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习惯正能量
13385900000021

第21章 第5个行为习惯养成充满自信的习惯(4)

诺贝尔初次见到硝化甘油,是在圣彼得堡。当时,一个名叫西宁的教授拿硝化甘油给诺贝尔父子看,并放在铁砧上锤击,受锤击的部分立即发生爆炸。这引起了诺贝尔极大的兴趣。西宁教授说,如能想出切实的办法,使它爆炸,在军事上大有用处。从这以后,年轻的诺贝尔就对此念念不忘,力求完成这一发明。

诺贝尔经过长期思考和实践,认识到要使硝化甘油爆炸,必须把它加热到爆炸点或以重力冲击。寻求一种安全的引爆装置,这正是诺贝尔为自己确定的课题。1862年五六月间,诺贝尔在圣彼得堡的实验室里,进行了第一次探索性的试验。他先把硝化甘油封装在玻璃管里,再把玻璃管放进装满火药的锡管里,然后装进导火管。装好以后,诺贝尔兄弟三人一起来到水沟旁,将导火管点燃,丢人水中,结果,水花四溅,地面震动,爆炸力远大于一般火药,表明硝比甘油与火药都已爆炸了。这是一次用较多的火药引爆较少的硝化甘油的试验,它的意义不在于实用,而在于第一次发现了引爆硝化甘油的原理。

自此以后,诺贝尔努力寻求硝化甘油爆炸的引爆物。这种引爆物的用量,当然应该远小于硝化甘油,才有实际意义。他经历了多次失败,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试验,以至于就连他的父亲和哥哥都嘲笑他“固执”。

有一次,诺贝尔以为已经找到了引爆硝化甘油的办法,满怀信心地进行试验。他用一只小玻璃管,里面装满火药,与导火索接好后,浸入装有硝化甘油的容器内,点燃后,他像一个放爆竹的孩子一样期待着轰然一声巨响。但是,玻璃管内的火药爆炸却未引燃硝化甘油。现在看来,这次失败可能是偶然的。

引爆硝化甘油并不困难。然而,在历史上诺贝尔确曾走过这样的弯路。可贵的是,他遭到失败而不急躁,不灰心。又经多次反复试验和细致分析,他终于发现是由于玻璃管口没有封紧,火药不能炸碎玻璃管,没有产生足以使硝化甘油爆炸的冲击力和温度。于是他用蜡将管口封死,终于获得成功。

1868年2月,瑞典科学会授予诺贝尔父子金质奖章,奖励老诺贝尔用硝化甘油制造炸药的长期努力,奖励爱佛莱·诺贝尔首次使硝化甘油成为可以用于工业的炸药。

于是,诺贝尔给自己定出了新的目标,试制一种兼有硝化甘油的爆炸威力和猛炸药的安全性能的新品种。不久,坚硬的胶质炸药和柔软的可塑性极好的胶质炸药相继问世。它的爆炸效力高,价钱又比较便宜。它比硝化甘油有更大的爆炸力,而又具有更大的稳定性,点燃不至爆炸,浸水不会受潮。

胶质炸药很快在瑞士、法国、意大利的爆破工程中被广泛采用,盛行起来。诺贝尔是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人。他在各个科学技术领域,都以进取的姿态竭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他往往同时从事几种研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的工作是间歇的,我将一件事放下,过一阵子又重新做起。我差不多常常这样。不过,凡是我认为可以得到最后成功的事,我总回过头去做好。”

诺贝尔就是这样,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

在实现梦想的征程中,谁都会遇到风浪,而只有战胜风浪,才能“闲庭信步”,获得胜利后的喜悦,取得最后的成功。

风险和利润是成正比的,风险可以带来效益,

许多成功的人,并不一定比你“会”做,重要的是比你“敢”做。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作为心理学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至今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着作对你有多么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地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很多事情并不是因为难而使我们不敢去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去做而变得很难。许多人在还没做一件事情以前就已经被吓倒了,因为他听到很多人都说难,他就相信这件事情真的很难,从而也就失去了努力的勇气。

但他们从没想过说这些话的人.也许都是一些胆小鬼或者不肯付出辛苦劳动的人,也从没想过自己会比说这些话的人要强,自己可能完全有能力超越别人,只是被别人盲目的言语吓倒了。

1956年,58岁的哈默购买了西方石油公司,开始大做石油生意。石油是最能赚大钱的行业,也正因为最能赚钱,所以竞争尤为激烈。初涉石油领域的哈默要建立起自己的石油王国,无疑面临着极大的竞争风险。

首先碰到的是油源问题。1960年石油产量占美国总产量38%的得克萨斯州,已被几家大石油公司垄断,哈默无法插手;沙特阿拉伯是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的天下,哈默难以染指。如何解决油源问题呢?1960年,当花费了100万美元勘探基金而毫无结果时,哈默再一次冒险地接受了一位青年地质学家的建议:旧金山以东一片被德士古石油公司放弃的地区,可能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并建议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把它租下来。哈默千方百计从各方面筹集了一大笔资金,投入到这一冒险的勘探中。当钻到860英尺深时,终于钻出了加利福尼亚洲的第二大天然气田。

事实告诉我们:风险和利润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巨大的风险能带来巨大的效益,与其不尝试而失败,不如尝试了再失败,不战而败如同运动员的竞赛时弃权,是一种极端怯懦的行为。作为一个成功的经营者,必须具备坚强的毅力,具备那种“拼着失败也要试试看”的勇气和胆略。当然,冒风险也并非铤而走险,敢冒风险的勇气和胆略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顺应客观规律,加上主观努力,力争从风险中抓住机遇,获得成功,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胆与识相结合。

播下自信的种子,成功总会属于你

自信源于人类操纵自己命运的能力——意识和潜意识。如果你心中播种的都是自信的种子,相信你总会获得累累硕果的。

包玉刚就是以一条破船闯大海的成功者,当年曾引起不少人的嘲弄。包玉刚并不在乎别人的怀疑和嘲笑,他相信自己会成功。他抓住有利时机,正确决策,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事业,终于成为雄踞“世界船王”宝座的名人巨富。他所创立的“环球航运集团”,在世界各地设有20多家分公司,曾拥有200多艘载重量超过2000万吨的商船队。他拥有的资产达50亿美元,曾位居香港十大财团的第三位。包玉刚的平地崛起,令世界上许多大企业家为之震惊:他靠一条破船起家,经过无数次惊涛骇浪,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建起子自己的王国,结束了洋人垄断国际航运界的历史。回顾一下他成功的道路,他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启发。

包玉刚不是航运家,他的父辈也没有从事航运业的。中学毕业后,他当过学徒、伙计,后来又学做生意。30岁时曾任上海工商银行的副经理、副行长,并小有名气。31岁时包玉刚随全家迁到香港,他靠父亲仅有的一点资金,从事进口贸易,但生意毫无起色。他拒绝了父亲要他投身房地产的要求,表明了欲从事航运业的打算,因为航运业竞争激烈,风险极大,亲朋好友纷纷劝阻他,以为他发疯了。

但是包玉刚却信心十足,他看好航运业并非异想天开。他根据在从事进出口贸易时获得的信息,坚信海运将会有很大发展前途。经过一番认真分析,他认为香港背靠大陆、通航世界,是商业贸易的集散地,其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从事航运业。37岁的包玉刚正式决心搞海运,他确信自己能在大海上开创一番事业。于是,他抛开了他所熟悉的银行业、进口贸易,投身于他并不熟悉的航运业,当时,对于他这个穷得连一条旧船也买不起的外行,谁也不肯轻易把钱借给他,人们根本不相信他会成功。他四处借贷,但到处碰壁,尽管钱没借到,但他经营航运的决心却更加强了。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他终于贷款买来一条20年航龄的烧煤旧船。从此,包玉刚就靠这条整修一新的破船,挂帆起锚,跻身于航运业了。

成功是产生在那些有了成功意识的人身上的,失败则源于那些不自觉地让自己产生失败意识的人身上,适时地给自己建立一个有效的自我激励体系,这样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快乐与收获。

抬起头,远离自卑

常听到别人说:“我很不自信,我常觉得自卑”。这样一讲,就已显得底气不足,如果再面临强大的对手,只有落荒而逃的份。

一个自信的人,他是不会承认对手的强大的,他更不会说:“我不自信!”,相反,他常会说:“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我是最优秀的!”

久而久之,他真的成了最好、最棒、最优秀的了!因为他以此为目标,不断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所以,他才不会回头,他才不会犹豫和退缩!

不自认卑微,尽管你职务不高,薪水不多,可是,离开了工作岗位,你和别人一样,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不同。对任何人,都用一样的态度,而不必谄媚,不必刻意讨好。对任何人都不卑不亢,你就是你,你不比任何人矮一截,大家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一个人贫穷点没关系,地位低些也没关系。这些都是外在的,是可以凭自己的努力改变的,或者说得极端些,不改变又怎么样呢?各人有各人的生活,只要不妨碍别人,不对不起别人,穷些苦些又怎么样呢?但如果一个人自轻自贱,那就麻烦了,那就没有救了。一个自轻自贱的人,就算你的地位怎么高,财富怎么多,人家仍会觉得你有缺陷,仍会觉得你需要改变。当我们说一个人没有出息的时候,主要的不是说他没有做出成就,没有成家立业等,而是指那个人自轻自贱,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打自己耳光,自己不给自己脸面。

而自轻自贱的孪生兄弟,就是自卑。奥地利心理学家奥威尔在《自卑与人生》中说:“自轻自贱的人,必定是自卑的人;或者说,自卑的人,必定是自轻自贱的人。”自卑就是拿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作比较时得到的那种感觉,是一种自己感觉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丧气的情绪。有自卑感的人,常常轻视自己,总认为自己无法赶上别人,并因此而苦恼。

一个好端端的人,为什么会自卑,会自轻自贱呢?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如果各项活动取得成绩而得到老师、家长及同伴的认可、支持和赞许,便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内心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就会养成一种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相反,他们会产生一种受挫感和自卑感。这就是说,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会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如果只看短处不看长处,或者夸大短处缩小长处,则会形成自卑感。苛求自己没有短处,这是不可能的。有时,某些短处甚至还很难弥补,如身体的缺陷便是如此。积极的态度是扬长避短,以“长”补“短”。这一方面不行,也许另一方面比别人强。比如,盲人阿炳,虽然失去视觉,但却拉得一手好二胡,他不就是靠听觉和触觉来体验、创造生活的吗?当认识到自己的短处时,可以设法弥补,或选择更适合于自己的途径发挥自己的长处,自卑的心理也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