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字经新读
13426700000031

第31章 勤学范例篇(3)

简策书是用绳把一个个竹简编连而成的书。简策书是中国古籍最早的正规书籍的形态。随着毛笔的使用,竹简作为书籍载体的产生,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简策书,其中以竹简、木牍使用的时间较长。书籍装帧伴随着书籍的产生而逐步发展和演变,在周宣王时出现了石鼓文;在春秋战国时期简策书得到了发展,春秋末年出了与玉文书、石文书相一致的书籍装帧形式,发展到秦时期,在简策书盛行的基础上,出现了玺印及大量刻石,如《熹平石经》就是典型碑文,内容为七经:《易经》、《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共20余万字;在西汉时期,出现了帛画、地图、图像石、画像砖;在新莽时期沿用了西汉各种装帧形态。

线装书是用纸为载体,笔墨为工具,用线穿眼固定的书。线装书是中国古代书籍最后的册页书。线装书的出现与东汉时期“蔡伦造纸”和隋末唐初期的“雕版印刷术”不无关系。随着中国文明史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纸张材料给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有纸时代,书籍不仅便于携带与阅读。图书信息量大量增加,而且打眼、穿线、装订成册成为一种很容易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书籍从单一的使用功能上升到审美功能。古代书籍的封面封底逐渐有了设计,正文前有了扉画,文字中有了插图,版式有了边栏、界行、书耳、版心、鱼尾、象鼻、白口、黑口、天头、地脚、行款的概念,装订形式有了书籍艺术的结构性。图书从封面、封底、版心、版式,到用纸、用墨、用色,甚至到装订形式,不断有新的审美要求,并逐步趋于完善和精美。明代万历以后出现线装书,到了清代在继承民族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发展了活字印书,多色套印、函套装书成为可能。

纵观世界文明史,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结绳书、图画文书、陶文书、金文书、简策书、线装书等书籍文化,创造了卷、册、篇、帙、函等多种图书形态,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竹简、缣帛、卷轴、经折、蝴蝶、包背、线装等多种装帧艺术形式。中国古代书籍文化与书籍装帧的历史性、文化性、审美性、哲理性、科学性、多样性、独特性和创造性,至今独步世界,泽被书林,形成鲜明的东方“民族性”的古代书籍装帧特色。

【相关链接】

古人苦读的故事

西汉时候有个人叫路温舒,字长君,山西潞州人,小时候给人放羊,家贫没有钱买书。中国在汉以前,非世家没有藏书,非自己下功夫抄录,就无书传学。那时候还没有纸张,非绢帛皮简无以为书,所以家贫就自然没有书可读了。

路温舒放羊时经常路过一片池塘,他注意到池塘边上长的蒲草很茂盛,就背回家一大捆,截成与竹简一样尺寸,并将其编联在一起,然后借来《尚书》工工整整地抄到上面。有了蒲编书,他就一边放羊一边读书。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西汉著名的法律专家。

西汉的公孙弘,出身贫贱,二十多岁时曾经当过县监狱的小官,后因过错被免了职。公孙弘本来就不甘心平庸,因为家境贫寒只好替别人放猪。他五十多岁的时候,经常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简,把借来的《春秋》和各家的注解,抄在竹简上面。汉武帝时期,公孙弘官至左内史、丞相,封为平津侯。

晋朝人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就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孙敬凭借其独特的“头悬梁”的苦读精神,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晋时知名的大儒。后人对孙敬的苦读精神极为敬仰,并将此与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的故事并谈,用以教育孩童。

战国时候的洛阳人苏秦,游说秦惠王,上书十次而游说不成。黑貂皮衣穿破了,百斤黄金用光了,回到家里“妻不下饪,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家里人都不理睬他。苏秦下了狠心,日夜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经》,研究其中的奇谋策略。至更深夜半,头迷眼闭,但一想到自己所受的奇耻大辱,就拿一把锥子自刺其股,在大腿上扎一下,醒了以后再读。如此苦读,一年以后出山,说服六国联合抗秦,完成了合纵大计,自己也腰挂六国相印,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

【延伸阅读】

布置书房有妙招

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习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对书房的装修与装饰上要多加留心,下面就教你几招布置书房的巧妙方法。

1.用素净的布幔隔离书桌与床铺,读书时拉起能够有效杜绝倒床而睡的诱惑;

2.空间过多的色彩,会令人眼花缭乱,心浮气躁,因此最好以单纯而简雅的色系。

3.利用有隔音效果的材质,能够有效隔绝噪音。以砖墙代替玻璃、以实木门代替空心门。

4.书桌通常以面对窗户最适合,光线充足,在疲乏之余观赏风景而稍事休息。至于书柜,考虑取拿的便利性,放于书桌左右为佳。

5.充足的灯光是书房家具配备个重点,除了吸顶灯外,灯泡式或日光灯式台灯搭配使用。

6.家具宜选择自然色系;白色容易对眼睛造成炫光。书柜过深的色彩在视觉上造成压迫感。

7.抽屉可以不同颜色的色板做重点式的凸显,借以表示各种考卷、资料、文件。

【原文】

6.6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①。

如负②薪③,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译文】

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沙袋里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注释】

①辍:停止。

②负:背。

③薪:柴。

【评解】

囊萤、映雪的故事随着他们的成功而成为千古美谈,更成为激励青年人勤奋上进的典范。学习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要找借口,不要说自己没有条件,条件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囊萤、映雪的故事启示人们:若想要学习并获得真知就不要受客观条件影响,没有什么是不能克服的,难以克服的只是人的惰性和依赖性。

朱买臣边卖柴边读书,李密边放牛边读书。他们都能在艰苦的环境下利用一切时间读书,而现代人往往以“没时间”作为不好好读书的借口。

的确,在强大的工作压力下,要腾出时间继续学习、阅读好的资料广泛学习是不太现实的事情,但是每天挤一挤时间,还是会有剩余时间的。

现代社会发展如此迅速,每个人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也是必须要做的功课。

【国学小百科】

奇书《论衡》

东汉著名唯物论思想家王充,自幼聪颖过人,青午时,曾游学洛阳,因家境不富,买不起书,便经常到书市上阅览,王充读书能过目成诵,所以,很快便“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王充性格耿直,勇于坚持真理,一生清苦,曾做过小官,但不久去官回到家乡,在家乡一面教书,一面勤奋著作。他以毕生的心血写下了四部哲学巨著:《讥俗》《政务》、《养生》、《论衡》。其中,《论衡》一书是王充用了30年时间写就的。他为此书题名《论衡》,“衡”是古代对天平的称号,含义是对古往今来的一切思想和学说,都要加以秤量和品评,辨别真伪,权其轻重。书名表明了王充不随世俗、追求真理的精神。

《论衡》共85篇,内容非常丰富,全书闪烁着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是我国古代唯物论的宝贵遗产,被称为奇书。

189年,同时代的著名学者蔡邕来到浙江,看到《论衡》一书,如获至宝。密藏而归。蔡邕的友人发现他自浙江回来,谈吐不同凡响,学问突有大进,猜想他可能得了奇书,便去他房间寻找,果然在帐间隐蔽处发现了《论衡》一书。他不等蔡邕同意,抢了几卷就走,蔡邕急了,急忙叮嘱:“此书只能你我共读,千万别让人家知道了”。友人读过此书,也拍案叫绝,连称奇书!

【相关链接】

囊荧映雪

“囊荧”的典故说的是晋朝的车胤,“映雪”讲的是晋朝人孙康的故事。他们虽然家境贫寒生活艰苦,却能立志苦读,没有因为读书的条件差就停止学习。唐朝李渤有诗说:“次兄一生能苦节,夏聚流萤冬映雪”。说的就是此二人的典故。曾国藩也说过:“读书乃寒士本业,切不可有官家风味。吾于书箱及文房器具,但求为寒士所能各者,不求珍异也”。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车浚,三国时期作过东吴的会稽太守。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境就一贫如洗了。车胤立志苦读,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因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他就捉些萤火虫放在纱布缝制的袋子里面,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苦读。

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唐朝杨弘贞、杨番、蒋防都著有《荧光照学赋》,均是谈车胤之事。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太守孙放之孙。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大地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孙康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昏黄的油灯要亮得多!

整个冬天,孙康都夜以继日地苦读,从没有中断过。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成晋时很有名望的学者,南朝宋景平年间官至尚书左丞相,封德阳县侯。

负薪苦读

《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汝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

朱买臣未仕前,住在苏州城西穹窿山麓,因家贫又好读书,不得不靠卖薪度日。每次卖柴,他都是且行且诵古书,怡然自得。妻子崔氏见了觉得很丢人,跟他闹离婚。朱买臣劝说妻子:“我年五十当富贵,现己逾四十,俟吾富贵,当报汝功”。崔氏再也熬不下去了,就改嫁他人而去。

其后,经同乡严助推荐,朱买臣为汉武帝“说春秋,言楚词”。武帝大悦,封朱买臣为中大夫、文学侍从。朱买臣曾为武帝征伐东越出谋划策,后官至会稽太守。

朱买臣至会稽任太守时,“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就停车带回太守府中,供他们食宿。其妻十分差愧,自缢而死。元代有无名氏《朱太守风雪渔樵记》的杂剧,讲的就是朱买臣的故事。

【延伸阅读】

上班族如何挤时间学习

继续学习,增长见识和加强能力是每个上班族的愿望,尤其是对于工作和生活都很有压力的白领一租来说,要处理好自己担当的各方面角色都很不容易,学习简直成了奢望。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正是这短短20个字,激励了鲁迅,鼓舞了寒窗苦读的文人,同时,又给了我们多少充满光明和力量的启迪。所以,我们要从分分秒秒中挤出时间来学习。

学习目标不同学习的方法也不一样。如果是要参加考试的,那你可先列一个计划,每天学多长时间,不要太长,一天就一两个小时就够了,你可比家人早起一点,趁家里安静的时候学习,而且早上记忆力也好;或者去参加辅导班,每天趁晚上的时间参加集体学习,在那种学习氛围中学习效果更好。如果是学英语,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将要记的单词、句子等记在小纸条上,上下班坐车时、上厕所时都可拿出来看看,时间一长形成了习惯,自己的知识也就默默增长了。

其实说找不到时间学习只是一个没有下定决心学习的借口罢了。试问所有有上进心有成就的人,谁又是靠着学校里学的那点东西吃一辈子的,他们都是在参加工作和成家后边做边学出来的。

如果想学,就要抓紧时间,再拖下去,慢慢地连这点想学习的念头会消失掉的。只要你有毅力,一切都不是问题。

【原文】

6.7苏老泉①,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②悔迟。尔③小生,宜早思。

【译文】

苏洵,号大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像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注释】

①苏老泉:即苏洵,宋朝著名的散文家、政论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犹:才。

③尔:你。

【评解】

苏洵在二十七岁的时候,终于幡然悔悟虚度的光阴,开始奋发力学。但是几次赴试都没有考上,但是他没有气馁,最后终成大器。

读书在人的一生中,有最佳“黄金期”,也就是十三岁之前。在这段时间里读的东西,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如果错过了人生的前十三年,无论你今后多么努力地弥补,无奈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已经定型了,再背书记不住了,那时就“犹悔迟”了。

【国学小百科】

古代形容读书人的称谓

书痴:即书呆子。《旧唐书?窦威传》载:“威家世勋贵,诸兄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史哂之,谓为书痴。”但是,古代读书人也有以甘当“书痴”而自豪的,如陆游诗云:“白头尚作书痴在,剩乞朱黄与校雠。”

书库:喻博学饱识之士。《隋书?公孙景茂传》载:他“少好学,博涉经史”,“时人称为书库”。

书淫:比誉称好学不倦、嗜书入迷的人。《晋书?皇甫谧传》称皇甫谧“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书癫:比喻读书入迷、忘形似癫的人。如陆游在《寒夜读书》一诗中曾用“书癫”一词自我解嘲,诗云:“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

书生:指儒生。《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注云:“(赵)咨曰:‘吴王……虽有余闲博览书传,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当“书生”与“白面”连在一起时,特指少年文士,含有年轻识浅之义。

书迷:心迷恋于书的人。元末宋濂,因家贫无力购书,只好到处借阅,读后还把书全抄下来。即使天冷砚台结冰,手指僵硬,也抄书不止。被称为“书迷”。

学究:古代泛称儒生,后常讽刺腐儒为学究。如宋刘延世《孙公谈圃》载:“艺祖(赵匡胤)生西京夹马营,营前陈学究聚生徒为学,宣祖(赵弘殷)遣艺祖从之。”

白衣秀士:指没有功名的读书人。如马致远《岳阳楼》曲:“至如吕严,当初是个白衣秀士,末流书生,上朝求官,在邯郸道、王化店遇着钟离师父,再三点化,终得成了道。”

蠹(dù)书虫:字面意为咬书的害虫,转喻读死书的人。唐韩愈主张“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反对读死书。其《杂诗》云:“古史散左右,诗书置后前。岂非蠹书虫,生死文字间。”

栉进士:栉乃男子束发的梳篦。“不栉进士”喻称有文才的女子。如唐刘讷言《谐噱录?不栉进士》载:“关图有妹能文,每语人曰:‘有一进士,所恨不栉耳。’”