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字经新读
13426700000023

第23章 朝代兴衰篇(5)

烽火台通信,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据历史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现在每当我们提到烽火台,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长城,实际上烽火台筑在长城沿线的险要处和交通要道上。一旦发现敌情,便立刻发出警报:白天点燃掺有狼粪的柴草,使浓烟直上云霄;夜里则燃烧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干柴,使火光通明,以传递紧急军情。

本来,只有万分危急的时候才点燃的烽火,却被一个帝王拿来买美人一笑。结果是国破家亡,千古间留下一声悠长的叹息。故事是这样的,周朝有个周幽王,这是一个非常残暴而腐败的君主,他有个爱妃名叫褒姒,长得非常美丽,《东周列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来形容褒姒:“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

褒妃虽然很美,但是“从未开颜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一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诸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

褒姒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伎重演。结果都城被西戎攻下,周幽王也被杀死了,从此西周灭亡了。

【延伸阅读】

怎样有效地与上级沟通

古代谋士、说客之所以“大行其道”,与他们的沟通技巧密不可分的,尤其是他们与国君的沟通。现代社会,有效与上级领导的沟通是一门“臣道”之术,重视“君道”而不重视“臣道”,这是当今管理学的一大误区。作为下属,只有保持与上级领导有效的沟通,产生良好的互动,方能得到有效的指导与帮助,提高自身工作效率与业绩,另一方面也能在“企业资源分配”中保持良好的敏觉性,为开拓市场争取到更多的“粮草”。作为下属如何有效与上级沟通,进而有效影响上级、有效“管理”上级?关键要做到如下几点:

1.要有向上级沟通的主动性。

有人说“要当好管理者,先要当好被管理者”。作为下属,要时刻保持主动与领导沟通的意识,领导工作往往比较繁忙,而无法面面俱到。这时我们就要保持主动与领导沟通,不要仅仅埋头于工作而忽视与上级的主动沟通,还要有效展示自我,让你的能力和努力得到上级的高度肯定。

2.真诚并尊重领导。

领导能做到今天的位置,大多是其自己努力的结果,但领导不可能事事都能作出“圣君名主”之决断,领导时有失误,在某些方面可能还不如你,千万不要因此而有居高临下之感而滋生傲气,只能给工作徒增阻力,尊重领导是“臣道”之中的首要前提原则。

3.要有效表达反对意见,懂得智慧说“不”!第三要换位思考。如果我是领导我该如何处理此事而寻求对上级领导处理方法的理解!

4.寻找合适的沟通方法与渠道。

被管理者要善于研究上级领导的个性与做事风格,根据领导的个性寻找到一种有效且简洁的沟通方式是沟通成功的关键!当沟通渠道被外因所阻隔要及时建立起新的沟通渠道,时刻让领导知道你在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遇到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一定要让你的领导知道。

5.要掌握良好的沟通时机,善于抓住沟通契机。

不一定非要在正式场合与上班时间,也不要仅仅限于工作方面上的沟通,偶尔沟通沟通其他的方面的事情也能有效增进你与领导的默契!

6.有效的沟通技巧。

与领导沟通不等同于溜虚拍马,沟通中首先要学会倾听,对领导的指导要加以领悟与揣摩,在表达自己意见时要让上级感到这是他自己的意见,巧妙借领导的口陈述自己的观点,赢得领导的认同与好感,让沟通成为工作有效的润滑剂而不是误会的开端。

7.及时清除误会。

日常工作中有时侯由于沟通方式或时机等不当,造成与领导沟通出现危机,让领导产生误会与不信任时,要及时寻找合适的时机积极主动的给予解释清楚,从而化解领导的“心结”。

向上沟通不同于普通的与下级和同级的沟通,很多沟通的技巧和方法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定,多总结多积累,方能达成有效的沟通效果,成为管理的高人!

【原文】

5.9始春秋①,终战国②。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③,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译文】

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了楚汉相争的局面。

【注释】

①春秋:指的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②战国:指的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③赢秦氏:秦国的国君姓赢,这里指历代秦国国君。

【评解】

平王东迁之始为春秋,孔子绝笔之后为战国,整个东周的历史为515年,其中春秋242年,战国273年。划分的依据是依据两部史书而来,就是孔子做的《春秋》和西汉末刘向编定的《战国策》。

东周之时,五霸七雄各据一方。春秋时期,历史资料里有名录的国家有170个,到孟子时代就只剩下“鲁齐宋晋,楚郑曹陈,卫燕秦蔡”,十二国了。

战国末年,秦朝强大起来,吞二洲、灭六国、平定中原,统一天下,使众多的种族和文化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民族。秦的统治者秦始皇13岁继承王位,21岁亲自执政。他在公元前230年首先灭了韩国,又用了十年时间,灭掉六国,统一了天下,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集权的专制主义王朝。

公元前210年七月盛暑季节,秦始皇于巡视途中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境内),年仅50岁。他在秦王位25年,称皇帝12年,共计执政37年。

之后历史进入秦二世时期,但是不久,反秦的呼声一浪高比一浪,各地民众纷纷揭竿而起,而最终推翻秦王朝的则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这两者为了争夺最后的王权,又发动楚汉战争。

【国学小百科】

祖国何处是中原

先秦时期,我国史书上曾有洛邑(今洛阳)和陶(今山东定陶)是“天下中心”的说法。当时的中原系指洛阳到定陶一带。

我国古代,曾将国土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州。豫州被认为是居九州之正中,故名“中州”。河南简称“豫”,因而也叫“豫州”。古豫州不仅包括河南全省,也包括湖北省的北部。所以,古代的“中原”是指河南省和湖北省的北部地区。

随着汉族祖先活动地区的扩大,“中原”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了,后来扩大至全中国。《北史?王澄传》云:“因兹大举,无望中原”。这里的“中原”就是全中国之意。陆游所说的“北定中原”,系指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今天,地理中和有关书籍中所说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省大部、山东省西部、河北和山西省的南部、陕西省的东部。

【相关链接】

揭竿而起

秦朝统治时期,全国人口不过二千万,但是被征发筑长城、守卫开发南方、修筑奢华的阿房宫、造秦始皇大墓等等劳役,合起来共用了二三百万人之多,耗费了不知多少人力财力。百姓们的负担太重了,生活得很苦很惨。

公元前二零九年阳城(河南省登封县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名军官押送九百名民工到渔阳(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去防守。他们每天都急着赶路,怕误了日期。因为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误了期限,就要被杀头。

这些人走到大泽乡(安徽省宿县东南)时,赶上连日大雨,路被淹没,无法通行。他们只好停下等待,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了。

民工中有一个叫陈胜的,他和他的朋友吴广偷偷商量:“这里离渔阳有几千里远,怎么走也赶不上期限了,难道我们白白去送死吗?”吴广说:“咱们逃跑吧。”陈胜说:“不行,逃走被抓回来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起来造反,就是死了也比白送死强,百姓们吃秦朝的苦也吃够了。听说秦二世是小儿子,该当皇帝的是他哥哥扶苏。还有楚国的大将项燕是条好汉,咱们打着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人去打二世,楚国的人一定会来帮助我们的。”

于是陈胜把大家召集起来说:“男子汉不能白白去送死,死要死出个名堂。王侯将相,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大家赞成,一致推选陈胜、吴广为首领,九百人一下子把大泽乡占领了,他们打起了“楚国”的旗号。临近的农民听到消息纷纷响应,没有武器,他们就砍木棒做刀枪,削了竹子做旗竿,队伍很快壮大起来,历史上把这叫做“揭竿而起”。

这支起义军打下了陈县(河南省淮阳),陈胜被拥戴为“王”,国号叫“张楚”。

在这支起义军的带动下,各地百姓纷纷杀了官吏,响应起义,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但是因为起义军的战线太长,号令不统一,在秦军的猛烈反击又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仅维持了三个月就失败了,陈胜也被叛徒杀害了。但是由他们点起的反秦烈火到处燃烧起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延伸阅读】

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

看古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定是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如今的社会,更是可以用“瞬息万变”来形容其发展的速度。在激烈的竞争中,说到底是人的素质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竞争,特别是人才资源优化的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开发人力资源,使人才合理有效地成长和使用是领导者都很关心的问题。

在开发人力资源过程中,应把握人才使用技巧,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人才的使用处于人才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因为发现、鉴别、集纳、培养都是手段,使用人才是根本的目的,人才使用得当是用人的基本要求。

在使用人才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要善于将人才用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

每个人的特长不同。摆在不同的位置发挥的作用也不同。麦当劳公司人才部主任乔治曾说:“我们在招聘人才方面不拘一格,所有的人才都在本公司找开合适的位置。”该公司将人才放在第一位,始终认为“人才是一切的基础”。有些人才善管理,工作有思路,应该摆在管理岗位;有些人才工作细致、谨慎,业务能力强,就应该摆在业务岗位。做到活用人才。

2.给予人才以施展的舞台

人才的成长并不是一个均衡发展的过程,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一个人的才能客观上存在一个抛物线型的漫长生命周期:才能的萌芽、才能的发展、才能的成熟至鼎盛、才能的衰退直至薄暮。人才不可能长时间持久地保持在一个才华横溢、光芒四射的高水平上,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作为用人者,要善于把握人才使用的“火候”,在人才的创造力处于最活跃的高峰期及时使用,为其提供搏击长空的机会和舞台。

3.注意人才的“动态培养”与使用

人才的使用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经过长期的人才识别、选拔、培育之后的收获季节。在人才的才智积累未达到一定量时,过早使用,难以为用,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会“拔苗助长”,贻害人才。然而,人的才智也“过时不候”,只有当其风华正茂、锐气正盛时,及时重用,为其施展才智提供条件,不会使其一展宏图,大放异彩。善于把握用人的时势之要,是一条积极、主动的用人原则。静态的培养只能出现知识型、再现型的人才,而在动态的使用中加以培养才会出现能力型、创造型人才,从而促进人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和升华。

4.造就让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应坚持“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做到制度规范、透明公正、运行有序。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打破人才属部门所有。要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开展人才的交流,扩大识人视野,广开进贤渠道,造就让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在新型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中,既要重视发展个性和高度的成就动机,又要提倡、弘扬团队精神。

总之,以人为本的管理特征正成为当代企业经营管理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努力开发人力资源,出色应用人力资源,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工作、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要的、重要的举措。

【原文】

5.10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①。

光武兴,为东汉②。四百年,终于献。

【译文】

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汉光武帝刘秀复兴,建国号东汉。东汉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注释】

①篡:篡夺。

②东汉:刘邦的后代刘秀建立的汉王朝,建都洛阳。史学家把它称为“东汉”,把刘邦建立的王朝称为“西汉”。

【评解】

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即了皇帝位,就是历史上的汉高祖(西汉纪年从公元前206年刘邦称汉王时算起)。刘邦建都洛阳,后来迁至长安,从那时候开始的210年,汉朝的都城一直在长安。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西汉”,也叫“前汉”。

由汉高祖刘邦算起,至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为前十帝。传到第十一代汉孝平帝,孝平帝继位时只有九岁,被外戚王莽一杯鸩酒毒死了。王莽篡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王朝至此而亡。

公元八年,王莽正式继皇帝位,改国号为新,都城仍在长安。从汉高祖称帝开始的西汉王朝,统治了210年,到这时候结束了。

汉朝的第二个时期建都于洛阳,因此史称“东汉”或者“后汉”。王莽篡位后,实行了不和民意同时逆时代潮流发展的复古改制运动,最终断送了刚刚建立起来的王朝。东汉就是在汉光武帝刘秀推翻往王莽统治的基础上建立的。

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以后,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例如轻税赋、释奴婢、减少差役等,还不止一次地大赦天下。因此,东汉初年的经济得以快速地恢复和发展。

东汉自光武帝开始,传至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懿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最后到献帝,共历十三帝,231年,两汉的历史,加起来共计441年,到汉献帝时,汉朝结束,三国时代开始了。

【国学小百科】

退功臣进文吏

东汉初年,刘秀认为他的功臣多是戎马出身,不熟悉典章制度,不懂得治理国家;可是他们多自恃功高,不听命令,或不遵守法纪。为了表彰他们的功勋,并笼络他们的人心,刘秀封其中功劳最大的三百六十多人为列侯,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但却解除了他们的实权。除高密侯邓禹、固始侯李通、胶东侯贾复三人参与议论军国大事外,其余大多数列侯成为闲员,只是“以列侯奉朝请”。这些列侯的食封数量,如邓禹、吴汉二人,都食四县,其余为县侯、乡侯、亭侯,小的只食数百户。总的说来,比西汉少得多,也是衣食租税而已。此为“退功臣”的意思。

同时,刘秀很重视隐居山林、不仕王莽的士人。他认为这些人既熟悉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国家;又情操高尚,不趋炎附势。所以就多方访求,重礼征聘,此为“进文吏”。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