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看看人家温州人
13390500000039

第39章 温州人的经商实战(3)

赵章光历尽苦辛,终于得到了回报,他把自己研制的试剂命名为101,意即这是经历了上百次失败换来的成果——其实他所经历的失败何止100次,所耗费的心血更是无法计量,试验所花费的成本使他的家庭清贫如洗。然而这一成功带来的却不是喜悦,而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一个只读过一年初中的乡医自称发明了一个神奇的药方,解决了自古无人能治的“斑秃”,这个医疗奇迹无论如何让当地的医政官员接受不了,就这样,当时的乐清县卫生局不仅驳回了赵章光要求在县城行医治秃的请求,反而以他不守本分为名,取消了他的行医资格。赵章光“弄巧成拙”,连赤脚医生也当不成了,想找他看病的人白天不敢上门,只能夜里私下去找他。赵章光求天无路,便借着1980年大批温州人外出创业之风离开了家乡,融进了十万推销大军的洪流。

赵章光不信邪,他胸中有正气,心中有壮志,他为的就是济世救人,解脱“斑秃”患者的痛苦。因而尽管他四处碰壁,甚至被人当成江湖骗子,他也不甘失败。在对待自己的事业方面,他不认输,要坚持到底,他不会忘记那对从上海找到乐清县求他治疗“斑秃”的父女的请求,不相信自己在当代会有两千多年前的卞和怀抱宝玉无人赏识的最终命运,然而世事就是这么奇怪,尽管他走一处求一处,他所发明的“101毛发再生精”总也得不到医药管理部门的认可,要想注册生产更是难上加难。不仅如此,各地管理部门明令禁止他行医,声称一旦发现即当行骗处理。羞辱和失望啮噬着这个温州汉子的心,令他难以忍受。尽管一次次打击如冷水淋头一样泼来,却始终熄不灭他心中燃烧的一团火焰。冰冷的现实引起了他的思索:既然我不是骗子,为什么我不能为人类造福?既然我造福不成,为什么不能找出一条变通的路子?他想了又想,怎样才能使“101毛发再生精”注册投产,推向市场呢?

正值万般无奈之中,就像我们前面所谈到的那样:赵章光在郑州街头上见到了一幅秀发少女的广告画,他驻足看了很久,忽然冒出了一个念头:自己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还那些得了“斑秃”的少男少女——个青春,这既是治病,同时也是为了美——而“毛发再生精”虽然是药品,同时不也是一种美容品吗?既然自己将它作为药品申请未果,何不变换一下思路,将其作为美容品提出申报呢?作为药品申报,必然要和“医疗责任”联系在一起,因而管制极严。美容品却不同了,它仅是一种有质量要求的商品,安全方面要求却不那么严格。变个法儿而不一条道儿跑到黑,这不正是山不转水转,树挪死人挪活吗?

赵章光的这一思路开出了灿烂的花,结出了丰硕的果,结局是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的。作为一个早期闯荡商海的温州人、一位发明家,他之所以过去一直没想到作为保健品申报“101毛发再生精”,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是本着医学研究的态度做医疗试验,试验虽然简陋,但研制过程却严谨有序。药剂研试出来后,他只认定它是药剂一事实上它也确实是药剂,但现实告诉赵章光:现实是强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是强大的,在有关部门一时不能接受他的成果之前,应该转变的是自己而不是强大的现实,人们不能完全凭着主观意愿改造世界,或者要求客观世界遵照个人的意志,这样只会碰得头破血流而最终一事无成。基于这种认识,赵章光终于从思维定式中走了出来,闯进了市场,闯出了一片光明的世界,赢得了巨大的成功。

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给它一个合适的名义。“101毛发再生精”投放市场后,立即引起了轰动效应。无数求之若渴的患者用它祛除了自己多年的顽疾,解除了痛苦,找回了自信和青春,甚至找回了生命。它不仅适用寸:青年“斑秃”患者,也适用于毛发早衰的男女,使惭第二次焕发出了青春活力。就这样,“101”火了起来:1986年通过了国家技术鉴定,同时在日本引起轰动,被媒体誉为“来自中国的神水”,一瓶“毛发再生精”在东京售价高达700美元。1987年10月,赵章光获得国际布鲁塞尔第36届尤里卡发明博览会个人发明最高奖、一等骑士勋章。1988年4月,赵章光荣获第16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员高荣誉奥斯卡发明奖。1989年4月,在巴黎,赵章光获第80届国际发明博览会最高奖及一枚产品金牌。同年7月,赵章光获北京首届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1991年6月,他的“101D”棚“101”在纽约第14届国际发明博览会上获得两枚金牌。与此同时,赵章光的事业也不断拓展。1989年元月,北京、郑州、乐清三家毛发再生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北京毛发再生精联合总厂成立会,由赵章光任总厂厂长。其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并且行销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都有“101”的代理商。一连串的成功也将这个当年浪迹天涯的江湖郎中推上了中国亿万富翁的宝座,在中国大陆富豪中位列17,而且中国天文馆的一颗小行星也以“赵章光”命名,以彰显他为社会作出的贡献。

商经微言

温州人从不介意失败。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失败,他们都能够镇定自若,不会失去理智。更为可贵的是,他们能够从失败中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地改变自己,再接再励,克服外在的一切境遇,坚持,直至获得成功。

闻风而动的温州商人

就个人创业者而论,陈加枢是一个典型的善于闻风而动、借风而行的温商。他早年承包了苍南县金乡徽章厂,靠驾着当年温州生产徽章的热风而行,成为金乡最大的徽章生产厂家的老板。

陈加枢是依靠着国内大型体育盛会而发家致富的。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即将在京召开,陈加枢闻风便打起了算盘:一场亚运会有多少国家派代表团参加,有多少国家游客来观看?这个赚钱的大好机会不能错过,咱买不起广告位,却能做咱能行的徽章。陈加枢赴京找到大会组委会,联系亚运会的纪念品制作业务。组委会的人说,要做纪念品生意可以,但你得出10万元赞助费。陈加枢出不起,不忍出,他退而求其次,放弃卖纪念品的计划而改为拉纪念品制作业务。他向组委会指定的专卖公司要求为其制作亚运会纪念品,每个8角钱的加工费。事情谈成了,也算是“借风”有成。

做出来的纪念品交到了专卖公司,由专卖公司拿到市场上去销售,结果卖到5元一个。一些投机者购入后在黑市倒卖,一个卖到几十元、上百元。面对巨大的价格差距,陈加枢从中得到了一个启示:专卖权才是进军市场的法宝,下一次再有机会,一定要首先争取专卖权。

1996年,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召开。陈加枢早早开始了“闻风”、“借风”的准备,他与组委会早早达成协议,以15万元买断了亚冬会铜质纪念品的专卖权,并亲自主持设计制作了一套富有创意的收藏品,限量发行1996套,每套1996元。这1996套纪念品在市场上引发了一股收藏热,越卖越贵,最后竟炒卖到8000元一套。陈加枢“借风”成功,因此大赚一笔。

1997年10月,越“借”越“得门儿”的陈加枢又瞄准了昆明世博会。当时,世博会组委会正为筹措资金大费脑筋,所筹到的资金与计划相差甚远,而且还仅仅停留在意向上,因而还没有顾及纪念品的问题。接到温州打来的电话时,组委会工作人员以为温州人要上门兜售什么东西。谁知陈加枢到达昆明后说明来意,世博会组委会的人都吃了一惊: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温州人要买断世博会所有纪念品的专利权。这么大个项目,这个人能吃得下吗?工作人员有点不相信。陈加枢当场签字,一个电话打回去,120万的资金第二天便从温州汇到了昆明。世博会开幕后,陈加枢推出的8套纪念品被抢购一空,又大赚一笔。组委会这时才知陈加枢的历史,原来他是纪念品专利权买卖老手。

在温州,可以说什么行家都有,而专门到各种盛会上借东风、买断纪念品专卖权者,“徽章大王”陈加枢可以说是最大的玩家:到大型会议上买断纪念品专卖权只是他众多业务中的一项,在其他“借风”的行动上,他有着更令人叫绝的实绩。

陈加枢不仅善于“借风”,而且善于自我“酿风”。由于有着温州人的精明头脑和善于捕捉商机的经验,他竟把美国陆海空三军和美国警察署的徽章订单也揽到了温州,甚至把生意做到了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