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看看人家温州人
13390500000035

第35章 海外生意经(1)

温州人“好动”,他们从来就不“安分”。走出去,请进来,但他们很有自知之明,他们知道,目前国内产品市场的强大支撑是他们在国外“霸气”的真正原因。

巴黎的“温州现象”

温州人四处迁徙,把店铺开到全世界各地的故事早为人知。在巴黎市区或罗马火车站出口,你能看到成百上千家店铺绵延数十里,在那里驻扎着清一色的温州兵团。仅巴黎地区,温州移民的数字就是15万。对于大多数温州人来说,依靠着做皮包生意或开餐馆这两样本事,他们砸开了巴黎的地盘,成为可以独自挥舞上千万、上亿元个人资本的成功商人。

在位于塞纳河边的巴黎市政厅,从它侧面一个明亮的路口拐进去,就到了“寺庙街”上。往里走,两边大小不一的中国橱窗里,挂满了颜色鲜艳的围巾、丝绸,那些身材不高、出来进去整理货品和招呼客人的温州人,神态平静、乡音入耳,让人很容易误以为到了浙江某个小镇的夜市上。

从“寺庙街”继续向东,穿过共和国广场,来到地铁美丽城一站。沿街铺天盖地的中国超市、餐馆、服装店、理发店招牌,看得人眼花缭乱。扎着围裙、奔跑着忙碌的温州人,甚至没有抬头跟你打个招呼的时间。再往东,温州人的店已经火爆延伸至巴黎郊区93省。特别是进入新世纪,这种神速扩展竟可制造一夜暴富的机会。3年前一家店铺卖50万法郎还没人要,现在它的价格飙升到55万欧元。有位戴先生于是把自己一间很大的仓库隔成很多间店铺出卖,几乎一夜之间就发了地主财。

如今巴黎夜色里,商场的硝烟弥散之处,开着奔驰长龙、从容周旋于生意场和高档消费地的温州新贵们,俨然成了一支不可小觑的商业力量。他们住郊外的法式别墅、送孩子读私立学校、穿用名牌服饰、挤时间度一次奢侈的假期;他们早点仍然喝豆浆,仍然喜欢群聚并奔忙,却早已不是当年街头身无分文、四顾茫然的苦工,而是可以独自挥舞上千万、上亿元个人资本的成功温州人。

这些巴黎新贵为什么是温州人?而不是其他地方的人?或者说到法国的中国人非常多,但为什么偏偏是温州人如此成功?答案是:强烈的赚钱欲望是温州人成功的第一要素。

李建新就是众多巴黎新贵中的一个,也是从皮包厂做起的。一开始他不会用机器,就从粘胶水学起。到后来他做皮包速度之快,在巴黎同乡里都出了名。温州人跟人攀比、赚大钱的愿望太强烈了,“所有工人每天都是15个小时做工,那时想着比住监狱的人还有些自由,也就扛过去了。”李建新说,刚到巴黎时,整整5年的时间他都没见过太阳,早晨天没亮开始做工,晚上上了法语课以后还要做工。他至今都记得那个场景:夜里12点多了,他拎着饭盒收工回家,常常与其他同乡在街头碰到,大家只是疲惫地互相点点头,然后擦肩而过。

温州人承认自己不比犹太人聪明,与其他法国或犹太人的店不同,他们不会另请外人做会计或员工,所有管理都是夫妻俩或加上孩子来完成。正是基于这种需要,温州人的到来都是滚雪球似的,生意不断扩大,他们不断从家乡找来兄弟姐妹一起做,所以很多人出来的时候孑然一身,回乡探亲时已经是妻儿亲戚十几口人。他们起初甚至捡来犹太人扔掉的布头或碎皮,做成小钱包出售。同样一条皮带,别人卖15元,温州人卖12元。压低了成本和价格的货品,让他们的市场很快光亮起来。

温州商人陈武说,生意本身就是场冒险,要想赚大钱,就要做大生意,要敢为天下先。1985年,陈武在法国开了第一家皮带厂。当时法国市场只有香港、美国供应的传统式样的腰带,他却从展示会上巴黎女人姿态万千的衣裙上,想到了做装饰腰带。仍然是普通材料,仍然是自己开车全欧洲推销,就这样,1986年,在国内普通工资标准只有几十元钱的时候,他的店竟达到三四百万法郎的月营业额。1991年,在另一次展示会上,他忽然发现中国的一种丝绸非常抢眼,KENZO等牌子的当季新款同时采用了这种自然、柔软的面料。他与一个从国内刚刚来法的朋友短暂商议后,拿出1000法郎让他进来此面料,随后他把设计制作的产品带去荷兰、比利时、瑞士、德国等地。两年之后,他的店稳定在了每年1亿法郎的营业额。

做了一辈子生意的温州人其实很有自知之明。他们被说成“中国犹太人”,在生意场上也的确表现出越来越强劲的上升态势,但他们知道,目前国内产品市场的强大支撑才是他们如此霸气的真正原因。而超常的低头苦干的精神让他们得以在竞争中胜出。

如今,在最初的餐馆或皮包生意里积累了一定资金的富裕温州人,开始考虑“钱生钱”的问题。法国是个多民族、人种混杂的地方,人们可以在法律的边线内自由生活,但这个边线又足够严格。商业规则也是如此。温州的服装和皮包厂大举“回国”也在最近几年形成热潮。内地工厂引进了先进的制作技术,成本大大低于他们在巴黎制作的消耗。他们在浙江、广东等地设厂,在巴黎销售,获利更丰。

商经微言

对于温州人来说,依靠着做皮包生意或开餐馆这两样本事,他们砸开了巴黎的地盘,成为可以独自挥舞上千万、上亿元个人资本的成功商人。

洛杉矶的亚洲新贵

洛杉矶是西班牙语译音,意为“天使之城”。座落在美国西部,是美国太平洋沿岸的一座大城市。大量的移民使洛杉矶成为一个有各色人种的国际城市,既有美国的白人和黑人,也有墨西哥人、犹太人、葡萄牙人、意大利人,还有日本人、中国人。

移民美国的李社潮,现在是经销男鞋和礼品的美国李氏企业负责人。他们的产品远销整个北美地区,美国中部和南部的一些中大型连锁商店。在洛杉矶的温州人中,她有着极好的口碑,这使她当选为温州旅美同乡会第三届会长;后来她又被聘为中国侨联海外顾问。

1959年,李社潮生于温州,参加高考时因为父亲的“问题”未被高校录取。进不了大学门,她进了温州橡胶厂。她相信人生在世,大家都是有机会的,只要努力奋发就会抓得住机会。“我的人生哲学就是时刻准备着,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李社潮如是说。怀着这样的信念,她从基层做起,一直升任为该厂外经处处长。后又被派往美国开设外销窗口,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1992年,李社潮抵美国,因为一口流利的英语并熟谙国际贸易,她和先生很快在美国创立了“美国李氏企业”。1999年,由于集团体制的改变,李社潮买下了橡胶厂在美国的分公司,与丈夫李日华的公司合并为“美国李氏企业”。如今,从边陲小镇到繁华都市“李氏企业”的销售网络遍及北美大陆,其注册的“温斯登”皮鞋品牌已稳稳地打进美国鞋业的主流市场。

当年,李社潮对美国商业社会的营销系统可以说是所知甚少。为了熟悉这个市场,她驾车从加州出发,跑遍了美墨边境的商贸城市,时而奔驰在广阔的沙漠,时而淹没在边境小镇。山风呼啸、路途陌生、汽油耗尽,只有在这种时候她才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异国他乡”。如今,从边陲小镇到繁华都市“李氏企业”的销售网络遍及北美大陆,其注册的“温斯登”皮鞋品牌已稳稳地打进美国鞋业的主流市场。在融合东西方管理理念的复杂与艰难中,社潮深深地体会到与洋员工沟通与交流的重要。而她一贯奉行的“实而不呆、活而不乱”的处世原则,则带给她的不仅仅是财富:夫妇俩因性格迥异,经营决策中常有分歧,但社潮却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巧妙、理性而不失原则的采纳丈夫那“令人难以接受的正确意见”。

对事业、成功这些概念化的名词,李社潮有她独特的理解:成功不会是永恒的,生命在不同的阶段努力奋斗,总会有一定的收获,包括名利和地位。但这些身外之物如不及时看淡或放下,生命的天平会因此而倾斜。基于这种理念,当选为旅美同乡会会长一职,让社潮感受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又移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她适时调正了自己的心态,以低调、奉献的精神开展会务工作。

同乡会在美国侨界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华侨社团,单是来自故乡温州的各类经贸考察团、政府代表团,就让社潮和他的同事应接不暇。但同乡会的宗旨是立足于“创造条件,加强大陆赴美温籍人士在南加及其全美范围内的联系”,因此,他们乐做“桥梁和窗口”。在李社潮的带领下,会员们参加各种大型聚会,抗议李登辉的台独活动、庆祝北京申奥成功、各种救灾、慈善捐款、节假日联欢、筹建网站等等活动,使“白忙官”李社潮“有了更多的机会为别人做点事,以此感谢生命、社会和人群”。任职期间,社潮还协同前任会长王剑美等人成功编撰并发行《温州旅美同乡会六年年鉴》。该年鉴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和图文,真实地反映新一代大陆移民美国创业的精神风貌。它的发行得到了美国地方辖区官员以及中国驻美使馆、中国侨联等部门领导的高度肯定和赞赏。

旅美温州同乡会现任副会长潘松林做的是打火机生意,全美国的打火机四分之一是他公司的产品,他自己的仓库3.5万平方尺,每月进口打火机200万只。

潘松林1996年成立自己的公司,正好赶上美国1994年提高打火机的安全标准,很多大陆出口打火机的厂家应变不及。而潘松林利用自己学机械的专业,改进了打火机的安全装置,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取得了美国联邦政府的进口许可,成功打进美国的主流市场。对于这番经历,他说,在美国做生意要会适应人家的规矩和标准,与其抱怨美国商界打击中国产品,不如好好研究改进,如何被美国市场接受。

商经微言

很多温州籍商人都是凭着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踏实刻苦的做事方法,在美国西部洛杉矶闯出了一片天。

纽约“炒”楼的温州人

不仅国内的温州人擅于动房地产的脑筋,在美国的温州人也一样精于此道,纽约就有许多“炒”楼的温州人。在美国纽约的房地产市场上,温州人是一支令人不敢小觑的力量,他们构成了纽约房地产市场一个可观的购买群体。

过去几年中温州人在纽约买房的数量大增,一些有实力的温州人往往出手大方,注重好地段、好房子,只要中意的房子,房价高些也不会放弃。纽约的房价虽然很高,但对于投资者来说,纽约房市的一大好处是房租始终不低,即使房子买贵了,至多不过是收回投资的时间更长些,而不会像投资股市那样血本无归。

温州人头脑精明,具有很强的投资意识,同时又敢于冒险。当很多人面对持续高涨的房价心里七上八下,担心负担不起贷款时,温州人却坚信买房比租房划算。许多温州人到纽约两三年后,只要凑足首付款,马上就着手买房,然后以房养房。许多温州人买了第一栋房子后,几年之后当贷款已经付了一些的时候,又开始着手买第二栋、第三栋。有的人买了新房后,就把原来的房子卖掉,更多的人却选择把房子租出去。

温州人最看好的户型是那种被当地华人称为6-6-3的房子,即有两套三室两厅、一套一室一厅的半独立式住房。这种结构的房子按这几年的行情,已经涨到80一100万美元。买到这种房子的温州人通常自己家住一室一厅的小房,将另外两套大房租出去,一般三室的房子能租到每月1800美元左右,这样租金能偿还大部分月供。若干年后,银行贷款逐步还清,房屋本身也明显升值,成为一笔可观的不动产。

在有着纽约“第二中国城”之称的皇后区法拉盛,绝大多数新盖的“两家庭结构”房屋都属于温州人,更有一些事业有成的温州人已经在历来被视为富人聚居的长岛地区置办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豪宅别墅。

除了购买住宅楼之外,越来越多的温州人也开始涉足商业楼盘。林敏芝说,在她的华美地产公司所在的法拉盛缅街,由温州人买下的商业楼就有七八处。一些原来做路边货摊生意的温州人很有魄力,将别人经营不善的超市整个盘下,有的要花上百万美元,现在他们的经营状况都还不错。

2001年“9·11”之后,随着美国贷款利率的不断下滑,股票、基金等投资手段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房地产成为人们新的投资手段。本来就偏好买房置地的华人,更是对此趋之若鹜,尤其是在美国东海岸的许多地方,房价更是因为华人的到来而飞速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