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北大听到的24堂修心课
13387000000029

第29章 包容——是谁让我们如此狭隘(2)

如果你问一个人,当你丢了100块钱,你会花200块钱的车费把它找回来吗?肯定没有人会这样干,但是类似的情况却在不断地发生着,比如你无端被人骂了一句,却花了无数时间愤怒和难过;情人背叛了你,你明知一切都无可挽回,却还是一如既往的伤心,而且一伤心就是好几年,动辄借酒浇愁,甚至产生自杀的想法;等等。这些做法又与上述愚蠢的做法有何本质区别?人有忧虑在所难免,遭遇不合理的事情也平常不过,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自宽自解,坚守住自己的快乐阵地,不让烦恼有机可乘。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用在这里再好不过:

有个人总觉得自己烦恼太多,生活不尽如人意。为了解脱,他去请教一位得道高僧。

“请问大师,为什么老天对我如此不公?为什么别人总是快快乐乐,而我却有那么多的苦恼?”他问。

高僧没有回答,而是让人取来一些盐和一杯水,让他把盐放入杯中,过一会儿再喝下去,然后问他味道如何。

这个人说:“很苦。”

高僧又让他带着相同的盐,和他一起来到湖边,先让他把盐倒入湖水中,然后又让他喝了一口湖水。

“味道怎么样?”高僧问道。

“很清凉。”这个人回答。

“有苦味吗?”高僧又问。

“一点儿也没有。”这个人接着回答。

高僧看了看他,语重心长地说:“上天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就像你倒进杯子里和倒进湖里的盐一样多。为什么你品尝到的味道完全不一样呢?原因就在于你的胸怀还不够宽广。面对生活,我们需要有湖一样宽广的胸怀,而不是一杯水。”

拥有湖一样宽广的胸怀,首先就意味着我们要正视并容纳生命中的苦难和不平。生而为人,老天必定会为你准备一些“烦恼盐”,我们需要做的,应该做的,就是不断修炼我们的胸怀,当我们的心的容量越大,烦恼也就越微不足道。烦恼正如轻风,只要我们的心湖保持宁静,无限宽广,即使水面微漪,也是另一种美丽,另一种风景。所以,何不把自己由一杯水变为一片湖?

生活中免不了烦心事,只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长久地拥有快乐,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那些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的人,最终也只能被自己的情绪所淹没、所吞噬。

包容并不意味着对恶人横行的迁就退让,对自私自利的鼓励与纵容。谁都难免遇到情势所迫的无奈、无可避免的失误、考虑欠妥的差错……包容其实就是理解,就是以善意宽待有着各种缺点的人们。马克·吐温说过:“所谓包容,就是一只脚踏在紫罗兰花瓣上,紫罗兰却用花香浸润他的脚踝”,房龙也曾写道:“包容从来都是奢侈品,买它的人只会是智力非常发达的人。”智者是不会拒绝宽容的。当你下次再准备对一个人发脾气时,不妨想想,这个世上有没有从未犯过错误的人?

择其善者而从之

我希望你们学习辜鸿铭先生的英文和刘师培先生的国学,并不要你们也去拥护复辟或君主立宪。

——蔡元培(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曾任北大校长)

“择其善者而从之”,出自《论语·述而》,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它不仅是孔子治学劝学的精神,也是人们做人处事应有的态度。说庸俗点,它是一种务实主义。

很多人都知道已故英国首相邱吉尔,也知道他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的贡献,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有个“千面政客”的绰号。

这还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说起。从本质上讲,邱吉尔是一个极其反共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早在苏联诞生之初,他就与他的资产阶级政治伙伴们一道,想尽一切办法遏制共产主义,而且这种思想充斥了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不过丘吉尔是一个务实主义者,从他临危受命伊始,他就认识到英国当时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红色的苏联,而是纳粹德国。如果希特勒赢得战争,英国蒙受史无前例的耻辱自不消说,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也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当务之急是先打垮希特勒,其余的事情都在其次。同时,丘吉尔认为,在这场战争中苏联是几乎同美国一样可靠的潜在盟友,与苏联结成同盟,能够极大的帮助盟军早日打败希特勒。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丘吉尔做出了明智而正确的抉择。1941年6月,当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消息刚刚传来,丘吉尔立即发表了历史性的演说。在演说中,他向苏联这个新盟国表示欢迎,并表示英国将坚定地与苏联站在一起,共同抗德,直到彻底打败希特勒的那一天。也正是丘吉尔的这一外交战略,使得丘吉尔与斯大林这对宿敌坐到了一起,并最终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中国历史上也不乏类似的例子。

秦末汉初人陈平,自幼父母双亡,与兄嫂一起生活。陈胜、吴广起义后,陈平加入了魏王咎的反秦队伍,魏王任命他为太仆。期间,陈平多次为魏王出谋划策,魏王却不予采纳,还听信小人之言,怀疑陈平不忠,陈平知道后急忙逃走。

后来,陈平投入项羽麾下。不久殷王反楚,项羽封陈平为信武君,陈平一战而胜,打败殷王,受降而归。楚汉战争爆发后,殷王权衡利弊,反楚投汉,项羽牵怒于陈平,企图杀之。陈平得到消息后,赶紧将大印和项羽的赐金封好,命人送给项羽,独自逃走。当时他的朋友魏无知正在刘邦军中,陈平前往投奔,经魏无知引见结识了刘邦。经过交谈,刘邦觉得陈平很有谋略,便任命他为都尉,为自己出谋划策,同时负责监督军队。

刘邦的大将周勃和灌罂对刘邦重用陈平感到非常不满,他们说:“早就听说陈平品行不端,欺兄盗嫂。先跟魏王,魏王不容。后又投奔项羽,项羽也不用。穷困潦倒之际才来投靠大王,看他相貌堂堂,未必有什么真本事。大王任命他为督军后,他还接受众将的贿赂。此人反复无常,大王您可要警惕啊!”

刘邦听了也有点怀疑,他召来魏无知求证,魏无知说:“臣向大王推荐的是陈平的才能。”刘邦点头称是,然后找了一个恰当的时机,当着众人的面诘问陈平:“听说先生曾经侍奉过魏王,不合意又到项羽那里,现在又到我这里来了。守信用的人会如此三心二意吗?听说先生刚刚上任就接受贿赂,廉洁正直的人也不会如此吧?”

陈平坦率地回答:“魏王非常固执,不纳忠言,我才投奔项王。项羽志大才疏,任人惟亲,对人并不信任,所以我就离开了他。听说您重视贤才,任贤使能,所以我才来投奔。离开项羽时,我把他赏赐的钱财全部送还了他,现在我两手空空,不接受别人的钱财就无法生括,这难道是我的错吗?如果大王认为我有可取之处,就把我留下。如果大王听信别人的传言,请大王准许我回家。那些钱财还未用掉,我原封交回好了。”刘邦听后,赶紧向陈平道歉,并拜他为护军中尉,专门负责监督和考察大小将官。

陈平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此后一心辅佐刘邦,多次救刘邦于危难之中,对西汉的建立功不可没。刘邦死后,陈平还协助周勃诛灭诸吕,进一步巩固了汉王朝的基业。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刘邦不因小过而失大节,实属难能可贵。有道是“人无完人”,为人处世不能盯住别人的缺点不放。我们交朋友,交的是朋友的优点;我们用人才,用的是他的才能。只要大节无错,就没有必要吹毛吹疵、求全责备。

众所周知,蔡元培先生是北大也是整个中国教育界里程碑式的人物,“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则是其办学方针。他为什么要强调这几个字呢?因为他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肯定有弱点,但有弱点的人并不一定都不可取,相反,某些弱点还是成就某些优点的基础。所以,办学必须“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正是本着这种思想,蔡先生任北大校长时,既聘请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等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任教,另一方面他也聘请了大批在学术上有造诣但政治上很保守甚至顽固的学者,如一直视清帝为宗主的辜鸿铭、曾经和袁世凯狼狈为奸的刘师培等人。对此,有些人很不理解,但蔡元培坚持自己的主见,并说:“我希望你们学习辜鸿铭先生的英文和刘师培先生的国学,并不要你们也去拥护复辟或君主立宪。”也正是在这句话的指引下,北大才成为了民国时期的人才摇篮,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输送了大批的人才。

总之,我们不能总带着意识形态的眼镜看人,动不动就与人划清界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我们要学习他人的优势,见贤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另一方面,人不能自视清高。当你觉得有些人的某些缺点让你难以容忍时,这些缺点或许就存在于你身上,甚至比对方更甚。摆正自己的心态,客观的认识自己也评价别人,自己做得好与不好,让大众去评价。武断地与别人划清界限,难保不是在画地为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