里,他的魅力放大到了无限,这种魅力叫做“中国精神”。

2006年3月6日于北京协和大院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