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教子禅方——好父母必读的90个禅意故事
13390900000003

第3章 提起放下(2)

家长的言论行动和以身作则的自觉性对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长自己不读书、不读报,不听音乐、不看电影,那么很难使孩子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如果家长自己经常吵架、没有朋友,家长就很难指望孩子具有文明礼貌、热情好客的好习惯。家庭是培育孩子美好情感和理想最早的课堂,无论是在婴幼儿时期,还是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孩子在家庭里生活的时间最长,和父母接触得最多,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应该是他们一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记忆。所以,做父母的千万别忽略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你的选择和行为将直接影响到孩子,如果一个孩子不能顺利地健康成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爸爸妈妈的责任。

禅意父母

家庭中的人文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家长是一个尊重知识,热爱学习的人,不仅自己常常看书学习,同时也能带动孩子看书学习,不仅能引领孩子思考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又能同孩子一起参加有益的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孩子自然而然地也就会变得勤思、好问,求知欲望与潜都能得到双向发展。而父母如果不是整夜地观看电视、录像,就是热衷于打麻将,根本不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孩子也会变得头脑简单,低级庸俗,只知吃喝玩乐。所以,教育子女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每日三省吾身,不断克服不良嗜好,给孩子创造绿色的生活环境。

别把情绪带回家

有一位妇人脾气十分古怪,经常为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生气。她也很清楚自己的脾气不好,但她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朋友对她说:“附近有一位得道高僧,你为什么不去向他诉说心事,请他为你指点迷津呢?”于是她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找那位高僧。

她找到了高僧,向他诉说心事,言语态度十分恳切,渴望从高僧那里得到启示。高僧一言不发地听她阐述,等她说完了,就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然后锁上房门,无声而去。

妇人本想从禅师那里听到一些开导的话,没想到禅师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把她关在这个又黑又冷的屋子里。她气得跳脚大骂,但是无论她怎么骂,禅师就是不理会她。妇人实在忍受不了了,便开始哀求,但禅师还是无动于衷,任由她在那里说个不停。

过了很久,房间里终于没有声音了。禅师在门外问:“还生气吗?”妇人说:“我只生自己的气,我怎么会听信别人的话,到你这里来!”

禅师听完,说道:“你连自己都不肯原谅,怎么会原谅别人呢?”于是转身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还生气吗?”

妇人说:“不生气了。”

“为什么不生气了呢?”

“我生气有什么用呢?只能被你关在这个又黑又冷的屋子里。”

禅师说:“你这样其实更可怕,因为你把你的气都压在了一起,

一旦爆发会比以前更加强烈。”说完又转身离去了。

等到第三次禅师问她的时候,妇人说:“我不生气了,因为你不值得我为你生气。”

“你生气的根还在,你还没有从气的漩涡中摆脱出来!”禅师说道。

又过了很长时间,妇人主动问道:“禅师,你能告诉我气是什么吗?”

高僧还是不说话,只是看似无意地将手中的茶水倒在地上。妇人终于顿悟:原来,自己不气,哪里来的气?心地透明,了无一物,何气之有?

气都是自找的,“自己不气,那里来的气?心地透明,了无一物,何气之有?”许多父母在外面不顺心时,经常把情绪带回家,孩子的行为稍有越轨或者小过失,就免不了成了出气筒。久而久之,孩子的身心便会伤痕累累。

每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注定了他将归属于一个特定的家庭,而这个家庭就成了他最早的生存环境。虽然孩子会逐渐长大,会上幼儿园、学前班、小学中学以至大学、社会,但家庭仍然是孩子最贴近、最密切的生存环境,所受的影响当然也就最深。

父母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极大,父母情绪不好,家里的氛围无形中就有了压力,如果父母控制不住情绪或吵架、或骂人,或者打孩子,都会导致孩子身心健康的发育。教育家斯宾塞曾经就环境对人的影响这样阐述过,他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对待儿童没有同情,他就变得没有同情心;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培养他们友情的最好手段。”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所谓时势造英雄,这里的时势指的就是社会环境。可以说,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就会被造就成什么样的人,家庭环境的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有益于孩子消除疲劳、紧张和烦恼,从而使家庭成为孩子的避风港、加油站、绿色田园,给孩子以抚慰与鼓励;不断为其注入勇气与活力,增加信心和胆量。他们大都性格豁达、活泼乐观、充满自信,仁慈而友善。相反,处于紧张压抑的家庭气氛中的孩子往往精神负担很重,性格内向、感情脆弱、缺乏热情,有的甚至有严重的心理障碍,与父母产生情感距离和精神距离。所以,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父母必须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中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孩子的心灵是洁白无瑕、天真淳朴的,就看让他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如果孩子在适当的赞扬中生活,他就会学会自尊;假如生活中充满关怀,孩子心中自然会有爱;假如在平等中生活,他也就学会公道;不断得到鼓励,他必然会建立自信。反之,生活中缺乏爱,他就会冷漠;经常受到羞辱,他自然也就自卑;若总是得到不恰当的夸奖,必将陷入忘乎所以的自负;耳旁听到的总是埋怨,他也就学会了责怪;常受骗的孩子,也定会去骗人;常遭训斥殴打的孩子,也会对人粗暴;常受辱骂的孩子,不可能使用文明语言。因此,做父母的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情,随时随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别因为自己的心情不好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禅意父母

曾有人做过一次调查,凡是快乐和谐的家庭,孩子的身心发展都很健康,学习也都很优秀,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现都远远强于那些做不到这一点的家庭。一个家庭具有了宽松、和谐的氛围,即便这个家庭不够富裕,每一个家庭成员也都如生活在天堂里一般。而孩子因为是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当然就能从父母那里感受到无尽的爱,那么他的心灵也必定充实而富有,他的人生也因此而一片光明。其实,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孩子太多的物质生活,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给予孩子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充满笑声的成长环境,如果是这样,你的孩子也一定会是幸福快乐的。

以平常心待孩子

禅宗二祖慧可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诚心,挥刀断臂,拜达摩为师。

有一次,他对达摩祖师说道:“请老师为我安心。”

达摩当即说:“把心拿来。”

慧可不得不说:“弟子无法找到。”

达摩开导他说:“如能找到了,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经帮你安好心啦,你看到了吗?”慧可恍然大悟。

几十年以后,僧璨前去拜谒二祖慧可。他对二祖说:“请求师父为弟子忏悔罪过。”

二祖慧可想起了当初达摩启发自己的情景,微笑着对僧璨说:

“把罪过拿来!”僧璨说道:“我找不到罪过。”

慧可便点化他说:“现在我已经为你忏悔了!你看到了吗?”僧璨恍然大悟。

又过了许多年,一个小和尚向三祖僧璨求教:“如何才能解除束缚?”

僧璨当即反问:“谁在束缚你呢?”

小和尚脱口而出:“没有谁来束缚我呀!”

僧璨微微一笑,说道:“那你何必再求解脱呢?”

小和尚豁然领悟。他就是后来中国禅宗第四祖——道信。

你有父母心吗?你的父母心又是什么呢?是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还是孩子卷面的分数?或是孩子捧回来的一块块奖牌?做父母的本应该有颗平常心。所谓有平常心,就是让孩子按天性成长,顺其自然,快乐地成为自己。许多父母喜欢支配孩子,喜欢按照自己的愿望安排孩子的未来,强制孩子去做他没有兴趣的事情。结果一是使孩子成为只能顺从地按照别人的意志办事、缺少创造力的人;另一个是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与父母较劲儿,你让他朝东,他偏要向西,不但没有学到东西,反而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事与愿违,令孩子对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

着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诫过父母们:“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外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人中人”就是平常人,直白地说就是心地平和、能与人和谐相处的心理健康的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他们都是世纪伟人,为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丰功伟绩,可他们却都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平常人。

一个伟人尚且把自己看成是平常人,做父母的却又为什么非逼着孩子去当什么“人上人”呢?说到底,还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种思想在作祟。有了这种心理,对待和教育孩子自然不可能抱有平常心,拥有正确的心态,当然也就谈不到正确的方法。为了让孩子当“人上人”,许多父母逼着孩子拼死拼活考大学,期考成绩稍差,家长便恶言相斥;如果排名靠后,更会暴跳如雷,甚至大打出手。面对如此父母,孩子脆弱的心灵承受着强大的思想压力,使他们渐渐对学习不仅失去了兴趣,更有甚者充满敌意。长此以往,孩子不仅没有成为“人上人”,反而成了心智不健康的“人下人”。

其实,稍有常识便会知道,古今中外成大事立大业者,没有哪个是因为遵循父母安排而成就的。马寅初的父亲给马寅初安排的前途是当账房先生,而马寅初选择的道路则是离开家乡,到上海、天津,再到美国求学,拿回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来成为着名的经济学家。所以,虽然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可以理解,但父母不可以因此而丧失“平常心”。也许你想把孩子培养成卓越的人,但最可能的结果是孩子很平庸,连普通人也做不好;而如果你按照平常人的模式培养孩子,也许经过或长或短的历练,最后孩子真能成为一个“人物”。

培养平常人,要有平常心。所谓做平常人,就是少给孩子提一些过高的、难以做到的要求,而是把人生的道理,用最平常、最通俗的语言讲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把握自己的命运。

禅意父母

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丢掉虚荣心,不要把孩子的成绩与自己不切实际的愿望挂钩。孩子考得好,就欢天喜地,满面春风,考不好,就冷若冰霜,摔盆摔碗。家不仅是成年人遮风挡雨的地方,也是孩子心灵的港湾,精神的驿站,所以,劝那些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强烈的占有欲望过高的父母,把你的心放下,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让他们成为你的愿望的工具。否则,只会事与愿违。使孩子习惯于尊从别人的意志办事,缺少创造力,引起孩子的反感与叛逆。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始终秉持一颗平常心,心平气和,使孩子在和谐宽松、温馨关爱的环境中身心健康地成长。

留给孩子足够的交往空间

一次,洞山禅师问云居禅师:“你爱色吗?”

云居正在用竹箩筛豌豆,听到洞山这样问,吓了一跳,箩里的豆子也洒了出来,滚到洞山的脚下。洞山笑着弯下腰,把豌豆一粒一粒地拣了起来。

云居禅师耳边依然回想着洞山禅师刚才说的话,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是没有办法回答。

“色”包含的范围太大了!女色、颜色、脸色……你穿衣服挑颜色吗?你吃佳肴喝美酒看重菜色、酒色吗?你选宅第房舍注意墙色吗?你会按照别人的脸色行事吗?你贪恋黄金白银的财利吗?你恋慕妖媚艳丽的女色吗?

云居禅师放下竹箩,心中还在翻腾。他想了很久才回答道:“不爱!”

洞山一直在旁边看着云居受惊、闪躲、逃避,他惋惜地说:“你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好了吗?等你真正面对考验的时候,是否能够从容面对呢?”

云居大声说道:“当然能!”

然后他向洞山禅师脸上看去,希望能得到他的回答,可是洞山只是笑,没有任何的回答。

云居禅师感到很奇怪,反问道:“那我问你一个问题行吗?”

洞山说:“你问吧!”

云居问:“你爱女色吗?当你面对诱惑的时候,你能从容应付吗?”

洞山哈哈大笑地说:“我早就想到你要这样问了!我看她们只不过是美丽的外表掩饰下的臭皮囊而已。你问我爱不爱,爱与不爱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心中有自己坚定的想法就行了,何必要在乎别人怎么想!”

你爱色吗?酒色、菜色、别人的脸色?黄橙橙的金子,亮闪闪的白银?高屋广宅、妖媚艳丽的美女?其实,正如洞山禅师所言:“爱与不爱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心中有自己坚定的想法就行了!”人,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更是社会的人。作为生存在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为了自身的需求都必须与其所生存的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发生人与人之间的种种交往,这是作为社会人所避免不了的。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人的本性。

社会是人群的组合,没有人的交往,就不成其为社会。英国大作家萧伯纳曾对此作过阐述,说得最为透彻。他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那么每个人就可能获得几十种、几百种思想。社会交往是人适应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生活,从事社会工作,担当一定社会角色的基本途径,也是基本要求。广泛的社会交往可以帮助人们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林智恒上小学的时候,家离学校很近,从家属楼门口,到学校大门口,才200多米,孩子放学,不到5分钟就到家了。那时孩子到家就自己看书,自己玩,也不到同学家去,十分孤僻。搬家了,离学校远了,开始父母接送,后来,他就找了两名同学做伴,三个人一起走。孩子和同伴交往多了,话多了,觉得挺开心,性格也开朗多了。星期天,节假日不在一个人呆在家里,或者缠着父母。以后,逐渐有了更多朋友,常领朋友到家里来玩。经常早晚互相打电话,研究作业题。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地玩去了,他的父母竟有一种失落感,感觉自己被孩子抛弃了,心中十分不是滋味。想让孩子不交朋友,又觉得林智恒的这些朋友都挺积极上进,学习都挺好的。支持他们交往吧,又怕浪费孩子的时间,耽误学习。同时又忧虑重重,怕长此下去,万一林智恒交上坏朋友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