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和领导相处
13412300000023

第23章 .领导面前要谨言慎行(2)

当你听到同事在议论领导时,应以善意的态度劝告他们不要背后议论领导者,不要扩大议论的范围,更不要以讹传讹,有意或无意地贬低领导或损害领导的形象;其次应尽量回避对领导的议论,不得已作评价时也只宜点到为止,不要主动挑起话题,更不要添油加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测和误解。自己在这个问题上要有主见,要有一种不怕同事嘲弄、不怕孤立的精神。那种以为同事在议论领导时只有随大流参与其中,才能与同事搞好关系的认识是大错特错的。

防人之心不可无,说话必须看对象。有的人本身就是领导者的“红人”,他们与领导者不分彼此,你在他面前非议领导,岂不是自寻死路。有的人专门搜集同事对领导者的不满,然后在领导者面前请功邀赏,以达到个人的目的。对付这种人的办法唯有装聋作哑,不让他抓住小辫子。总之,不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同事间随便议论领导者最容易惹是生非,所以还是不随便议论为上策。

谨言慎行

所谓谨言慎行就是不可随便说话,更不可随便传播领导的闲话,否则领导会认为你办事没能力,没有机密感,这样他会找机会把你开掉。你平时说话办事要注意揣摩领导的意图,做事要让领导满意放心。

英国历史上一位着名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英国从一个四分五裂的弱国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她有一个宠臣,名叫罗伯特。罗伯特长得十分漂亮:棕色的头发,黑黑的眼睛,颀长的身材,进宫时非常年轻,深得女王的宠爱,在很短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女王面前最吃香的人物之一,女王甚至深深地爱上了他。

有一天早上,他来到暖身戚宫,那正是女王梳妆打扮的时间,门口的侍女告诉他,女王正在梳妆,不宜晋见。罗伯特恃宠任性,他想什么时候见到女王就要在什么时候见到女王。于是,不待通报,不顾侍女的劝阻,径直闯进了女王的居室之中。这时伊丽莎白女王刚从床上起来,几个被允许参加女王最隐秘的梳妆仪式的宫女,正围在女王的身边忙着。罗伯特的突然来到,使女王大吃一惊。

一个迟暮之年的女性,在这种时候是不愿让一个年轻的爱慕者看见她的,罗伯特恰恰闯了进去,他也吃了一惊,他差不多认不出是女王了。此刻的伊丽莎白除了女王的尊严以外,几乎没有一点动人之处,灰白的头发披散在脸两旁,眼角和额头上有微笑的皱纹,双颊没有胭脂,眼睛的周围也没有油彩,平日那种耀人的奕奕神采荡然无存。她看见罗伯特进来,虽然心中吃惊恼怒,但还是声色不动地把手伸给他吻,并对他说,稍候一会儿就会见他。

罗伯特洋洋得意,以为女王对他百依百顺,可是他却是大大失算了。女王非但没有召见他,相反还下了一道御旨:罗伯特必须待在他的寝室里,不得踏出半步。罗伯特一下从座上宾变成了被软禁的囚徒了。

就在罗伯特被软禁不久,即发生了苏格兰“叛乱”事件,伊丽莎白一世费尽心思,才平息下去。之后,她即迁怒于罗伯特,将他判处死刑。1601年2月的一天,罗伯特穿着黑色的囚服,从伦敦塔的监牢里出来,走向凯措塔上的断头台。

职场人应该明白:说话不可太露骨。直言直语是一个职场人致命的弱点,因为喜欢直言直语的人常常只看到现象或表面,也只考虑到自己的“不吐不快”,而没有考虑别人的立场、观念、性格和感受。所以,直言直语不论是对人或对事都会让人脸面尽失,人际关系于是就出现了阻碍,同事们都离你远远的,怕一不小心被你的直言直语灼伤。

在公司的一次集会中,张先生看到女领导穿了一件紧身的新装,与她的胖身材很不相称,张先生便直言直语道:“说实话,你的这件衣服虽然很漂亮,但穿在你身上就像给水桶包上了艳丽的布,因为你实在太胖了!”

女领导瞪了张先生一眼,生气地走开了,从此再也没有理过他。直率的语言犹如一把利剑,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刺伤自己。

任何一种意思都可以含蓄隐晦地表达,与领导说话时,言语不可太直,否则会招惹对方不快。因此,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就有可能收到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宋朝知益州的张咏,听说寇准当上了宰相,就对其部下说:“寇准奇才,惜学术不足尔。”这句对寇准的评价是非常正确的,因寇准虽然有治国之才能,但不愿学习。

张咏与寇准是相交很深的朋友,他一直想找个机会劝劝寇准多读些书。因为身为宰相,关系到天下的兴衰,理应学问更多些。恰巧时隔不久,寇准因事来到陕西,刚刚卸任的张咏也从成都来到这里。老友相会,格外高兴。临分手时,寇准问张咏:“何以教准?”

张咏对此早有所考虑,正想趁机劝寇准多读书。可是又一琢磨,寇准已是堂堂的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怎么好直截了当地说他没学问呢?张咏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条斯理地说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当时,寇准弄不明白张咏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可是老友不愿就此多说一句,说完后就走了。回到相府,寇准赶紧找出《汉书·霍光传》,他从头仔细阅读,当他读到“光不学无术,谋于大理”时,恍然大悟,自言自语地说:“这大概就是张咏要对我说的话啊!”

当年霍光任大司马、大将军要职,地位相当于宋朝的宰相,他辅佐汉朝立有大功,但是居功自傲,不好学习,不明事理。

寇准是北宋着名的政治家,为人刚毅正直,思维敏捷,张咏赞许他为当世“奇才”。所谓“学术不足”,是指寇准不大注重学习,知识面不宽,这就会极大地限制寇准才能的发挥,因此,张咏劝寇准多读书加深学问,既客观又中肯。然而,说得太直,对于刚刚当上宰相的寇唯来说,面子上不好看,而且传出去还影响其形象。张咏知道寇准是个聪明人,以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的赠言让其自悟,何等婉转曲折,而“不学无术”这个连常人都难以接受的批评,通过教读《霍光传》的委婉方式,使当朝宰相也愉快地接受了。

别以为如实相告,别人就会感激涕零。要知道,我们永远不能率性而为、无所顾忌,话语出口前,考虑一下领导的感受,是一种成熟的为人处世方法。

得罪了领导,要小心挽回

不管谁是谁非,“得罪”领导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是件好事。而一个善于改正错误的下属必须本着谦虚学习、提高自己的态度,尊重领导,并注意学习和吸收领导的长处,建立乐于服从的观念。这是处理好与领导关系的最基本方法。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登上皇位,封开国功臣徐达为中山王。朱元璋称帝后给徐达下了个不成文的规矩:下棋由皇帝召,臣不可擅请,赌棋亦同。但徐达并不遵行,一来手痒耐不住,二来比皇帝棋高一着。第三则是仗着自己是开国元帅劳苦功高,所以没把那个规矩当回事。皇帝棋瘾来了的时候,起初是容着徐达,后来是耐着性子不发,久而久之在与徐达的棋情上由宠向厌迈开了几步,但始终没公开发生过矛盾。有一天,朱元璋同徐达在莫愁湖边的楼上下棋,连输了三盘,就把这座楼连同莫愁湖赐给徐达,并让人在这座楼挂上“胜棋楼”的匾额。徐达对朱元璋感激万分。事后朱元璋暗想:你不谦虚推辞,竟挂上什么“胜棋楼”的匾额,这不是存心往我脸上抹黑吗?常言说,下棋如同行军作战。你逼我输了棋,唯恐天下人不知晓,还挂上一块匾,这不是明明让人家想到,如果我跟你真刀真枪两下对阵的话,少不得也是你的马前败将哩!好,这份怨仇一定记下!后来,徐达后背生了一种毒疮,叫背疽,据说这种病最忌吃鹅,朱元璋却派人送去熟鹅一只。徐达明知这是要他自尽,也只好强咽肚里,但直到临死,也百思不得其解。他哪里知道,就是为了那座“胜棋楼”,朱元璋怀恨在心,他才招来杀身之祸。

其实,朱元璋赐给徐达的楼上挂“胜棋楼”只不过是客气客气,作为下属的徐达不能仅存感激之心而默默接受,因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他已习惯了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超越自己,更何况,下棋如同行军作战。徐达没有看到这一点,遭到杀身,应该说也是必然。以下几种对策可为你留有回旋的余地。

第一,不要寄希望于别人的理想。无论何种原因“得罪”领导,下属们往往会向同事诉说苦衷。如果失误在于领导,同事对此不好表态,也不愿介入你与领导的争执,又怎能安慰你呢?假如是你自己造成的,他们也不忍心再说你的不是,往你的伤口上撒盐,更有居心不良的人会添枝加叶后反馈回领导那儿,加深你与领导之间的裂痕。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自己清醒地理清问题的症结,找出合适的解决方式,使自己与领导的关系重新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第二,找个合适的机会沟通。消除你与领导之间的隔阂是很有必要的。最好自己主动。如果是你错了,你就要有认错的诚实态度,找出造成自己与领导分歧的症结,向领导作解释,表明自己在以后以此为鉴,希望继续得到领导的关心。假若是领导的原因,在较为适当的时候,以婉转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与对方沟通一下,你也可以自己的一时冲动或是方式还欠周到等原因,无伤大雅地请示领导宽宏,这样既可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又可以替其提供一个体面的台阶下,有益于恢复你与领导之间的良好关系。

第三,利用一些轻松的场合表示对他的尊重,即使是开朗的领导也很注重自己的权威,都希望得到下属的尊重,所以当你与领导冲突后,最好让不愉快成为过去,你不妨在一些轻松的场合,比如会餐、联谊活动等,向领导问个好,敬下酒,表示你对对方的尊重,领导自己会记在心里,排除或是淡化对你的敌意,也同时向人们展示他的修养和风度。

学会装糊涂

懂得保护自己的人才是一个聪明的人。要做一个聪明人,在适当的时候就要学着装糊涂,有些领导不喜欢看见太精明的人在眼前晃来晃去,尤其是那些当领导有大钱的人,在他们的手下工作,就得学着点,该装傻的时候就得学装傻,不管做什么,只有懂得自我保护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相传,古时某宰相请一个理发师理发。理发师给宰相修到一半时,也许是过分紧张,不小心把宰相的眉毛给刮掉了。唉呀!不得了了,他暗暗叫苦。顿时惊恐万分,深知宰相必然会怪罪下来,那可吃不了兜着走呀!理发师是一个经常在江湖上行走的人,深知人之一般心理:盛赞之下无怒气消。他情急智生,猛然醒悟!连忙停下剃刀,故意两眼直愣愣地看着宰相的肚皮,仿佛要把宰相的五脏六腑看个通透似的。

宰相看到他这副模样,感到莫名其妙。迷惑不解地问道:“你不修面,却光看我的肚皮,这是为什么呢?”理发师装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解释说:“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大人的肚皮并不大,怎么能撑船呢?”宰相一听理发师这么说,哈哈大笑:“那是宰相的气量最大,对一些小事情,都能容忍,从不计较的。”理发师听到这话,“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说:“小的该死,方才修面时不小心将相爷的眉毛刮掉了!相爷气量大,请千万恕罪。”宰相一听啼笑皆非:眉毛给刮掉了,叫我今后怎么见人呢?不禁勃然大怒,正要发作,但又冷静一想:自己刚讲过宰相气量最大,怎能为这小事,给他治罪呢?于是,宰相便豁达温和地说:“无妨,且去把笔拿来,把眉毛画上就是了。”

一个聪明的人会运用自己的手段来取得自保,只有保住了自己,才会有以后的发展,如果连自己都保不住了,以后还能成什么大事,聪明的人应该学会保护自己而不是去反抗,有分寸地应对发生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都知道项羽是个非常飞扬跋扈的人,他几乎不把秦始皇放在眼里,但刘邦却对他感佩由衷,仅从字面理解,前者是一种张扬霸气,后者则更多的是示弱称羡,但是最终的结果呢?接下来的楚汉相争,刘邦却终败项羽,开创了刘汉王朝三百年的基业,而项羽却被迫自刎乌江,二者谁是真正的英雄?刘邦自身的简单实力,一开始根本无法对抗力拔山气盖世的项羽,甚至曾被迫投归项羽门下,鸿门宴更是低三下四示弱求存,这才免了被项羽消灭的灾祸,得以被封汉王得据蜀地,因此获得发展的根据地。当他卧薪尝胆有了和项羽对抗的实力之后,这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开始了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楚汉征战。

示弱求存是刘邦最拿手的伎俩,不仅表现在前期对待项羽的时候,甚至在他的政权内部,对他的下属也有这样的表现。大将军韩信用兵如神,汉王朝大半天下是依仗他打下来的,当韩信恃功傲慢邀封齐王的时候,刘邦在张良的提醒下慨然应允,尽管那不是出于他的本意,但是当时的势力状况,他也只有这样的选择。对韩信的示弱示宠,使刘邦稳定了政权内部,并让韩信再一次对刘邦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从此一心一意地辅佐刘邦战败项羽,终于使刘邦开创了汉家王朝。刘邦在天下稳定之后,记起韩信曾经的张狂,于是杀了他,最终实现了弱者为王的最终成就。

在我们的生活中,会装糊涂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挺起刚劲的脊梁,披着温柔的阳光,达到希望的彼岸。而那些明白而不懂得装糊涂的人则会远离成功,与成功擦肩。

有一个小孩,大家都说他傻,因为如果有人同时给他5毛和1元的硬币,他总是选择5毛,而要1元。有个人不相信,就拿出两个硬币,一个1元,一个5毛,叫那个小孩任选其中一个,结果那个小孩真的挑了5毛的硬币。那个人觉得非常奇怪,便问那个孩子:“难道你不会分辨硬币的币值吗?”孩子小声说:“如果我选择了1元钱,下次你就不会跟我玩这种游戏了!”

这就是那个小孩的聪明之处。的确,如果他选择了大额的钱,就没有人愿意继续跟他玩下去了,而他得到的也只有1元钱!但他拿小面额的钱,把自己装成傻子,于是傻子当得越久,他就拿得越多,最终他得到的将是1元钱的若干倍!因此,在职场中,我们不妨向那“傻小孩”看齐——不要1元钱,而取5毛钱!而更多的人却常有一种不拿白不拿,不吃白不吃的贪婪!殊不知你的贪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还会使他人对你的贪反感。或许他人可以容忍你的行为,不在乎你的贪,但如果你懂得适可而止,他会对你有更好的印象与评价,因此愿意延续和你的关系。

难得糊涂,有糊涂的好处。太聪明的人,有时使人不敢接近;太精明的人,有时使人觉得害怕;难得糊涂,可以使人看到缺点,放心感增强。装糊涂,让令自己处于“不知道”的角色只不过是为了今后处理事情更加方便,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自己真的不知道,或者不应该知道,不去了解情况,掌握信息。这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