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神游三国
13418100000008

第8章 南线三国风光

“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发生在诸葛亮南征途中。其故事流传长远,南征线上也因此多有遗迹,为人们所向往寻觅。不过,十分遗憾的是,诸葛亮南征虽有史书记载,但其南征线路却为人们所难寻,而且,南征线路上的遗址、遗迹,也是传说多于实证。

根据研究南征史料的专家方国瑜先生的说法:诸葛亮于建兴三年225年春三月由成都出发,沿岷江而下,经武阳今四川彭山双江镇至僰道今四川宜宾,然后兵分三路。诸葛亮向越嶲今四川西昌;马忠攻牂牁今贵州都匀以北;李恢进益州。

其中诸葛亮部沿马湖江水路而上,至安上县登陆,驻军卑水今昭觉,与叛军之一高定相遇而战。打败高定后,进军至邛都今四川西昌,再南下经会元,至三绛县今会理黎溪,五月渡泸水到青蛉、今大姚、姚安,招徕永昌、白崖,追击孟获,一直攻到滇池。这时马忠已攻破牂牁,李恢出击至盘江与诸葛亮会师,秋,平定四郡……冬,诸葛亮回师,过汉阳今威宁,招徕罗甸,仍由僰道向北,十二月回到成都。

当然,方国瑜先生的论点仅是一家之言,但诸葛亮从成都经彭山、宜宾,过西昌入云南,这个大致方向路线却是大家共识的。由此可知,南征线路上的遗迹大多集中于云南省,这与本书的介绍重点略有出入。鉴于南征道上的遗迹是三国蜀汉遗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也在这里略加点缀,以满足游客探寻之心。

从成都向南60多公里处便到武阳。武阳即今彭山县双江镇,从汉代置县距今已二千多年。

三国时,诸葛亮率蜀军从府南河顺流而下至武阳,用时半天。

双江古镇因岷江环绕而山青水秀,千余年的沧桑变化后,诸葛亮率军乘舟的遗迹,已杳不可寻。

从彭山继续南行,经乐山,那里有世界最大佛。有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峨眉山。由乐山沿岷江而下约150公里至宜宾市,此即三国时诸葛亮所到的僰道。僰道自古是经略南中指云南北部、贵州西南部地区的重镇,可惜没有留下三国遗迹,不过,该地东南方的兴文石林、建武的僰人悬棺,都是值得一看的名胜古迹。

诸葛亮至僰道后兵分三路,他自己率部往南偏西抵达越嶲西昌。西昌市有着名的邛海风景,我国的卫星发射基地之一即设在这里。千余年后,当年的越嶲已成为我国现代化的卫星城。

西昌及周边地区发现了大量的三国时代文物,但都属零散分布,没有形成可供参观的景点遗迹。据当地博物馆领导介绍,他们又发现了一处蜀汉时期的城址遗迹,近期准备发掘,到时说不定有意外的发现。

诸葛亮击败高定抵达越嶲,于五月渡泸进入云南。泸即泸水,就是金沙江。金沙江中游能供人畜过渡的地方很多,但诸葛亮率领大部队渡江,应该有沿途较平坦,并具备供上万人聚集、食宿等条件。要在金沙江中游两岸峻岭中找寻具备此条件的渡口,就十分困难了。渡口究竟在何处?

蒙文通先生说,诸葛亮渡泸是在三缝。其依据是:隋朝史万岁征建宁今云南曲靖一带,到青蛉川云南大姚,经弄?云南姚安至南中,行数百里见诸葛记功碑。

万岁从大姚西南向永昌今云南保山东北方向去的路途中,看到诸葛亮记功碑。这就证明,诸葛亮从三缝渡泸后,经青蛉、去解永昌之危的。这与《华阳国志》、唐人樊绰的《蛮书》所记,以及《隋书》史万岁征建宁、宋代辛怡显出使南诏所走的路相吻合。

当然,这些都是理论上推测,因为没有遗迹为之证明。不过游客不必灰心,这里提供两条线索,以供参考。

在四川会理县南黎溪镇,此即专家考证古代的三缝,保留有“诸葛大冢”,此冢传为诸葛亮为渡泸蜀军阵亡将士安葬的墓地。墓冢高大,四周开阔。另在今永仁与攀枝花交接的方山麓马鞍山,还有诸葛营垒遗迹。营垒今残留着一段台基和圆形的将军台以及护帐石垒。能明显分辨出外壕、内壕以及南寨墙。寨墙长345米,厚0.62米,每板高0.45米,残存最高处约3.5米。残存南寨门宽2.6米,外壕宽4.5米,壕埂高1米,内壕宽6.5米。看得出,此营垒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

五月渡泸的渡口至今不能确认,上述遗迹也没有形成旅游点。但我们相信,历史上发生的事件,不论时代多么久远,它总会留下蛛丝马迹的,这需要广大旅游探寻者和文物工作者的配合。总有一天,会有奇迹发生。

故事说刘备去世后,南方少数民族造反,诸葛亮奉命南征。南方民族首领孟获仗着山寨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根本不把诸葛亮放在眼里。这天,他的探报回来说:“诸葛亮的部队已到泸水边,距山寨只有五天路程了。”

孟获听后,就派人去丛林中将毒蛇猛兽驱赶到蜀兵进山的道上,又布置几十头大象埋伏在山寨边沿地带,准备以此阻挡蜀兵。

第二天,探报回来说:“诸葛亮按兵不动,只在林里砍伐树木。”孟获一听,就放心大笑。他认为蜀兵想从丛林中砍出一条大道再进兵,那时,雨季已到,蜀兵非得困死丛林。一连几天,他得到的探报都是蜀兵在原地砍树,毫无进攻之意。孟获也就根本没把蜀兵放在眼里。一天中午,孟获正与部下在喝酒吃肉,忽听得外面杀声震天。守寨士兵慌忙跑来报告,说蜀兵骑着马从江面上跑过来了。孟获不信,亲自到江边一看,果然见蜀兵乘战马从江面杀来。一靠岸,士兵就弃马杀上岸来。一时,孟获的大象被蜀兵套翻,猛兽四散,孟获自己也做了俘虏。

孟获不服气,被绑到诸葛亮面前时说:你靠神马,不算真本事。诸葛亮将孟获带到江边,他仔细一看,哪是什么神马,而是一根根圆木。木板做“马”尾,可像舵一样把握方向,“马”

的四条腿也是木板做的,浸在水里像划板一样。整个就是一只只水上战马。孟获虽看得目瞪口呆,但还是不服气。诸葛亮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对他说:“孟将军不服,三天后你来我帐下见分晓,如何?”

孟获回到山寨,给寨民下命令,各家各户留够三天粮食,其余全部隐藏起来。因为他看到蜀兵没有多少粮食,三天后,只有撤离,所以他坚壁粮食不让蜀兵得到。

三天后,孟获来到诸葛亮帐内,诸葛亮备下酒肉款待他。孟获正暗自得意,忽然蜀兵报告:

丞相,粮食运到孟获大惊,心想,这里山高路远,两个寨子虽隔着一个山头,但往来也需半个月时间。诸葛亮微微一笑,就携着孟获的手走出帐来,登高观望。只见漫山遍野的黄牛、水牛、驮着大包小包的粮食,沿着崎岖的山路奔跑。孟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什么牛怎么在这么难行的路上都能奔跑?他走近一看,这些牛也都是圆木做成的,粮袋驮在上面非常平稳,牛头和肚子里好像有很多机关。

诸葛亮说:“孟将军,前些天你看到的是流马,这次看到的是木牛,都是可运用在军事上的运输工具……”孟获连忙打断说:“丞相不但用兵如神,还长于巧思,我们南人再也不敢跟你们捣乱了。”

这段故事就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其中之一种版本。历史上对“七擒七纵”基本上是明确记载了,那么诸葛亮究竟在何处“七擒七纵”孟获呢?显然不会是一个地方,于是以下几处都可能发生过擒孟获的地方:

一是四川西昌,三国时称越嶲,在城东1公里处,保留着一座土城遗址,当地传说孟获被擒于此,因而土城叫“孟获城”;一是云南曲靖。《水经注》上记载:“诸葛亮入南,与孟获战于盘东是也。”又载:“诸葛亮之平南中也,战于水之南”。书中“盘东”、“水之南”即指南盘江一带。今南盘江流经的云南陆良县,也流传着诸葛亮擒孟获的传说。当地人还于城内建了一座孟获城,规模较大。并用石刻的形式将“七擒七纵”的故事刻在上面,十分壮观。

当地还有少数民族自认是孟获后裔,看来此地与孟获的一些事迹确有关联。另在云南嵩明县城南,有一处古盟台遗址。相传诸葛亮降服孟获后,在此筑台盟誓永结盟好。古台上还建有武侯祠,祠内保存有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新建诸葛武侯祠碑记》石碑。碑文有“盟留七纵,厥功伟矣”的句子。还有说在大姚、大理、保山,以至缅甸境内。

当然还有不少地点和传说,不能说没有道理,但都缺乏客观实证。可以这样说,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地方要说成是七擒孟获处,一来说明其故事流传范围广,二来说明在当地影响很大,如陆良所建孟获城,就是以孟获作为旅游的招牌,带动民族地区的经济。不论是真遗迹还是仿古所建,都希望游客到那里去实地踏访一番,获得探谜的愉悦。

诸葛亮渡过泸水后即向永昌今云南保山进军。自唐以后,有关诸葛亮南征永昌的故事就开始流传,那里至今还有不少关于诸葛亮的遗迹。如诸葛营、诸葛堰、诸葛旗台、诸葛井、诸葛粮堆和武侯祠。

诸葛营在保山市城南5公里,今名汉庄乡汉营村。村前树有一块碑,上书“诸葛营”三个大字。相传诸葛亮南征屯兵于此,胜利班师前,留下部分汉兵在此聚居形成村寨,其村民称“旧汉人”。村中有口“诸葛井”,井口只有饭碗大小,水却从不干涸。村前有个土堆叫“诸葛粮堆”,据说诸葛亮曾把粮食盖在上面,向叛军显示自己兵粮充足。

在村后有一个高约2米,长、宽约10米的“诸葛神箭墩”。传说诸葛亮南征到此,这一带叛军据险抗击。诸葛亮将部队驻扎在官坡岭,就向山下叛军营察看。他见叛军人多杂乱,就心生一计,命人砍了棵树削成一支大箭杆,用铁犁装在顶端如箭头。半夜里叫人悄悄抬下山,埋在叛军营中土堆里。第二天,叛军见了大惊失色,说:不得了,官坡岭离这里数十里,孔明能将这样大的一支箭射到寨中,我们哪里是对手是叛军首领传令,速速撤军。就这样,诸葛亮轻而易举地就占领了保山城。那埋“箭”的土堆,就被人称为“诸葛神箭墩”了。

村外还有三处传为诸葛亮为当地民众耕种水稻而建的“诸葛堰”。这在《新纂云南通志》和《重修大海子碑记》中都有记载。

保山历史上曾经有三座武侯祠,现只有一座保留在太保山顶。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并没有到达永昌保山,但此地流传很多诸葛亮教边民修房、种谷、生产、生活的传奇故事,表达了人民对他的情感寄托,正如保山武侯祠内保存的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重修太保山石坊南庑碑记》上所说:“山顶平敞祠祀武侯,报诸葛亮征南武功也。”这座武侯祠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修,光绪五年1879年再建,今又重建。

现今祠为两重殿,祠中塑有诸葛亮和永昌郡吏吕凯、府丞王伉等像。

保山市在昆明市西面约290公里,路途较远,今有小飞机可通。这本书是三国之蜀汉遗迹的旅游指南。没有将分布于西南的三国遗迹网罗殆尽,如绵竹纪念诸葛瞻父子和张飞之孙张遵的“双忠祠”,我们就没有列入书中。如此种种,还有不少。但三国在西南的最重要、最具观赏性的遗迹、景点,是全部都载入书中了。

在阅尽本书之后,读者也许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北伐线路的各遗迹介绍得较为详尽,东线、南线的遗迹却显得疏朗和简单呢?在此须向各读者说明的是,这一切皆因客观存在使之然也。我们是本着有点、有遗迹则多,点少、遗迹少,自然介绍文字就少的原则而定的。

北伐遗迹,一线贯通,交通方便,参观价值也高;东线水路也是一线贯通,但沿江参观别具情趣;惟南线遗迹分布零散,往往处于云南、贵州的偏远地区,所以当地没有形成三国游的热点热线。虽然如此,本书还是将南线的个别遗迹作了介绍,以提供给那些勇于探索的旅游爱好者们。

本书指南是以成都为中心,向北、向东、向南呈辐射状延展,以介绍蜀汉遗迹为主。今后,我们将陆续推出介绍魏、吴两国的遗迹指南,使神游三国的内容更加充实和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