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修心课
13387000000012

第12章 独立——勇敢地挺立在天地之间(1)

“书籍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每本书在内容上,必然会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我们在读书时,一方面要虚心体会,努力研求其中的深湛意蕴;另一方面还要有批评态度,要辨识前人思想的偏失。既要虚心,又要保持批评精神,才是正确的态度。只有在读书时勤于思考,加以分析却精取精,去伪存真。才能在前人已经达到的水平之上有所前进、有所创新。若盲目迷信典籍,缺乏批评精神,只能使思想陷于停滞,那是不足取的。”

——张岱年(哲学家、哲学史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天上地下,惟我独尊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国学大师,清华四大哲人之一)

“天上地下,惟我独尊”出自佛教典故:

2500多年前,古印度有个小国叫作迦毗罗卫国,国王叫乔达摩·首图驮那,他的名字的意思是“纯净的稻米”,因此人们称他为“净饭王”。净饭王娶了邻国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摩诃摩耶为妻,二人感情很好,但结婚多年,王后一直没有生儿育女。直到净饭王50岁、摩耶王后45岁时,王后才“偶然”怀孕。

据说,摩耶王后是由于睡眠中梦见一头六牙白色大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了王后的腹中才怀孕的。王后怀孕后,每日心情都非常愉快,再无忧虑与烦恼,更没有发过怒气,断绝了贪欲和虚伪心情,每天只是喜欢到幽静树林和水溪旁散步。

按照古印度的风俗,妻子头胎分娩必须回娘家,丈夫不可同行。结果摩耶王后在回娘家的途中,经过迦毗罗卫城和天臂交界处的兰毗尼花园时,感到有点旅途疲乏,就下轿到花园中休息。当摩耶王后走到一棵葱茏茂盛的无忧树下,伸手去抚摸树枝时,惊动了胎气,就在树下生下了太子。

太子降生的时候,天空仙乐鸣奏、花雨缤纷,诸天神拱卫。一时间宇宙大放光明,万物欣欣向荣。天空直泻下两条银链似的净水,一条温暖,一条清凉,来为太子沐浴。太子刚生下来就能自己行走。每走一步,他的脚下就涌现出一朵莲花。在向东南西北各支出七步后,太子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大声宣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

紧接着,迦毗罗卫全国不断出现吉兆:浑浊的河水变得清澈了,五谷丰登,花木繁茂,人与人之间也变得和睦了。不仅与太子同日出生的孩子,母子都十分健康,就连同日降生的牛马,也都十分健壮,连一根杂色鬃毛都没有。

净饭王听说摩耶王后在兰毗尼花园生下了太子,高兴万分,立即带领众多的宫女侍臣和特制的华丽的大轿,赶到兰毗尼花园,将王后和太子接回皇宫。太子诞生后的第五天,净饭王请了许多全国有名望的学者来为太子取名。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太子应取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和许多宗教故事一样,释迦牟尼的降生也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领悟佛的思想和精神。比如佛陀刚刚降生之际便说“天上地下,惟我独尊”——乍听起来倒像是出自武侠小说中的魔教教主之口,实际上却是我们的理解过于表面化了。“惟我独尊”中的“我”,并不是指个人的小我,而是广大众生的大我,是指大千世界的每一个人。佛陀是在开释我们: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在这个世界上,“我”是最重要的,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一切的一切都要以“我”为根本,为主导,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所谓超乎人的神。每个人都应该不受任何影响、任何牵制、任何牵绊的活着并追求更好的生活,既不伤害他人,也不压制自我。想一想,当你摆脱了各种膜拜、物欲、迷惑和假象的束缚,还有什么能够控制你?那不就是惟“我”独尊吗?当你觉悟到了这一点,你也可以对着天地大喊一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

这个故事流传到唐末,又有了后续版本:有个学僧向当时的著名禅僧云门请教说:“师父,佛经上说佛陀刚出生就向四面八方各走了七步,步步生莲,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惟我独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云门说:“可惜我当时不在场,我要在场,一棒子打死喂狗,图个天下太平。”到了宋朝,又有一个学僧就这个典故请教当时的高僧惠洪,惠洪竟说:“如果我当时在场,连云门文偃也一棒子打死喂狗。”

其实,云门文偃要打死的并不是佛陀,而是那些编造神话,骗人蒙人的歪嘴和尚,同时打醒那些见庙就烧香、见佛就磕头却连最基本的佛学知识都不懂的迷信之徒。佛陀和我们一样都是人,有父亲,有母亲,出家前还有妻子和儿子,怎么可能一生下来就能走路?能说话?佛陀以及历代高僧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他们的才智和努力,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当然也没有人可以生而为佛。而惠洪,之所以说要把云门文偃也打死喂狗,则是为了破除那个学僧盲目崇拜权威偶像的心理。现代社会,有很多所谓的权威,甚至变相的权威和偶像,他们会禁锢你的头脑,束缚你的手脚,比如,学历、金钱等等。不要盲目地附和众议,从而丧失独立思考的习性;也不要无原则地屈从他人,从而被剥夺自主行动的能力。

人一定要自信,一定要有独立的精神和意识,一定要瞧得起自己。只有自信,才能不迷信;只有独立,才能不盲从,才能有所前进,有所创新;只有瞧得起自己,才能成就自己。“研究莎士比亚的人永远也成不了莎士比亚”,不突破盲从、因袭、自卑、奴性的心理障碍,我们永远都是别人精神上的奴仆,也注定不能成为有所建树的人。

唐朝时,有个叫南阳慧忠的高僧,他身边有一个侍者,勤勤恳恳地服侍了慧忠30多年,却始终不能悟道,慧忠很想助他开悟。这天,慧忠出其不意地对侍者高声叫道:侍者!侍者立即回答:禅师!干什么?慧忠说:不干什么!

过了一会儿,慧忠又叫:侍者!侍者又立即答应:禅师!做什么?慧忠又说:不做什么!

如此反复多次,慧忠突然对侍者改口道:佛陀!侍者不解,问道:禅师,您在叫谁?

慧忠不得已,只好开示道:我在叫你啊!

侍者还是不解:禅师,我是你的侍者,不是佛陀啊!

慧忠长叹一声:唉!你将来可别说是我辜负了你,其实是你辜负了我啊!

侍者却说:禅师,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辜负你,您也不会辜负我!

慧忠再叹一声,连连摇头:唉,事实上你已经辜负了我。

侍者到底怎么辜负了慧忠呢?很简单,对于一个悟道的人来说,佛陀也好,侍者也罢,其实质不过一个空空的名号。这个愚痴的侍者跟随慧忠30余年,却连一个空空的名号都不敢承担,这只能说明他对佛法的本质根本不了解。饶是慧忠一再引导,苦心开示,也终如对牛弹琴,对雾挥鞭,全然无用。现代人常说的“有什么样的定位,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拿破仑说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学佛你就奔着成佛去学,当兵你就奔着当将军去当,干事业你就奔着成功去干。千万不要把自己定位于一个“侍者”——我们都是还没成功的成功人士。

靠天靠地,不如自立

古今中外,凡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对社会有着突出贡献的人,无一不是自强不息、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结果。

——皮名举(曾任北大历史系教授,与钱穆并称“钱皮”)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一生难得糊涂,惟独在教育后代方面一点也不含糊,称得上教子有方。史料记载,郑板桥52岁方得一子。当时他官居县令,有田产三百亩,他的儿子也算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家子弟。但郑板桥从不溺爱儿子,注重言传身教。直到病危时,还不忘最后一次教育儿子。

这天,郑板桥的病情更加恶化,人们都在担心他的身体,他却提出让儿子亲手给他做馒头吃。儿子根本不会做,但父命难违,而且看着父亲越来越虚弱,恐怕难以支撑多久,儿子只好答应。

然而儿子根本不知如何下手,站在那里干着急。郑板桥便指点儿子,可以请厨师指导,不过必须自己亲手学着做,不能让厨师代劳。结果儿子费了半天功夫,终于将馒头做成,可是当他把自己亲手做的馒头送到父亲面前时,郑板桥已经气绝身亡!

儿子悲痛欲绝。忽然,他发现茶几上放着一张纸条,赶紧拿起来看,只见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看罢,儿子恍然大悟,明白了父亲临终前要他亲手做馒头的用意——自力更生,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