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教子禅方——好父母必读的90个禅意故事
13390900000029

第29章 生活的禅机(3)

一个优秀的人,首先是一个心胸坦荡的君子,一个做错了事勇于承担责任,不推诿责任的人,这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而对孩子这种素质的培养,就要靠平时点滴的积累。告诉自己的孩子一个做人的道理:凡事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要埋怨人,更不要把责任推给别人。让孩子拥有自信,拥有失败的勇气,就会成为一个不屈不挠的杰出的人。

态度决定高度

有一个年轻人自诩才智过人,一向为此深感洋洋自得。这个年轻人在偶然的机会里,听到某地有一位颇负盛名的禅师,便不惜长途跋涉,来到禅师的住处,虽口中称道,是想要谦虚地向禅师讨教,请求禅师传授智慧,但实则是想要展露自己非凡的才华,妄想挑战禅师的盛名与权威。

充满智慧的禅师,当然胸中明了年轻人的来意,当下亦不予说破,只是淡淡地笑着并出了一道简单的题目,请年轻人回答。

禅师所出的题目是,有两个小孩一起相约打扫烟囱,工作结束之后,甲小孩的脸上被烟囱的煤灰弄得奇脏无比;乙小孩的脸上,则是干净如常,连一点儿煤烟都没有。禅师问年轻人,这两个小孩当中,哪一个会去洗脸?

年轻人毫不犹豫地便回答:“当然是乙小孩,他看到甲的脸上那么脏,心想,自己的脸上一定也和他的一样脏,所以乙小孩一定会马上洗脸。”

禅师缓缓地摇头,微笑道:“不对。”

年轻人迟疑了一会儿,又辩白道:“难道会是甲小孩?他从乙小孩的眼瞳当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知道自己的脸上很脏,所以,禅师还是摇头,沉着地说:“还是不对。”

年轻人满腹的自信在此刻完全被击垮,他讷讷地问道:“那么,敢问大师,是他们俩人一起去洗脸吗?”

禅师依然摇着头,说道:“这也不是答案,问题的重点在于,两个小孩一起去打扫烟囱时,不可能只有一个人脸上弄脏,两个小孩的脸上应该都有煤烟。题目本身就出错了,其中大有问题。从你的回答当中,可以看到你对问题未能做通盘了解,更能够清楚地看到,你对许多事物欠缺深谋远虑。”

年轻人愣在当场,沉思了许久,终于又抬起头来,羞愧地对禅师道:“我知道自己的肤浅之处了,尚请大师教诲。”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不甘平庸,勇争第一,是一切优秀杰出人物共有的素质。而这种素质,都是源于后天的培养。为孩子建立理想,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这是父母必须从孩子幼小时就灌输的思想,鼓励孩子做最优秀的人,鼓励孩子开创最伟大的事业,孩子就会以此勉励自己,让自己不断进取,成为人人敬仰的人。

给孩子锻炼的机会,给孩子战士的舞台,父母应相信孩子的能力,遇到问题要尽量让他自己解决。

同时还要培养孩子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勇敢顽强的精神,让孩子甩掉处处依赖父母的心理,开始独立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去迎接风雨,去观赏彩虹。

没有一个人的事业,没有一个人的社会。父母对孩子平时还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开展交友活动,鼓励孩子把自己身边的朋友请到家里来做客。让他们一起讲故事,说笑话等,使他和小朋友接触交谈,培养他的合群性格,增强孩子的参与意识,也使他学会认人识人,发现人才,应用人才,来为自己的人生服务,事业服务。

鼓励孩子去帮助别人,以培养他的助人为乐的品德,会让孩子感受到施比受好。对于特别胆小谨慎的孩子,父母可以带孩子去旅游,登山,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让孩子体验探索的乐趣,战胜自我的骄傲。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悄悄的改变孩子的性格缺陷,让孩子更优秀。如果孩子能够抱着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也一定会给父母,一个幸福的惊喜。

禅意父母

永远做第一,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会更大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去努力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也会激发你勇往直前的勇气和不甘人后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想出人头地,而真正成功的永远是少数。许多人之所以不能获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理想,没有自己远大的目标,仅仅把争第一当成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获得这种素质,这种能力,和采取切实可行的实际的行动。

最有效的应变力

归省禅师担任住持期间,由于天旱,很少有人能拿粮食来养活这些僧人,僧人们只能每天喝粥吃野菜,个个面黄肌瘦。

有一日,住持外出化缘,法远就召集大家取出柜里储藏的面做起粥来。粥还没做好,归省禅师就回来了,小师弟们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归省禅师看到法远居然把应急用的面都用了,生气地说:“谁让你这么做的?”

法远毫无惧色地说:“弟子觉得大家面如枯槁,无精打采,于是就把应急用的面拿出来煮了。请师父原谅。”

归省严厉地说:“依清规打三十大板,驱逐出寺!”

法远默默离开了寺院,但他没有下山,而是在院外的走廊觅了个角落栖息下来。无论刮风下雨,都不曾动摇他向佛的决心。

归省禅师有一次偶然看见他在寺院的角落睡觉,十分吃惊地问道:“你住这里多久了?”

“已半年多了!”

“给房钱了吗?”

“没有。”

“没给房钱你怎么敢住这里!你要住,就去交钱!”

法远默默托着钵走向市集,开始为人诵经、化缘,赚来的钱全部用来交房钱。

归省禅师笑着对大众宣示:“法远乃肉身佛也!”

后来法远继承了归省禅师的衣钵,将佛学发扬光大。

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瞬息万变,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应变能力强的人做事成功率高,受人欢迎。然而,应变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这种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经过多方面的培养才能形成。新时期的家庭教育要使孩子从小开始应变能力的渗透培养:这就要求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停留在书本的知识上,而需要更多的生活常识,社会知识。孩子跟老人同住一屋,有一天老人突然病重,孩子应该如何处理?遇到坏人跟踪怎么办?等等。孩子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培养他们临危不乱,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最有效的方法的应变能力。人在社会上生活,随时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无形之中的灾难,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人类,威胁着人类。

在面对灾难,面对困境的时候,需要智慧,需要知识,也需要勇气。在灾难面前的方寸大乱、惊慌失措,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使灾难导致的祸患更大。

那么,怎样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呢?

首先,让孩子多学点生活和社会知识,教育孩子在问题发生时,应该冷静头脑。这样,孩子碰到危险和其他问题,才不会惊慌失措,才能够在危急关头急中生智。

其次,教育孩子在遇到任何事情的发生时要沉着镇定、机智勇敢,临危不乱,想想平时有没有看过或碰到过类似的情况,有什么工具,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自己摆脱困境。

禅意父母

人的一生很漫长,也很短暂,父母不能期望孩子永远都能够避开灾难。所以,要有意识的让他们对各种灾难有所了解、认识,从小培养孩子的应变本领、意志和勇气十分重要。客观的面对社会,面对未来,作为父母不能在护犊之情的驱使下,蒙住他们本可以直面灾难的眼睛,剥夺孩子客观了解社会,认识生活的能力。也不能采用听天由命的“鸵鸟政策”,听之任之不负责任。孩子有了这种应变能力,遇到任何紧急情况都会将损害降到最低的限度,最好的保护自己,争取到最好的结果。孩子应变能力的培养不单是培养一种能力,更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生命展现的悦乐

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

凡是来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花儿呀!”

一天,有人开口,向禅师要几棵花种在自家院子里,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拣开得最鲜、枝叶最粗的几棵,挖出根须送到了别人家里。

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在禅师眼里,这些人一个比一个知心。一个比一个亲近,都要给。不多日,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

没有了菊花,院子里就如同没有了阳光一样寂寞。

秋天最后的一个黄昏,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说道:“真可惜!

这里本应该是满院香味的。”

禅师笑着对弟子说:“你想想,这样岂不是更好,三年后会有一村菊香!”

“一村菊香!”弟子不由心头一热,看着禅师,只见他脸上的笑容比开得最好的菊花还要灿烂。

禅师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与别人一起共享,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幸福。”

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心灵感受。幸福像云,像雾,可以把握,易来也易失。幸福更主要是一种心灵的体会。

幸福感可以改变人们的生存状态,改变对生命的认识。物质条件的优厚并不一定与孩子的幸福感觉成正比。在适当的物质生活保证下,要教会孩子在物质之外,如何在内心创造一种快活的情绪,在困难中,看到成功的希望,在挫折中,看到雨后的彩虹。物质条件的丰厚,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在适当的“挫折教育”中,可以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幸福的能力。不能把幸福寄托在一种追求上,那样结局最终往往是痛苦的。人生面临选择,路有多条,让孩子学会很快地从一种事物的痛苦中走出,在另一种游戏中找到欢乐。

痛苦对于人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父母应认真培养孩子在“绝望中看到希望”的能力和心态。

培养孩子的有效方法有很多,适当的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因为给孩子东西太多会使其产生“获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这样一种错觉,所以应结合事例来教育他们,人生的快乐不能仅与物质财富的占有划等号。

要让孩子经常保有一颗平常心。经常让孩子接触各类事物,接触的事情多了,见多识广,能力就会提高,心胸自然就会开阔,悲观的思想便不容易产生了。用平静的心态去对待事物,并不是消极地面对世界,因为,平静是最接近客观的一种情绪。

不管多么小的困难,对于孩子,有可能都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当孩子不能面对挫折时,父母就应该以乐观的情绪来感染孩子,如“喔,没问题,这点小事,让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要鼓励孩子自己动脑动手克服困难,不断提高抗挫折能力。

禅意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