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看看人家温州人
13390500000033

第33章 创业大江南北(2)

2001年夏,上海新世界集团在南京路上兴建的一幢9层大楼竣工,郑荣德听说该集团并不想自己经营,而打算整楼出让。而在他听说这一消息之前,新世界集团的决策层刚刚透出信息,消息便沿着相关渠道传到了北京、广东等地,当时即已有人闻讯而至,与新世界集团交涉,谈判了不知多少次。由于新世界集团知道这幢9层大楼占据了南京路的要津,因而待价而沽,并不着急。郑荣德知道这一消息时稍落后了一些,但他一经听说,便与新世界集团决策层进行接触,而后立即召集自己公司的决策要员,共商购楼大计,并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拟出了几套预案。

郑荣德当然知道上海新世界集团的意图,也知道这幢9层大楼所具有的价值,因而舍得动真格,敢出别人不忍出的大价钱。根据郑荣德的请求,新世界集团同意与华东电器集团洽谈出让事宜,但他们准备不足,原想不过是双方熟悉一下,交换一下彼此的条件,以后的谈判还会旷日持久,同时他们也对成交并不抱太大的希望,因为以往的谈判对手很难接受他们开出的价码。而在“华东电器”一方,郑荣德的购楼之意却是一腔至诚。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为了首场谈判便能成交,缩短交涉过程一锤定音,断了其他同样看中这幢大楼的竞争对手的念想,使这幢大楼自此成为华东电器集团所有,郑荣德早已从各方面将新世界集团开列的条件打听明白。为此当双方见面、坐下寒暄过后,郑荣德便开门见山地将一份条款十分详尽的购楼意向书交给对方,显示了自己的真诚。“新世界”方没有想到郑荣德竟如此爽快,因而也公开了自己的售出底线,经几番口舌,双方便在90分钟的谈判中结出正果:以3亿元的楼价签约成交。

对一家民营企业来说,3亿元的投资的确不是一个小数目,加上买进大楼后还需要几千万元进行装修和必要的改造,何况如此大的投资尚不知何时才能见到效益,知道这场交易的商界人士对郑荣德花这么大的价钱进驻南京路感到很不理解。这一议论也在华东电器集团内部多有出现。但郑荣德却有着自己的主见,他在股东会议上坦言说,他并没有想到要从这幢商楼中赚多少钱,而主要是提高华东电器集团在上海的知名度,强化这种知名度,使人们看到这个商厦便想到“华东电器”,这就是全部的目的,这样做是因为南京路本身便是一个名牌,而且整条街富有上海商业文化气息,一家企业能在这样的商业街上立足,自然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对于打造企业的品牌,对于提升企业的利润和品位,对于进军国际市场,都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因而华东电器集团进驻南京路,便等于取得了上海乃至中国商业的最佳位置,取得了一个“制高点”。

商经微言

受困于温州发展环境的局限,一些成功的温州商人开始把上海作为自己第二次事业腾飞的起点,作为他们冲出国门的码头。

东北创业的温州人

“要想创造未来,首先要直面现实。”说这话的温州商人王鹏如今是吉林省长春市眼镜行业的龙头老大。他16岁闯关东白手起家,硬是靠着不屈不挠的实干精神,在东北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

今年40岁刚出头的王鹏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他创办的吉林王鹏眼镜公司现在是吉林省最大的眼镜连锁机构,建立了多店连锁、局域电脑网络销售为一体的销售体系。谈到自己成功的经验,王鹏说,最重要的是认清现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千万不能好高骛远。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年仅16岁的王鹏迫于生计离开家乡来到长春,用身上仅有的一点小钱在长春市西四马路胡同口摆了个眼镜摊。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刚到长春时的情景:当初,不知道这里的天气这么冷,来时只穿了一条单裤,手上又没有多余的钱买来棉衣抵御严寒,再加上起早贪黑地在外摆摊,寒冷的天气让他吃尽了苦。而这种辛苦比起创业的艰难来却又显得微不足道。王鹏用了一句在温州人中非常流行的顺口溜来形容创业的艰辛:“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也要搞好市场经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人们手里的钱渐渐多了起来,而王鹏的眼镜店也是水涨船高,生意越来越好。1983年,他省吃俭用,手里有了一些积蓄,颇有远见的他立即又开了一家正规眼镜店,看到当时顾客到国营眼镜店配眼镜还要排队,并且一个月后才能取镜的情况时,他打出了“配镜高效率”的王牌:半天之内一定让客户满意,并建立起当时很少有企业顾及的售后服务,每天有2到4名专业人员分乘两辆专车,随时到客户家上门验光和免费维修。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眼镜行业处于上升趋势,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986年王鹏花费昂贵学费到重庆眼镜职业学校就读,学习现代化的眼镜制作技术知识,使自己成为验光配镜的专家。90年代,由当初的小店发展到后来的多家连锁店,由当初的验光配镜发展成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在新的现实面前,王鹏又一次选择了迎接挑战,自修了企业管理课程,并为企业发展输入了新的理念。

大多数温州人都有着和王鹏类似的经历。长春市温州商会副秘书长栾天翔表示,温州人在长春闯荡大概经历了几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期擦皮鞋、弹棉花;上世纪80年代后期沿街叫卖纽扣等小商品;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租柜台经营;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了品牌意识,着手经营自己的产品;如今走上了多元化经营道路。正是凭着脚踏实地的精神,才有了温州人今天的成就。

如今在东北生活了20多年的王鹏已经融入了这片土地。他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东北人一定要具有这种直面现实的精神。现在许多东北人不愿做小生意,觉得脸上挂不住,宁肯每个月拿300元工资也要在国企里工作。下岗工人不少,还是有许多工作没人做。王鹏举了一个例子,一次他听朋友说有个工厂想招上百名宰牛工人,可最后只来了2名工人,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个工作又脏又累,没人愿意干。

王鹏说,温州人从来不幻想一步登天,干事业从现实出发,讲究脚踏实地,每一个“现在”叠加起来,就成了“未来”。

靠着与生俱来的做市场的天赋,温州人做一市场便火一个,走一方便福泽一方,与此同时,他们口袋里的钞票也自然装得满满的。

1995年,30岁的温州商人张益林来到东北海滨城市大连。作为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发展得比较快,也是最为成功的城市之一,大连让张益林感受到了它潜在的商业气息。但有趣的是,繁荣发展的大连市区却并没有留住张益林的脚步,他背道而驰,到远离闹市区的金州挑选了一块荒凉闲置的滩地,要在那里实现自己创富的梦想,朋友们对张益林此举大惑不解,不知他葫芦里到底要卖什么药。然而怎知张益林之所以看中金州,缘于那里是铁路交汇要塞——沈阳至大连以及金州至城子坦铁路的交汇处,并且海运也相当便利,而这正是张益林理想的经营条件。此外,这里廉价的租金也让张益林拣了个天大的便宜。于是他决定在这里兴建一座东北最大的陶瓷批发市场。

这个大胆的念头让朋友们兴奋不已。市场建成后,张益林便开始招商引资。这次他依照温州人开拓市场的既定方针,照旧以温州人为主体,以便确保市场经营的成功。在应召的商户中,温州商户占了一大片,而且果然发挥了刻苦、勤劳、精明的特点,使这个市场一开始就充满了活力。在温州人的作用下,金州陶瓷批发市场批发零售生意十分火爆,成为以大连为中心的这一地区的垄断性行业。但作为一个精明的温州人,张益林眼见高远,颇知事理,在做总结时不无感慨地说,陶瓷批发市场生意好,离不开大连市城市建设的大发展。批发市场的建立与城市建设相合拍,与人民群众生活逐年提高、急需改善居住环境相合拍,有了这两个合拍,哪有做不好的市场呢?

梧桐枝叶茂,引得风还巢。随着金州陶瓷批发市场知名度的逐年提高,国内很多知名品牌的陶瓷商以及温州等地的陶瓷配套厂家纷纷慕名而至,在这片原来的滩地上安营扎寨。不断扩大的规模使金州陶瓷批发市场进而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名优陶瓷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商户在这里可以买到任何品牌、任何档次的产品。丰厚的市场回报也使张益林腰缠万贯,一变而成为商界巨子。然而张益林身上所具有的温州人的特性仍在发挥作用,同其他永不言足、永不骄盛的温州人一样,他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停滞不前,接下来他又发现了大连市场中存在的商机,于是和共同创业的温州商团一起又斥资1.5亿元,建了一座规模更大、品种更全的东北建材市场,市场涵盖了陶瓷洁具、石材、木材、装饰材料等等产品,并且建立起一系列的配套设施:货运市场、饭店、宾馆、商店等,形成了一条龙的服务体系。

和千千万万个温州人一样,张益林有着观察市场的眼光和打造市场的胆量,因而可以称做温州商人的一个当之无愧的代表。的确,为了寻找商机而踏破铁鞋、费尽苦心,往往为伊消得人憔悴,而一旦发现商机,又往往不惜以巨大的财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来付诸实践,换取成功的欢欣,这就是当今的温州人。浓郁的从商经商意识使温州人有着一种“攻城不怕险,攻关莫为难”的精神,这种精神成就了在各地创业的温商。

商经微言

一个市场兴盛与否,天时、地利、人和确实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头脑机敏的人。

走进中国西部

在党的十五大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随后全国掀起了投资西部的高潮。

精明的温州人等来的就是这一天。在他们眼里,中国的西部是一处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因此,“西部大开发”政策出台以后,乘着西进的春风,大批温州民间资金流入西部,从修建商城到经营商城,从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聚合效应日渐显露。一批批温州人也被推到了西部经济舞台的中央,在中国的西部地演绎着他们的财富故事。

在中国大陆,几乎每个城市都有“温州一条街”、“温州商贸城”什么的,西部产粮大省四川也不例外。截止到2003年,温州人在四川、重庆共创办商业市场104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在四川。

说起四川的专业市场,不能不提到国内闻名的荷花池市场和来自温州乐清的商人姚学义。就是从这里,温州商人在四川演绎出一起起资金变资本的财富故事。

成都商界资深人士称,最初荷花池的名字叫“温州城”,其第一个招商对象就是温州人。1996年,在成都当过兵又在成都做生意的姚学义与几个同乡联合出资在荷花池一举买下了23个铺位,并对外招商。1997年9月份开业时,一下子来了70多家皮衣商,第二年增加到200多家,销售旺季一天批发几千件皮衣。之后,姚又趁势开办了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皮衣批发市场,营业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紧接着,姚开办了另外三个专业市场:高档服装面料批发市场、广式童装城、九区布业区。荷花池总共才20多个专业市场,姚学义一个人就牵头搞了4个,轰动一时。

在城区尝到甜头后,姚学义从荷花池“出发”,在成都郊区的崇州、邛崃和重庆又投资修建了6座专业市场。连串的专业市场意味着大资本的堆积。资本由何聚集?姚学义搞专业市场大都遵循这样的模式:几个温州人以股份的形式联合,把小资金集中成一定规模的资本共同投资,然后共享收益一一这样一来,资金变成资本,资本再“生”出资金,雪球越滚越大。这也是温州人在上海、北京开发的模式。只是,当时人们发财的眼光还盯在广东、上海等地,很少人意识到在四川修建专业市场所蕴藏的巨大商机,温州老板抢占了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